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六 (3)
卷之八十六 (3)
1. 食後將息法
平旦點心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出門庭行五六步消息之中,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僕臥,顆蘇煎棗啜半升以下人參、茯苓、甘草等飲,量性將理,食飽不宜急行,不宜大語、嗔喜,睡覺食散後,隨其所業,不宜勞心力。腹空即須索食,不宜忍飢。
生硬黏滑等物多致霍亂。秋冬間暖裹腹上,中微似不安,即服厚朴、生薑等飲。如此將息,必無橫疾。
白話文:
早上吃完點心後,馬上用熱手搓揉腹部,到庭院走五六步,讓食物消化。飯後再用熱手搓揉腹部,走一兩百步,慢慢走,不要讓自己喘不過氣。走完後回到床上休息,喝半升以下的參苓甘草湯,根據自己的體質調理。吃飽後不要急著走動,也不要大聲說話、生氣或過於歡喜,睡覺或吃完飯後,就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要過度勞心勞力。肚子餓了就趕緊吃東西,不要忍飢。生冷、黏滑的食物容易導致霍亂。秋冬之際,要注意腹部保暖,如果肚子微微不舒服,就喝一些厚朴生薑湯。只要按照這些方法養生,一定不會有意外的疾病。
2. 養老新書鈔
文公家禮曰:子事父母,婦事舅姑。天欲明,咸起盥漱,櫛總,具冠帶。昧爽,適父母舅姑之所省問。父母舅姑起,子供湯藥,婦具晨羞,供具畢乃退,各從其事。
《內則》曰:子事父母,婦事舅姑。雞初鳴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懊寒、疾痛、疴癢,而敬抑搔之。(怡,悅也。疴,瘡也。抑,按也。搔,摩也。溫公曰:丈夫作揖,婦人隨小拜,問侍者:夜來安否?何如?侍曰安,乃退。其或不安節,則侍者以告。此即禮之(晨省之道也。
)出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先後,隨時更也。)進盥,少者捧盤,長者捧水請沃盥上,卒授巾。(盤,承盥水者。)問所欲而敬進之。(所欲如下文饘𪓬之類。)柔色以溫之。(溫,和也,承尊者必和顏色也。)饘𪓬、(粥也,稠者為饘,而稀者為𪓬。)酒醴、(厚者為酒,薄者為醴。
白話文:
古代禮儀中,兒子侍奉父母,媳婦侍奉公婆。天色將明,大家起床洗漱、梳頭,準備好帽子和衣帶。天剛蒙蒙亮,就到父母公婆的房間去問候。父母公婆起床後,兒子送上湯藥,媳婦準備早飯,一切準備妥當後就退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內則》中也記載,兒子侍奉父母,媳婦侍奉公婆。雞叫頭遍時,就到父母公婆的房間去,到了之後,要放低聲音、面帶笑容,詢問他們的衣着是否合適、身體是否健康,是否有傷病或癢癢的地方,並輕輕地幫他們撓癢。丈夫作揖,妻子行小禮,向侍者問候:昨晚休息得如何?侍者答覆一切安好後,便退下。如果父母公婆身體不適,侍者就將情況告知。這就是古代晨省的禮儀。
出門時,要依情況先後扶持父母公婆。準備洗漱用品時,年幼者捧著盤子,年長者捧著水,請父母公婆洗臉,並遞上毛巾。詢問他們想要吃些什麼,並恭敬地遞上。要面帶笑容,溫柔地照顧他們。粥、酒,都是早飯的選擇。
)芼羹、(魚肉為羹,芼之為菜。)菽麥蕡稻黍粱秫,(菽,大豆也。蕡,麻也。稻黍粱秫,皆米也。)唯所欲。(隨所愛。)棗慄飴蜜以甘之,(飴,餳也。四者味皆甘。)堇荁枌榆免薨滫瀡以滑之,(堇與荁相類,枌與榆相類,四物新者日免;乾者曰薨;滫,溲也;瀡,滑也。數者性甘滑。
)脂膏以澤之。(脂膏亦類也。角者曰脂,無魚者曰膏。二者皆脂而澤者也。)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後退。(尊長舉箸,子婦乃各退就食。溫公曰:藥物乃關身之切務,人子當始自檢數,調煮供進,不可但委婢僕。脫若有誤,即其禍不測。晨羞,俗謂點心。《易》曰在中饋,《詩》早惟酒食是議。
白話文:
用肉做羹湯,再配上蔬菜。大豆、麻、稻米、小米、黍米、高粱米,都可以隨意選擇。想吃甜的,就加棗子、栗子、飴糖、蜂蜜。想吃滑的,就加堇菜、荁菜、枌樹、榆樹的嫩芽,以及滑潤的醬汁。最後用油脂來增加潤滑口感。長輩要先嘗過之後,晚輩才能開始享用。
凡烹調飲膳,婦人之職也。近年婦女驕倨,皆不肯入庖廚。今縱不親執刀尺,亦當檢校監視,務令精潔。劉氏曰:問其意之所欲食者,則敬順其心以進之,和柔其色以溫之,芬芳其意以奉之,庶其親喜而不厭也。孝子之事其親,必養其志,常使欣欣,樂其子之能養。)《曲禮》曰: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定,安其床薦也,省,問其定否何如。溫公曰:父母舅姑將寢,則安置而退。丈夫作揖,婦人小拜,安置。此即禮之昏定也。)
老萊子少以孝行食親,年七十父母俱存,著五色斑爛之衣為嬰兒戲於親之側,言不稱老,為親取食,上堂足跌而偃,困臥地為嬰兒啼,或弄雛於親側,欲親之喜。身老壽而雙親俱慶,亙古今鮮儷者也。
白話文:
料理飲食是婦女應盡的責任。近來婦女驕傲自大,都不願進廚房。就算不親自掌廚,也應該監督檢查,務必確保食物乾淨衛生。劉氏說:詢問家人想吃什麼,就恭敬順從他們的意願準備,讓食物色澤和柔溫暖,香氣芬芳,這樣他們才會開心地享用,而不感到厭倦。孝順的孩子侍奉父母,要用心了解他們的喜好,讓他們時刻感到歡欣,享受孩子能盡孝的喜悅。《曲禮》中記載:子女應盡的孝道,冬天要溫暖,夏天要清涼,睡前要整理好床鋪,早晨要探望父母,看看他們是否安好。(整理床鋪,指的是安置好被褥,探望則是指詢問父母安好狀況。溫公說:父母或公婆即將就寢,就安置好他們,然後退下。丈夫作揖,妻子行小禮,表示安置完畢。這就是《禮記》中所說的「昏定」。)
老萊子年輕時就以孝行聞名,七十歲時雙親健在,他穿著五彩斑斕的衣服,扮成嬰兒在父母身邊玩耍,說話時也不稱老,替父母取食,上樓梯時故意跌倒,倒在地上假裝嬰兒哭泣,或是在父母身邊玩弄小雞,想要逗父母開心。他身老壽高,雙親都安康,古往今來,很少有人能像他這樣盡孝。
東漢黃香事父,竭力致養,暑則扇床枕,寒則以身溫席。晉王延事親色養,夏則扇枕蓆,冬則以身溫被,隆冬盛寒,體常無全衣,而親極滋味,二人孝行甚相類也。
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從後。長文尚少,載之車上。既至,荀使淑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奏真人東行,兩家父子會聚之樂至矣哉!(陳寔,字仲弓,為太丘長。荀淑,舉方正,補朗陵候相。紀,字元方,寔長子,至德絕俗,與寔高名並著,而弟諶又配之。
每宰府辟召,羔雁成群,世號三君。諶,字季方。淑有八子,時曰高陽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為高陽里,號曰八龍。於時德星聚,太史奏上:五百里有賢人樂也。)有客詣陳太丘,談鋒甚敏。太丘令元方、季方炊飯。太丘問炊飲遲,元方長跪曰:君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今皆成糜。
白話文:
東漢時期,黃香孝敬父親,盡心盡力地供養他。夏天就拿扇子給父親扇床和枕頭,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溫暖父親的床席。晉朝時期,王延對待父母也十分孝順,夏天就用扇子給他們扇枕頭和蓆子,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溫暖他們的被子。在隆冬嚴寒的時候,他經常自己不穿衣服,而讓父母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這兩個人的孝行非常相似。
陳太丘去拜訪荀朗陵,家裡貧窮簡樸,沒有僕人。他就讓兒子陳紀(字元方)駕車,兒子陳諶(字季方)拿著拐杖跟在後面。他最小的兒子陳文若還小,就把他抱上了車。到了荀家,荀淑的妻子淑慈出來迎接,兒子荀慈明負責斟酒,其他六個兒子都下桌吃飯。陳文若也坐在父親的膝蓋前。當時,有人演奏《真人東行》的樂曲,兩家父子聚在一起,真是其樂融融啊!
(陳寔,字仲弓,是太丘長。荀淑,被舉薦為方正之士,補任朗陵候相。陳紀,字元方,是陳寔的長子,品行高尚,與父親陳寔一樣有名聲,而他的弟弟陳諶也跟他一樣出色。
每次地方官府徵召他們,就會像群羊一樣成群結隊地前往赴任,世人稱他們為「三君」。陳諶,字季方。荀淑有八個兒子,當時人們說高陽氏有八個才子,就把他們居住的村莊稱為高陽里,並且稱他們為「八龍」。當時,天空中出現了祥瑞之星,史官上奏皇帝:五百里之內有賢人,百姓喜樂。)有客人到陳太丘家拜訪,說話很敏捷。陳太丘就讓元方和季方去煮飯。陳太丘問他們為什麼煮飯這麼慢,元方跪著說:「您跟客人說話,我們都偷偷地聽著,忘記煮飯,現在飯都煮成粥了。」
太丘曰:爾頗有所識否?二子長跪:俱記,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俱成糜自可,何必飯耶?
柳玭曰;崔山南昆弟子孫之盛,鄉族罕比。山南曾祖王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日櫛縱笄拜於階下,即升堂乳其姑,長孫夫人不粒食數年而康寧。一日疾病,長幼咸萃,宣言無以報新婦恩,願新婦有子有孫皆如新婦孝敬,則崔之門安得不昌乎?東漢姜詩事母至孝,妻奉順尤篤。母好飲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
姑嗜魚鱠,又不能獨食。夫婦常力作供鱠,呼鄰母共之。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每旦輒出雙鯉魚常以供二母之膳。子婦同心竭力以致其養,不易得也。
白話文:
太丘說:「你們兩個都記住了嗎?」兩個年輕人長跪在地,回答:「都記住了,沒有遺漏。」太丘說:「既然都記住了,那你們兩個就一起做成稀飯好了,何必還要煮米飯呢?」
柳玭說:「崔山南的昆弟孫之盛,在鄉里沒人能比得上他。山南曾祖母王母長孫夫人年紀大了沒有牙齒,祖母唐夫人侍奉婆婆非常孝順,每天梳頭、插髮簪、跪拜在台階下,然後再上堂去餵乳她的婆婆。長孫夫人好幾年沒有吃飯,卻仍然身體健康。有一天她生病了,所有親人全都聚集在一起,大家都說沒有辦法報答新婦的恩情,只願新婦能生下兒孫,都像新婦一樣孝順,那麼崔家的門庭怎麼能不興旺呢?東漢的姜詩對母親非常孝順,他的妻子也十分賢惠。他的母親喜歡喝江水,而家裡離江水有六七里路,他的妻子就經常逆流而上,去江邊汲水。
婆婆喜歡吃魚膾,又不能獨自食用。姜詩夫婦就經常努力製作魚膾,並邀請鄰居的母親一起享用。他們家的旁邊突然湧出泉水,水味和江水一樣,每天早晨都會出現兩條鯉魚,他們就用來供養兩位母親的飲食。夫妻同心,竭盡全力盡孝,實在是難得呀!」
節孝徐先生事母謹嚴,非有大故未嘗去其側。日具太夫人所嗜,或不獲,即奔走闤市,若有所亡。人或慕其純孝,損直以售之。親戚故人或致甘膬,誠不至禮不恭,弗受也。所奉饌皆手自調味。太夫人飲食時,先生率家人在左上為兒戲,或謳歌以悅之。故太夫人雖在窮巷,而奉養與富貴家等,無須臾不快也。
任元受事母盡孝,母老,多疾病,未嘗離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飲食,或以燥濕,或以語話稍多,或以愛喜稍過,盡言皆朝暮候之,無毫髮不盡。五臟六腑中事,皆洞見曲折,不待切脈而後知,故用藥必效,雖名醫不逮也。張魏公作都督,欲闢之入幕,元受力辭曰:盡言方養親,使得一神丹可以長生,必持以遺母,不以獻公也,況能捨母而與公軍事邪?魏公太息而許之。
白話文:
徐先生對母親十分孝順,謹慎嚴格,除非有重大原因,否則從不離開母親身邊。他每天都準備母親最愛吃的食物,如果買不到,就會到市場上四處奔走尋找,彷彿失去什麼寶貴的東西一樣。有人欣賞他的純孝,會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給他。親戚朋友也會送些美味的食物,但他對於不符合禮節的饋贈,即使是真心誠意,也堅決不接受。他所準備的飯菜,都是親手調味。母親吃飯的時候,徐先生就帶著家人站在母親左側,玩遊戲或唱歌,讓母親開心。所以,雖然母親住在貧窮的小巷,但徐先生的奉養卻如同富貴人家一般,母親無時無刻不感到快樂。
任元受對母親十分孝順,母親年老體弱,經常生病,他從不離開母親左右。任元受自己說:「母親生病了,病因可能來自飲食、濕氣、說話過多、喜怒過度等,我都會仔細觀察,從早到晚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我對母親的五臟六腑了如指掌,不用把脈就能知道病情,所以用藥非常有效,即使是名醫也比不上。」張魏公任職都督,想招募任元受加入幕僚,任元受堅決拒絕,說道:「我現在正奉養母親,如果能找到長生不老的神丹妙藥,我也會獻給母親,絕不會獻給您,何況捨棄母親而與您從事軍務呢?」張魏公嘆息不已,便同意了。
程明道先生曰: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
陸放翁曰:先公守南都時,直秘閣張山者,開封人,判留司御史臺事,年八十餘矣,視聽,步履,飲食悉如少壯。或問:何術至此?曰:吾無他術,但頃嘗遇異人授一藥,服之數年,未嘗一日輟耳。其方用香附子、薑黃、甘草三物同未之沸湯點,晨起空心服二三錢,名降氣湯。
以為人所以多疾病者,多由火起不降,放下虛而上實,此藥能導之使歸下耳。鄉人有效之者,或返致虛弱,蓋香附、薑黃瀉氣太甚而然,不知山南何以獨能取效如此,意其別有他術,特記此藥以語人耳。及渡江,見一武官王升者,亦七十餘矣,康健無病,問何所服藥?則與山南相同,而後知人之於藥各有所宜,不可強也。
白話文:
程明道先生曰: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
程明道先生說:做人子女的,不可不知曉醫術。
陸放翁曰:先公守南都時,直秘閣張山者,開封人,判留司御史臺事,年八十餘矣,視聽,步履,飲食悉如少壯。或問:何術至此?曰:吾無他術,但頃嘗遇異人授一藥,服之數年,未嘗一日輟耳。其方用香附子、薑黃、甘草三物同未之沸湯點,晨起空心服二三錢,名降氣湯。
陸放翁說:先父守衛南都時,直秘閣張山先生,是開封人,擔任留司御史台的官職,已經八十多歲了,視聽、走路、飲食都像年輕人一樣。有人問他:您是如何做到如此健康的?他說:我沒有什麼特殊秘訣,只是曾經遇到一個奇人,他傳授我一種藥,我服用了幾年,從未間斷過。這個方子是用香附子、薑黃、甘草三味藥,一起用沸水浸泡,早晨空腹服用二三錢,叫做降氣湯。
以为人所以多疾病者,多由火起不降,放下虛而上實,此藥能導之使歸下耳。鄉人有效之者,或返致虛弱,蓋香附、薑黃瀉氣太甚而然,不知山南何以獨能取效如此,意其別有他術,特記此藥以語人耳。及渡江,見一武官王升者,亦七十餘矣,康健無病,問何所服藥?則與山南相同,而後知人之於藥各有所宜,不可強也。
我認為人之所以容易生病,大多是因為火氣上升而不下降,導致下焦虛弱,上焦實滿,這種藥能夠引導氣血下降,讓身體恢復平衡。鄉里有些人服用後有效,有些人卻反而變得虛弱,這是因為香附和薑黃的瀉氣作用過於強烈所致。我不明白為何張山先生獨自能服用如此有效,可能他有其他秘訣,我只是把這個藥方記錄下來,告訴大家而已。後來渡江之後,我遇到一位武官王升,他也七十多歲了,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我問他服用了什麼藥,結果與張山先生的藥方相同。這才讓我明白,人對藥物各有不同的適應性,不可強求。
吳隱之事母孝謹,與太常韓康伯鄰居。康伯母,賢明婦人也。謂康伯曰: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某人。及康伯為吏部,隱之遂階清級。古人以孝行取人,賢明之婦亦知此義。
呂侍講言:孝子事親,須事事躬親,不可委之使令也。嘗說《穀梁》言,天子親耕以供粢盛,王后親蠶以供祭服,國非無良農工女也,以為人之所盡事祖彌,不若以己所自親者也。此說最盡事親之道。又說為人子者,聽於無聲,視於無形,未嘗頃刻離親也。事親如天,頃刻離親則有時而違天,天不可得而遠也。
(呂侍講,字原明,申國正獻公公著之長子。正獻公居家簡重寡默,不以事物輕心。而申國夫人性嚴有法度,雖甚愛公,然教公事事循蹈規矩。甫七歲祁寒暑雨侍立終日,不命坐,不敢坐也。日必冠帶以見長者,平居雖盛熱,在父母長者之側不得去巾、襪、縛、袴,衣服唯謹,行步出入無得入茶肆、酒肆。市井裡巷之語、鄭衛之音未嘗一經於可。
白話文:
吳隱對母親孝順謹慎,與太常韓康伯是鄰居。韓康伯的母親是一位賢明婦人,她對韓康伯說:「如果你負責選拔官員,就應該舉薦像某某這樣的人。」等到韓康伯擔任吏部官員時,吳隱就順利得到清貴的官職。古人用孝行來選拔人才,賢明的婦人也明白這個道理。
呂侍講說:孝子侍奉父母,要事事親力親為,不能委託給別人去辦。他曾經講解《穀梁傳》,說天子親自耕作來供應祭祀的糧食,王后親自養蠶來供應祭祀的衣服,國家並非沒有優秀的農工和女工,這是因為人盡心盡力地侍奉祖先,不如親自侍奉父母更為重要。這段話最能體現侍奉父母之道。呂侍講還說,做人子的,要用心聆聽父母的無聲教誨,用心觀察父母的無形舉止,一刻也不能離開父母。侍奉父母如同侍奉天,一刻離開父母,就會違背天意,天是不可遠離的。
內則正獻公與申國夫人數訓之嚴,外有焦先生千之字伯強化導之篤,故公德器成就,大異眾人。公常言: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司馬溫公曰: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於家長。又曰:凡子受父母之命,必藉記而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畢則返命焉。或所命有所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許然後改之;若不許,苟於事無大害者亦當曲從。若以父母之命為非,而直行己志,雖所執皆善,猶為不順之子,況未必是乎?
司馬溫公與其兄伯康友愛尤篤,伯康年將八十,公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每食少頃則問曰:得無飢乎?天少冷則拊背曰:衣得無薄乎?
白話文:
鄭獻公在家有父親和妻子的嚴格教導,在外有焦先生悉心教誨,因此他品德高尚,才能出眾,遠勝常人。他常說:「人生若沒有賢明的父親和兄長在家教導,也沒有嚴厲的師長在外引導,能有所成就的人很少。」
司馬溫公說:「無論多麼瑣碎的事,孩子都不應該自行其事,必須先向父母長輩請示。孩子接受父母的吩咐,應該牢記在心,及時去做,完成後再向父母彙報。如果遇到無法照辦的指示,也要溫和地向父母說明原因,待父母允許後再更改。若不允許,只要事情無害,就應該順從。若以父母的吩咐為錯,而一意孤行,即使所做之事都是好的,也還是不孝之子,何況未必是好的呢?」
司馬溫公和兄長伯康感情深厚,伯康年近八十,溫公侍奉他如同嚴父,照顧他如同嬰兒,每隔一段時間就問:「可曾飢餓?」天氣寒冷時,就拍拍他的背說:「衣裳可曾單薄?」
範忠宣知襄城縣,承事伯兄,照管湯藥,飲食居處衣服必躬必親,如孝子之事嚴父。事親從兄,仁義之實,敬愛之理,與生俱生,仁之至義之盡也。
唐伸俊年八十五六極康寧,自言少時因讀千字文有所悟,謂心動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嘗動心,故老而不衰。
太醫孫君昉,字景初,自號四休居士。山谷問其說,四休笑曰: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山谷曰:此安樂之法也。夫少欲者不替之家也,知足者極樂之國也。四休家有三畝園,花木鬱郁,客來煮茗,談上都貴遊,人閒可喜事,或茗寒酒冷,賓主皆忘。
白話文:
範忠宣擔任襄城縣令時,悉心照顧生病的兄長,從湯藥到飲食、住處、衣物,事事親力親為,如同孝子侍奉嚴父一般。他對兄長如此盡心盡力,展現了仁義與敬愛的真諦,如同與生俱來一般,將仁愛與義理發揮得淋漓盡致。
唐伸俊活到八十五六歲依然健康長壽,他自述年輕時讀《千字文》有所感悟,認為「心動神疲」四字至關重要。他一生遇事從不心慌意亂,因此老而不衰。
太醫孫君昉,字景初,自號四休居士。蘇東坡問他為何取名四休,孫君昉笑着说:“粗茶淡飯,吃飽就休息;破衣蔽體,暖和就好;三平二滿,适可而止;不貪不妒,自然長壽。”蘇東坡赞道:“这就是安乐之道啊!少欲之人,家道永不衰败;知足之人,乐享无穷。”孙君昉家中有一座三畝園,花木繁盛,每當有客人到訪,便煮茶款待,談論京城的風光,悠閒自得,乐在其中。有時即使茶水冰冷,酒也變涼,賓主依然忘却时间,尽情享受天倫之樂。
其居與余相望,暇則步草徑相尋,故作小詩遺家僮歌之,以侑酒茗,詩曰:太醫診得人間病,安樂延年萬事休。又曰:無求不著看人面,有酒可以留人嬉。欲知四休安樂法,聽取山谷老人詩。
山谷四印云:我提養生之四印,君家所有更贈君。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富,不如一默。無可簡擇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我肱三折得此醫,自覺兩踵生光輝。團蒲日靜鳥吟時,爐薰一炷試觀之。四休四印,老少富貧,普同受用。
東坡云:舊說南陽有菊水,水甘而清,居民三十餘家,飲其水皆壽,或至百二三十歲。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見五世孫者,道極險遠,生不識鹽發,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
白話文:
他住的地方和我家遙遙相對,閒暇時便會沿著草徑互相拜訪,於是寫了首小詩讓家僮歌唱,用來佐酒品茗。詩中寫道:「太醫診斷出人世間的病症,安樂延年萬事皆休。」又說:「不要刻意追求,只要看人面相,有酒就能留人歡樂。」想要知道安樂長壽之道,就聽聽山谷老人的詩。
山谷寫下了四印,說道:「我提倡養生的四印,你家都有,我再贈送給你。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富,不如一默。眼光平靜,不挑剔,心胸坦蕩,不藏私心。我折斷三根胳膊才得到這門醫術,自己也感到雙腳充滿光輝。坐在蒲團上,安靜地享受鳥鳴,點燃一炷香,靜心觀察。四休四印,老少貧富,都能普遍受益。」
東坡說:「舊時傳說南陽有一種菊水,水甘甜清澈,當地居民三十多戶,喝這種水都長壽,有的甚至活到一百二十三歲。蜀地青城山有老人村,有人見過五代孫,那裡路途險峻遙遠,當地人一生不識鹽,但山溪中有很多枸杞根,像龍蛇一樣,他們喝這種水,所以壽命很長。」
道人中往往多有耆壽者。陸放翁云:青城山人巢居,食松面,年九十矣。人有謁之者,但粲然一笑,有所請問,則託言病聵,一語不肯答。予嘗見之於丈人觀道院。忽自語養生曰:為國家致太平與長生不死,皆非常人所能。且當守國使不亂,以待奇才之出;衛生使不夭,以須異人之至。不亂不夭,皆不待異術,惟謹而已。予大喜,從而叩之,則已復言聵矣。
白話文:
道教中往往有很多長壽的人。陸放翁說:「青城山有位道人住在山洞裡,吃松樹的果實做成的麵條,已經九十歲了。有人去拜訪他,他只是微微一笑,如果有人向他提問,他就假裝耳聾眼花,一句話也不肯回答。」我曾經在丈人觀道院見過他。他突然自言自語地說起養生之道:「為國家帶來太平盛世和长生不死,都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應該守住國家,不讓它陷入混乱,等待奇才的出現;守護身體,不讓它早夭,等待異人的到來。不亂不夭,都不需要奇特的技巧,只要謹慎就可以。」我非常高兴,便上前询问他,但他又開始假裝耳聾眼花,不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