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1. 卷之二十
2. 火證門
3. 病機敘論
經曰: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瘡癢,皆屬於心;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燥狂越,皆屬於火;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又曰:諸熱瞀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癢,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皆屬於火。
《原病武》曰:瞀,昏也;瘛,動也。熱甚則神氣昏,心惕跳,肉瞤動,皆火然也。暴喑,無聲也。金受火邪,濁而不鳴也。金清則善鳴,火盛則金濁,難鳴而喑也。冒,昏冒也;昧,闇昧也。火氣悶熱則神昏暗而不清爽也。躁,躁動煩悶也;擾,擾亂也。凡火甚則煩心不眠,坐臥不寧,神志不定是也。
狂越,狂亂而乖越,言語錯亂,行止失常也。罵詈,惡聲以辱人也。驚駭,聞聲則驚,惕然而恐駭,皆火邪盛,正氣無主也。胕腫疼酸,足附近䯒有肉處,熱勝則腫,風勝則動。疼,痛之輕淺;痛,則疼之甚也。酸,似疼非疼,其間側側然酸髓而似疼痛之意也。乃肝木之火,故似酸也。
如醉甚之甚,手足股腕皆為之酸髓者是也。氣逆衝上,火氣炎上也。禁慄如要神守,戰慄搖動而形體喪失保守之神也。嚏嘔,鼻中氣癢而作聲也。火爍肺金而邪氣出鼻竅,故癢礙而噴嚏也。瘡瘍,為心火之熾於皮膚也。喉痹,熱客上焦,咽喉腫痛,吞津有礙而不仁之謂也。耳鳴,腎水不滋,火炎上竅而有聲,如聞鐘鼓蟬鳴之類是也。
嘔湧液,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嘔溢而上也。目昧不明,為熱氣鬱癉也。平白目無所見,皆熱氣鬱之甚也。暴注瞤瘛:暴注,卒然而瀉也,熱甚則流通,而卒成水瀉之類;瞤瘛,動跳也。暴病暴死,火性疾速,如熱氣鬱怫之久,則一時心神昏悶,筋骨不用,卒然僵仆倒地而死,皆火之為也。
經曰: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氣食少火,故氣得少火則長生。猶言少火滋養其氣也。
《原病式》曰:五臟之志過度,則勞傷本志。凡五志所傷,皆熱也。所謂陽動陰靜,故形神勞則燥不寧。靜則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如卒暴匱僕,多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卒病也。故善為心火之志,病笑者,火之甚也。五志過極,皆為火也。
白話文:
病機敘論
古籍說:「各種發熱、抽搐的症狀,都屬於火;各種疼痛、瘡瘍、搔癢,都屬於心;各種發抖、顫慄,像失去魂魄一樣,都屬於火;各種氣往上衝逆的現象,都屬於火;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各種躁動、狂亂的行為,都屬於火;各種疾病發出聲音,敲打起來像鼓聲,都屬於熱;各種身體浮腫,伴隨疼痛、痠麻、驚恐的症狀,都屬於火;各種身體彎曲、肢體扭轉、排出的液體混濁,都屬於熱;各種嘔吐酸水、突然腹瀉,都屬於熱。」
古籍又說:「各種發熱、抽搐、突然失聲、頭暈、昏迷、躁動不安、狂亂、罵人、驚嚇、身體浮腫、疼痛痠麻、氣往上衝、顫慄像失去魂魄、打噴嚏、嘔吐、瘡瘍、搔癢、喉嚨腫痛、耳鳴、甚至耳聾、嘔吐不止、食不下嚥、視力模糊、突然腹瀉、肌肉抽搐、突然生病、突然死亡,都屬於火。」
《原病武》說:「瞀,是指昏沉;瘛,是指抽動。熱過度會導致神氣昏亂,心臟驚悸跳動,肌肉抽搐,這些都是火熱造成的。突然失聲,是因為金受到火邪侵擾,變得混濁而不發聲。金清澈時則發聲清亮,火盛則金濁,難以發聲而失聲。冒,是指昏迷;昧,是指昏暗。火氣悶熱會使精神昏暗而不清爽。躁,是指煩躁不安;擾,是指擾亂。凡是火熱過度就會心煩失眠,坐立不安,精神不穩定。
狂越,是指狂亂乖張,說話語無倫次,行為失常。罵詈,是指用惡毒的語言辱罵他人。驚駭,是指聽到聲音就驚恐害怕,這些都是因為火邪太盛,正氣無主。浮腫、疼痛痠麻,指腳踝附近有肌肉的地方,熱勝則會腫脹,風勝則會抽動。疼,是指輕微的痛;痛,是指劇烈的痛。痠,是指似痛非痛,隱隱約約地痠麻,類似疼痛的感覺。這是因為肝木之火,所以會感到痠麻。
像喝醉酒一樣,手腳和關節都會痠麻。氣逆衝上,是因為火氣向上炎燒。顫慄像失去魂魄,是指身體顫抖搖晃,失去自主的能力。打噴嚏,是因為鼻腔內氣癢而發出的聲音。火熱灼燒肺金,邪氣從鼻竅而出,所以會感到癢而打噴嚏。瘡瘍,是因為心火在皮膚上熾盛。喉痹,是指熱邪停留在上焦,咽喉腫痛,吞嚥困難的症狀。耳鳴,是因為腎水不足,火往上炎燒,在耳中產生如鐘鼓或蟬鳴的聲音。
嘔吐、食物難以下嚥:火氣上炎,胃部熱盛,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所以會嘔吐。視力模糊,是因為熱氣鬱積。平時眼睛看不到東西,都是因為熱氣鬱積太過嚴重。突然腹瀉、肌肉抽搐:突然腹瀉,是指突然發生腹瀉,熱過度導致腸道流通太快,而突然拉肚子;肌肉抽搐,是指肌肉跳動。突然生病、突然死亡,是因為火性迅速,如果熱氣鬱積過久,就會突然心神昏亂,筋骨無力,突然昏倒在地而死亡,這些都是火熱造成的。
古籍說:「強盛的火會使氣衰弱,微弱的火會使氣強壯。強盛的火消耗氣,氣滋養微弱的火。強盛的火會使氣散失,微弱的火會產生氣。強盛的火會消耗氣,所以氣遇到強盛的火就會被消耗散失;氣滋養微弱的火,所以氣遇到微弱的火就會生長。這就像是說,微弱的火能滋養氣一樣。」
《原病式》說:「五臟的意志過度,就會勞損本臟的意志。凡是五種情志所傷,都會產生熱。所謂陽主動而陰主靜,所以形體精神勞損就會燥熱不安。靜則會清靜平和。因此,最高的境界就像水一樣,最愚蠢的就像火一樣。像突然昏厥、倒地,大多是因為五種情志和七種情緒過度而突然發病。所以,善於控制心火的意志,如果生病時總是笑,就是火熱過度。五種情志過度,都會產生火。」
4. 火有君相五志之異
《玉機微義》曰: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焚燎,飛走狂越,消爍於物,莫能御之。遊行於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也,猶人火也。曰相火也,猶龍火也。火性不妄動,能不遠於道,常以稟位聽命,運行造化生存之機矣。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豈可得乎?故凡動者,皆屬火化。
火一妄行,元氣受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害他經,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經所謂一水不勝二火。夫火出於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陰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
蓋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
白話文:
《玉機微義》說:火這種病,它的危害非常大,變化非常快,來勢非常明顯,死亡也很快,為什麼呢?因為火能燒灼、焚燒,到處亂竄,能將東西燒毀,沒有什麼能阻止它。火在人體三焦中虛實之間遊走,稱為君火,就像人體的陽氣一樣;還有稱為相火的,就像潛藏在體內的火龍。火的本性並非隨意妄動,原本能順應規律,常聽從身體的安排,運行體內生機。然而,人處在天地之氣交會之間,大多是好動少靜,想要不妄動,怎麼可能呢?所以凡是動的,都屬於火的變化。
火一旦妄動,就會傷害元氣,兩者不能並存。火偏盛就會生病,還會將傷害轉移到其他經絡,這不是小事,這是動到極點的表現,如果生病就會導致死亡。這就像經書說的一水無法克制兩火。火除了天生就有的君火、相火之外,還有厥陰臟腑的火,它根源於五種情緒變化之中,受到六慾七情的刺激,火就會隨之產生。
例如,大怒時火會從肝臟升起,酒醉飽食時火會從胃升起,房事過度時火會從腎升起,悲傷過度時火會從肺升起。心是君主,如果心火自焚,就會導致死亡。
5. 相火動為諸證
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於動。
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火助之為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位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天之火雖出於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火者也。腎肝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火所動,何東垣謂元氣之賊?又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則可使之無勝負乎?周子曰:神發知矣。
五性感物則萬事出。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陰之火相煽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
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美乎火者。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作。
而相火者,惟有裨補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耳,何賊之有?或曰:《內經》相火,注言少陰少陽矣,未曾言及厥陰、太陽,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陽、少陰,東垣常言之矣。治以炒蘗,取其味辛能瀉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胞絡都無異,此歷指龍雷之火也。
予亦備述天之火皆生於動,如上文所云者,實推廣二公之意。或曰:《內經》言火者不一,往往於六氣中見之。言臟腑者,未之見也。二公豈他有所據耶?子能為我言之乎?經曰: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岐伯歷舉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考諸《內經》,少陽病為瘛瘲,太陽病時眩僕,少陰病瞀暴喑,鬱冒不知人。
非諸熱瞀瘛之屬火者乎?少陽病惡寒鼓慄,膽病振寒,少陰病灑淅惡寒振慄,既陰病灑淅振寒。非諸振鼓慄,如喪神守之屬火者乎?少陰嘔逆,厥氣上行;膀胱病沖頭痛;太陽病厥氣上衝胸,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少陰病氣上衝胸,嘔逆,非諸逆衝上之屬火者乎?少陽譫妄,膀胱病狂顛疾,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胕腫善驚,少陰病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非諸病胕腫、疼酸驚駭之屬火者乎?《原病式》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氣憤郁,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盛也;諸痛瘡癢,屬於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
註文未之發耳。以陳無擇之通達,且以暖熾論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後人之不無聾瞽也,悲夫!
病濕熱相火者多。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
因心火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燥,水虧為火獨存。
氣有餘便是火。(非真氣之有餘,乃火邪之為氣。)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起者,陰火也。
熱從腳下起入腹者,虛之極也。蓋相火起於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藥服之。以附子末津調,貼湧泉穴,引火下行。若壯實人有此證,是濕鬱成熱之候。或有冒雨途行受濕而得此證者,不可誤作陰虛治。只宜蒼朮、黃柏、牛膝、防己丸之屬。陰虛火動者,難治。(脈數無力者是也。)
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煩躁者,氣隨火升也。
東垣云:有元氣虛損而熱,有五臟熱,有內中外而熱。輕手捫之,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手按之。筋骨熱甚者,熱在筋骨也。不輕不重而熱,熱在肌肉也。又云: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熱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夜不分,是重陽無陰也。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兩手大熱為骨厥,如在火中。灸湧泉穴,五壯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