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四十五

2. 肺痿證

3. 病機論

《金匱》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肺數虛者亦是。大抵咳久傷肺,元氣漸虛,其人有寒熱往來,自汗濈濈者,即成肺痿證。治法宜補血,調肺氣清金。虛者用人參清肺湯之類。

白話文:

《金匱要略》說:熱邪在上焦(胸膈以上)的人,因為咳嗽而導致肺痿(肺部功能衰退)。這種病可能是因為流汗過多、嘔吐、消渴(糖尿病)導致小便次數頻繁、大便困難,或者因為使用瀉藥導致嚴重腹瀉,使得體內津液嚴重耗損所造成。所以把脈時發現寸口脈跳動快速,病人會咳嗽,口中有混濁的唾液或痰涎,這就是肺痿的現象。肺氣虛弱的人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大體來說,咳嗽久了會損傷肺臟,使元氣逐漸虛弱,病人會出現忽冷忽熱、不斷流汗的現象,這就是肺痿的病證。治療方法應該補血、調理肺氣、使肺氣清肅。虛弱的病人可以用人參清肺湯之類的藥方。

4. 脈候

寸口脈數而虛者,為肺痿。脈數實為肺癰,為咳傷肺而成癰也。

白話文:

手腕寸口部位的脈搏,如果摸起來跳動快速卻又虛弱無力,這是肺臟虛弱萎縮的肺痿。脈搏如果跳動快速且有力,這是肺部生瘡的肺癰,通常是因咳嗽傷到肺部而形成膿瘡。

5. 藥方

人參平胃散,治火克肺金,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

知母茯苓湯,治肺痿咳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

(海藏)紫菀散,治咳嗽,唾中有膿血,欲成虛勞肺痿肺癰。(三方見咳嗽門。)

(葛氏)保和丸,治勞嗽成肺痿。(方見癆瘵門。)

潤肺膏,治久咳肺燥成痿。

羊肺(一具),杏仁(去皮尖淨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兩),白蜜(二兩)

上將羊肺洗淨,次將藥入,水攪勻黏,灌入肺中,白水煮熟服。

(《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痰不止,咽燥而渴。

生薑(二兩),人參(一兩),甘草(兩半),大棗(十五枚)

上水四碗,煮二碗,分三服。

甘草乾薑湯,治肺痿吐涎沫,不能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運。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

水四升,煮一升,半熱服。

桂枝皂角湯,治肺痿。

桂枝(一兩),甘草(半兩),大棗(十二枚,去核),皂角(四條,炙,去皮弦)

上作三服水煎。

白話文:

藥方

人參平胃散:治療因為火氣過盛而導致肺部受損的疾病,病情會發展成肺痿,出現咳嗽、喘氣、嘔吐、痰多、胸悶、喉嚨不舒服等症狀。

知母茯苓湯:治療肺痿引起的持續咳嗽,同時伴隨忽冷忽熱、容易出汗的症狀。

紫菀散(海藏方):治療咳嗽,痰中帶有膿血,病情嚴重可能發展成虛勞、肺痿或肺癰。(這三種藥方都可以在咳嗽的章節中找到。)

保和丸(葛氏方):治療因勞累引起的咳嗽,最後演變成肺痿。(這個藥方在癆瘵的章節中可以找到。)

潤肺膏:治療因為長期咳嗽導致肺部乾燥而引起的肺痿。

羊肺藥膳:使用羊肺(一副),杏仁(去皮尖研磨),柿霜、純酥油、純澱粉(各一兩),蜂蜜(二兩)。 先將羊肺洗乾淨,然後把其他藥材混合均勻,加入水攪拌成黏稠狀,灌入羊肺中,再用水煮熟後食用。

生薑甘草湯(《千金方》):治療肺痿,咳嗽吐出大量痰液,喉嚨乾燥並且口渴。 使用生薑(二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半),大棗(十五枚)。 將上述藥材加入四碗水,煮成兩碗,分三次服用。

甘草乾薑湯:治療肺痿,吐出很多清稀的口水,卻咳不出來。病人不覺得口渴,但常常小便失禁,小便次數也很多。這是因為上焦(肺部)虛弱,無法控制下焦(膀胱)所導致。這種情況是因為肺部虛寒,通常會有頭暈的現象。 使用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 加入四升水,煮成一升,溫熱服用。

桂枝皂角湯:治療肺痿。 使用桂枝(一兩),甘草(半兩),大棗(十二枚,去核),皂角(四條,烤過,去皮和筋)。 將上述藥材煎煮後分三次服用。

6. 肺癰證

7. 病機論

巢氏曰:肺癰者,由風寒傷於肺,其氣結聚所成也。肺主氣,候皮毛。勞傷血氣,腠理開而受邪,氣虛者,邪乘虛傷肺,寒搏於血,蘊結成癰,積熱不散,敗血為膿。其人咳,胸內滿,隱隱痛而戰,咽乾,口內辟辟燥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難治。又云:風中於衛,呼氣不入,數過於榮,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嘔,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唾而濁沫,時時戰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膜,吐如米粒,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肺症證口中辟辟燥,咳則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或數實者,此為肺癰也。肺癰有膿血而嘔者,不須治,其嘔膿止自愈。肺癰已破風入者,不治。肺癰不覺,但發寒熱,咳亦微,須要按其右脅而痛者是也。張子和治一小兒,久發寒熱,咳亦微,骨蒸,治之半年,病甚。戴人診之,兩手寸尺脈皆潮於關,關脈獨大。

戴人曰:肺癰也,去兒衣,舉其兩手,按右脅,兒則避縮有痛,按左脅則不避,故知有肺癰者,右脅必痛也。

白話文:

巢氏說:肺癰這種病,是因為風寒侵入肺部,導致氣機鬱結積聚而形成的。肺主導氣的運行,並掌管皮膚毛孔的開合。如果過度勞累損傷了氣血,皮膚毛孔就會打開而容易受邪氣侵襲。氣虛的人,邪氣會趁虛侵入肺部,寒邪侵入血脈,鬱結就會形成癰腫,積熱不散,就會導致敗血化膿。患病的人會咳嗽,胸部感到脹滿,隱隱作痛並感到寒顫,咽喉乾燥,口中覺得黏膩乾燥但不覺得口渴,時常會咳出渾濁且帶有腥臭味的痰液。如果拖久了,吐出的膿液像米粥一樣,就難以治癒了。

又說:風邪侵入體表時,會導致呼氣困難,吸氣卻能正常進入;如果風邪侵入營衛之氣的運行,就會導致吸氣困難,呼氣卻能正常呼出。

風邪會侵犯皮膚毛孔;熱邪會侵犯血脈。風邪如果停留在肺部,患者就會嘔吐,口乾氣喘胸悶,咽喉乾燥但不口渴,吐出混濁的泡沫痰,且時常感到寒顫。熱邪侵入血脈,會使血液凝滯,蓄積形成膿腫,吐出的痰像米粒一樣。如果剛開始發病就治療,還有得救;一旦膿腫形成,就難以治癒。

肺癰的症狀有口中黏膩乾燥感,咳嗽時胸部隱隱作痛,脈象反而是滑數或數而有力的,這就是肺癰。肺癰有膿血並伴隨嘔吐的,可以不必治療,等嘔吐停止,膿液排出後就會自然痊癒。肺癰已經破潰,又被風邪侵入的,就難以治癒了。肺癰沒有明顯的感覺,只是發冷發熱,咳嗽也很輕微,需要按壓右邊的脅肋,如果感到疼痛,就可以確定是肺癰。

張子和曾經治療一個小孩,長期發冷發熱,咳嗽也很輕微,並且有骨蒸潮熱的症狀,治療了半年,病情反而加重。戴人給他診斷,發現兩手寸脈和尺脈的脈象都偏於關部,而且關部的脈象特別強大。

戴人說:這是肺癰。他叫人脫掉小孩的衣服,舉起他的雙手,按壓他的右脅,小孩就會因為疼痛而躲避,按壓左脅則沒有這種反應。因此,可以知道患有肺癰的人,右脅一定會感到疼痛。

8. 脈候

肺部脈緊為肺癱。寸口脈數而實者,為肺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者為熱。肺癰脈緊數為膿未成,其脈緊去,但數,膿已成。肺癰病,身常有熱,咳嗽短氣,吐出膿血,其脈當短澀而反浮大,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火之剋金,大逆不治也。

白話文:

肺部的脈象如果摸起來緊繃,代表肺氣衰竭。寸口的脈搏跳動快速且有力,是肺部有膿瘍的徵兆。寸口的脈搏微弱且跳動快速,微弱表示是風邪入侵,快速表示身體有熱。肺膿瘍的脈象如果是緊繃又快速,表示膿還沒形成;如果緊繃感消失,只剩下快速,表示膿已經形成了。患有肺膿瘍的人,身體常常發熱,會咳嗽、呼吸短促,吐出膿血,脈象應該是短促而澀的,但如果反而變成浮大,膚色應該是蒼白的,但如果反而變紅,這是火氣過盛克制金氣的現象,病情嚴重,無法醫治。

9. 治法

《要略》治肺癰,先用小青龍湯一劑以解表之風寒,然後以大棗瀉肺湯、桔梗湯之類次第選用。

肺癰用太乙膏丸服,或用搜風湯(《元戎》方)吐之。

白話文:

治療肺癰的方法,《傷寒雜病論要略》記載,先用小青龍湯一副來解除表面的風寒,然後根據病情,依次選用大棗瀉肺湯、桔梗湯之類的方劑。

治療肺癰,也可以服用太乙膏丸,或者用搜風湯(《元戎》中的方子)來催吐。

10. 藥方

(《濟生》)桔梗湯,治肺癱咳嗽膿血,咽乾多渴,大便難,小便赤澀。

桔梗,貝母,薏苡仁(各七分),百合(蒸,五分),當歸,枳殼,栝蔞仁,桑白皮(各七分),黃耆(一錢),甘草節,杏仁(炒去皮尖),防己(七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大便秘加大黃。

(《和濟》)團參飲子,治七情飢飽失宜,致傷脾肺,咳唾膿血,漸成肺癰癆瘵之證。(方見咳嗽門。)

(《金匱》)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喘急不得臥。(方見喘門。)

葶藶散,治肺癰氣急,睡臥不安,心胸脹滿。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百合,白附子,北五味子,甘草節,人參,款冬花,百藥煎,紫菀(半兩),硃砂(二錢半,另研)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後燈心湯調下。

升麻湯,治肺癰吐膿血作臭氣。

升麻,苦桔梗,薏苡仁,地榆,黃芩,牡丹皮,芍藥(各錢半),生甘草(三錢)

上咀,分兩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溫服。

理肺膏,治肺癰咳唾不利,胸膈迫塞。

訶子肉,百藥煎,五味子,人參,紫菀,杏仁(去皮尖炒),款冬花,甜葶藶(炒),知母,百合,生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用茅根(洗淨)三斤,搗自然汁,入瓦器中熬成膏,更入好蜜二兩再熬,候冷和藥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棗膏丸,治肺積在右脅下如杯,發為癰。

陳皮,苦桔梗,甜葶藶(炒)

上等分為末,煮棗肉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黃昏湯,治咳有微熱煩滿,心胸甲錯,是為肺癰。

黃昏皮(手掌大一片)

銼咀,水三碗,煎一碗,分三服。(黃昏即合昏皮。)

如聖湯(即甘桔湯)治肺癰咳嗽,唾膿血,胸滿振寒,咽乾不渴,時出濁沫,氣息腥臭,久久吐,狀如米粥,多服之效。

排膿散,治肺癰吐膿,以此排膿補肺。

黃耆(生用,一兩)

銼咀,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消膿飲,治肺癰,膿腥氣上衝,嘔而咳嗽。

南星(制),半夏(制),知母,貝母,生地黃,阿膠(炒),川芎,桑白皮,防風,射干,桔梗,甘草,天門冬,杏仁,薄荷,紫蘇,白芷,白芨,烏梅(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後溫服。

五味湯、紫菀散、葶藶大棗瀉肺湯,並治肺痿肺癰,嗽膿血年久不愈者效。(方見前咳嗽門。)

(《醫說》),白芨散治肺癰咳唾膿血及肺破不愈最效。(方見咳嗽門易簡方中。)

白話文:

[藥方]

桔梗湯:治療因肺部虛弱導致的咳嗽、咳膿血、咽喉乾燥且口渴、大便困難、小便赤黃等症狀。 藥材包含:桔梗、貝母、薏苡仁(各7分)、蒸過的百合(5分)、當歸、枳殼、栝蔞仁、桑白皮(各7分)、黃耆(1錢)、甘草節、炒過的杏仁(去皮尖)、防己(7分)。 用法:將上述藥材加入兩碗水中,放入五片生薑,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如果大便秘結,可以加入大黃。

團參飲子:治療因情緒不佳、飲食不當導致的脾肺損傷,引起的咳嗽、咳膿血,逐漸發展成肺癰(肺膿瘍)、肺癆(肺結核)等疾病。(此方見咳嗽門。)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因肺癰引起的喘息急促、無法平躺的症狀。(此方見喘門。)

葶藶散:治療因肺癰引起的呼吸急促、睡臥不安、胸悶腹脹等症狀。 藥材包含:炒過的甜葶藶(1兩,隔紙炒)、百合、白附子、北五味子、甘草節、人參、款冬花、百藥煎、紫菀(各半兩)、另外研磨的硃砂(2錢半)。 用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後以燈心草湯送服。

升麻湯:治療因肺癰引起的吐膿血且有臭氣的症狀。 藥材包含:升麻、苦桔梗、薏苡仁、地榆、黃芩、牡丹皮、芍藥(各1錢半)、生甘草(3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切碎,分兩次服用。每次取一份,加入兩碗水,放入三片生薑,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溫服。

理肺膏:治療因肺癰引起的咳嗽、咳痰不利、胸悶等症狀。 藥材包含:訶子肉、百藥煎、五味子、人參、紫菀、炒過的杏仁(去皮尖)、款冬花、炒過的甜葶藶、知母、百合、生甘草(各半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用三斤洗淨的茅根搗汁,放入瓦器中熬成膏,再加入兩兩蜂蜜繼續熬煮。冷卻後,和藥末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以白開水送服。

棗膏丸:治療因肺部積聚(在右脅下如杯狀),發為肺癰的症狀。 藥材包含:陳皮、苦桔梗、炒過的甜葶藶。 用法:將上述藥材等份研磨成末,用棗肉煮爛後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以米湯送服。

黃昏湯:治療因咳嗽、有輕微發熱、煩躁、胸部皮膚如甲錯般粗糙,這都屬於肺癰的症狀。 藥材包含:黃昏皮(手掌大一片,黃昏即合昏皮)。 用法:將黃昏皮切碎,加入三碗水煎煮至剩一碗,分三次服用。

如聖湯(即甘桔湯):治療因肺癰引起的咳嗽、咳膿血、胸悶、發冷顫抖、咽喉乾燥但不口渴、時常吐出濁痰、呼吸帶有腥臭味,久病者吐出的痰液像米粥一樣,多服用有效。

排膿散:治療因肺癰吐膿,此方可以排出膿液,並補養肺氣。 藥材包含:生黃耆(1兩)。 用法:將黃耆切碎,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溫服。

消膿飲:治療因肺癰引起的膿液腥臭上衝、嘔吐、咳嗽等症狀。 藥材包含:製南星、製半夏、知母、貝母、生地黃、炒過的阿膠、川芎、桑白皮、防風、射干、桔梗、甘草、天門冬、杏仁、薄荷、紫蘇、白芷、白芨、烏梅(各5分)。 用法:將上述藥材加入兩碗水,放入三片生薑、兩枚大棗,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溫服。

五味湯、紫菀散、葶藶大棗瀉肺湯:這些藥方都用於治療肺痿、肺癰引起的長期咳嗽、咳膿血等症狀,久治不愈者也有效。(這些藥方都記載在之前的咳嗽門。)

白芨散:治療因肺癰引起的咳嗽、咳膿血,以及肺部破損難以癒合等症狀,療效顯著。(此方記載在咳嗽門中的易簡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