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張機

字仲景,南陽人,受業張伯祖,醫學超群,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建安年間,病傷寒死者,十居其七。機按《內經》傷寒治法,存活甚眾。著論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為諸方之祖。凡移治諸證如神,後人賴之為醫聖。又有《金匱方》,亦其遺意。

白話文:

張機,字仲景,是南陽人。他向張伯祖學習醫術,醫學造詣非常高超,後來被推舉為孝廉,並當上了長沙太守。在建安年間,因為傷寒而死的人,十個裡面就有七個。張機根據《內經》中關於傷寒的治療方法,救活了很多人。他寫了二十二篇醫學著作,總共包含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是各種藥方的鼻祖。他運用這些方法治療各種疾病都非常有效,後人因此尊稱他為醫聖。另外還有《金匱方》,也是他留下的著作。

2. 涪翁

廣漢人,常釣魚於涪水,故號涪翁。善針,愈病應效,乃著《針經》、《脈法》傳於世。弟子程高師之,年久乃授之,高亦隱不出。

白話文:

廣漢有個叫涪翁的人,他常常在涪水邊釣魚,所以大家都叫他涪翁。他很擅長針灸,治病效果非常好,因此寫了《針經》、《脈法》這兩本書流傳於世。他的弟子程高向他學習針灸,學了很久才得到他的真傳。程高學成後也隱居起來,不出來行醫。

3. 程高

廣漢人,好醫,問道無倦,人有一藝長於己者,必千里伏膺。聞涪翁善醫,及《針經》、《脈診》,尋積年乃得之。名擅當代,為太醫丞。

白話文:

廣漢地方有個人,很喜歡醫術,求教醫理從不厭倦,只要有人有一技之長勝過自己,一定會不遠千里去虛心學習。他聽說涪翁擅長醫術,以及精通《針經》和《脈診》,便花了好幾年才學到這些醫術。他的名聲在當時非常響亮,後來當上了太醫丞。

4. 郭玉

和帝時太醫丞,帝令嬖臣美手者,雜於女子帷中,試玉診脈各一手,問其疾。玉云: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帝嘆息稱善。

白話文:

郭玉是漢和帝時期的太醫丞。當時,皇帝命令他寵愛的近臣中,那些手長得好看的人,混雜在女子們的帷帳之中,讓郭玉分別診察每個人左右手的脈象,並詢問她們的病情。郭玉診斷後說:「左手的脈象屬於陰,右手的脈象屬於陽,脈象中同時有男女的區別,這種情況很像異於常人。」皇帝聽了,感嘆稱讚他醫術高明。

5. 沈建

丹陽人,父為長史。建好道不仕,學導引服食延年之法,治病有奇效。後自絕谷,不食煙火,行步如飛,或去或來,如此三百年,後絕跡不知所之。出《列仙傳》。

白話文:

沈建是丹陽人,他的父親是位長史。沈建喜歡道術,不願做官,他學習導引和服食以求長壽的方法,治療疾病有奇效。後來他斷絕五穀,不吃熟食,走路像飛一樣快,有時離開,有時回來,這樣過了三百年,之後就再也沒有蹤跡,不知道去了哪裡。《列仙傳》有記載他的事蹟。

6. 杜度

不知何郡人,仲景弟子。識見宏敏,器宇沖深,淡於矯矜,尚於救濟。得仲景禁方,名著當時。

白話文:

不清楚他是哪個地方的人,是張仲景的弟子。他的見識非常廣博敏銳,氣度深遠沉穩,不喜歡矯揉造作,重視救助他人。他得到了張仲景的祕傳藥方,在當時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