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二 (1)
卷之四十二 (1)
1. 腸風下血盡是挾熱
《原病式》曰:諸血溢泄,皆屬於熱。腸風臟毒,富貴之人,厚味過多,酒色所致。藜藿之人,必是勞役過甚,熱積於中,風生於內,以致血溢泛流,盡是挾熱。久則胃氣漸虛,或服寒涼藥多,胃氣傷損,於是時可以溫補脾胃,使正氣復完,而血自循於經矣。謂挾冷者,大誤也。
《三因》論下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便前便後,或與泄物並下。由內外有所感傷,凝積於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一類。云清者屬榮,濁者屬衛。熱與濕鮮者屬火,黑下火極,與泄物並下為積。先便後血者,其來遠;先血後便者,其來近。
白話文:
各種出血的狀況,基本上都和體內有熱有關。《原病式》說,各種出血不止的狀況,都是因為體內有熱。腸風和臟毒這種病,多發生在生活富裕的人身上,因為他們吃太多油膩厚重的食物,或是過度飲酒和沉迷於性慾所導致。至於生活貧困的人,通常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熱積在體內,進而產生內風,最後導致血溢出體外,這些狀況都是因為體內挾帶熱氣。如果時間久了,胃氣就會逐漸虛弱,或是因為吃太多寒涼的藥物,導致胃氣受損。這時應該用溫補的方式來調理脾胃,讓身體的正氣恢復,血液自然就會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如果說是因為體內挾帶寒氣而出血,那就大錯特錯了。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裡面提到,下血的狀況有很多種,有的清澈,有的混濁,有的鮮紅,有的暗黑,有的先便後血,有的先血後便,有的和排泄物一起排出。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或體外受到傷害,導致瘀血積聚在胃部,隨著氣機向下流動,也是一種不正常的出血狀況。書中說,清澈的出血屬於榮血的病變,混濁的出血屬於衛血的病變。鮮紅的出血代表體內有熱和濕氣,暗黑的出血代表熱已經到了極點。如果和排泄物一起排出,則表示體內有積滯。先排便後出血,代表出血的位置比較遠;先出血後排便,代表出血的位置比較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