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九 (1)
卷之二十九 (1)
1. 治案
一男子痎瘧,脅下有肥氣,腹中作痛,形如覆杯,病已三載,兩手脈沉伏而有力。以三花神佑丸五六十丸下之五六行,以涼水止之,蓋冷主收斂故也。一二日服白虎湯,五七日後以常山散吐出冷痰涎水,又以柴胡湯和之,間服妙功丸磨積愈。
《正傳》有二男子皆年四五十,各得痎瘧三年,俱發於寅申巳亥日。一人晝發,發於巳而退於申;一人夜發,發於亥而退於寅。晝發者,乃陰中之陽病,宜補氣解表,與小柴胡倍柴胡、人參,加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夜發者為陰中之陰病,宜補血疏肝,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青皮。
各與干帖,加薑棗煎,於未發前二時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
丹溪治一人,因勞役發嗽得痎瘧,又服發散藥,變為發熱,舌短語言不正,痰吼有聲,脈洪實似滑。先用獨參湯加竹瀝二蛤殼一,服後吐膠痰,舌本正,後用黃耆人參湯服半月愈。
一人性急好酒色,味厚,適多憂怒,患久瘧,忽大熱下臭積,大孔痛陷下,此大虛,脈弦大而浮。以瓦磨如錢圓燒紅,童便淬,急取以紙裹於痛處,恐外寒乘而入也,以參、歸、陳皮煎服,淡味半月安。
一婦病瘧,三日一發,食少,經不行已三月,脈無。時冬寒,議作虛寒治。疑誤,再診,見其梳洗言動如常,知果誤也。經不行,非無血,為痰所凝。脈無,非血氣衰,則積痰生熱,結伏其脈而不見耳,當作實熱治。與三花丸,旬日後食進,脈出帶微弦。謂胃氣既全,雖不藥,瘧當自愈而經行也。令淡滋味,果應。
一婦身材小,味厚,痎疲瘧月餘,間日發於申酉。頭與身痛,寒多喜極熱辣,脈伏面慘晦,作實熱治之,以十棗湯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飯半月,大汗愈。
一婦人久痢,因哭子變瘧,一日五六作,汗如雨不止,脈微數,疲甚,無邪可治,陰虛陽散,死在旦夕。且服四獸等熱劑,遂用參朮二兩、白芍藥一兩、黃耆半兩、炙甘草二錢,作四大劑服之而愈。
白話文:
案例一
有個男子得了瘧疾,兩側脅肋下有腫塊,腹部像倒扣的杯子一樣疼痛,已經三年了。把脈後發現他的脈象沉伏但有力。先給他服用五六十顆三花神佑丸,讓他排泄五六次,然後用涼水止住,因為寒冷可以收斂。過了一兩天,讓他服用白虎湯,五七天後再用常山散讓他吐出寒冷的痰涎,再用柴胡湯調和,期間服用妙功丸來消積,病就好了。
案例二
《正傳》裡記載有兩個男子,年紀都在四五十歲,都得了三年瘧疾,而且發病時間都在寅、申、巳、亥日。其中一個是白天發作,在巳時發病,申時退燒;另一個是晚上發作,在亥時發病,寅時退燒。白天發作的人,是陰中帶陽的病,應該補氣解表,用小柴胡湯,加倍柴胡和人參,再加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晚上發作的人,是陰中帶陰的病,應該補血疏肝,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再加青皮。
分別給他們服用藥方,加薑和棗一起煎,在發病前兩個小時,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八劑,兩人在同一天都出了大汗,病就好了。
案例三
朱丹溪曾經治療過一個人,因為勞累導致咳嗽,得了瘧疾,又服用了發散的藥物,結果變成了發熱,舌頭變短,說話不清楚,痰多有聲音,脈象洪大而有力,好像是滑脈。先用獨參湯,加上竹瀝和蛤殼,服用後吐出膠狀的痰,舌頭恢復正常。之後用黃耆人參湯,服用半個月就痊癒了。
案例四
有一個人性格急躁,喜歡喝酒和女色,飲食肥甘厚味,又經常憂愁憤怒,得了很久的瘧疾,突然高燒,排出惡臭的積滯,大腿內側出現凹陷的潰瘍,這屬於大虛證,脈象弦大而浮。把瓦片燒紅,用童子尿淬火,然後用紙包起來,迅速敷在潰瘍處,防止外寒侵入。再用人參、當歸、陳皮煎藥服用,飲食清淡半個月就康復了。
案例五
一位婦女得了瘧疾,每三天發作一次,食慾不振,月經已經三個月沒來了,脈象摸不到。當時是冬天,天氣寒冷,醫生想用治療虛寒的方法治療。但是覺得可能有誤,再診斷時,看到她梳洗打扮、言語行動都和正常人一樣,知道之前診斷是錯的。月經不來,並不是沒有血,而是痰凝結住了。脈象摸不到,不是血氣衰弱,而是積痰生熱,結在脈裡,所以摸不到,應該按照實熱來治療。給她服用三花丸,十天后食慾恢復,脈象出現而且帶點弦象。醫生認為胃氣恢復正常,即使不吃藥,瘧疾也應該會自癒,月經也會來。讓她飲食清淡,結果真的應驗了。
案例六
一位婦女身材瘦小,喜歡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得了瘧疾一個多月,隔天在申時或酉時發作,頭和身體都疼痛,怕冷,喜歡極熱的食物和辛辣的調味品,脈象沉伏,臉色灰暗,醫生按照實熱來治療。用十棗湯磨成粉末,做成小米粒大小的藥丸,服用十粒,用津液吞服,每天三次,讓她飲食清淡半個月,出了大汗,病就好了。
案例七
一位婦女長期腹瀉,因為兒子去世哭泣而得了瘧疾,一天發作五六次,汗像下雨一樣不停,脈象微弱而急促,非常疲憊,沒有邪氣可以驅除,屬於陰虛陽散,生命垂危。如果服用四獸等溫熱的藥,可能會更嚴重,所以用人參、白朮各二兩,白芍一兩,黃耆半兩,炙甘草二錢,分成四大劑服用,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