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3)

1. 吐劑

上為末,入巴霜令勻,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醫林》)香稜丸,治五積,破痰癖,消癥瘕、冷熱積塊。

木香,丁香(各五錢),三稜(銼酒浸一宿),枳殼(炒),莪朮(一兩,入去皮巴豆三十粒同炒黃色去豆不用),青皮,川楝肉,茴香(炒。各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食遠鹽酒下。

(《醫林》)保安丸,治症積,心腹內結如拳,漸上搶心,腹及臍腹痛不可忍。

大黃(三兩,新水浸一宿蒸過焙乾用),乾薑(一兩炮),大附子(制,五錢),鱉甲(一兩半,好醋煮一時久酥油炙黃方可用)

上為細末,用三年米醋一升先熬去四五合後,和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醋湯或米湯任下,取積如魚腸敗血爛肉青泥而下。

(《醫林》)開結妙功丸,治怫熱內盛,痃癖癥瘕,積聚疼痛,濕熱腫脹,肢體麻痹走注痛。

三稜,茴香(炒),神麯(炒),麥芽(炒。各一兩),大黃(一兩,為末,醋半升熬成膏聽用),乾薑(炮二錢),川烏(炮,四錢),半夏(五錢),官桂(二錢),巴豆(二錢,去油),牽牛(取頭末,三兩),

上為末,用大黃膏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薑湯下。

(鄧山)感應丸,治食積,化宿滯。

沉香,木香,檀香,丁香,青皮,陳皮,黃連,砂仁,香附子,半夏,三稜(炮),莪朮(炮。各一兩,為細末,肥烏梅(一百個),巴豆(三百粒,白者去衣膜)

上用瓷器一隻盛巴豆,上以烏梅肉蓋之,卻用米醋浸過,與梅肉平坐於甑中,蒸至極熟,以巴豆紅色為度,卻擂二件為泥,用糯米飯和勻搗千百下,丸如蘿蔔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

白話文:

吐劑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巴豆霜攪拌均勻,用薑汁做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香稜丸,用來治療五積,也就是各種積聚形成的疾病,可以破除痰積,消除癥瘕、冷熱積塊。

藥材成分是:木香、丁香各五錢,三稜(切碎後用酒浸泡一個晚上),枳殼(炒過),莪朮(一兩,和去皮巴豆三十粒一起炒至黃色,去除巴豆不用),青皮、川楝肉、茴香(炒過)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並用硃砂做為外衣。每次服用三十丸,在飯後用鹽酒送服。

保安丸,用來治療腹內積聚,症狀是心腹內結塊如拳頭,逐漸向上侵犯心臟,腹部和肚臍周圍疼痛難忍。

藥材成分是:大黃(三兩,用新水浸泡一個晚上,蒸過後烘乾使用),乾薑(一兩,炮製過),大附子(製過的,五錢),鱉甲(一兩半,用好的醋煮一小時使其酥軟,然後用油炙黃才能使用)。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三年陳釀的米醋一升,先熬掉五分之二左右,然後用熬過的醋和藥粉搓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醋湯或米湯送服,目的是排出像魚腸、敗血、爛肉、青泥狀的積聚物。

開結妙功丸,用來治療體內鬱熱,痃癖癥瘕,積聚疼痛,濕熱腫脹,肢體麻痺以及遊走性疼痛。

藥材成分是:三稜、茴香(炒過)、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各一兩,大黃(一兩,磨成粉末,用半升醋熬成膏狀備用),乾薑(炮製過,二錢),川烏(炮製過,四錢),半夏(五錢),官桂(二錢),巴豆(二錢,去油),牽牛(取頭末,三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大黃膏搓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用薑湯送服。

感應丸,用來治療食積,消化積存的食物殘渣。

藥材成分是:沉香、木香、檀香、丁香、青皮、陳皮、黃連、砂仁、香附子、半夏、三稜(炮製過)、莪朮(炮製過)各一兩,都磨成細末,加上肥大的烏梅(一百個),巴豆(三百粒,白色的,去除外皮和薄膜)。

將巴豆放入瓷器中,用烏梅肉蓋住,再用米醋浸泡至與梅肉齊平,放在蒸籠中蒸至極熟,以巴豆變成紅色為度。然後將烏梅肉和巴豆搗成泥狀,再用糯米飯拌勻,搗數百下,搓成蘿蔔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白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