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六 (1)

1. 心痛敘論

經曰: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胞絡也。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則痛止矣。重感於寒則痛久矣。

《針經》曰: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根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心中急痛。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脈經》曰:憂愁思慮則傷心,則苦驚喜忘善怒。心傷者,其人勞倦則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其脈弦,此心臟傷所致也。

白話文:

經典記載:真心痛,是寒邪傷害了心臟,手腳發青,甚至會早上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上死亡。厥心痛,則是寒邪侵襲了心臟周圍的經脈。

舉痛論說:寒氣侵入背部督脈,就會導致血脈凝滯,血脈凝滯則血虛,血虛就會疼痛,而督脈與心臟相連,所以會連帶疼痛。按壓患處,熱氣散發,疼痛就會消失。如果再次受寒,疼痛就會持續很長時間。

《針經》記載:足太陰脾經的支脈從胃部分出,向上穿過橫膈膜,到達心臟。因此,如果這條經脈不通暢,就會出現舌根僵硬、吃飯嘔吐、胃脘疼痛、腹脹、經常打嗝、心口急痛等症狀。胃病患者,腹部脹滿,胃脘疼痛,疼痛向上蔓延至兩肋,咽喉阻塞。

《脈經》記載:憂愁思慮過度會傷心,導致驚恐、喜怒無常、健忘、易怒等症狀。心臟受損的人,勞累後頭面發紅,下半身沉重,心口疼痛,疼痛貫穿到背部,脈搏弦細,這是心臟受損導致的。

2. 心痛有熱厥寒厥不同

《病機機要》曰:諸心痛者,皆少陰厥陰氣上衝也。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也。其脈浮大而洪,當灸太谿及崑崙,謂表裡俱瀉之,是謂熱病汗不出,引熱下利,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畢服金鈴子散則愈,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有火實心中痛者,因氣而食,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則注悶,心胸高起,按之愈。

痛不能飲食,急可利之,利後以藁本湯去其餘邪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以朮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旦發夕死,急當救之。是知久病無熱,暴病非寒也。此寒熱厥痛,與夫大實心痛者治法已詳。又有久病氣血虛損及素作勞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

白話文:

《病機機要》曰:

所有心痛的病症,都是少陰、厥陰之氣上衝所致。

**若因熱厥而心痛者,**患者會出現身體發熱、足部冰冷,疼痛劇烈時會煩躁不安、嘔吐,額頭自汗,由此可知是熱證。脈象浮大而洪,應灸太谿穴和崑崙穴,以達到表裡俱瀉的效果。這是因為熱病汗出不暢,會引發熱邪下泄導致腹瀉,而將表汗通暢,使全身汗出,則可痊癒。灸完之後,服用金鈴子散即可痊癒,疼痛消退後,再服用枳朮丸以清除餘邪。

**若因火實而心痛者,**患者因進食後氣機逆亂而突然發痛,大便可能便秘,久而久之會感到胸悶,心胸部位高聳,按壓時疼痛減輕。痛得無法進食,應立即進行瀉法,瀉後服用藁本湯以清除餘邪。

**若因寒厥而心痛者,**患者手足冰冷,全身出冷汗,排泄物清稀,或大便稀溏而不口渴,氣息微弱、力量衰弱,應立即服用朮附湯溫補。寒厥導致的暴發性疼痛,并非久病,往往是早晨發病,晚上就可能死亡,需立即施救。因此,久病者不應出現發熱症狀,暴病者也不應是寒證。對於寒熱厥痛以及實證心痛的治療方法,已在前面論述清楚。

**此外,**久病導致氣血虛損,或者素來體弱勞累的人患上心痛,都是虛證心痛。

故錢氏心虛者炒鹽補之,《圖經》《衍義》中牡蠣治心痛,則蠣粉與鹽實得之矣。

白話文:

所以錢氏對於心虛的情況會使用炒鹽來補充,《圖經》《衍義》中記載牡蠣可以治療心痛,因此蠣粉與鹽確實有其功效。

3. 心痛病分三因

陳無擇云:十二經絡各感六淫,則其氣閉塞,鬱於中焦,氣與邪爭,發為疼痛。足厥陰心痛,兩脅急引小腹連陰股相引痛。手心主痛徹背,心煩掌中熱,咽乾目黃赤脅滿。足太陰心痛,肚腹脹滿,澀澀然大便不利,膈閉咽塞。手太陰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季脅空痛,遺矢無度,胸滿煩心。

足少陰心痛,煩劇面黑,心懸若飢,胸滿,腰脊痛引背腧。諸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諸府心痛,難以俯仰,小腹上衝,卒不知人,嘔吐泄瀉。此皆諸經諸俞諸府涉邪所致,病屬外因。

五臟內動,沮以七情,則其氣痞結,聚於膻中。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與厥陰心胞絡之經同一機也,每每云心痛皆是此經之病,世人鮮有言之者。又中脘氣與血搏為疼痛,此為胃脘痛。肝心痛者,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白話文:

陳無擇說:十二條經絡各自受到六種外邪的侵襲,就會導致氣機閉塞,鬱積在中焦,氣與邪氣相互爭鬥,就會引發疼痛。足厥陰經受邪氣侵襲會導致心痛,兩側肋骨疼痛牽引到小腹,疼痛沿著陰股向下蔓延。手心主經受邪氣侵襲會導致胸痛並穿透到背部,心煩意亂,手掌發熱,咽喉乾燥,眼睛發黃,兩側肋骨脹滿。足太陰經受邪氣侵襲會導致心痛,腹部脹滿,排便困難,有阻塞感,喉嚨像是被堵住一樣。手太陰經受邪氣侵襲會導致心痛,呼吸短促,氣不足,左側肋骨空虛疼痛,大便失禁,胸悶心煩。

足少陰經受邪氣侵襲會導致心痛,心煩意亂,面色發黑,感覺心臟懸空,好像很餓一樣,胸部脹滿,腰背疼痛並延伸到背部的腧穴。所有經絡受邪氣侵襲導致的心痛,都會出現心與背部互相牽引,心痛穿透到背部,背痛穿透到心臟的症狀。所有腑臟受邪氣侵襲導致的心痛,患者會難以彎腰,小腹上衝,突然失去意識,嘔吐腹瀉。這些都是由於各種經絡、俞穴、腑臟受到外邪侵襲所造成的,屬於外因引起的疾病。

五臟內部功能失調,受到七種情志的影響,就會導致氣機阻塞凝聚,聚集在膻中。經書上說:膻中是臣使之官,喜怒哀樂等情志變化都與之有關。它與厥陰心胞絡的經脈相通,所以許多心痛都是由於這條經脈的病變引起的,世人很少有人說到這點。另外,中脘穴氣血搏動也會引起疼痛,這就是胃脘痛。肝氣鬱結導致的心痛,面色蒼白,像是死人一樣,整天喘不過氣來。真心痛是寒邪侵犯心臟,導致手腳發青,一直延伸到關節,嚴重的話,早晨發病晚上就死亡,晚上發病早晨就死亡。

脾心痛者,如針錐刺其心腹,蘊蘊然氣滿。肺心痛者,若從心間起動,作痛益甚,色則不變。腎心痛者,與背相引,善瘈,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胃心痛者,腹脹滿,不下食,食則不消。皆臟氣不平,喜怒憂鬱所致,屬內因。

飲食勞逸,觸忤非類,使臟氣不平,痞隔於中,食飲遁積,變亂腸胃,發為疼痛。或飲啖生冷果實,中冷不能消散,結而為積,遇食還發,名積心痛及其臟寒生蛔致心痛者。所謂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者。除風熱寒屬外所因,余皆不內外因。

又婦人惡血入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於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擊屍疰,使人心痛,亦屬不內外因。

白話文:

脾臟引起的心痛,感覺像針錐刺入心腹,悶悶的氣體充滿其中。肺臟引起的心痛,像是從心間開始,疼痛越來越厲害,但臉色卻沒有變化。腎臟引起的心痛,會牽連到背部,容易抽搐,感覺像有東西從後面觸碰了心臟,身體會彎腰駝背。胃臟引起的心痛,肚子會脹滿,吃不下東西,即使吃了也消化不了。這些都是臟腑氣血不調,喜怒憂鬱等情緒所導致,屬於內在原因。

飲食勞逸,吃錯東西,讓臟腑氣血不調,在身體內部堆積,造成食積,影響腸胃,導致疼痛。或者吃生冷的水果,寒氣入侵體內無法散去,形成積塊,每次吃東西都會引起疼痛,稱為積心痛。還有因為臟腑寒涼,生了蛔蟲導致的心痛。總共有九種心痛:飲、食、風、冷、熱、悸、蟲、疰、去來痛。除了風寒熱屬於外在原因外,其他的心痛都是內在原因。

另外,女性的惡血入侵心脾經,也會導致心痛,而且比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痛更加嚴重。還有突然發作的中風、驚嚇、鬼神附體,也會導致心痛,也屬於內在原因。

4. 心痛非真心痛即胃脘胞絡脾絡相似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也,雖日數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物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後方吃物。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術。

楊仁齋曰:紫之奪朱,相去一間耳,而毫釐疑似,實霄壤焉。夫心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聽命者也。心之正經果為風冷邪氣所幹,果為氣血痰火所犯,則其痛徹背,脅脹胸煩咽乾,兩目赤黃,手足俱青至節,朝發而暮殂矣。然心之胞絡與胃口相應,往往脾痛連心,或陽虛陰厥亦令心下急痛,或他臟之邪亦有客乘於心者。是則心之別脈受焉爾,真心之痛豈容比之如是乎?

白話文:

丹溪與楊仁齋論心痛

丹溪曰: 心痛其實就是胃脘痛,雖然痛的時間很長,就算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但是,如果痛止後馬上吃東西就又痛,就必須服藥三到五劑之後才能吃東西。痛得很厲害的人,脈象一定很微弱,要用溫性的藥物,比如附子之類,不可用人參、白術。

楊仁齋曰: 紫紅色和朱紅色雖然相差只有一點,但細微的差別卻是天壤之別。心臟是五官的主宰,百骸都聽命於心。如果心臟的正經真的被風寒邪氣所侵襲,或者被氣血痰火所犯,就會痛徹背部,脅肋脹痛,胸悶煩躁,咽喉乾燥,兩眼赤黃,手足發青至關節,早上發病晚上就可能死亡。

但是,心臟的胞絡與胃口相通,經常會出現脾胃痛連帶心痛的情況,或者陽虛陰厥也會導致心下急痛,或者其他臟腑的邪氣也會侵入心臟。這些都是心臟的別脈受到影響,真正的真心之痛絕對不能和這些情況相提並論。

5. 脈候

《脈經》曰:脈短而數者心痛。澀則心痛。脈陰弦為心痛。心脈微急為痛。心脈微大為心痹引背。痛甚者脈必伏。心痛脈俘大弦長者死。沉細而遲者生。

白話文:

《脈經》說:脈搏短而快的人會心痛。脈搏澀滯也是心痛。脈象呈陰弦是心痛。心脈稍微急促是因為疼痛。心脈稍微增大是因為心痹並且會牽扯到背部。疼痛非常嚴重時脈象一定會隱伏。心痛且脈象強大弦長的人會死亡。脈象沉細而緩慢的人可以存活。

6. 治心痛須分新久寒熱

凡心痛,明知身受寒氣,口傷寒物,於初得之時宜用溫散或溫利之藥,如豆蔻丸之類。稍久則成鬱熱,《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久病鬱熱者,欲行溫散,寧無助火為病乎?由是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而愈矣。用山梔十五枚去皮炒濃煎,佐以薑汁,令辣服之,或加川芎一錢,或以二陳加川芎、蒼朮,倍山梔煎服,甚者加乾薑。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散之,或以桔梗、韭汁開提之,重者加石𨢑。

白話文:

心痛若因受寒、吃寒性食物引起,初期應以溫散或溫利藥物治療,比如豆蔻丸之類。時間久了,寒氣轉為鬱熱,這在《原病式》中都有記載。若久病已成鬱熱,再用溫散藥物,恐怕會助長火氣,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古方多以山梔為主藥,以熱藥引導,使寒邪易於伏藏,病症易於退散,正氣恢復,病癒。方法是取山梔十五枚去皮炒後濃煎,加入薑汁,使辣味更濃,服用。也可加川芎一錢,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加倍山梔煎服。病情嚴重者可加乾薑。症狀較輕者可用麻黃、桂枝之類藥物散寒,或用桔梗、韭汁開提寒氣,嚴重者可加石𨢑。

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而痛者,宜桃仁承氣湯下之,或玄胡索一兩半,桂、滑石、紅花、面各半兩,桃仁三十枚,蒸餅丸服。有勞役太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或寒邪乘虛而客,或久不散鬱而生熱,或素有熱,虛熱相搏結於胃口而痛,或食積痰,或乘氣而食相郁不散,停結胃口而痛也。

白話文:

因為平常喜歡吃熱性食物,導致血氣瘀積在胃部而疼痛,應該服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或者用玄胡索一兩半、桂枝、滑石、紅花、麵粉各半兩,桃仁三十枚,蒸餅做成丸藥服用。還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飲食不節制,導致中氣不足,或寒邪趁虛而入,或長期鬱結而生熱,或本身就體內有熱,虛熱相互交織聚集在胃部而疼痛,或者是由於食積痰飲,或因氣機不暢,食物積聚不散,停滯在胃部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