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1)
卷之十三 (1)
1. 張仲景傷寒論辨
陶尚文曰:客有過予而問之曰:甚矣,傷寒之深奧,桂枝麻黃二湯之難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愈而雙重者十常八九。仲景,立法之大賢也,何其方之難憑有如此哉?今人畏而不用,以參蘇飲、和解散等平和之劑而代之,然亦未見其妙也。子盍與我言之!答曰:籲!難言也,請以經語證之。
經曰:冬氣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以此言之,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黃二湯為當時之傷寒設,與過時之溫暑者有何預焉?夫受病之源則同,所發之時既異,治之則不可混也。請略陳之。
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者,四時之正氣也,以成生長收藏之用。風亦因四時之氣,成溫涼寒熱也。若氣候嚴寒,風亦凜冽;天道暄和,風亦溫暖。冬時坎水用事,天令閉藏,水冰地凍,風與寒相因而成殺厲之氣。人觸冒之,腠理鬱塞,乃有發熱惡寒惡風之證。其餘時月,則無此證也。
仲景固知傷寒乃冬時殺厲之氣所成,非比他病可緩,故其言特詳於此書,而略於雜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實,則思過半矣。
大率此書傳世久遠,遺失頗多。晉太醫令王叔和得散亡之餘,詮次流傳,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論混經,未免穿鑿附會。成無己氏因之順文註釋,並無闕疑正誤之言,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通解溫暑,遺禍至今而未已也。溫暑必別有方,今皆失而無徵也。我朝宋景濂學士嘗嘆傷寒作全書,得其旨者。
蓋為傷寒之初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則足太陽寒水之經。此經行身之後,自頭貫脊,乃有頸痛脊強惡寒之證,在他經則無此證矣。況此經乃一身之綱維,為緒陽之主氣,猶四通八達之衢。治之一差,其變不可勝言者矣。故宜此二湯發散表中寒邪。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若以此湯通治春溫夏熱之病,則誤甚矣。
曰:傷寒發於冬時已聞命矣。邪之在表,為太陽經也。一經而有二藥之分,又何耶?曰:在經雖一,然則有榮衛之別焉。寒傷榮,證乃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蓋浮為在表,緊為惡寒。有寒則見,無寒則不見也。當用麻黃湯輕揚之劑,發而去之。寒邪退,汗出表和而愈。
曰:緊脈固為寒矣,脈之緩者,亦用桂枝湯,又何耶?曰:風則傷衛,衛傷則自汗,緣太陽受風,不能衛護。腠理疏而汙泄,所以脈見浮緩也。脈雖浮緩,其受傷寒則一,故亦宜桂枝辛溫之藥,解散寒邪,腠理閉而汗止表和而愈。又有榮衛俱傷者,表之二湯又難用也,故復設大青龍湯。然此藥難用,非庸俗得而識也。
白話文:
陶尚文說:有客人來找我,問道:「唉,傷寒真是深奧難懂,桂枝湯和麻黃湯這兩種藥方很難使用。吃了藥能好的,只有一兩成,吃了沒好反而加重的,卻有八九成。張仲景真是立法的大賢人,為什麼他的藥方這麼難以依憑呢?現在的人都害怕不敢用,改用參蘇飲、和解散等平和的藥方來代替,但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效果。您不妨跟我說說這是怎麼回事?」我回答說:「唉!這很難說啊,請讓我用醫書的說法來解釋吧。
醫書說:冬天的氣候嚴寒,萬物都潛藏起來。君子能使身體固守緊密,就不會受到寒邪的傷害。那些被寒邪侵犯的人,才叫做傷寒。其實一年四季的邪氣都能使人生病,但之所以特別強調傷寒,是因為它最容易形成強烈且致命的氣。如果馬上就發病,就叫做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發病,寒邪就潛伏在肌膚裡,到了春天就轉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轉變成暑病。暑病是熱邪比溫病更嚴重的病。這樣看來,所謂的傷寒,是指冬天感冒立刻發病的名稱,桂枝湯和麻黃湯是為當時的傷寒而設,跟過季的溫病和暑病有什麼關係呢?雖然都是受邪氣而生病,但是發病的時間不同,治療的方法就不能混用。我來簡單地說明一下。
春天的氣候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用來完成萬物的生長和收藏。風的特性也會隨著四季氣候而變化,有溫風、涼風、寒風、熱風。如果氣候嚴寒,風也會凜冽刺骨;如果天氣溫暖和煦,風也會溫和。冬天是坎水當令,天道是閉藏的,水會結冰,地面凍結,風和寒邪相互結合形成強烈的殺厲之氣。人如果接觸到這種氣,就會使皮膚的毛孔閉塞,於是就會出現發熱、怕冷、怕風等症狀。在其他季節,就不會有這些症狀。
張仲景很清楚傷寒是冬天嚴寒的殺厲之氣造成的,不是其他可以慢慢治療的疾病,所以他才在這本書中特別詳細地說明,而對其他雜病就比較簡略。如果能根據名稱來探求它的實質,就能理解一半了。
總的來說,這本書流傳很久,遺失了很多。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收集了殘缺的部分,整理編輯並使之流傳,他的功勞很大。可惜的是,他把自己的見解混入了經文,難免有穿鑿附會的地方。成無己也只是按照文字註釋,沒有提出疑問或糾正錯誤,導致把冬天傷寒的藥方,普遍用於治療溫病和暑病,遺留的禍害至今還沒有停止。溫病和暑病一定有其他的藥方,現在都失傳了,沒有可以考證的了。我朝的宋景濂學士曾感嘆傷寒這本書,能理解其中真意的人實在太少了。
傷寒剛開始侵入人體時,一定會先侵入表層。所謂的表,就是足太陽寒水經。這條經脈循行於身體的後方,從頭貫穿到脊椎,所以會有頸部疼痛、脊椎僵硬、怕冷等症狀,在其他經脈就沒有這些症狀。而且這條經脈是身體的綱領,是陽氣的主導,就像四通八達的道路。如果治療有一點差錯,產生的變化就不可預料。所以應該用這兩種藥方來發散表層的寒邪。醫書說:「辛味和甘味的藥物能發散陽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用這兩種藥方來治療春天的溫病和夏天的熱病,那就錯得太離譜了。
(客人)說:傷寒在冬天發生,我已經明白了。邪氣在表,屬於太陽經。同樣是太陽經,為什麼會有兩種藥方呢?(我)回答說:雖然同在一個經脈,但是有營衛的區別。寒邪傷害營分,症狀是怕冷、發熱、沒有汗,脈象浮緊。浮是邪氣在表,緊是怕冷。有寒邪就會出現這種脈象,沒有寒邪就不會出現。應該用麻黃湯這種輕揚的藥方來發散寒邪。寒邪退去,汗出,表層調和,病就好了。
(客人)說:脈象緊的,的確是寒邪。但是脈象緩的,也用桂枝湯,又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說:風邪會傷害衛分,衛分受傷就會出汗,因為太陽經受到風邪的侵襲,不能保護身體,毛孔變得疏鬆,所以就會漏汗,因此脈象呈現浮緩。雖然脈象浮緩,但是受到寒邪的侵襲是一樣的,所以也應該用桂枝這種辛溫的藥來解散寒邪,使毛孔閉合,停止出汗,表層調和,病就好了。還有營衛同時受傷的情況,表層的這兩種藥方就很難使用了,所以又設置了大青龍湯。但是這個藥很難使用,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