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七 (2)

1. 諸瘧治宜

風瘧自感風而得,惡風自汗,煩躁頭疼,轉而為瘧。風,陽氣也,故先熱後寒。可與解散,如川芎、白芷、青皮、柴胡、紫蘇、細辛、檳榔之類。

溫瘧一證,亦先熱後寒,此為傷寒壞病,與風瘧大略相同。熱多寒少,小柴胡湯;熱少寒多,小柴胡加桂。

夫寒瘧自感寒而得,無汗惡寒,攣痛面慘,轉而為瘧。寒,陰氣也,故先寒後熱。可與發散寒邪,生料五積散、增桂養胃湯,或良薑、官桂、草果之類,甚則姜附湯、附子理中湯。

暑瘧為暑勝熱多得之,一名癉瘧,陰氣獨微,陽氣獨發,但熱不寒,裡實不泄,煩渴且嘔,肌肉消爍,合用小柴胡湯、香薷飲。嘔者,縮脾飲(方見暑門。)加生薑溫服下消暑丸。熱多燥甚者,少與竹葉湯,常山、柴胡於暑證最便。當暑盛時作者,人參白虎湯之類。

濕瘧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得之。身體痛重,肢節煩疼,嘔逆脹滿,合用五苓散、除濕湯加蒼朮、茯苓之屬。寒多者加薑、桂。

牝瘧為久受陰濕,陰盛陽虛,不能制陰,所以寒多不熱,氣虛而泄,悽愴振振,柴湖桂薑湯,減半黃芩,加以半夏。

食瘧一名胃瘧,飲食無節,飢飽有傷致然也。凡食啖生冷鹹酸、魚鹽肥膩,中脘生痰,皆為食瘧。其狀苦飢而不能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青皮、陳皮、草果、半夏、砂仁、白豆蔻作劑,或煎四獸湯下紅丸子之屬。

瘴瘧乃山嵐瘴氣蒸毒所致,自嶺以南地方苦炎,燥濕不常,人多患瘴瘧。其狀血乘上焦,病若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燥狂妄,亦有啞而不能言者,皆由敗血瘀於心,毒涎聚於脾,此為實熱所致,而尤甚於暑瘧者也。治之須用涼膈散疏通大府,小柴胡加大黃,或木香丸、觀音丸之類。

勞瘧則前數證經久不瘥,真氣以耗,邪氣猶存,或藥暫止,小勞來復。法當調養氣血,十全大補湯之屬。有熱者,止以八珍湯。

瘧母,此為前證彌年越歲,經汗吐下,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有症癖,成塊不移。此證未可直攻,急作烏頭七棗湯以扶其里,候其內氣已完,繼已經效驅瘧丹,或消癖丸下之愈。

鬼瘧,世俗之謂也,乃邪入陰分,夜間發作,故名鬼。但凡午後及夜作者,用四物湯加黃柏、酒炒知母、紅花、升麻,提起陽分,方可截之。《醫林集要》云:瘧在陰經而夜發者,桃仁承氣湯下之再截。

治瘧有汗要無汗,須扶正氣;(以小柴胡桂枝湯或白虎桂枝湯亦可。)無汗要有汗,須散邪帶補,桂枝湯加黃耆知母石膏湯,或人參柴胡飲子。

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肺大者,以大柴胡湯微利之。餘邪未盡,以白芷石膏三物湯以盡其邪。

治瘧總套,初得病勢方熾,二三髮間,未宜遽截,不論寒熱多少,且用清脾飲或草果飲,或二陳湯加草果五七分,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又或養胃湯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熱少者,進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後寒仍多者,養胃湯加附子、桂枝各五分。獨寒者尤宜,不效則七棗湯。

白話文:

各種瘧疾的治療方法

風瘧:是因為感受風邪而引起的,會怕風、自汗、煩躁頭痛,之後轉變為瘧疾。風屬於陽氣,所以發病時會先發熱後發冷。治療上可以用具有解散風邪作用的藥物,例如川芎、白芷、青皮、柴胡、紫蘇、細辛、檳榔等。

溫瘧:也是先發熱後發冷,這通常是傷寒病變壞的結果,和風瘧的症狀大致相同。如果發熱的情況較嚴重,發冷較輕微,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發冷較嚴重,發熱較輕微,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

寒瘧:是因為感受寒邪而引起的,會沒有汗、怕冷、身體攣縮疼痛、面色蒼白,之後轉變為瘧疾。寒屬於陰氣,所以發病時會先發冷後發熱。治療上可以用發散寒邪的藥物,例如生料五積散、增桂養胃湯,或者良薑、官桂、草果等。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使用姜附湯、附子理中湯。

暑瘧:是因為暑邪太盛、熱邪過多而引起的,又稱為癉瘧。這種瘧疾的特點是陰氣虛弱,陽氣獨自亢奮,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身體內部實證卻無法瀉出,感到煩渴想吐,肌肉也逐漸消瘦。治療上可以合用小柴胡湯和香薷飲。如果想吐,可以用縮脾飲(藥方在暑病相關的章節),加上生薑溫服,同時服用下消暑丸。如果發熱嚴重且乾燥,可以少量服用竹葉湯。常山和柴胡對於暑病最為適宜。如果是在暑熱最盛時發病,可以考慮使用人參白虎湯之類的藥方。

濕瘧:是因為淋雨、濕氣侵襲、流汗後洗澡而引起的。會感到身體沉重疼痛、關節煩躁疼痛、想吐腹脹。治療上可以合用五苓散、除濕湯,加上蒼朮、茯苓等藥物。如果發冷情況較嚴重,可以加薑和桂。

牝瘧:是因為長期處於陰濕環境,導致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無法制約陰氣,所以會出現發冷嚴重而不發熱的情況,同時伴有氣虛而泄,感到淒涼發抖。治療上可以使用柴胡桂薑湯,減少黃芩的用量,加入半夏。

食瘧:又稱胃瘧,是因為飲食不規律、飢餓或飽食過度而引起的。凡是吃了生冷、鹹酸、魚肉等肥膩食物,導致中焦產生痰液,都可能引發食瘧。其症狀是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如果吃了東西就會感到腹脹想吐、腹痛。治療上可以用青皮、陳皮、草果、半夏、砂仁、白豆蔻等藥物製成藥劑,或者煎服四獸湯,再服用紅丸子之類的藥物。

瘴瘧:是因為山中濕熱的瘴氣侵襲而引起的。嶺南地區氣候炎熱、乾燥和潮濕不定,所以當地人容易患上瘴瘧。其症狀是血液上衝到胸腔,發病時會使人感到迷糊困倦,嚴重時會躁動發狂,甚至會啞口不能說話。這是因為敗血瘀積在心,毒痰聚集在脾,屬於實熱證,而且比暑瘧更嚴重。治療上必須使用涼膈散來疏通腸胃,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大黃,或者服用木香丸、觀音丸之類的藥物。

勞瘧:是指上述各種瘧疾經過長時間的治療仍未痊癒,導致身體正氣耗損,邪氣仍然存在。有時吃藥後暫時好轉,但是稍微勞累就會復發。治療上應該調養氣血,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如果有發熱的情況,可以使用八珍湯。

瘧母:是指上述各種瘧疾經過多年,經歷過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導致身體營衛虧損,邪氣潛伏在脅肋之間,形成硬塊,不會移動。這種情況不能直接攻伐邪氣,應該先用烏頭七棗湯來扶助體內的正氣,等到體內氣息恢復後,再使用驅瘧丹或者消癖丸來治療。

鬼瘧:這是世俗的說法,指邪氣侵入陰分,在夜間發作的瘧疾,所以稱為鬼瘧。通常在午後或夜間發作,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酒炒知母、紅花、升麻等藥物來提升陽氣,才能夠截斷瘧疾的發作。《醫林集要》提到:瘧疾如果侵入陰經而在夜間發作,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再截斷瘧疾的發作。

治療瘧疾的原則:有汗的要讓它不出汗,關鍵是要扶助正氣,可以使用小柴胡桂枝湯或白虎桂枝湯;無汗的要讓它出汗,關鍵是要疏散邪氣並同時補益身體,可以使用桂枝湯加上黃耆、知母、石膏等藥物,或者人參柴胡飲子。

發熱嚴重而發冷較輕微,眼睛疼痛且多汗、肺部腫大:可以使用大柴胡湯稍微瀉下。如果還有殘餘的邪氣未盡,可以使用白芷石膏三物湯來徹底清除。

治療瘧疾的總原則:在發病初期,病情正盛的時候,在發作兩三次之內,不宜馬上截斷瘧疾的發作。不論發冷發熱的程度,可以先使用清脾飲、草果飲,或者二陳湯加上草果五到七分,或者平胃散加上草果、柴胡各五分,又或者養胃湯加上川芎、草果各五分。如果發熱較輕微,可以讓病人微微出汗;如果發冷嚴重,可以使用快脾湯。服用後如果發冷仍然嚴重,可以使用養胃湯加上附子、桂枝各五分。單純發冷的情況尤其適合,如果效果不佳,可以使用七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