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七 (3)
卷之三十七 (3)
1. 諸瘧治宜
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渴甚者,以五苓散,白虎湯入辰砂少許。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湯。熱雖極,不甚渴者,本方加桂,或以柴胡桂薑湯,候可截則截之。
《雜著》云:邪從外入者,宜發散之,又須分別陰分陽分而用藥。邪瘧及新瘧發熱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瘧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綿延不休。
久瘧不愈,寒多熱少,咳嗽痰涎,用四獸飲,二服以後,參、朮、草果截之。《醫林集要》云:久瘧不已,宜服七寶飲。
久瘧不得汗,以二陳湯倍加蒼、白朮,少加檳榔。
久瘧以二陳湯加川芎、蒼朮、白朮、柴胡、葛根,一補一發藥也。
久瘧欲吐不吐者,宜探而吐之,或用藜蘆末水調服,以吐為度。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汗,可以參、耆、芩、連、梔子、川芎、蒼朮、白朮之類治之。
瘧大渴大熱,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黃連、黃柏、知母、梔子、麥門冬、天花粉。
瘧母治法,以丸藥消導之,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莪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隨證加減,丸醋湯下。
瘧因勞役憂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者,補中益氣湯。
小柴胡湯加常山,截瘧神效。
瘧疾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下之;不能者,必從飲食上得之,以食治,清脾湯之類。
瘧疾既久,脾胃虛寒,及老弱不食,可用理中湯加青皮、草果、半夏、茯苓。久而不已,姜附湯。
婦人久瘧,用小柴胡合四物湯服之。
小兒瘧疾有痞塊,生地、芍藥各一錢,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姜煎,調醋炙鱉甲末效。
白話文:
瘧疾的治療原則:
如果發熱症狀比較明顯,應該使用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次服用時加入草果五分。如果高燒不退,應該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口渴嚴重,可以使用五苓散或白虎湯,並加入少量辰砂。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也使用小柴胡湯。如果發熱很嚴重,但口渴不嚴重,可以在原方中加入桂枝,或者使用柴胡桂薑湯,等症狀可以控制時再進行截斷治療。
《雜著》說:病邪從外部侵入的,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還要區分是陰分還是陽分來用藥。剛發作的瘧疾,有發熱症狀的,可以用發散或截斷的方法治療;體虛的瘧疾或久病瘧疾,應該補益氣血。如果過度使用截斷藥物,會損傷脾胃,導致病情綿延不癒。
久病不癒的瘧疾,寒冷症狀多於發熱症狀,並且有咳嗽痰多的情況,可以使用四獸飲,服用兩劑後,再用人參、白朮、草果來截斷瘧疾。據《醫林集要》說:久病不癒的瘧疾,應該服用七寶飲。
久病瘧疾不出汗,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倍蒼朮、白朮的用量,並少量加入檳榔。
久病瘧疾,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川芎、蒼朮、白朮、柴胡、葛根,這是一種兼顧補益和發散的用藥方法。
久病瘧疾,想吐又吐不出來的,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可以用藜蘆粉末用水調服,以吐出來為度。如果症狀很嚴重,出現寒熱交替、頭痛欲裂、口渴多汗的情況,可以使用人參、黃耆、黃芩、黃連、梔子、川芎、蒼朮、白朮等藥物來治療。
瘧疾導致嚴重口渴和高燒,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除半夏,加入黃連、黃柏、知母、梔子、麥門冬、天花粉。
對於瘧母(脾臟腫大),可以使用丸藥來消導積滯,以醋炙過的鱉甲為主要藥物,再搭配三稜、莪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量,用醋湯送服。
瘧疾是因為勞累、憂慮思慮而引起的,並且伴有出汗多、食慾不佳、疲倦乏力等症狀,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
小柴胡湯加入常山,截斷瘧疾效果很好。
瘧疾患者如果食慾良好,但有痰伏積滯的情況,可以使用小胃丹來治療;如果食慾不好,通常是飲食引起的,應該從飲食上進行調理,可以使用清脾湯之類的藥方。
如果瘧疾病程很長,導致脾胃虛寒,或者年老體弱,食慾不振,可以使用理中湯,再加入青皮、草果、半夏、茯苓。如果久病不癒,可以使用薑附湯。
婦女久病瘧疾,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來治療。
小兒瘧疾出現腹部痞塊,可以使用生地、芍藥各一錢,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薑煎煮,再調入醋炙過的鱉甲末,會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