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病機敘論

《內經》曰: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曰:腸澼下白沫何如?脈沉則生,脈浮則死。曰:腸澼下膿血何如?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滑者生,懸澀者死,以藏期之。

仁齋云: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醉飽房勞,坐臥風濕,恣食生冷,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臟毒之所由行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下血(指排泄物中帶血)是由於體內損傷到絡脈所導致的。黃帝問:腸澼(指腹瀉,有膿血或黏液)便血的情況如何呢?岐伯回答:如果發熱就會死亡,如果身體寒冷就能存活。黃帝又問:腸澼排出白沫的情況如何呢?如果脈象沉在裡面就能存活,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就會死亡。黃帝再問:腸澼排出膿血的情況又如何呢?如果脈象懸絕(摸不到脈搏)就會死亡,如果脈象滑大就能存活。黃帝問:所有腸澼的情況,如果身體不發熱,脈象也不懸絕,那又該如何判斷呢?如果脈象滑順就表示能存活,如果脈象懸澀就表示會死亡,這要根據臟腑的情況來判斷預後。

仁齋說:如果腸胃不虛弱,邪氣就沒有辦法入侵。人通常因為醉酒、吃太飽、過度性生活、久坐或躺臥在潮濕的地方、恣意吃生冷的食物、喝酒造成腸胃積熱,以致於血液運行失常,滲漏到大腸裡面,這就是腸風或臟毒發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