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3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3)

1. 足厥陰肝經經穴歌

厥陰肝經十三穴,大敦行間太衝列。中封蠡溝及中都,膝關曲泉膝內輒。陰包五里上陰廉,章門期門貫上膈。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總共有十三個穴道,它們分別是:大敦、行間、太衝,接著是中封、蠡溝和中都,再來是膝關、曲泉,以及位於膝蓋內側的陰包、五里,還有上陰廉,最後是章門和期門這兩個穴道,它們的位置都向上延伸穿過橫膈膜。

2. 足厥陰肝經步穴歌

大敦拇指看毛聚,行間縫尖動脈處。節後有絡亙五會,太衝之脈堪承據。中封正在內踝前,蠡溝踝上五寸注。中都正在復溜宮,陰陵膝尖兩折中。內踝之上二寸詳,少陰相直衝骨中。膝關犢鼻下二寸,曲泉紋頭兩筋逢。陰包四寸膝臏上,內廉筋間索其當。五里氣衝內寸半,直下三寸陰股向。

陰廉穴在橫紋跨,章門臍上二寸量。橫取八寸看兩旁,期門乳旁各一寸。直下二寸二肋詳,此足厥陰肝經鄉。

白話文:

大敦穴在腳拇趾,指甲邊緣毛髮聚集處;行間穴在腳趾縫尖,有動脈跳動的地方。太衝穴在腳背,第一、二蹠骨之間,接續著五會穴的脈絡,可以按壓。中封穴在內踝的前方;蠡溝穴在內踝上方五寸的地方。中都穴在復溜穴的上方;陰陵泉穴在膝蓋彎曲處,與膝尖連線的兩端正中間。膝關穴在內踝上方兩寸的地方,與少陰經脈直衝骨頭的位置相對;曲泉穴在膝蓋內側橫紋頭,兩條筋的交會處。陰包穴在膝蓋骨上方四寸,腿內側筋的空隙間尋找。五里穴在氣衝穴內側一寸半,再直下三寸的地方,靠近陰股。陰廉穴在跨部橫紋的地方;章門穴在肚臍上方二寸的位置,再橫向取八寸,看兩邊。期門穴在乳頭旁邊各一寸,直下二寸,在第二條肋骨的地方。以上這些就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

3. 十五絡脈穴辨

十五絡脈者,十二經之別絡而相通焉者也。其三絡者,為任督二脈之絡,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灌溉於臟腑者也。《難經》謂三絡為陽蹺陰蹺二絡。愚嘗考之,無穴可指,且二蹺亦非十四經之正也。《針灸節要》以為任絡曰屏翳,督絡曰長強,誠得《十四經發揮》之正理也。

加以脾之大絡曰大包,此合十五絡也。手太陰經之別絡曰列闕,足陽明經之別絡曰豐隆。手陽明經之別絡曰偏歷,足太陰經之別絡曰公孫。手少陰經之別絡曰通里,足太陽經之別絡曰飛揚。手太陽經之別絡曰支正,足少陰經之別絡曰大鐘。手厥陰經之別絡曰內關,足少陽經之別絡曰光明。

手少陽經之別絡曰外關,足厥陰經之別絡曰蠡溝。任脈之別絡曰屏翳,脾經之大絡曰大包,督脈之別絡曰長強。

任脈者,為奇經八脈之一脈也。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任與督二脈,為人身陰陽之綱領,一源而二歧,猶太極而生兩儀也。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謂任脈為陰脈之海者,以其總諸陰脈之會也,故曰陰脈之海,行腹中行。凡二十四穴。

會陰(一名屏翳),在兩陰間,任督沖三脈所起。任由會陰而行腹,督由會陰而行背,沖由會陰而行足少陰。禁針,灸三壯。

【主治】陰汗陰中痛,諸病前後相引,不得大小便,穀道病久痔相通,女子陰門痛經不通。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足厥陰任脈之會。針一寸,灸七壯。

【主治】小腹滿小便淋,㿉疝小腹痛,失精虛冷,婦人赤白帶下。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針八分,灸百壯。

【主治】冷氣積時上衝心,失精無子,腹中臍下結塊,賁豚疝瘕,婦人產惡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調,血積成塊,子門腫痛,轉脬不得小便。

關元,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針八分,灸七壯。

白話文:

所謂的十五絡脈,指的是十二條經脈各自延伸出來,互相連通的分支。另外有三條絡脈,分別是任脈、督脈的絡脈,以及脾的大絡,這三條總管全身陰陽的絡脈,灌注滋養著各個臟腑。《難經》認為三絡是陽蹺脈和陰蹺脈的絡脈。我曾經研究過,發現這說法沒有明確的穴位可以對應,而且蹺脈也不是十四經脈中的正經。《針灸節要》認為任脈的絡脈是屏翳穴,督脈的絡脈是長強穴,這才是符合《十四經發揮》的正確道理。

再加上脾的大絡是大包穴,這就構成了十五絡脈。手太陰肺經的別絡是列缺穴,足陽明胃經的別絡是豐隆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別絡是偏歷穴,足太陰脾經的別絡是公孫穴。手少陰心經的別絡是通里穴,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是飛揚穴。手太陽小腸經的別絡是支正穴,足少陰腎經的別絡是大鐘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別絡是內關穴,足少陽膽經的別絡是光明穴。

手少陽三焦經的別絡是外關穴,足厥陰肝經的別絡是蠡溝穴。任脈的別絡是屏翳穴,脾經的大絡是大包穴,督脈的別絡是長強穴。

任脈,是奇經八脈中的一條脈。它起始於中極穴下方,向上沿著陰毛邊緣,沿腹部向上經過關元穴,直到喉嚨。它屬於陰脈之海。任脈和督脈,是人體陰陽的總綱,源頭相同但走向不同,就像太極產生陰陽兩儀一樣。督脈從會陰穴沿著背部上行,任脈從會陰穴沿著腹部上行。人身有任督二脈,就像天地有子午一樣;人身的任督脈以腹背來說,天地的子午以南北來說,可以分開來看也可以合在一起看。分開來看可以顯示陰陽不雜亂,合在一起看可以顯示整體渾圓沒有間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理。

說任脈是陰脈之海,是因為它總匯了所有陰脈,所以稱為陰脈之海,在腹部中行走。總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會陰穴(又名屏翳),在兩陰之間,是任脈、督脈和沖脈三脈起始的地方。任脈從會陰穴沿腹部上行,督脈從會陰穴沿背部上行,沖脈從會陰穴沿足少陰經上行。這個穴位禁止針刺,可以用艾灸三壯。

【主治】陰部潮濕、陰部疼痛、各種疾病導致的前後牽引疼痛、無法大小便、肛門疾病、久病導致的痔瘡、女性陰門疼痛、月經不通。

曲骨穴,在橫骨上方,中極穴下方一寸,在陰毛邊緣凹陷處,可以摸到動脈跳動。是足厥陰肝經和任脈的交會穴。可以針刺一寸深,艾灸七壯。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暢、疝氣、小腹痛、遺精、虛寒、婦女白帶、赤帶。

中極穴(又名玉泉、又名氣原),在關元穴下方一寸,肚臍下方四寸。是膀胱的募穴,也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可以針刺八分深,艾灸一百壯。

【主治】寒氣積聚向上衝到心臟、遺精導致不孕、腹部肚臍下方有硬塊、奔豚疝氣、婦女產後惡露不下、胎盤不下、月經不調、血積聚成塊、子宮頸腫痛、小便困難。

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是小腸的募穴,也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可以針刺八分深,艾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