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9)

1. 陳師文

為越名醫,與裴宗元一時齊著,其用方亦大同,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

白話文:

陳師文是越地有名的醫生,和裴宗元在當時齊名,醫術相當,他們所使用的藥方也大致相同。陳師文編定的《大觀本草》收錄了兩百九十七個藥方。

2. 謝復古

為宋翰林學士,籍醫藥,尤工於《傷寒》,發仲景之奧音。

白話文:

謝復古是宋朝翰林學士,他研究醫藥,尤其擅長《傷寒論》,能夠闡發張仲景醫學的精深奧妙之處。

3. 張季明

名杲,新安人,世業醫術有名,至杲尤誠確精粹,博該諸書,所得輒採錄,成《醫說》十卷。

白話文:

張杲,是新安人,家裡世代從事醫術,很有名氣。到了張杲這一代,他的醫術尤其真誠可靠、精純透徹。他廣泛閱讀各種醫學書籍,凡是有心得的地方就記錄下來,編成《醫說》十卷。

4. 錢聞禮

不知何郡人,宋紹興中為建寧府判,好醫方,尤精於《傷寒》,作《傷寒百證歌》行世。

白話文:

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在宋朝紹興年間擔任建寧府的判官,喜愛研究醫學藥方,尤其精通《傷寒論》,他寫作了《傷寒百證歌》流傳於世。

5. 陳文中

字子季,宿州人,明大小方脈,尤精心於小兒痘疹,濟困持危,多收奇效。淳祐中為侍郎翰林醫正,與鄭惠卿同編《幼幼新書》,《小兒病源方》行世。

白話文:

陳文中,字子季,是宿州人。他精通內科和外科的醫術,尤其擅長治療小兒痘疹,並且樂於幫助貧困危難的人,常常能收到奇特的療效。在淳祐年間,他擔任侍郎翰林醫正的職位,與鄭惠卿一同編纂了《幼幼新書》,他所撰寫的《小兒病源方》也流傳於世。

6. 陳自明

字良甫,號臨川建康人,宋嘉熙為太醫諭。世業醫,至自明益精妙,有超世活人之志,著有《婦人良方》行世。

白話文:

陳自明,字良甫,號臨川,是建康人。在宋理宗嘉熙年間擔任太醫諭。他家世代以行醫為業,到了陳自明這一代,醫術更加精湛巧妙,有著超越世俗、救活眾人的志向。他著有《婦人良方》這本書,流傳於世。

7. 楊士瀛

名登父,號仁齋,世業醫學,至父尤精。每以活人為心,集有《直指方論》二十八卷行世。

白話文:

他名叫楊登父,字號仁齋,世代都從事醫學,到了他父親尤其精通。他總是把救活病人當作自己的心願,著有《直指方論》二十八卷流傳於世。

8. 孫兆

用和之子,以儒集父醫,尤有心得之妙,超邁尋常,治療輒效,存活甚多。官為殿中丞尚侍御醫。

白話文:

孫兆這個人,他用和(一個叫做和的人)的兒子,以儒學的修養來融會貫通他父親的醫術,特別有獨到的心得和巧妙之處,超越一般人,治療疾病常常有效,救活非常多病人。他當官做到殿中丞,後來又擔任尚侍御醫。

9. 王纂

海陵人,習覽經方,尤工針石,遠近知其名,所療多效。初,嘉祐中有女人被妖惑,纂為針,妖狐即從女衾中逃竄,女病遂愈。

白話文:

王纂是海陵人,他鑽研各種醫學典籍,特別擅長針灸和砭石療法,遠近的人都知道他的名聲,經他治療的病人大多都有療效。起初,在嘉祐年間,有個女人被妖怪迷惑,王纂為她針灸,結果妖狐就從女人的被子裡逃跑了,女人的病也因此痊癒。

10. 張銳

字子剛,鄭州人,官為團練使。篤好醫方,遂得精妙,聲名遠著,凡有求療,雖及細民,亦用意為治。一婦產後患大泄喉痹,諸醫謂兩證不能並治,以為必死。公視之,與藥十餘粒,使吞之,咽通而瀉止。人異之,公曰:理中丸裹紫雪耳,喉痹非寒藥不可,泄非理中不止,紫雪下咽,則消釋無餘,得至腹中,附子也,夫何異?

白話文:

張銳,字子剛,是鄭州人,擔任團練使的官職。他非常喜歡研究醫方,因此醫術精湛,名聲遠播。凡是有來求醫治病的人,即使是一般平民百姓,他也都用心盡力地醫治。

曾經有個婦人產後得了嚴重的腹瀉和喉嚨腫痛,許多醫生都說這兩種病症無法同時治療,認為她必死無疑。張銳去看了她的情況,給她開了十幾粒藥丸,讓她吞服下去,結果喉嚨的腫痛就消退了,腹瀉也止住了。大家都很驚訝,張銳說:「我用理中丸包著紫雪散,喉嚨腫痛非用寒涼的藥不可,腹瀉非用理中丸不能止住,紫雪散吞下去之後,在咽喉就會消散無餘,到達腹部時,其實就是附子,這有什麼奇怪的呢?」

11. 皇甫坦

西蜀人,善醫術,高宗召醫太后目疾,有奇效。因問治身,答曰: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為則天下治。帝厚賜。復召問以長生久視之術,坦對: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上嘉而寵之,每稱皇甫先生而不名。

白話文:

皇甫坦是西蜀人,擅長醫術。高宗皇帝召他入宮醫治太后的眼疾,效果非常神奇。皇帝因此詢問他養生之道,皇甫坦回答說:「心中沒有妄念,身體自然安康;君主如果能無為而治,天下就能太平。」皇帝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後來又召見他,問長生不老的方法,皇甫坦回答說:「首先要禁止各種慾望,不要放縱自己;讀萬卷丹經,不如守住一個根本。」皇帝非常讚賞並寵愛他,每次都稱呼他為皇甫先生,而不直呼其名。

12. 王克明

字彥昭,湖州烏程人。紹興間為名醫,深究《素》、《難》,工針石,起死良多。試禮部中選醫官,累遷翰林醫正,賜金紫服。

白話文:

王克明,字彥昭,是湖州烏程人。南宋紹興年間是位有名的醫生,他深入研究《素問》、《難經》等醫學典籍,擅長針灸和砭石療法,救活了很多瀕死的人。他參加禮部主持的醫官考試並被選中,之後多次升遷到翰林醫正,並被皇帝賜予金紫官服。

13. 宋道方

字毅叔,以醫名天下。一日郡守母疾,召診,守云:若不能痊,當治罪。叔曰:容為診視。曰:尚可活。處以丹劑,遂愈。守酬以金帛送歸。叔歸則全家遁避。守母復死。蓋病已在膏肓,毅叔懼罪己,而姑與良劑,暫存活之耳。

白話文:

宋道方,字毅叔,憑藉高超的醫術聞名天下。有一天,郡守的母親生病,請他去診治。郡守說:「如果醫不好,就治你的罪。」毅叔說:「讓我先看看病情。」看完之後,他說:「還能救活。」就開了丹藥給她服用,病就好了。郡守送了很多金錢和絲綢來酬謝他。毅叔一回家,全家人就都逃走了。後來,郡守的母親又死了。原來她的病已經深入骨髓,難以治癒,毅叔只是害怕被定罪,所以暫時給她好藥,讓她暫時活了下來。

14. 直魯古

吐谷渾人,善醫,馬上視疾,能知標本生死。太宗時為太醫令、侍御醫,集有《脈訣》、《針灸》等書。

白話文:

吐谷渾人,很擅長醫術,在馬背上就能診斷疾病,而且能知道病症的根本原因和判斷生死。唐太宗在位時,他擔任太醫令和侍御醫,著有《脈訣》、《針灸》等醫書。

15. 耶律敵魯

字撒不腕,其先本五院之族,魯精於醫,察形色,即知病源,雖不診有十全功。前二人特夷類,而尚精醫,況中國業醫者,有不精,寧不為二夷罪人也?

白話文:

耶律敵魯,字撒不腕,他的祖先本是五院部族的人。敵魯精通醫術,觀察病人的外形和氣色,就能知道病源,即使不把脈也能有十成的功效。之前有兩位外族人士(指前文提到的兩人)就已經特別擅長醫術了,更何況我們中原從事醫術的人,如果醫術不夠精通,難道不會成為這兩位外族人士的罪人嗎?

16. 史載之

名堪,登進士,善醫,為郡守。一少年病不食,聞葷腥之氣,輒嘔吐,諸醫不效。求載之治,視之曰:汝病只在《素問》經中,名曰食掛。授以一方,三服則聞肉有香氣,食之無苦。著有《指南方》三卷,分為三十二門。

白話文:

名堪這個人,考中進士,很擅長醫術,後來當上了郡守。有個年輕人得病,吃不下東西,聞到葷腥的氣味,就會想吐,很多醫生都治不好。於是就來找名堪治療,名堪看了看病人的狀況說:「你的病只在《黃帝內經素問》這本書中有記載,名稱叫做『食掛』。」然後給了他一個藥方,吃了三次藥後,就聞到肉有香味,吃起來也不覺得苦了。名堪著有《指南方》三卷,分為三十二個門類。

17. 程約

字孟博,新安婺源人。世業醫,至約尤著,而更得針砭之妙,著有《醫方圖說》行世。

白話文:

程約,字孟博,是新安婺源人。他們家世代都從事醫療行業,到了程約這一代尤其出名,而且他還特別精通針灸,著有《醫方圖說》這本書流傳於世。

18. 唐與正

不知何郡人,善醫,凡人有奇疾,以意療之,無不效。一小女患風痹赤腫,諸醫以風熱治之,不效。唐診視云:肝肺之風熱故,治之遂愈。惟頂上高腫寸許,詢其乳母,好飲熱酒,唐遂悟,前劑倍加葛根,數服而消。

白話文:

唐與正,不知道是哪裡人,很會醫術,只要有人得了奇怪的疾病,他都能憑自己的判斷來治療,沒有不見效的。有個小女孩患了風痹,皮膚紅腫,其他醫生都用治療風熱的方法,但沒有效果。唐與正診斷後說:「這是肝和肺的風熱造成的。」治療後病就好了。只是頭頂上還有個一寸左右高的腫塊,詢問她的乳母,得知她喜歡喝熱酒,唐與正就明白了,在原來的藥方裡加倍葛根的用量,服用了幾次後,腫塊就消退了。

19. 趙巒

晉陽人,善醫術,精診候。一人病脅有聲如蛙,以手按之即止,否則連聲不絕。諸醫不能辨。巒診之曰:右關脈伏結,因驚氣入臟腑而成此疾。患人告:因野行忽有蝦蟆高躍叫聲,被驚,便覺脅痛作聲如蛙。巒與六神丹瀉之,立愈。

白話文:

趙巒是晉陽人,擅長醫術,精通診斷病情。有一個人胸脅部位會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用手按住就會停止,放開手就連續不斷地叫。許多醫生都無法判斷是什麼病。趙巒診斷後說:「這是右關脈呈現伏脈且有結滯,是因為受到驚嚇,氣進入臟腑而造成的疾病。」病人說:「因為在野外走路時,突然有一隻青蛙高高跳起並發出叫聲,我受到驚嚇,就覺得胸脅疼痛,並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趙巒給他服用六神丹來瀉下,病就立刻好了。

20. 王貺

字子亨,為南京宋毅叔之婿,得傳醫之旨。一人失驚吐舌,遂不能收,諸醫莫治,貺針舌底,遂伸縮如故。後為宣和中朝散大夫。著《全生指迷論》。

白話文:

王貺,字子亨,是南京人宋毅叔的女婿,他繼承了宋毅叔的醫學精髓。曾經有一個人因為驚嚇過度而吐出舌頭,導致舌頭無法縮回,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王貺用針刺入患者的舌底,舌頭就恢復了正常的伸縮功能。後來,王貺在宣和年間當上了朝散大夫。他著有醫學著作《全生指迷論》。

21. 楊介

號吉老,泗州人,世醫,名聞四方。有郡守病喉癰,成流注,久不愈。召介治,知其嗜食所致,惟與生薑一味啖之,食至一斤,始知辛辣,而癰愈。守異而問之,答曰:公好食鷦鷯,鷦鷯好食半夏,遺毒於喉間,非姜無以釋半夏之毒,用之遂愈。

白話文:

楊介,號吉老,是泗州人,世代都是醫生,名聲遠播。有個郡守得了喉嚨癰,化膿流竄,很久都沒好。請來楊介醫治,楊介知道這是因為飲食習慣造成的。他只讓郡守單吃生薑,吃到一斤的時候,郡守才感覺到辛辣,而癰也好了。郡守覺得奇怪就問他,楊介回答說:「您喜歡吃鷦鷯(一種鳥),鷦鷯喜歡吃半夏,半夏的毒遺留在您的喉嚨裡,只有用薑才能解半夏的毒,用了薑所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