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4)
1. 汪宦
字子良,號心谷,新安祁門人,機之族彥。幼從兄宇習舉子業,穎敏夙成,後棄儒就醫。潛心《內素》,有神領心得之妙,證王氏之謬注,如分鱗介於深泉淨瀅之中。誠有功於軒岐,啟迪天下後世醫學,如瞽復明,《質疑》、《尺寸》等論可見矣。為人質實,不以有學自矜,從遊者甚多。所著《醫學質疑》、《統屬脈法》、《證治要略》等書行世。
白話文:
字子良,號心谷,是安徽祁門人,出身於機氏家族。他年幼時跟隨兄長宇學習科舉,天資聰穎,學習進度飛快。後來卻棄儒從醫,專心鑽研《內經》,領悟其精髓,並指正王氏注釋的謬誤,猶如在深泉清澈的泉水中分開魚鱗和貝殼一般明晰。他的醫術造詣深厚,對醫學發展有重大貢獻,為醫學界指點迷津,如同讓盲人重見光明。他的著作《醫學質疑》、《尺寸論》、《統屬脈法》等,充分展現了他的醫學思想。他為人質樸,不以學識自傲,因此門徒眾多。其著作《醫學質疑》、《統屬脈法》、《證治要略》等流傳至今。
2. 梅孤子
姓高,名武,四明人,精醫藥,尤工於針灸。所學悉宗《素問》,故其醫療效,而所言皆正,著有《素問捷徑》、《針灸節要聚英》等書,行於世。
白話文:
姓高,名叫武,是四明人,精通醫藥,尤其擅長針灸。他的醫學知識都遵從《黃帝內經素問》,因此他的治療效果很好,所說的也都非常正確。他寫有《素問捷徑》和《針灸節要聚英》等書,在世上流傳。
3. 殷渠
字度卿,號方山,真州人,世業醫,至渠尤精。叩疑於潘者大,年老,醫實精妙,深究軒岐之秘,門無問病者,憤然以其所得於古先聖賢之旨,盡以授渠,渠遂診疾如響應云。
白話文:
字度卿,號方山,是真州人,家裡世代從醫,到了他這一代尤其精進。他曾向潘大求教醫學疑難,潘大年紀雖老,醫術卻非常精湛,深入研究黃帝和岐伯的醫學奧秘,因為來求診的人太多,於是將自己從古代聖賢那裡領悟的醫學知識,全部傳授給了他,從此他診治病症就像回聲一樣迅速有效。
4. 陳景
字叔旦,號鬥岩,真州人,早以孝友聞,篤好醫,遂精妙,遐邇求療者,景以南北異宜,治之輒效。人咸敬服之。
白話文:
這個人的字是叔旦,號稱斗岩,是真州的人。他很早就因為孝順和友愛而聞名,他非常喜愛醫術,因此精進到非常高超的境界。無論遠近來求醫的人,他都會考慮到南北不同的風土人情來治療,每次治療都非常有效。人們都非常尊敬和佩服他。
5. 皇甫中
號云洲,杭州仁和人,世業儒醫,至中尤顯,所著《明醫指掌》十卷,有謂審八脈以明八要,可為後學之指南。
白話文:
名叫云洲,是杭州仁和人,家世代從事儒學和醫術,到了他這一代尤其顯著,他所寫的《明醫指掌》共有十卷,有人說通過審查八脈來明確八個要點,可以作為後代學習的指南。
6. 方一誠
號長塘,新安古歙人,醫有真見,用方簡當,求療者甚眾。年雖耄,視疾製劑,極其精妙。
白話文:
他是長塘人,來自新安的古歙縣,醫術高明,開藥方簡潔恰當,來求醫的人很多。雖然年紀大了,但在診治病症和配製藥物方面,仍然非常精準巧妙。
7. 吳顯忠
字用良,號雪窗,休陽人,家世業儒。忠性好醫,以戴人汗吐下法,而補之以利溫和方,足以盡其醫道之妙,名曰《醫學權衡》行世。
白話文:
名字叫做良,號稱雪窗,是休陽人,家裡世代從事儒學。他本性忠厚,喜好醫術,使用戴人的汗法、吐法、下法,並輔以溫和的補益方法,充分展現了醫術的精妙,著作命名為《醫學權衡》,流傳於世。
8. 採摭諸書
《漢書》(醫經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隋志》(醫方二百五十六部,四千五百一十二卷。)
《唐志》(醫術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
《宋中興志》(醫術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黃帝內經索問》(十八卷,黃帝岐伯問答墳典之書,為醫書之祖。唐寶應中太僕卿王冰注,為二十四卷。《隋志》全元起注《內經》八卷。宋仁宗嘉祐中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等承詔校補,多用元起注,定為八十一篇,今亡刺法、本病二篇。《漢·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冰云:醫經之傳於世者多矣。原百病之起愈者,本乎黃帝;辨百藥之性味者,本乎神農;《湯液》則稱伊尹,三人皆古聖人也,憫世疾苦,親著書以垂後。而世之君子不察,乃以為賤技而恥習之。是故今之醫者多庸人,治之失理,以生為死甚眾,激者至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豈其然乎?)
白話文:
《漢書》記載醫經有十一家,共計二百七十四卷。
《隋志》記載醫方有二百五十六部,共計四千五百一十二卷。
《唐志》記載醫術有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共計四千四十六卷。
《宋中興志》記載醫術有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共計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黃帝內經索問》共十八卷,是黃帝與岐伯問答的醫學經典,為醫書的祖先。唐朝寶應年間,太僕卿王冰為其注釋,擴充至二十四卷。《隋志》記載全元起曾注釋《內經》八卷。宋朝仁宗嘉祐年間,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等奉旨校補,多採用元起注,最終定為八十一篇。現在《內經》已失傳了「刺法」和「本病」兩篇。《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其中《素問》九卷,《靈樞》九卷,合起來就是十八卷。王冰說:傳承至今的醫書有很多,但探究疾病的起因和治療方法,都源自黃帝;辨別藥物的性味,則源自神農;《湯液》則記載伊尹的醫術,這三位都是古代聖賢,他們憐憫世人的疾苦,親自著書立說,流傳後世。然而世上的君子卻不了解醫術,認為它是低賤的技藝,羞於學習。因此,現在的醫生大多是庸人,治病失誤,導致病人死亡的很多,甚至有人說:「有病不治,常常得益於中醫」,這怎麼可能呢?
《黃帝內經靈樞經》(九卷八十一篇,合《素問》九卷,為十八卷。宋林億等校正,類分十二卷,今從之。)
《甲乙經》(十卷,皇甫謐撰,祖述《內經》多推明運氣之說。)
《陰符經》(二卷,黃帝著。)
《道德經》(五千言,老子撰。其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則為醫之未形。河上公為之註解,而增以吐故納新。按摩導引之術。有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此言皆深契於醫道。)
《黃庭經》(三十六卷,題云扶桑大帝作,又敘謂老子作。與法貼載晉王羲之所書本同,而文句頗異,其所有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兩句,且改淵如泉,改治為理,疑唐人附益之。《崇文總目》云:記天皇氏至帝嚳受道得仙事,今本無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靈樞經》共九卷八十一篇,加上《素問》九卷,合共十八卷。宋代林億等校正,將其分成十二卷,現今版本沿用此分類。
《甲乙經》共十卷,由皇甫謐所著,承襲《內經》並多加論述運氣之說。
《陰符經》共兩卷,據說是黃帝所著。
《道德經》共五千言,由老子撰寫。其中關於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可視為醫學尚未發展出的概念。河上公為其注解,並增補吐故納新、按摩導引等技巧。書中也提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這些言論皆與醫道深切契合。
《黃庭經》共三十六卷,題稱扶桑大帝所作,亦有記載說是老子所著。現存版本與晉代王羲之所書版本相同,但文句略有不同,其中加入了一些七言詩句,解說身形及諸神。另外,將「淵如泉」改為「淵如泉」,將「治」改為「理」,疑似為唐代人所增補。《崇文總目》記載,此經記錄天皇氏至帝嚳受道得仙之事,但現存版本並無此內容。
《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十卷,不載何人所作,歷漢至唐,諸《藝文志》俱不載錄。其文與《內經。不類,非戰國時書。其間有天皇真人書,其文若道正無為,先天有之;太易無名,先於道生等語,皆老氏遺意。意者,老氏之徒所著。大要推元五運六氣及三元九宮太乙司政之類,殊為詳明,深足以羽翼《內經》六微旨、五常政等論,太玄君扁鵲為之注。此扁鵲號太玄君,為黃帝時人,後秦越人醫術之神,人稱之曰扁鵲。)
《天元玉冊》(三十卷,啟玄子王冰述《元誥》《內經》之意,益之以五運六氣之變。)
《五經註疏》(中有關於醫藥者,《左傳》居多。明陰陽之理,惟《易》為最。故云:不知《易》者,不足以為太醫。)
白話文:
《太始天元玉冊元誥》是一部失傳的醫學古籍,共十卷,作者不詳。從漢代到唐代,各個時期的《藝文志》都沒有記載這本書。書中內容與《黃帝內經》不同,也不像是戰國時期的著作。書中提到了天皇真人,以及「道正無為」、「先天有之」、「太易無名,先於道生」等概念,這些都與老子的思想相符。因此,有人推測這本書是老子的門徒所著。
《太始天元玉冊元誥》主要闡述了元五運六氣、三元九宮太乙司政等理論,對《黃帝內經》中的六微旨、五常政等論述起到了補充作用。據說,扁鵲為此書作注,而這位扁鵲就是被稱為太玄君的黃帝時期的人,後來成為秦越時期醫術高超的醫神。
《天元玉冊》共三十卷,由啟玄子王冰撰寫,他將《元誥》和《黃帝內經》的內容結合起來,並加入了五運六氣的變化。
《五經註疏》中也有關於醫藥的內容,其中《左傳》的內容最多。但關於陰陽之理,則以《易經》最為精妙。因此有句古話:「不知《易》者,不足以為太醫。」意思是說,不懂《易經》的人,不能成為真正的太醫。
史書(十九史、二十一史,史載歷朝明醫實錄,今據之採其出處,附名氏之下為小傳云。)子書《老》《莊》《楊》《列》《文中》《淮南》等子書中,有紀醫法之秘者,今採之。
《爾雅》(二卷,晉郭璞注。)
《埤雅》(二十卷,宋開國公陸佃撰。)
《大明會典》(醫政官制,及天下各處歲輸藥材斤兩,無不畢載,今採附《通考》之前。可見醫道誠國家之大政也,學者勉之。)
_《素書》六篇,凡一千三百六言。黃石公圯橋以授子房之書是也,人言《三略》,誤_也。其書簡而意深,俱定國安邦之至道。雖堯、舜、禹、文,傳說、周、孔、老聃亦無以出於此。子房得之以興漢業,善終其分而不辱,可見深得是書之旨矣。有云:博文切問,所以廣知,推古驗今,所以不惑;根枯枝朽,足寒傷心。誠為學之要,資生之本始也。有身者其知所務。
白話文:
史書(十九史、二十一史),記載歷朝明醫的真實記錄,現在根據這些史書,將醫生的出處列出,附在姓名之下作為小傳。
子書中的《老子》、《莊子》、《楊子》、《列子》、《文中子》、《淮南子》等書,也記載了一些醫術的秘密,現在將這些醫術的記載摘錄出來。
《爾雅》(二卷),晉代郭璞注。
《埤雅》(二十卷),宋代開國公陸佃撰。
《大明會典》(記載醫政官制,以及天下各地每年繳納藥材的斤兩,都完整記載,現在將它附在《通考》之前。可見醫道確實是國家的大事,學者們應該努力學習。)
《素書》六篇,共一千三百六言。相傳是黃石公在圯橋上傳授給張良的書,有人說它是《三略》,這是錯誤的。這本書語言簡潔但意味深長,都講述了定國安邦的至道。即使是堯、舜、禹、文王、周公、孔子、老子,也無法超越這本書的思想。張良得到這本書,以此興盛漢朝,善始善終,沒有辱沒自己的職責,可見他深刻領悟了這本書的精髓。書中說:「博覽群書,虛心求教,是為了廣泛地增長知識;推究古今,驗證現在,是為了不迷惑;根基枯萎,枝葉就會腐朽;足部寒冷,會損傷心臟。」這些都是學習的根本,是養生的本源,有生命的人應該知道自己的責任。
《道藏經》(五千四百二十卷,三教九流靡不畢具。)
《山海經》(十三篇,不知何傳,周穆王遊山海而作。其首云: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有十八卷,郭璞注。)
《中藏經》(八卷,少室山鄧處中雲:華佗得異人授以石函中。按《唐志》有吳普集華氏方,而無中藏之名。普為佗弟子,宜有所集。竊意諸論非普輩不能作。鄧氏特附別方而更今名耳。蓋其方有用太平錢並山藥者。蓋太平,乃宋熙陵初年號,薯蕷以避宋英宗厚陵偏諱,而始更名山藥,其他可以類推。然脈要及察聲色形證等說,必出元化遺意,覽者審之。)
白話文:
《道藏經》包含了五千四百二十卷,囊括了三教九流的所有學說。《山海經》共有十三篇,不知何人所傳,相傳是周穆王遊山海後所作。書中開頭寫道:「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全書共十八卷,由郭璞注釋。《中藏經》共八卷,少室山鄧處中說此書是華佗從一位異人手中獲得,藏在石函中。根據《唐志》記載,吳普曾收集華佗的醫方,但並沒有「中藏」這個名稱。普是佗的弟子,應該會有相關的收集。我個人認為,除了吳普之外,其他人是不可能寫出這些醫論的。鄧氏只是將其他醫方附加上去,並改成了現在的名字。這本書中提到了太平錢和山藥,而太平是宋熙陵初年的年號,薯蕷為了避宋英宗厚陵的忌諱,才改名為山藥,其他方面也可以以此類推。然而,書中關於脈象、觀察聲音、顏色、形狀和病症等論述,必定出自古代醫藥典籍的精髓,讀者應當仔細思考。
《太玄經》(漢楊雄子云撰,中言陰陽五行之理及清淨淵默之說,大概養生當始於醫學。)
《度人經》(三卷,元始天尊說。《唐志》云:有元始天尊者,生於太元之先,姓樂名靜,信常存不滅,每天地開闢,則以秘道授諸仙,謂之開劫度人。受其道者,漸至長生或白日昇天。其學有授籙之法,名曰齋;有拜章之儀,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攝治鬼神;服餌以蠲穢濁。至於存想之方、導引之訣、烹煉變化之術,其類甚眾。)
《大觀證類本草》(舊稱《神農本草經》,三卷。《漢·藝文志》未嘗錄,至陶隱居始尊信而表章之,謂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耳。所出州郡乃後漢時載,疑張仲景、華元化所記。舊經之藥止三百六十五種。陶氏進《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註釋,分為七卷。唐李英公世績與蘇恭參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分為二十卷,世謂之《唐本草》。宋劉翰等又附益醫家常用者一百二十種。蜀王孟昶亦命其臣韓保升等,以唐本《圖經》參比增廣,世謂《蜀本草》。至宋掌禹錫等補註,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定以白字為神農所說,黑字為名醫所傳,草石之品可謂大備。他若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承祖、王季璞、鄭虔諸家所撰,名《本草》者,凡二十九部,三百五十卷。雖顯晦不齊,無非補翼舊然焉耳。近代陳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湯液本草》,亦刪繁之意也。舊記州郡,古今沿革不同。一物而根苗異名,及同名而異質,主治互見,如草豆蔻即今之草果,今人遂謂《本草》亡草果之名又在因時而考審之也。今行世者,惟唐慎微撰《大觀》及《證類》二本合為一書。)
白話文:
《太玄經》是漢代楊雄子云所著,主要講述陰陽五行之理以及清淨淵默之道,大致上認為養生要從醫學開始。
《度人經》三卷,是元始天尊所說。唐代記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前,姓樂名靜,其道常存不滅。天地開闢之初,他便以秘道傳授神仙,稱為開劫度人。受其道者,可以逐漸達到長生或白日昇天。其學包含授籙之法,稱為齋;拜章之儀,稱為醮;還有符咒,用於攝治鬼神;服餌用於蠲除穢濁。除此之外,還有存想之法、導引之訣、烹煉變化之術等,種類繁多。
《大觀證類本草》舊稱《神農本草經》,三卷。《漢書藝文志》未曾記載,直到陶隱居才開始推崇並為其作序,認為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來很多人對其進行了修飾。書中所載州郡屬於後漢時期,疑為張仲景、華元化所記。舊經中只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陶氏在《名醫別錄》中也新增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並對其進行了註釋,分為七卷。唐代李英公世績與蘇恭參考前人優缺點,又新增了一百一十四種藥物,分為二十卷,世稱《唐本草》。宋代劉翰等人又補充了醫家常用的一百二十種藥物。蜀王孟昶也命令其臣韓保升等人,以唐本《圖經》為參照,對其進行增廣,世稱《蜀本草》。直到宋代掌禹錫等人補註,新舊藥物合计一千八十二種,以白字標記神農所說,黑字標記名醫所傳,草石之品可謂大備。其他的像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承祖、王季璞、鄭虔等人的著作,稱為《本草》的,總共二十九部,三百五十卷。雖然內容深淺不一,但都是對舊書的補充。近代陳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湯液本草》,也是為了刪繁取簡。舊記州郡,古今沿革不同。一種事物根苗會有不同的名稱,同名異質,主治相互矛盾。例如草豆蔻即今之草果,所以今人認為《本草》中沒有草果之名,其實是時代變遷,需要根據當時情況來考證。現今流傳的只有唐慎微撰寫的《大觀》和《證類》兩種合為一本書。
《參同契》(漢魏伯陽撰,按《神仙傳》,伯陽會稽上虞人,通貫詩律,文辭膽博,修真養志,約《易經》而作此書,其曰: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有曰:以金為堤防,水入乃優遊。又曰: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土伏食之,壽命得長久。此言皆真切,至道會通者可以仙矣。)
《悟真篇》(紫陽真人張伯端撰,律詩絕句詞語整潔,文理具至之書,疑有道者之作也。養生者究心其間,亦能卻病而盡其天年也。)
_《玄珠密語》十卷,啟玄子王冰撰,自序謂得玄珠子而師事之,與我啟蒙,故號啟玄_子。目曰《玄珠密語》,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啟玄《素問·序》云: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二敘自相背戾,則師事《玄珠》。而號啟玄者,妄也。宋高保衡等校正《內經》,詳考王氏《玄珠》,世無傅者,今之《玄珠》乃後人附托之文,而實非啟玄之書也。其於《素問》十九卷、二十四卷,頗有發明,原其所從,蓋攟摭《內經》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天元玉冊》要語而附會雜說。其紀運休祥,未果徵驗,觀者審之。
白話文:
《參同契》是漢魏時期伯陽所著,他通曉詩律,文筆雄健,修煉養性,借《易經》的思想寫成此書,書中提到:陰陽二氣無固定位置,周而復始,運行於六虛之中。又說:以金作為堤防,水才能自由流動。還說:精氣旺盛就能延年益壽,煉製的丹藥可以入口,金的特性不腐朽,因此是萬物的寶貴之物。用泥土包裹食用它,壽命就能延長。這些都是真實的道理,通達大道的人就能成仙。
《悟真篇》是紫陽真人張伯端所著,律詩絕句詞語精煉,文理深奧,疑為得道者所作。修煉養生之人用心研究此書,也能夠祛病延年。
《玄珠密語》十卷,是啟玄子王冰所撰,他在自序中說自己得到玄珠子指點,因此自稱為啟玄子,將玄珠子所授的密言寫成此書,命名為《玄珠密語》。啟玄在《素問·序》中說:一些隱晦難以言明的事情,另撰《玄珠》一書來闡述道理。兩者自述互相矛盾,因此師事《玄珠》的說法不可信。啟玄之名也是虛假的。宋代高保衡等人校正《內經》時,仔細考察了王冰的《玄珠》,發現並沒有師承,現今的《玄珠》是後人偽造的,並非啟玄所著。雖然《玄珠》對《素問》十九卷和二十四卷有一些闡釋,但它主要取材於《內經》的六微旨、至真要等五篇和《天元玉冊》的要語,并雜以附會的說法。書中關於運氣休咎的記載,並未得到驗證,讀者要仔細辨別。
《昭明隱旨》(三卷,啟玄子撰,其義與《玉冊》大同。)
《顱囟經》(巫方撰,小兒方書始於此經,自後作者繼而述之也。)
《聖濟經》(十卷,宋徽宗採《內素》而作。原性命天人之理,究七八之盛衰,辨逆順之虛實,為書十卷。政和間頒是經於兩學,辟雍生吳禔為之解義,若達道、正紀等篇皆是以裨益治道啟迪眾工。余如孕元在本、制字命物二三章釋諸字義,似乎穿鑿。)
《玉函經》(一卷,四明張尹著。)
_《金匱玉函要略》漢張仲景撰,王叔和集。設問答,上卷論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_載婦科,其方合二百六十二道。又著《脈經》、《五臟論》、《評病要方》。《藝文志》咸裁其目,而書未之見也。今所傳者,惟《傷寒論》、《金匱略》。耳。
白話文:
《昭明隱旨》三卷,作者為啟玄子,內容與《玉冊》大同。《顱囟經》為巫方所撰,是兒童醫學的起源,後世作者繼承發展。《聖濟經》十卷,是宋徽宗參考《內素》編寫而成,闡述天地人三才之理,探究人體盛衰,辨析疾病虛實。政和年間頒發給兩學,吳禔為之解義。其中達道、正紀等篇都以輔助治道、啟迪眾工為目的。但書中如孕元在本、制字命物等章節解字義,似乎過於穿鑿。《玉函經》一卷,為四明張尹所著。《金匱玉函要略》為漢代張仲景所撰,王叔和集注。以問答形式闡述醫理,上卷論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論婦科,共收錄二百六十二方。張仲景還著有《脈經》、《五臟論》、《評病要方》等書,但現今只傳世《傷寒論》和《金匱略》。
《產寶經》(二卷,唐昝殷撰。)
《難經》(六卷八十一篇,盧國扁鵲撰,姓秦名越人。述《內經》設為問答,撰《難經》八十一篇,為十卷。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後人之託辭也。或古有其書,而今亡之矣。《漢志》但有扁鵲《內外經》,而《隋志》始有《難經》,《唐志》又屬之越人,皆不可考。《通考》有吳太醫呂廣注,唐楊玄操演,《醫史》有隋呂博望注本不傳。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玼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紀齊卿注稍密,乃辨呂、楊、王三子之非。周仲立頗加訂易,而考證未明。李子野為之句解,而無所啟發。嘉祐中丁德用繪圖釋義,頗為精詳。近代張潔古注後附藥,殊非經意,今皆未之見也。惟正統間熊宗立《俗解》相傳,愈失其義,如五十九難云:顛狂之脈,陰陽俱盛《俗解》分陰分陽,與本文畔。諸如此類甚多,寢使後學晦盲。是故國朝醫政壞於《難經》、《脈訣》二書之偽也。)
白話文:
《產寶經》(二卷,唐朝昝殷撰寫。)
《難經》(六卷八十一篇,由盧國扁鵲撰寫,本名秦越人。此書是根據《內經》的理論,以問答的形式編寫而成,總共撰寫了八十一篇,合計為十卷。書中引用的許多經文並非出自《靈》、《素》兩經的原文,這可能是後人為了推諉責任而使用的託詞。也可能存在過去的著作,現已失傳。《漢志》中只有扁鵲的《內外經》,而在《隋志》和《唐志》中才開始出現《難經》,並將它歸屬於秦越人,這些都無法確定。《通考》中有一個吳太醫呂廣的注釋版本,以及唐楊玄操的演繹版本。在《醫史》中,有隋呂博望的注釋版本,但已不傳。宋代的王惟一收集了五家的觀點,但觀點混亂。虞氏的注釋較為簡略,紀齊卿的注釋較為細致,並且能分辨出呂、楊、王三位注釋者的錯誤。周仲立對其進行了較大的修正,但證據不明確。李子野為其做了句讀解釋,但並不能啟發新的理解。嘉祐年間的丁德用繪製圖像來解說義理,較為精確詳細。近現代的張潔古在注釋後附上了藥物,這並不符合原始經文的意圖,現在這些版本都已經看不到了。只有正統時期熊宗立的《俗解》仍在流傳,卻使得學者更加迷惘。例如第五十九難中提到「顛狂之脈,陰陽俱盛」,熊宗立的《俗解》將其分為陰陽兩部分,與原文大相逕庭。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讓後代學者陷入困惑。因此,清朝的醫學制度因《難經》和《脈訣》兩本書的偽作而遭到破壞。)
《素問鈔》(元攖寧生滑壽伯仁集,生初從京口王居中學醫,居中授以《內經素問》,令其熟玩,生既終卷,乃進請於師曰:《素問》為說備矣,篇次無緒,錯簡不無。遂分臟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診、針剌、陰陽、標本、運氣、匯萃,凡十二類,鈔而讀之,何如?師曰:甚矣,子之善學也,而子之學得其道也。)
《續素問鈔》(新安汪機集。滑氏謂王注多誤,故削而鈔之,不用其注。機意謂無其注則是非無所分別,復續之,以俟知者之取捨云。)
《內經補正》(溫州太守京口丁瓚著。)
《內經類鈔》(明洛陽孫應奎集。)
白話文:
元代滑壽伯仁師從京口王居中學習醫術,王居中傳授《內經素問》給他,並要求他熟讀。滑壽伯仁讀完後,向老師請教,認為《素問》內容豐富但篇章雜亂,難以理解。於是,他將《素問》按照臟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診、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匯萃等十二類進行分類整理,並將整理後的內容抄錄下來,方便學習。老師讚賞他的善於學習,並且肯定了他的學習方法。後來,新安汪機認為王居中的注釋有誤,將滑壽伯仁整理的《素問鈔》中去除王注,但認為沒有注釋會讓人難以辨別是非,於是又重新整理了一份,並留下給後人參考。明代溫州太守京口丁瓚撰寫了《內經補正》,明代洛陽孫應奎整理了《內經類鈔》。
《素問捷徑》(二卷,明浙人高士著。)
《靈樞摘注》(明浙人高士著。)
《圖經本草》(宋蘇頌等撰。先詔禹錫、林億等校《神農本草》,書成又詔各州郡詳圖所產藥本重編。於是頌再與禹錫等裒集眾說,類聚銓次,嘉祐六年上。)
《本草衍義》(元朱丹溪撰。)
《本草補遺》(宋龐安常撰。)
《本草發揮》(徐用誠集。)
《湯液本草》(王好古著。)
《本草會編》(汪機集。)
《本草集要》(節齋王綸集。)
《救荒本草》(周王殿下著。)
白話文:
《素問捷徑》是由明朝浙江人高士所著,共兩卷。
《靈樞摘注》也是由明朝浙江人高士所著。
《圖經本草》由宋朝蘇頌等人撰寫。先前朝廷命令禹錫、林億等人校勘《神農本草》,書成之後又下令各州郡詳細繪製當地藥材圖,並重新編寫。於是蘇頌再次與禹錫等人收集眾多說法,將其歸類整理,在嘉祐六年上呈。
《本草衍義》由元朝朱丹溪撰寫。
《本草補遺》由宋朝龐安常撰寫。
《本草發揮》由徐用誠彙編。
《湯液本草》由王好古所著。
《本草會編》由汪機彙編。
《本草集要》由節齋王綸彙編。
《救荒本草》由周王殿下所著。
《日食本草》(益府長史著。)
《食性本草》(陳士良著。)
《雷公炮製》(三卷,宋雷斅撰,胡源重定。)
《藥性珍珠囊》(東垣著,其辭簡,其義淺,不足以盡藥性之旨,疑後人之託名也。)
《華佗內照圖》(五臟六腑之形象。)
《十四經發揮》(三卷,滑壽撰。)
《傷寒論》(十卷,後漢張仲景撰,按《內經·熱論》分六經傳變,廣伊尹《湯液》而為之治,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古今傷寒未有出其左者。或云:是書有大人之病,而無小兒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此其所闕。陳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湯,此非至論。晉王叔和重為撰述,宋成無己復為註釋,其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實等互有開發,而大綱大法不越乎汗吐下溫四者而已。蓋一證一藥,萬選萬中,千載之下,如合符節,前修指為群方之祖,信矣。所可憾者。審脈時及王氏之言,三陰率多斷簡,況張經王傳往往反覆後先,亥豕相雜,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閫奧者。)
白話文:
《日食本草》是由益府長史撰寫的;《食性本草》是陳士良的著作;《雷公炮製》為宋代雷斅撰寫,共三卷,後由胡源重定;《藥性囊》是東垣所著,內容簡潔,但不足以全面闡述藥性,疑為後人假託之名;《華佗內照圖》描繪了五臟六腑的形象;《十四經發揮》由滑壽撰寫,共三卷;《傷寒論》是後漢時期張仲景撰寫,共十卷,依據《內經·熱論》將六經傳變分門別類,並參照伊尹的《湯液》來制定治療方法,共收錄三百九十七法和一百一十三方。自古以來,治療傷寒的醫書沒有比它更完善的了。有人說,《傷寒論》只記載了成人疾病,沒有針對小兒的病症;只收錄了北方的藥物,沒有南方治療方法,這都是不足之處。陳蔡以南地區不適合使用柴胡、白虎湯,這也不是最終的論斷。晉代王叔和重寫了《傷寒論》,宋代成無己又為其註釋,之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實等人又陸續對其進行了發展,但其基本原則始終沒有脫離汗吐下溫四法。一證一藥,萬選萬中,《傷寒論》千年以來,如同符合規範,被前人稱為群方之祖,名不虛傳。令人遺憾的是,書中關於脈診的記載以及王氏的言論,三陰部分多有殘缺,況且張仲景的醫術以及王氏的傳授,在前後次序上經常出現矛盾和混亂,字句錯亂,如果不逐字逐句地認真研讀,並深入思考,很難理解其精髓。
《傷寒明理論》(宋成無己撰,龐安常校,黃山谷為後序。)
《傷寒補亡論》(元人徐止善著。)
《傷寒類證》(黃仲理著,新安陸彥功重編,又名曰《類證便覽》。)
《傷寒類證要略》(二卷,汴人王堯卿撰,皆仲景之舊也,亦別未有發明。)
《傷寒發明》
《傷寒蘊奧》(明太醫院判錢塘吳綬集。)
《南陽活人書》(二十卷,宋朱肱無求子撰,自序謂;仲景《傷寒論》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者,不能曉會。頃因投間,設為問答,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六字。)
《傷寒指微論》(五卷,宋錢乙撰。《宋史》記神宗元豐中長公主女有疾,召乙治有功。皇子儀國公病瘛瘲,國醫未能治。召乙治,進珍珠而愈。所著《傷寒指微論》五卷、《嬰孺論》百篇。《文獻通考》云:不著作者之名。序言元佑丙寅,必當時明醫,蓋亦未知詳考耳。元豐為神宗末年號,元佑為哲宗初年號,不越五七年間、正錢乙之所撰明矣。)
白話文:
《傷寒明理論》是宋朝成無己所撰寫,龐安常校對,黃山谷為其作序。
《傷寒補亡論》是元朝徐止善所著。
《傷寒類證》是黃仲理所著,新安陸彥功重新編纂,又名《類證便覽》。
《傷寒類證要略》是兩卷本,由汴京人王堯卿撰寫,內容皆出自張仲景舊作,但另有新的見解。
《傷寒發明》是一本關於傷寒病的醫書。
《傷寒蘊奧》是明朝太醫院判錢塘吳綬所輯。
《南陽活人書》共二十卷,是宋朝朱肱無求子所撰寫。他在序文中說:張仲景《傷寒論》的內容精深奧妙,如果不是精通經絡的人,就無法理解。我趁著閒暇時間,將它整理成問答的形式,總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六字。
《傷寒指微論》共五卷,是宋朝錢乙所撰寫。《宋史》記載,神宗元豐年間,長公主的女兒生病,召錢乙治療,取得了成功。皇子儀國公患有瘛瘲病,國醫無法治癒,召錢乙治療,用珍珠治療後痊癒。錢乙著有《傷寒指微論》五卷、《嬰孺論》一百篇。《文獻通考》記載,這本書沒有作者姓名,序言寫於元佑丙寅年,一定是當時的名醫所撰寫,但作者身份詳細考證不明。元豐是神宗末年的年號,元佑是哲宗初年的年號,時間不超過五七年,證實這本書就是錢乙所寫。
《傷寒直格》(二卷,劉完素撰。)
《傷寒六書》(六卷,明臨川陶華尚文著,號節庵。六書名瑣言、家秘、殺車槌、一提金、截江網、續論是也。惜其不能發仲景之旨。)
《傷寒治例》(四卷,陶華著,述《直格》、《六書》而作之。其論雷同,而別無方法,其實一書而為三書矣。)
《傷寒百問》(三卷,無求子大觀初所著。)
《傷寒指掌》(元吳恕號蒙齋圖述。)
《傷寒百證歌》(錢聞禮紹興間著。)
《傷寒證治》(三卷,宋王實編,龐安常高弟也。)
白話文:
《傷寒直格》是劉完素所撰的醫學著作,共兩卷。而明朝臨川的陶華尚文,號稱節庵,寫了六卷的《傷寒六書》,包括瑣言、家秘、殺車槌、一提金、截江網、續論六個部分。可惜的是,他未能完全發揮張仲景的思想。陶華尚文還寫了四卷的《傷寒治例》,是對《直格》和《六書》的闡述,但內容雷同,沒有新的方法,其實就是將一本書拆成了三本。無求子大觀初寫了三卷的《傷寒百問》,元朝吳恕,號蒙齋,圖解了《傷寒指掌》,錢聞禮在紹興年間寫了《傷寒百證歌》,宋朝王實編寫了三卷的《傷寒證治》,他是龐安常的高徒。
《傷寒會要》
《傷寒一掌金》
《傷寒鈐法》(馬宗素、程德齋撰述。按日時受病為治法,與仲景不同,實非至理,用之者不徙無益,而反加害也。姑存其名,以備顧問耳。)
《傷寒金鏡錄》(清碧學士杜先生著。)
《千金方》(三十卷,唐孫真人思邈撰。自序云:千金備急之要方。)
《千金翼方》(三十卷,前人著《千金方》之後,復掇遺軼以羽翼其書,成一家之言。林億等校,謂深有旨意及禁術,用之多驗。)
《溥濟方》(五卷,宋王袞撰。慶曆間,因官暇出家藏方,為此書,且云:草還丹治大風,太乙丹治鬼胎,尤奇驗。)
白話文:
古代醫學著作《傷寒會要》、《傷寒一掌金》、《傷寒鈐法》(由馬宗素、程德齋撰寫,其治療方法以時間受病為依據,與仲景不同,實際上並非至理,使用反而有害,僅保留名稱供參考)、《傷寒金鏡錄》(清碧學士杜先生著)、《千金方》(三十卷,唐代孫思邈撰寫,自序中言此方為千金備急之要方)、《千金翼方》(三十卷,前人著《千金方》後,又將遺漏的部分整理成書,形成一家之言。林億等校勘後,認為此書深具旨意與禁術,使用多驗)、《溥濟方》(五卷,宋代王袞撰寫,慶曆年間,因官暇出家整理藏方成此書,並言草還丹治大風,太乙丹治鬼胎,尤其奇驗)。
《普濟方》(一百二十卷。)
《太平聖惠方》(一百卷,宋太宗在潛邸日,多蓄名方異術。太平興國內出親驗方千餘首,詔醫局,各上家傳方,成集成書,自制序,名《太平聖惠方》。)
《外臺秘要方》(四十卷,唐王燾撰,在臺閣二十年,久知弘文館,得古書方數千百卷,因述病證,附以方藥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門。天寶中出守大寧,故以外臺名其書。燾謂針能殺人,而不能生人,故取灸而不取針。人譏其弊,孫兆獨以其言為然。)
《和劑局方》(十卷,元豐中詔天下高醫各以得效秘方奏進,下太醫院驗試,刊行世。)
白話文:
《普濟方》共有120卷。
《太平聖惠方》共有100卷,是宋太宗在當皇子時,就收藏了許多著名的醫方和奇術。太平興國年間,他親自驗證了千餘個方子,並且下令醫局收集各家傳承的醫方,編成一本書,並親自寫了序言,命名為《太平聖惠方》。
《外臺秘要方》共有40卷,由唐代王燾撰寫。他在臺閣任職20年,長期主管弘文館,收集了數千卷古書醫方,並根據疾病症狀,附上藥方、符咒、禁戒、灼灸等方法,共有一千一百四門。天寶年間,他出任大寧郡守,因此以“外臺”命名這本書。王燾認為針灸可以殺人,但不能救人,因此選擇灸法而放棄針法。有些人批評他這種做法,只有孫兆認同他的觀點。
《和劑局方》共有10卷,元豐年間,朝廷下令全國名醫各上奏自己驗證有效的秘方,交由太醫院試驗後,再刊印頒布天下。
《蘇學士方》(東坡蘇公著。)
《初虞世方》(十六卷,即《養生必用方》。序謂:古人醫書行世者亦多矣,無如此方。其證易詳,其法易用。虞世為一時文士,後削髮為僧。)
《永類鈐方》(二十二卷,元棲碧李仲南著。)
《青囊方》(魏華佗得異人授受,今亡之。)
《青囊雜纂》(八卷,元陽趙真人著。)
《傳信方》(劉禹錫著。)
《梅師方》(隋廣陵僧人,號文梅,善療瘴癘,醫雜證。悉說單方,其效甚速,人咸集,相傳曰《梅師方》云。)
《深師方》(齊宋間道人僧深撰。)
《肘後方》(三卷,晉葛洪撰。)
白話文:
蘇軾著有《蘇學士方》,虞世著有《初虞世方》,又名《養生必用方》,李仲南著有《永類鈐方》,魏華佗傳承了《青囊方》,趙真人著有《青囊雜纂》,劉禹錫著有《傳信方》,隋朝僧人文梅著有《梅師方》,齊宋時期道人僧深著有《深師方》,葛洪著有《肘後方》。
《斗門方》
《本事方》(十卷,維揚許叔微知可撰,宋紹興三年進士,以藥餌陰功見於夢寐,事載《夷堅志》。)
《範汪方》(五卷,西晉穎陽人撰,方書共百餘卷,今《普濟主》多采之。)
《衛生易簡方》(明尚書胡濙集。)
《嶺南續衛生方》(四卷,夔州太守楊琇集。)
《近效方》
《必效方》(三卷,孟詵著。)
《試效方》(東垣著。)
《鬼遺方》(宋武帝時劉涓子著。)
《大全方》
《奇效良方》(明太醫院使方賢集。)
《經驗方》(明大方伯希齋陳士賢著。)
白話文:
《斗門方》
《本事方》是十卷本,由宋朝紹興三年進士許叔微撰寫。據說他常在夢中得藥方,這些事蹟都記載在《夷堅志》中。
《範汪方》是五卷本,由西晉穎陽人撰寫,包含了超過百種藥方,其中很多被收錄到後來的《普濟方》中。
《衛生易簡方》是由明朝尚書胡濙所編集。
《嶺南續衛生方》是四卷本,由夔州太守楊琇所編集。
《近效方》
《必效方》是三卷本,由孟詵撰寫。
《試效方》由東垣撰寫。
《鬼遺方》是宋武帝時期劉涓子所撰寫。
《大全方》
《奇效良方》是由明朝太醫院使方賢所編集。
《經驗方》是由明朝大方伯希齋陳士賢撰寫。
《袖珍方》(四卷,明滇陽王府集刊,其方多簡當可用,誠博而約之者。)
《雞峰方》(一卷,太醫教授張銳撰。)
《簡要濟眾方》(五卷,皇佑中仁宗謂輔臣:外無良醫,民有疾苦,或不能救療。詔太醫簡《聖惠方》之要者,頒行諸道。)
《婦人良方》(二十卷,元臨川陳自明撰。)
《三因方》(五卷,括蒼陳無擇撰。三因謂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其說出《金匱要略》,其方皆述古書。)
《本草單方》(二十五卷,宛丘王碩父撰。工部侍郎時暇取《本草》所載單方、以門類編之,凡四千二百六方。)
《集驗方》(明鄒福集。)
白話文:
《袖珍方》是由明代滇陽王府刊印的四卷醫書,書中方子簡潔實用,可謂博大精深而簡潔明瞭。
《雞峰方》是一卷醫書,由太醫教授張銳所著。
《簡要濟眾方》共五卷,是皇祐年間仁宗皇帝為了解決百姓看病難的問題,下令太醫從《聖惠方》中挑選出重要的方子,編纂而成,並頒發到各個州縣。
《婦人良方》是由元代臨川陳自明撰寫的二十卷醫書,專門針對婦科疾病。
《三因方》由括蒼陳無擇撰寫,共五卷。所謂「三因」指的是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其理論來源於《金匱要略》,書中所載方子都是根據古書記載整理而成。
《本草單方》是由宛丘王碩父撰寫的二十五卷醫書。王碩父在擔任工部侍郎期間,利用閒暇時間將《本草》中記載的單方,按照門類進行整理編纂,共收集了四千二百六個方子。
《集驗方》是明代鄒福所編集的醫書。
《濟生方》
《百一選方》(三十卷,山陰王實齋孟玉撰,百一,言選方極精也。)
《拔萃方》
《治奇疾方》(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證世所未見者。)
《御藥院方》(宋太宗朝元名氏集。)
《靈秘十八方》(河間劉守真集。)
《加減十三方》(不著名氏,亦十八方簡成者。)
《萬氏積善方》(明參將萬氏集)
《萬氏家抄方》(前人。)
《指南方》(二卷,蜀人史載之撰。)
《指迷方》(三卷,考城子王貺撰。)
《方外奇方》(韓飛霞道人集。)
白話文:
《濟生方》、《百一選方》(山陰王實齋孟玉撰,共三十卷,百一指選方極其精妙)、《拔萃方》、《治奇疾方》(夏子益撰,共有三十八道方劑,都是奇形怪狀、前所未見的病症)、《御藥院方》(宋太宗時期的名醫所集)、《靈秘十八方》(河間劉守真所集)、《加減十三方》(作者不詳,也是從十八方中簡化而成的)、《萬氏積善方》(明朝參將萬氏所集)、《萬氏家抄方》(與《萬氏積善方》同為前人所著)、《指南方》(蜀人史載之撰,共兩卷)、《指迷方》(考城子王貺撰,共三卷)、《方外奇方》(韓飛霞道人所集)。
《活人心方》(二卷,明宗室寧王撰。)
《小兒袖診方》
《錢氏小兒方》(八卷,宋錢乙字仲陽,精治小兒,著此書並《小兒藥證直訣》,閻孝忠集編,頗附以己說,宣和元年成。)
《陳氏小兒方》(宋陳文中著。)
《保嬰得效方》
《幼幼全書》
《全幼心鑑》(四卷,嵩陽寇平衡美集。)
《幼幼新書》(五十卷,直龍圖閣知豫州劉昉撰,陳文中編集。)
《活幼心書》(曾世榮撰。)
《活幼口議》
《子母秘錄》
《嬰童寶鑑》(十卷,棲真子撰,不著名氏。)
白話文:
明朝寧王撰寫了《活人心方》,共兩卷。宋代錢乙字仲陽,擅長治療小兒疾病,著有《錢氏小兒方》(八卷)和《小兒藥證直訣》,後由閻孝忠整理編排,並加入了自己的見解,於宣和元年完成。宋代陳文中也寫了《陳氏小兒方》。其他還有《保嬰得效方》、《幼幼全書》、《全幼心鑑》(四卷,嵩陽寇平衡美集)、《幼幼新書》(五十卷,直龍圖閣知豫州劉昉撰,陳文中編集)、《活幼心書》(曾世榮撰)、《活幼口議》、《子母秘錄》、《嬰童寶鑑》(十卷,棲真子撰,不著名氏)。
《嬰童百問》(魯伯嗣撰,明嘉靖中閣下嚴嵩奏進,上命刊布天下。)
《幼科類萃》(二十八卷,不著作者名氏,方論頗為詳切,中引丹溪說語,必是國初所撰者。)
《博愛心鑑》(蕭山魏直桂岩著。其書以保元湯一方為主,以保元氣而托其里,亦為痘疹之要治也。特不為全書耳。)
《痘疹八十一論》(聞人氏集。)
《痘疹經驗秘方》(四卷,銅壁山人黃廉著。)
《正骨續斷方》
《醫經續方》
《避水集方》(四卷,董炳集。)
白話文:
明朝嘉靖年間,魯伯嗣所著的《嬰童百問》由嚴嵩奏進皇帝,並下令刊布天下。另一本不署名作者的《幼科類萃》共二十八卷,論述詳盡,並引用丹溪的說法,應為明朝初期所撰。蕭山魏直桂岩所著的《博愛心鑑》以保元湯為核心,以保元氣為主要治法,也是治療痘疹的重要方法,只是並非整本書的重點。此外,還有聞人氏所編的《痘疹八十一論》,黃廉所著的《痘疹經驗秘方》四卷,以及《正骨續斷方》、《醫經續方》和董炳所集的《避水集方》四卷。
《攝生眾妙方》(浙兵部尚書張時徹集。)
《海上仙方》(無名氏,亦簡易方中摘成者。)
《救急方》(十三卷,唐張文仲著,武則天時侍御醫,與韋慈藏齊鳴。)
《原病式》(燕薊劉河間撰。)
《素問玄機保命集》(前人。)
《巢氏病源》(隋巢元方撰,時為太醫博士,惟論病源,不載方藥。《千金方》論多本此書。)
《吳氏病源》(吳景賢撰,今不傳。)
《醫門玉髓》(十卷,不知何人所作述,皆為歌括,論五臟六腑相傳之理。)
《抱朴子內篇》(並外篇四十卷,晉葛洪稚川撰,自號抱朴子,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書甚富。《內篇》言黃白之事,長生之道,謂素醪芳醴,亂性者也:紅華素質,伐命者也。謂朱草莖如珊瑚,刻之流汁如血,以金投汁中化之曰金漿,以玉投之曰玉醴,服之長生。又謂肉芝是萬歲蟾蜍,頭上有丹書八字,人以五月五日取之,以足畫地則成河,以左手則避乓。又謂行山中見小兒乘車馬長七八寸者,肉芝也,服之成仙。此事非可以理測,而亦超出凡塵也。)
白話文:
《攝生眾妙方》是明朝兵部尚書張時徹所編的醫書;《海上仙方》是民間流傳的簡易醫方選集;《救急方》是唐朝張文仲的醫書,共有十三卷,他在武則天時期擔任侍御醫,與韋慈藏齊名;《原病式》是燕薊的劉河間所著;《素問玄機保命集》也是劉河間所著;《巢氏病源》是隋朝巢元方所著,當時他擔任太醫博士,這本書只論述疾病的病源,不記載藥方,《千金方》中有很多內容都源自此書;《吳氏病源》是吳景賢所著,如今已經失傳;《醫門玉髓》共有十卷,作者不詳,書中以歌的形式闡述五臟六腑的傳輸原理;《抱朴子內篇》和外篇共四十卷,是晉朝葛洪所著,他自稱抱朴子,學識淵博,在江左地區無與倫比,著作很多。《內篇》講述煉丹、長生之道,認為酒和美酒會亂性,紅色和白色的食物會損害壽命。書中還提到一種叫做肉芝的仙草,說它是千年蟾蜍,頭上有八個字的紅色字,可以在五月五日採摘,用腳畫地可以形成河流,用左手可以避開砲彈。書中還提到在山中遇到身高七八寸的小孩子騎著車馬,那就是肉芝,吃了它可以成仙。這些事情無法用道理來解釋,也超出了凡人的認知。
《神仙傳》(即稚川弟子之所撰者,前秦阮所記數百人,又劉向所記七十餘人,並集之以傳。如蘇耽、董奉皆在列也。)
《搜神記》(不著作者名氏。)
《天寶遺事》(不著作者名氏。)
《太平廣記》(五百卷,宋太平興國初,詔李昉等取古今小說編纂成書,同《太平御覽》進。中集醫方,有超出凡庸之表。)
《文獻通考》(二百四十八卷,宋儒馬端臨撰,二百二十卷中備載醫書之源,今採之,以附書目之下。)
《譚子化書》(六卷,五代時南唐譚景升撰。意為天地之間化而已矣,非化無以顯道,非道無以生化。故人稟中和之氣,化而為人;物稟駁雜之氣,化而為物。知此化者,可以治身,可以濟物,豈徒為窺陰陽化育之哉?時為宋齊丘竊名,今辨白天下後世,皆知為《譚子化書》云。)
白話文:
《神仙傳》是稚川的弟子所撰寫的,其中記載了前秦阮所記的數百人,以及劉向所記的七十餘人,將他們合編成傳記。蘇耽、董奉等人都在其中。
《搜神記》的作者不詳。
《天寶遺事》的作者不詳。
《太平廣記》共五百卷,是在宋朝太平興國初年,由李昉等人奉詔取古今小說編纂而成,與《太平御覽》一起進獻。書中收集了醫方,有些內容超越常人。
《文獻通考》共二百四十八卷,是由宋朝儒學家馬端臨撰寫的,其中二百二十卷詳細記載了醫書的起源,現在將其摘取出來,放在書目之後。
《譚子化書》共六卷,是五代時南唐的譚景升所撰寫的。書中認為天地之間都是化生出來的,沒有化生就沒有顯道的道理,沒有道就沒有生化的現象。因此,人禀承中和之氣,化生為人;萬物禀承駁雜之氣,化生為物。了解化生的道理,就能治身濟物,不只是窺探陰陽化育的奧秘而已。當時宋齊丘竊取了這本書的名聲,現在澄清事實,讓天下後世都知道這本書叫做《譚子化書》。
《白虎通》(二卷,序云:漢司馬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議五經同異。固撰次其書上之,故曰:《白虎通》。云:固九歲能文,博冠群書,有古良史之才。朱子嘗品之,遷書疏爽,固書密塞。討論明經,實為鉅典,學者欲見而不可得。下卷性情壽命二章,發醫經之未發,誠為養生大道云。)
《風俗通》(漢靈帝時人,姓應,名劭,中有養生方候之宜。)
《草木子》(二卷,國初括蒼葉子奇世傑撰。)
《夷堅志》(四百二十卷,宋學士洪邁景盧撰,中集醫方多奇異者。)
《博物志》(十卷,晉司空張華著。)
白話文:
《白虎通》是由漢代司馬班固所撰寫,共兩卷。書序中記載,漢章帝建初四年,皇帝下令讓諸儒在白虎觀議論五經的異同,班固將議論結果整理成書上奏,因此稱為《白虎通》。班固九歲時便能寫文章,通曉各種書籍,具備古代良史的才華。朱熹曾經評價說,司馬遷的史記文章簡潔明快,班固的著作則精深密集。這本書深入討論經學,堪稱巨著,學者都想要看到卻難以尋得。下卷中關於性情和壽命的兩章,更是揭示了醫學典籍中未曾闡述的內容,可以說是養生之道的大道。
《風俗通》是漢靈帝時期一位名叫應劭的人所撰寫,書中包含一些養生保健的方術。
《草木子》共兩卷,由國初時期括蒼葉子奇所著。
《夷堅志》由宋朝學士洪邁撰寫,共四百二十卷,書中收錄了許多奇異的醫方。
《博物志》由晉朝司空張華所著,共十卷。
《楚辭》(一名《離騷》,楚屈原撰,門人宋玉續撰,名曰《楚辭》。)
《韓柳歐蘇文集》(其論醫之奧,韓蘇為多。)
《韻府群玉》(四十卷,青田包瑜撰,瑜中景泰庚午科鄉試,歷建寧、臨淄、進賢、浮梁四學教諭。)
《荊楚歲時記》(不著名氏。)
《輟耕錄》(三十卷,元陶宗儀九成著。)
《東垣十書》(十集)《脾胃論》《內外傷辨》《蘭室秘藏》《湯液本草》(四集俱東垣著,)《溯洄集》(王履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丹溪著,)《此事難知》(王好古著,)《外科精義》(齊德之著,)《脈訣》(張紫陽著。)
白話文:
《楚辭》,又名《離騷》,由楚國屈原所著,其弟子宋玉續寫,並以《楚辭》命名。
《韓柳歐蘇文集》中,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關於醫學的論述較多。
《韻府群玉》共四十卷,由青田包瑜所著,包瑜於景泰庚午科鄉試中舉,曾任建寧、臨淄、進賢、浮梁四個學府的教諭。
《荊楚歲時記》作者不詳。
《輟耕錄》共三十卷,由元代陶宗儀九成撰寫。
《東垣十書》共十集,包括《脾胃論》、《內外傷辨》、《蘭室秘藏》、《湯液本草》(四集皆由東垣所著)、《溯洄集》(王履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丹溪著)、《此事難知》(王好古著)、《外科精義》(齊德之著)、《脈訣》(張紫陽著)。
《醫學發明》(九卷,東垣著。)
《玉機微義》(五十卷,劉純宗厚著。)
《醫學綱目》(四十卷,浙人樓英全善撰。)
《食醫心鏡》
《龍木論》(三卷,佛經禪師龍樹大士著,能治眼疾,假其說集七十二種目病之方。)
《宣明論》(河間劉守真撰。)
《養生主論》(元王隱君著。滾痰丸固為治實痰火之一端,而所論童幼養老等篇,甚於資生有助也。)
《原機啟微論》(斂山老人著。)
《王氏脈經》(十卷,晉王叔和撰。述《內經》三部九候、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然則左心小腸,右肺大腸乃其失也。)
白話文:
《醫學發明》是東垣所著,共九卷。
《玉機微義》由劉純宗厚撰寫,共有五十卷。
《醫學綱目》為浙人樓英全善所著,共四十卷。
另外還有《食醫心鏡》、《龍木論》、《宣明論》、《養生主論》、《原機啟微論》以及《王氏脈經》。《龍木論》為佛經禪師龍樹大士所著,共三卷,能治眼疾,並收錄了七十二種目病的治療方法。《宣明論》是河間劉守真撰寫。《養生主論》為元王隱君所著,其中論述了童幼養老等篇,對養生很有幫助。《原機啟微論》為斂山老人所著。《王氏脈經》由晉王叔和撰寫,共十卷,主要闡述了《內經》三部九候、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但其中關於左心小腸、右肺大腸的論述有誤。
《脈訣機要》(三卷,通真子撰,不著名氏,熙寧以後人謂叔和《脈訣》有臲𭆞鄙俗,實非叔和之作,乃為歌百篇,按經著,又集《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也。)
《診家樞要》(一卷,滑伯仁撰。)
《運氣奧論》(宋劉溫舒撰,以《素問》運氣撮為治病之要,有三十論,二十七圖。)
《運氣全書》(前人。)
《運氣易覽》(明新安汪機集。)
《銅人針灸圖》(三卷,宋王惟德撰。仁宗詔德考究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十二經,旁註俞穴,刻題其名,並主治療之法。)
《明堂針灸圖》(三卷,雷公問道,黃帝授之,故名明堂。)
白話文:
《脈訣機要》是三卷本醫書,作者是通真子,真實姓名不詳,有人認為它並非叔和所著,而是用歌訣的形式將經文內容以及《傷寒括要》整理成一百多篇。
《診家樞要》是一卷本醫書,作者是滑伯仁。
《運氣奧論》是宋代劉溫舒所著,以《素問》的運氣學說為基礎,針對疾病的治療提煉出三十論,輔以二十七幅圖。
《運氣全書》是前人所著的醫書。
《運氣易覽》是明代新安汪機所編著的醫書。
《銅人針灸圖》是宋代王惟德所著,共三卷。仁宗皇帝下令讓王惟德考究針灸方法,鑄造了一個銅人模型,分為十二經脈,標註了穴位和主治疾病。
《明堂針灸圖》是三卷本醫書,相傳是雷公向黃帝請教醫術而得到的,因此稱為《明堂針灸圖》。
《資生針灸》
《神應針經要訣》(二卷,宋許希撰。)
《竇太師針灸》(一名《針灸指南》,名傑,字漢卿,為金太師。)
《針灸聚英》(明高武集。)
《徐氏針灸》(明浙人徐廷鳳著。)
《儒門事親》(十四卷,睢州戴人張從正子和撰。)
《醫壘元戎》(十二卷,王好古撰。)
《衛生寶鑑》(二十四卷,羅天益謙甫撰。)
《醫說》(十卷,宋新安張杲撰。)
《續醫說》(十卷,明姑蘇俞子容約齋撰。)
《醫史》(十卷,浚儀李濂著。)
白話文:
古代中醫經典著作包括《資生針灸》、《神應針經要訣》、《竇太師針灸》、《針灸聚英》、《徐氏針灸》、《儒門事親》、《醫壘元戎》、《衛生寶鑑》、《醫說》、《續醫說》和《醫史》。
《醫雋》
《醫開》
《褚氏遺書》(北齊尚書褚澄撰。)
《滑氏方脈》(攖寧生滑壽撰。)
《韓氏醫通》(二卷,西蜀瀘州飛霞道人韓𢘅撰。)
《程氏醫抄》(八十卷。)
《丹溪脈法》(《丹溪心法纂要》《丹溪醫案》《金匱鉤玄》以上四書俱丹溪著。)
《醫林集要》(二十卷,明成化中都督王璽撰。)
《仁齋直指》(二十六卷,三山楊士瀛登父集。)
《醫方選要》(八卷,興府良醫周文採集。)
《醫經正本》(一卷,進賢知縣程迥著,專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弊。)
白話文:
《醫雋》、《醫開》、《褚氏遺書》(北齊尚書褚澄撰)、《滑氏方脈》(攖寧生滑壽撰)、《韓氏醫通》(二卷,西蜀瀘州飛霞道人韓𢘅撰)、《程氏醫抄》(八十卷)、《丹溪脈法》(《丹溪心法纂要》、《丹溪醫案》、《金匱鉤玄》以上四書俱丹溪著)、《醫林集要》(二十卷,明成化中都督王璽撰)、《仁齋直指》(二十六卷,三山楊士瀛登父集)、《醫方選要》(八卷,興府良醫周文採集)、《醫經正本》(一卷,進賢知縣程迥著,專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弊)。
《明醫雜著》(明進士慈溪王綸撰。)
《醫學大全》
《醫學宗旨》(宋趙良著。)
《宋學士文集》(明學士諱景濂,有贈醫周漢卿、張仁齋、戴元禮等序,皆備載醫案。)
《文潞公藥准》(文彥博。)
《荊川公史纂》(明會元唐順之集。)
《柏齋三書》(懷慶府何塘巡撫撰。其謂咳嗽之證,消渴之治,黑神散之於產後等論,非達造化神明之極至者,烏足以語此?)
《雅述》(三篇,山東浚川王廷相撰,令氣能化液,正如雨雪為雲氣之所化,故能閉息伏氣,可以不食云。)
白話文:
《明醫雜著》是明朝進士慈溪王綸所撰寫的醫學著作。此外還有《醫學大全》、《醫學宗旨》(宋朝趙良著)、《宋學士文集》(明朝學士諱景濂著,其中記載了贈醫周漢卿、張仁齋、戴元禮等人的序文,皆詳載醫案)、《文潞公藥准》(文彥博著)、《荊川公史纂》(明朝會元唐順之著)、《柏齋三書》(懷慶府何塘巡撫撰,書中對於咳嗽症狀、消渴症治療、產後黑神散的使用等論述,非精通造化神明者,難以理解)、《雅述》(三篇,山東浚川王廷相撰,論述人體的精氣能化為液體,如同雨雪為雲氣所化,因此能夠閉氣伏氣,可以不吃不喝)。
四十家小說(二部,皆吳下好事者,裒集諸名公筆語,類刻為四十家云。)
《顏氏家訓》(二卷,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謂醫難到精妙,不可輕學以誤人,其亦知醫之至者。)
《事林廣記》(西穎陳元靜編。)
《居家必用》(十集,不著述者名氏。)
《飲膳正要》(元忽思慧著。)
《醫學正傳》(浙虞博天民著。)
《醫學集成》(淅義烏傅滋著。)
《醫學啟蒙》(姑蘇葛可久著。)
《醫林摘要》
《醫方大成》(元人無名氏集。)
《醫家大法》(洛陽東谷孫應奎集。)
白話文:
四十家小說是兩部作品,都是吳地喜好文藝的人,將許多名人的作品和語錄收集起來,並刻印成四十家。
顏氏家訓共有兩卷,由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寫。他認為醫術很難達到精妙,不可輕易學習,以免誤人,可見他也了解醫術的精深。
事林廣記是由西穎人陳元靜編撰。
居家必用有十集,作者姓名不詳。
飲膳正要是由元朝忽思慧撰寫。
醫學正傳是由浙江虞博天民撰寫。
醫學集成是由淅義烏傅滋撰寫。
醫學啟蒙是由姑蘇葛可久撰寫。
醫林摘要。
醫方大成是由元朝無名氏彙集。
醫家大法是由洛陽東谷孫應奎彙集。
《醫經小學》(六卷,明劉純著。)
《醫方捷徑》(王宗顯著。)
《醫家必用》(洛陽東谷孫應奎著,時為戶部尚書。)
《醫學碎金》(新安王典集。)
《醫學三要》(明巴郡劉起宗集。)
《醫學權衡》(新安吳顯忠著。)
《醫學權輿》(傅滋著。)
《醫學源流》(元許國禎著。)
《醫方便覽》
《醫學指南》(四明高銘著。)
《脈訣刊誤》(元龍興路教授戴起宗同父撰。)
《病機藥性賦》(明柯城劉全備撰。)
《乾坤生意》(四卷,臞仙撰。)
白話文:
明朝劉純撰寫了六卷本的《醫經小學》,王宗顯著有《醫方捷徑》,洛陽東谷孫應奎(時任戶部尚書)著有《醫家必用》,新安王典集有《醫學碎金》,明朝巴郡劉起宗集有《醫學三要》,新安吳顯忠著有《醫學權衡》,傅滋著有《醫學權輿》,元朝許國禎著有《醫學源流》,還有《醫方便覽》、《醫學指南》(四明高銘著)、元朝龍興路教授戴起宗同父撰寫的《脈訣刊誤》、明朝柯城劉全備撰寫的《病機藥性賦》、臞仙撰寫的四卷本《乾坤生意》。
《壽域神方》(四卷,前人。)
《十藥神書》(一卷,傳云葛可久撰,今《姑蘇志》載可久著《醫學啟蒙》而無《十藥神書》,則此為託名耳。)
《金丹正要大全》(上陽子張致虛著。)
《金丹直指》
《三元纂贊》(元李鵬飛著。)
《養生類纂》(元周守忠著。)
《家塾事親》(明郭晟景陽集。)
《養老奉親書》(宋元豐中泰州興化懸令陳宜撰。)
《壽親養老新書》(四卷,宋大德中敬直老人鄒鉉著。)
《修真十書》(正陽真人鍾離祖師著。)
白話文:
《壽域神方》是四卷本的古籍,作者不詳。《十藥神書》是一卷本,傳說是葛可久撰寫,但姑蘇志記載可久只著有《醫學啟蒙》,並無《十藥神書》,因此可能是託名之作。《金丹正要大全》是上陽子張致虛所著。《金丹直指》是另一本關於金丹的書籍,作者不詳。《三元纂贊》是元朝李鵬飛所著。《養生類纂》是元朝周守忠所著。《家塾事親》是明朝郭晟景陽所集。《養老奉親書》是宋朝元豐年間泰州興化縣令陳宜所撰。《壽親養老新書》是宋朝大德年間敬直老人鄒鉉所著,共四卷。《修真十書》是正陽真人鍾離祖師所著。
《大成金書》(宋林靈素著。)
《安老懷幼》(四卷,明山西副使河南穎川劉宇集。)
《醫學質疑》(《統屬診法》《證治要略》俱新安汪宦撰。)
《立齋外科四書》(明院判薛己撰。)
《理風衡尺》
《食治通說》
《月令通纂》
《虞氏醫鏡》
《咽喉風科》
《石山醫案》(《痘治理辨》《外科理例》《針灸問答》俱新安汪機集。)
《松崖醫徑》(四卷,松崖程介著,新安槐塘人,中成化中進士,精醫學,述《內經》五臟六腑部證,以虛實為治,卒未梓行,今《折肱錄》即其本書也。)
白話文:
宋代林靈素撰寫了《大成金書》;明代山西副使穎川劉宇集撰寫了四卷本《安老懷幼》;新安汪宦撰寫了《統屬診法》和《證治要略》,合稱為《醫學質疑》;明代院判薛己撰寫了《立齋外科四書》;此外還有《理風衡尺》、《食治通說》、《月令通纂》、《虞氏醫鏡》、《咽喉風科》等醫學著作。新安汪機集撰寫了《痘治理辨》、《外科理例》、《針灸問答》,合稱為《石山醫案》;新安槐塘人程介撰寫了四卷本《松崖醫徑》,他精通醫學,以虛實為治,著述《內經》五臟六腑部證,但未出版,現今《折肱錄》即為其著作。
《產寶百問》
《胎產須知》(二卷,江陰高賓著。)
《廣嗣要語》(明嘉靖初無名氏著。)
《三煉歌》(明西蜀鄧士魯著。)
《發明證治》(何太英集。)
《活人心統》(《諸證辨疑》俱浙人吳球集。《辨疑》中謂六月傷寒,冬月傷暑,尤為妄謬以欺人也。此其失云。)
《醫經大旨》(四卷,浙人賀岳集。)
《明醫指掌》(十卷,杭州仁和皇甫中集。)
《保嬰直指》,(四卷),《痘疹玄機》(四卷,太倉支秉中著。)
白話文:
《產寶百問》
《胎產須知》(兩卷,由江陰的高賓所著)。
《廣嗣要語》(明朝嘉靖年間初版,作者不詳)。
《三煉歌》(明朝西蜀鄧士魯所著)。
《發明證治》(由何太英所集)。
《活人心統》(《諸證辨疑》皆由浙江人吳球所集。《辨疑》中說六月傷寒,冬月傷暑,實在是妄謬欺騙人的說法。這就是它的錯誤之處)。
《醫經大旨》(四卷,由浙江人賀岳所集)。
《明醫指掌》(十卷,由杭州仁和皇甫中所集)。
《保嬰直指》(四卷),《痘疹玄機》(四卷,由太倉支秉中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