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8)

1. 洪蘊

潭州人,初出家。集方技之書,遊京師,以醫鳴。太祖召見,賜紫服袍,號廣利太師。後太宗召講醫方,蘊錄秘方以獻之。

白話文:

洪蘊是潭州人,他剛開始是出家修行的。後來他蒐集了很多醫術和方劑的書籍,到京城遊歷,因為醫術高明而出了名。太祖皇帝召見了他,賜給他紫色的官服和袍子,並賜號為「廣利太師」。後來太宗皇帝又召見他講解醫術和藥方,洪蘊便將自己記錄的祕方獻給了皇帝。

2. 馮文智

幷州人,世以方技為業,太宗召為醫官。鹹平三年,太后不豫,文智侍藥,既愈。遷尚藥御醫,賜金紫衣,累遷翰林醫正。

白話文:

馮文智是并州人,家裡世代都以醫術為業。太宗皇帝徵召他擔任宮廷的醫官。咸平三年,太后身體不舒服,馮文智在旁侍候用藥,太后的病就痊癒了。因此,馮文智被升為尚藥御醫,並賞賜了金紫官服,後來又多次升遷,最終擔任翰林醫正。

3. 王懷隱

睢陽人,初為道士,好醫藥。太宗召歸俗,命為尚藥御醫,遷翰林醫官。太宗常留意醫方,藏有名方千首,至是詔翰林醫官等,俱各出家傳驗方以獻,又有萬首,命懷隱與副使王佑、鄭奇,醫官陳昭遇,參對編類,每證以巢元方《病源》冠首,而本方附後,共成一百卷。帝親制序,賜名《太平聖惠方》,刊布天下。

白話文:

王懷隱是睢陽人,起初是個道士,喜歡研究醫藥。唐太宗召他還俗,任命他為宮廷御醫,後來升為翰林醫官。唐太宗經常留意醫藥方劑,收藏了上千個有名的方子。到了這個時候,皇帝下詔翰林醫官們,各自拿出自己家傳且有效的方子進獻,又收集到了一萬個方子。皇帝命令王懷隱和副使王佑、鄭奇,以及醫官陳昭遇,一起參照比對、整理分類。每個病證都以巢元方的《病源》作為開頭,然後把相關的藥方附在後面,總共編成了一百卷。皇帝親自撰寫序言,賜名為《太平聖惠方》,並將這本書刊印發行,流傳天下。

4. 趙自化

德州人,徙居洛陽,業醫。淳化中,從兄自正遊京師,以醫鳴,俱受醫官,累遷翰林醫副。

白話文:

趙自化是德州人,後來搬到洛陽居住,以行醫為業。淳化年間,他跟隨哥哥趙自正到京城遊歷,趙自正因為醫術高明而聞名,兩人一同被朝廷授予醫官職位,趙自化後來多次升遷,最後當上翰林醫副。

5. 許希

開封府以醫鳴,徵太醫院。仁宗不豫,侍御數藥不效。希診曰:針心下胞絡可立愈。左右為不可。諸黃門以身試無害,遂進針,帝即愈。命為翰林醫御之官,賜衣魚。著《神應針經要訣》行世。

白話文:

許希在開封府以醫術聞名,被徵召進入太醫院。當時宋仁宗身體不適,多位御醫用藥都沒效果。許希診斷後說:「針刺心下的胞絡穴位,可以立刻痊癒。」左右侍從都認為不可行。幾位宦官以自己身體試針,確認無害後,才進針治療,仁宗立刻痊癒。因此被任命為翰林醫官,並賞賜衣服及魚。他著有《神應針經要訣》一書流傳於世。

6. 錢乙

字仲陽,上世錢塘人,曾祖徙北,家於鄆,幼業醫。神宗時,元豐中,醫公主有功,授翰林醫官,遷太醫丞,賜紫衣緋魚,治療有奇效。所著《傷寒指微》、《嬰孩論》若干卷。

白話文:

錢乙,字仲陽,祖籍是錢塘人,他的曾祖父遷居到北方,在鄆州安家。他從小就學習醫術。宋神宗在位時的元豐年間,他因為醫治公主有功,被授予翰林醫官的職位,後來升遷為太醫丞,並被賜予紫色的官服和緋色的魚符,他的醫術非常靈驗,療效顯著。他著有《傷寒指微》、《嬰孩論》等醫書,共計若干卷。

7. 高保衡

熙寧間為國子博士,校正醫書,深明方藥病機。神宗詔修《內經》有功,賜緋魚,加上騎都尉。

白話文:

宋朝熙寧年間,高保衡擔任國子博士,負責校對醫學書籍,他對於藥方、藥理和疾病的發生機制都非常了解。宋神宗下令編修《黃帝內經》,高保衡因為在這件事上立下功勞,被賞賜了緋色官服和魚符,並加封為騎都尉。

8. 林億

熙寧間為光祿卿直秘閣,同高保衡校正《內經》,醫名大著。

白話文:

林億在宋神宗熙寧年間擔任光祿卿,並在秘閣任職,他與高保衡一同校訂《內經》,因此醫學名聲非常顯赫。

9. 龐安常

蘄水人,性敏穎,好學,精於醫,讀《素問》、《靈樞》、《甲乙》,深達奧妙。著書立言,發前人之未發。表述人迎氣口之脈,在手在喉,上下齊等,引繩曰平,過勝即病,而有三陰三陽之分,甚是詳切。

白話文:

龐安常是蘄水人,天性聰明敏捷,喜歡學習,精通醫術。他深入研究《素問》、《靈樞》、《甲乙》等醫學經典,領悟其中的精髓奧義。他著書立說,闡發前人未曾提出的見解。他闡述人迎脈和氣口脈的脈象,指出這兩種脈搏分別在手腕和喉部可以觸摸到,上下兩處的脈象應該相等,就像用繩子拉直一樣平穩。如果脈象過於強盛就代表身體有疾病,並且區分了三陰和三陽的脈象,論述非常詳細確切。

10. 僧智緣

徐州人,善醫,嘉祐中召至京師。診父母脈能知子之吉凶。時王安石、王珪俱在翰林,珪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視父知子,又何足怪哉?

白話文:

徐州人智緣,擅長醫術,宋仁宗嘉祐年間被召到京城。他診斷父母的脈象,就能夠知道子女的吉凶。當時王安石、王珪都在翰林院任職,王珪懷疑古代沒有這種醫術。王安石說:「從前醫生和診斷晉侯的病情,就能知道他有賢臣將要過世。從診斷父親的脈象得知子女的情況,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11. 孫用和

不知何郡人,性識明敏,通經學,精醫方理,得黃岐之秘。治平間,為奉御太醫令。

白話文:

孫用和,不知道是哪裡人,他天性聰明敏銳,通曉儒家經典,精通醫學理論和處方,並掌握了黃帝、岐伯的醫學秘訣。在治平年間,擔任宮廷御醫,官至太醫令。

12. 範九思

不知何郡人,業醫善針,沉疴悉能起。一人患喉內生蛾,諸醫不能愈,且畏針。範與末藥,計以筆搽之,遂暗針於內,刺之即愈矣。

白話文:

范九思,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以行醫為業,擅長針灸,即使是嚴重的疾病都能治好。有一個人喉嚨裡面長了像鵝的腫塊(扁桃腺腫大或類似的病症),很多醫生都治不好,而且那個人也很害怕針灸。范九思就給他塗抹一些藥粉,假裝要用筆刷來塗藥,趁機在裡面暗暗地針灸,一針下去病就好了。

13. 許叔微

字知可,白沙人,舉紹興壬子鄉試,篤好醫方,遂造其妙。有患奇怪疾者,能療取。平生治效,集成一書,名《本事方》。又撰《傷寒歌》、《仲景脈法圖》行世。

白話文:

許叔微,字知可,是白沙人。他考中了紹興壬子年的鄉試,非常喜愛研究醫方,因此深入鑽研並掌握了其中的精妙之處。他能醫治各種疑難雜症,並且療效顯著。他將自己一生治療有效的醫案,匯集成一本書,書名為《本事方》。另外,他還撰寫了《傷寒歌》和《仲景脈法圖》流傳於世。

14. 僧道廣

西蜀人,好醫,得不傳之秘。乾德中,有人病,肌瘦如癆,唯好食米,闕之則口吐清水,食米則快,諸醫不辨。道廣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炒末,以水調頓服。良久,吐出如米形,遂愈,《病源》謂米瘕者是也。

白話文:

西蜀地方有個人,名叫道廣,喜歡醫學,學到了一些不外傳的秘訣。宋朝乾德年間,有個人生病,身體瘦得像得了癆病一樣,唯獨喜歡吃米飯,如果沒有米飯吃,嘴巴就會吐出清水,只要吃了米飯就會覺得舒服,其他的醫生都無法診斷這是什麼病。道廣用雞屎和白米各半合,炒過後磨成粉末,用水調和讓病人一次服下。過了一會兒,病人吐出像米粒一樣的東西,病就好了。《病源》這本書說的「米瘕」就是這種病。

15. 吳源

字德信,新安休陽人。宋孝宗時,以詩文醫學著名。遇道人,傳以金匱玉函之秘,尤能起死回生,人稱其神醫。後徵為翰林醫官。

白話文:

吳源,字德信,是新安休陽人。宋孝宗在位時,他因為詩文和醫術而聞名。他曾遇到一位道士,傳授他《金匱玉函》的秘密,尤其擅長起死回生,人們稱他為神醫。後來,他被徵召入朝擔任翰林醫官。

16. 楊文修

字仲理,諸暨人。幼以孝聞,因母疾究醫,造其妙。朱晦翁聞其名,就見,與談通夕,所著有《醫術地理撥沙圖》。

白話文:

楊文修,字仲理,是浙江諸暨人。他從小就因為孝順而聞名,因為母親生病而鑽研醫術,醫術高明。大學者朱熹聽說他的名聲,就去拜訪他,兩人相談整晚。他寫的著作有《醫術地理撥沙圖》。

17. 吳廷紹

為太醫令,烈祖好食飴,喉中噎,國醫莫能治。廷紹獨謂當進楮實湯,服之果愈。或叩之,答曰:咽因甘起,故以楮實湯。

白話文:

吳廷紹擔任太醫令時,烈祖皇帝喜歡吃麥芽糖,結果喉嚨被噎住,全國的醫生都治不好。只有吳廷紹認為應該服用楮實湯,服藥後果然痊癒。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咽喉的病是因為甜食引起的,所以用楮實湯治療。」

18. 江嘉

字明遠,新安婺源人,以醫鳴世,十五代至嘉,以儒通醫,活人尤著。宋理宗不豫,召至,一進藥,遂安。

白話文:

江嘉,字明遠,是新安婺源人,因為醫術高明而聞名於世。到了第十五代傳到江嘉時,他運用儒學的道理來貫通醫學,救活了許多人,名聲特別顯著。宋理宗身體不適,召見江嘉入宮,他只用一副藥,理宗的病就好了。

19. 初虞世

為宋朝醫,有超見,論病源皆深究《素》、《難》之理,所著有《養生必用》。

白話文:

虞世是宋朝的醫生,他有超越常人的見解,探討疾病的根源時,都能深入研究《黃帝內經素問》和《難經》的道理。他所寫的著作有《養生必用》。

20. 蘇澄

宋良醫,人病應聲者求療。澄云:古無此方,惟以本草藥名盡呼之,每呼一聲,腹中輒應,唯一藥即不應,再三呼之,無聲,即此藥為主,治之痊愈。

白話文:

有個宋朝的好醫生,有人肚子裡有怪聲,只要一講話肚子裡就會跟著發出聲音,就來找他醫治。這位醫生說:「古時候沒有這種病症的治療方法,我只能用藥草的名字,一一呼喊出來試試看。」每喊一個藥草的名字,那人的肚子裡就會跟著應聲,唯獨喊到一種藥草時,肚子裡沒有聲音回應。醫生再三呼喊這個藥草的名字,肚子裡依然沒聲音,於是就判斷這個藥草是治療這個怪病的關鍵,結果用這個藥草治療,病人就痊癒了。

21. 朱肱

號無求子,吳興人,善醫,尤邃於《傷寒》,潛心數十年,窮經義之要,而成《活人書》,奏進。道君朝授奉議郎、醫學博士。

白話文:

朱肱,字號無求子,是吳興人。他很擅長醫術,尤其精通《傷寒論》。他潛心研究數十年,深入探究經書的要義,最終完成了《活人書》這本書,並進獻給朝廷。宋徽宗時期,他被授予奉議郎、醫學博士的官職。

22. 張擴

字子充,新安古歙人,精研醫學,聞有長於己者,雖千里求之不憚。時聞蘄水龐安常醫名,遂往從之。又聞蜀中王樸太素脈,亦往師之,得其秘而歸。術益高而名益著,江右縉紳士夫咸往就診。

白話文:

張擴,字子充,是新安古歙縣人。他精通醫學,聽說有醫術比自己高明的人,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會不辭辛勞地前往求教。當時聽說蘄水的龐安常醫術高明,就前往拜他為師。後來又聽說蜀地的王樸太素擅長脈診,也前往向他學習,學到了他的獨門秘訣後才回來。因此,他的醫術更加高超,名聲也更加顯赫,江西一帶的官宦士紳都前來找他看病。

23. 裴宗元

以醫名越,專用成方。及丹溪出,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盡合,故其方書,遂不盛行也。

白話文:

裴宗元以醫術聞名於世,他特別喜歡使用現成的藥方。等到朱丹溪出現後,他才領悟到:「拿古代的藥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在效果上不能完全契合,所以他所編寫的醫方書籍,就沒有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