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二 (2)
卷之五十二 (2)
1. 治消渴分上中下三焦
【上消】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東垣云:膈消者,舌上亦裂,大渴引飲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一云:上焦渴是心火刑煉肺金所致,宜降火清金,以蘭香葉、白葵花、黃柏、知母加升麻,引清氣上升而渴自止。(春甫意謂:降火潤燥而不效者,宜升清氣。)
【中消】胃也,多飲食而小便黃。東垣云: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飲水多食,癉成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之類主之。一云:中焦渴,飲食入胃,傳送太急,不生津液,食已即飢,胃中有火,宜黃芩、石膏主之。
【下消】腎也,小便淋濁,如膠油之狀。東垣云:下焦者,煩躁引火,耳輪焦乾,小便如膏,腎水竭也,此為腎消,宜六味地黃丸之類。
白話文:
上消:指的是肺的問題,病人會大量喝水但吃得少,大小便正常。李東垣說:膈消的症狀是舌頭上也有裂痕,非常口渴想喝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另一種說法是:上焦的口渴是心火過旺影響到肺造成的,應該要降火清肺,可以用蘭香葉、白葵花、黃柏、知母,再加上升麻,引導清氣上升,口渴自然會停止。(龔廷賢認為:如果降火潤燥的方法無效,就應該用升清氣的方法。)
中消:指的是胃的問題,病人會吃很多但小便呈現黃色。李東垣說:中消的症狀是吃得多卻消瘦,會自汗,大便乾硬,小便次數多。王叔和說:喝水多,吃得多,變成消中,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三黃丸之類的藥物治療。另一種說法是:中焦的口渴,是因為食物進入胃後,消化吸收過快,無法生成津液,吃完飯後馬上就餓,這是胃中有火,應該用黃芩、石膏治療。
下消:指的是腎的問題,小便混濁,像膠或油一樣。李東垣說:下焦的症狀是煩躁,感覺體內有火,耳廓焦黑乾燥,小便像膏一樣,這是腎水枯竭的表現,稱為腎消,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之類的藥物治療。
2. 消渴屬熱有內外虛實之分
夫消渴本乎熱也,而熱有內外虛實之分。若傳經之熱,熱甚液耗而為渴者,氣分受邪也,當與寒涼淡滲之劑,速清其熱,熱去而陰生,陰生而渴止矣。若胃虛亡液,陰虧而為渴者,血受病也,當與甘溫辛酸之劑滋溢其陰,陰生而燥除,燥除而渴已矣。
白話文:
消渴症的病因在於「熱」,而這種「熱」又有內外、虛實的區別。如果是經絡傳來的熱邪,因為熱邪過盛消耗了體內津液而導致口渴,這是人體氣分受到邪氣的侵犯,應該用寒涼、清淡、利水的藥物,迅速清除體內的熱邪。熱邪消退後,陰津自然會恢復,陰津恢復後口渴就會停止。如果是胃氣虛弱、津液耗損,陰液虧虛而導致口渴,這是人體血分出了問題,應該用甘溫、辛酸的藥物來滋養陰液。陰液得到滋養,乾燥的症狀就會消除,乾燥症狀消除,口渴自然就會痊癒。
3. 消渴未傳瘡疽中滿論
總論所謂末傳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有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為不治之證也。東垣云:末傳瘡疽者,火邪勝也,其瘡痛甚而不潰。經曰:有形而不痛,陽之類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末傳中滿者,以寒治熱,雖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治。
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伐無過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過病所,久成中滿之病,正謂上消未除,中寒復生者也,治斯疾者,宜審之。
白話文:
所謂最終發展到能吃卻還是消瘦的病人,必定會併發癰疽背瘡,有些能吃的病人,則會發展成中滿鼓脹,這些都是難以醫治的病症。李東垣說:最後發展成瘡疽的病人,是因為火邪太過旺盛,那些瘡會非常疼痛卻不會潰爛。經書上說:有瘡的外形卻不痛,是屬於陽虛的類型。應該趕快補陽,而不是去瀉陰,治療的重點在於下焦元氣,元氣恢復強健的就能存活,元氣虛弱不能恢復的就會死亡。最後發展成中滿的病人,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熱病,即便是古代的神醫也無法改變這種法則而另想他法。
然而,臟腑的位置有遠有近,心肺位置較近,用藥應當少量;腎肝位置較遠,用藥應當較多,都是為了讓藥效適當到達病灶。如果用藥過量或不足,都會傷害到本來沒有問題的臟腑;像是上消、中消如果治療得太過急切,藥效快速地超過病灶所在,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中滿的病,正是所謂上消還沒治好,又產生了中焦虛寒的問題,治療這種疾病的人,應該要好好審慎考慮。
4. 張潔古分治消渴
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之屬。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先哲用藥,厥有旨哉。
治法總要,當以白朮散養脾,自生津液,兼用好粳米煮粥,以膂肉切細煮服以養腎,則水有所司;又用淨黃連末入雄豬肚中,密扎,於鬥米上蒸爛,添些蒸飯臼中杵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米飲下,可以清心止渴。
白話文:
能吃卻口渴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不能吃卻口渴的,用錢氏白朮散並加倍使用乾葛之類的藥材。上、中二焦的病症如果痊癒,就不會再轉變成下消了。古代醫家們用藥,實在有深奧的道理啊。
治療的總體原則,應當用白朮散來調養脾胃,讓身體自然產生津液,同時用好的粳米煮粥,並將豬里肌肉切細一起煮來食用以滋養腎臟,這樣水分的運行就能正常;另外用乾淨的黃連粉末放入公豬的豬肚中,緊緊綁好,放在一斗米的上面蒸到爛熟,再加入一些蒸熟的飯在臼中搗成黏稠狀,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顆,飯後用米湯送服,可以清心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