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3)

1. 內傷病本乎脾胃

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肥肉削,即食㑊也。叔和云:多食亦飢,此之謂也。

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神少而生大熱,有時火上行,獨燎其面。《黃帝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瀉泄,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也,此為內傷。

白話文:

如果胃的元氣充足,就能正常進食而不傷身,即使過了吃飯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脾胃都很強健,就能夠吃得多而身體肥胖;脾胃都很虛弱,就會吃不下東西而身體消瘦。有些人吃得少卻肥胖,雖然肥胖但四肢無力,這是因為脾臟功能過於強盛而導致邪氣旺盛的緣故。也有人吃得多卻反而消瘦,這是因為胃裡有火熱的邪氣在作祟,導致能吃,但脾臟虛弱,肥肉就會減少,也就是所謂的吃下去就消耗掉了。晉代醫家王叔和說:「吃很多還是覺得餓」,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飲食沒有節制,就會導致胃病。胃病會使人氣短、精神不足,並且產生高熱,有時火氣會向上衝,單獨表現在臉部發熱。《黃帝針經》說:「臉部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疾病。」胃生病後,脾就沒有東西可以吸收。脾屬於陰性,不主導時間,所以也會跟著生病。身體過度勞累會導致脾病。脾病會使人疲倦、嗜睡、四肢無力、大便稀溏。脾生病後,胃就無法獨立運化津液,所以也會跟著生病。總之,脾胃虛弱,陽氣就無法產生,這表示春夏的生長之氣無法運行,五臟的氣也無法生成,這就屬於內傷。

2. 論內傷悉因飲食勞倦始為熱中

古之至人窮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外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以清氣、榮氣、元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

夫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既脾胃氣哀,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

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升之令不得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證,苟誤認作外感有餘,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

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

經曰: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又云: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之證始得則熱中,故制補中益氣湯而除中熱也。其義詳著在後。

白話文:

古時候的聖人鑽研陰陽變化的道理,探究生與死的關鍵,他們所撰寫的《內外經》,都說人要以胃氣為根本。因為人是靠攝取飲食中的精氣來維持生命,所以像清氣、榮氣、元氣、衛氣、以及春天生發的氣,這些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

胃就像水穀的海洋。食物進入胃中,經過消化吸收,將精氣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氣散布到全身,向上歸於肺,來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再將多餘的水分向下輸送到膀胱。這樣,水液的精華就會散布到全身各處,與五臟的陰陽相互配合,合乎四季的運行規律,這就是人體的正常狀態。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忽冷忽熱,就會傷到脾胃。如果情緒上出現喜怒憂思恐懼,就會損耗元氣。一旦脾胃功能衰弱,元氣不足,而心火就會異常旺盛。這裡說的心火,其實是陰火,它從下焦產生,與心臟相連。

心臟如果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相火就會代替它的職責。相火是下焦包絡的火,是元氣的賊,它與元氣是不能同時存在的,一方強盛,另一方就衰弱。如果脾胃氣虛,就會導致腎氣下流,陰火就能趁虛而入,侵占脾胃的位置。所以,脾臟出現問題的初期,會導致氣喘、發熱煩躁,脈象洪大,頭痛,或者口渴不止,皮膚對風寒的抵抗力下降,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這都是因為陰火上衝,導致氣喘、煩熱、頭痛、口渴、脈搏洪大。

脾胃之氣下流,導致穀物精氣無法向上輸送,春天生發的氣機不能正常運行,陽氣無法保護身體的榮衛,所以身體不能抵抗風寒,才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這些都是脾胃之氣不足所導致的。這種情況跟外感風寒引起的症狀很像,但本質不同。內傷脾胃,是傷到了氣;而外感風寒,是傷到了身體。傷到身體,是邪氣過盛,要用瀉法來去除;而內傷是屬於不足,要用補法來補充。內傷導致的不足,如果被誤認為是外感引起的邪氣過盛,反而用瀉法來治療,就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

把虛證當成實證來瀉,把實證當成虛證來補,這樣用錯方法,病人就會因此而死,是庸醫害死了人。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使用辛、甘、溫的藥物來補養中焦,提升陽氣,同時用甘寒的藥物來瀉掉陰火,這樣才能痊癒。

經典說:「勞累過度,要用溫補;虛損,要用補益。」還說:「溫熱的藥物能去除大熱。」要特別忌諱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損傷脾胃。脾胃出現問題的初期會出現熱象,所以才要制定補中益氣湯來去除中焦的熱邪。其中的道理,會在後面的文章中詳細說明。

3. 論勞倦傷脾則兼胃為病

四十九難曰:適飲食勞倦則傷脾。又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是養生之道也。若飲食不節,勞役過度,是致脾有傷也。夫脾者,為胃行其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脾既虛,則轉輸失職,而飲食不磨。食不磨則胃必因而病。故有心腹痞滿,兀兀欲吐不吐而惡食,或飧泄,或為腸澼,口不知味,四肢倦怠,發熱憎寒。可見脾傷胃亦傷。

此蓋穀氣相通而事同一體者也。

白話文:

《難經》第四十九難說:「飲食不當加上勞累過度就會損傷脾臟。」又說:「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這是養生的方法。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勞動過度,就會導致脾臟受傷。脾臟的作用是為胃輸送津液,研磨胃中的食物,主導對食物五味的消化。脾臟一旦虛弱,就會失去轉運功能,食物就無法好好消化。食物消化不良,胃就會因此而生病。所以會出現胸腹脹悶、悶悶不樂想吐又吐不出來而厭食,或是拉肚子,或是腸道疾病,口中沒味道,四肢疲倦無力,發燒怕冷。由此可見,脾臟受傷,胃也會跟著受傷。

這就是因為脾和胃的穀氣是相通的,功能上也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