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四 (7)

1. 草部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浸淘淨。以油鹽調食。曬乾炸食,不破腹,尤佳妙。【治病】具見本草。

兔兒酸,一名兔兒漿,所在田野中皆有之。苗比水葒矮短,莖葉皆類水葒。其莖節密,其葉亦稠,比水葒葉稍薄小。味酸性溫。

【救飢】採苗炸熟,以新汲水浸去酸味,淘淨。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鹻蓬,音減。一名鹽蓬,生水旁下濕地。莖似落梨,亦有線楞,葉似篷而肥壯,比篷葉亦稀疏,莖葉間結青子,極細小。其葉味微咸,性溫無毒。

【救飢】採苗葉炸熟,水浸去鹹味,淘洗淨。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䕡蒿,田野中處處有之,苗高二尺余,莖幹似艾,其葉細長,鋸齒葉抪(音布)莖而生。味微咸,性微寒。

【救飢】採嫩苗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少食。【治病】具見本草。

水萵苣,一名水波菜,水邊多生,苗高一尺余。葉似麥藍葉而有細鋸齒。兩葉對生,每兩葉間對叉又生兩枝。梢間開青白花,結小青蓇葖,如小椒大。其葉味微苦,性寒。

【救飢】採苗葉炸熟,水淘淨。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金盞菜,一名地冬瓜菜,生田野中。苗高二三尺,莖初微赤而有線路,葉似綿柳葉微厚,抪莖而生,莖葉稠密,開花紫色黃心。其葉味甘微寒。

【救飢】採苗葉炸熟,水洗淨。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紫雲菜,生密縣梁家沖山野中,苗高一二尺,莖方紫色,對節生叉。葉似山小菜葉頗長。抪梗對生。葉頂及葉間開淡紫花,其葉味微苦。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鴉蔥,生田野中,板葉尖長榻地而生。葉似初生薥秫葉而小,又似初生小藍葉細窄而尖,其葉邊皆曲皺,葉中攛葶,上結小蓇葖,後出白英,味微辛。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淘洗出辣氣。以油鹽調食,生葉可食之。【治病】具見本草。

匙頭菜,生密縣山野中,作小科苗。其莖面分五色,背圓。葉似尖匙頭樣,有如杏葉大,邊微鋸齒,開淡紅花,結子黃褐色。葉味甜。

【救飢】採葉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雞冠菜,生田野中,苗高尺絲,葉似青英菜葉而窄小,又似山菜葉而窄,㾴梢開出穗似兔兒尾,穗卻微細小。開粉紅花,結實如莧菜子,苗葉味苦。

【救飢】採苗葉炸熟,水浸淘去苦氣。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水蔓青,一名地膚子,生中牟縣南沙崗中。苗高一二尺,葉彷彿似地瓜兒葉,卻甚少卷邊窊面,又似雞兒腸葉頗尖,㾴#梢間出穗,開淡藕絲褐色花。其葉味微甜。

【救飢】採苗葉炸熟,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白話文:

[草部]

用於救荒: 採摘嫩苗葉炸熟,用水浸泡清洗乾淨,用油鹽調味食用。曬乾後炸食,不脹肚子,效果更好。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兔兒酸: 又名兔兒漿,田野間到處都有。它的苗比水葒矮小,莖葉都像水葒。莖節密集,葉子也茂密,比水葒的葉子稍微薄和小。味道酸,性質溫和。

用於救荒: 採摘嫩苗炸熟,用新打的水浸泡去除酸味,清洗乾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鹻蓬: 讀音同「減」,又名鹽蓬,生長在水邊潮濕的地方。莖像落梨,也有稜線,葉子像蓬草但更肥壯,比蓬草的葉子更稀疏,莖葉間結出青色小果實,非常細小。葉子味道微鹹,性質溫和無毒。

用於救荒: 採摘嫩苗葉炸熟,用水浸泡去除鹹味,清洗乾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䕡蒿: 田野中到處都有,苗高二尺多,莖幹像艾草,葉子細長,邊緣有鋸齒,分佈在莖上生長。味道微鹹,性質微寒。

用於救荒: 採摘嫩苗炸熟,用水浸泡清洗乾淨,用少許油鹽調味食用。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水萵苣: 又名水波菜,多生長在水邊,苗高一尺多。葉子像麥藍葉但有細鋸齒,兩片葉子對生,每兩片葉子間又交叉長出兩根枝條。頂端開青白色花,結出小的青色蒴果,像小辣椒那麼大。葉子味道微苦,性質寒涼。

用於救荒: 採摘嫩苗葉炸熟,用水清洗乾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金盞菜: 又名地冬瓜菜,生長在田野中。苗高二三尺,莖初時微紅有紋路,葉子像綿柳葉略厚,分佈在莖上生長,莖葉茂密,開紫色花,花心黃色。葉子味道甘甜,性質微寒。

用於救荒: 採摘嫩苗葉炸熟,用水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紫雲菜: 生長在密縣梁家沖山野中,苗高一二尺,莖呈方形紫色,節與節之間分叉。葉子像山野菜葉,比較長。分佈在莖上對生。葉頂和葉間開淡紫色花。葉子味道微苦。

用於救荒: 採摘嫩苗葉炸熟,用水浸泡去除苦味,用油鹽調味食用。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鴉蔥: 生長在田野中,葉片扁平尖長,貼地生長。葉子像剛長出的蜀黍葉但較小,又像剛長出的小藍葉細窄而尖,葉子邊緣都彎曲皺褶,葉子中間長出花葶,上面結出小的蒴果,之後長出白英,味道微辛辣。

用於救荒: 採摘嫩苗葉炸熟,用水淘洗去除辣味,用油鹽調味食用,生葉也可以吃。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匙頭菜: 生長在密縣山野中,成小叢狀生長。莖面有五種顏色,背面圓形。葉子像尖匙頭一樣,有如杏葉大小,邊緣有細微鋸齒,開淡紅色花,結出黃褐色果實。葉子味道甜。

用於救荒: 採摘葉子炸熟,用水浸泡清洗乾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雞冠菜: 生長在田野中,苗高一尺左右,葉子像青英菜葉但較窄小,又像山野菜葉但較窄,頂端開出的穗像兔子的尾巴,但穗更細小,開粉紅色花,結出的果實像莧菜籽,苗葉味道苦。

用於救荒: 採摘苗葉炸熟,用水浸泡去除苦味,用油鹽調味食用。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

水蔓青: 又名地膚子,生長在中牟縣南沙崗中。苗高一二尺,葉子很像地瓜葉,但很少有捲邊凹面,又像雞腸菜葉較尖,頂端長出穗狀花序,開淡藕絲褐色花。葉子味道微甜。

用於救荒: 採摘苗葉炸熟,用油鹽調味食用。 用於治病: 相關藥用價值已記錄在《本草》等醫藥書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