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八 (14)

1. 八者嘔奶糞青

小兒在胎之時,其母取涼過度,冷氣入於胞胎之中,兒生之後,因悲啼未定,便與乳食,使氣與食蓄結於中,久而不散,致傷脾胃。輕則嘔奶糞青,重則腹中氣鳴,氣逆,涎潮流溢,以致難治。

白話文:

小孩還在母親肚子裡時,如果母親過度貪涼,寒氣就會進入胎兒體內。小孩出生後,因為哭鬧不止,就馬上餵奶,導致氣和食物積聚在體內,久久無法消散,進而傷害脾胃。症狀輕微的會嘔吐奶汁,大便呈現青色;嚴重的會腹中發出聲響、氣往上衝、口水直流,以至於難以治療。

2. 九者勿得輕服輕粉硃砂

水銀輕粉俱有毒,雖云下痰,性冷損心氣。辰砂雖云鎮墜,性寒損神。小兒服之易傷,每每被其誤也多矣。

白話文:

水銀和輕粉都有毒,雖然說可以化痰,但藥性寒涼,會損傷心氣。硃砂雖然說可以鎮靜安神,但藥性寒涼,會損傷精神。小孩子服用容易受傷,常常被這些藥物誤用的情況很多。

3. 十者因浴致生丹毒

小兒一周之內不可輕易頻洗,肌膚脆嫩,腠理不密,洗之恐濕熱之氣鬱蒸不散,變生赤遊丹毒。片片如胭脂,身發壯熱,若毒氣入腹者死。又有因浴傷寒,咳嗽上氣外感之疾,多由此也。

白話文:

嬰兒出生一週內不應該輕易頻繁洗澡,因為他們的皮膚嬌嫩脆弱,毛孔也不緊密。如果洗澡,恐怕會讓濕熱之氣悶在體內散不出去,進而產生像紅色遊走的丹毒。這種丹毒會一片片紅得像胭脂一樣,全身發高燒,如果毒氣進入腹部就會死亡。另外,也有些人因為洗澡而受寒,導致咳嗽、氣喘等外感疾病,很多都是因為這樣引起的。

4. 聽聲驗病訣

《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蓋人病蘊於內,聲音顯於外。樂聲亂則五音不和,人聲亂則五臟不和,所以聽聲音驗人之疾病也。

《素問》云: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是故《周官》云:以五氣五色五聲視以生死。孫真人云:五臟不和,五聲不順,五色不定,必主病也。《三因方》云:觀五臟有餘不足,喉之於聲,中之守也。中盛則氣盛,中虛則氣弱,故聲如從室中言,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氣之奪也。

言語善惡,不避規疏,此神明之亂也。鄭聲音意不相續,陰陽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白話文:

《樂記》說:所有聲音的產生,都源於人的內心。人內心的活動,是受外界事物影響而產生的。因為感受到外物而產生活動,所以會顯現在聲音上;聲音相互應和,就會產生變化。大概是人的疾病蘊藏在體內,聲音會顯露在體外。音樂的聲音雜亂,就會導致五音不協調;人發出的聲音雜亂,就會導致五臟不和諧,所以可以透過聽聲音來診斷人的疾病。

《黃帝內經》說:觀察呼吸的狀況,聽聲音就能知道他哪裡不舒服。所以《周禮》說:用五種氣、五種顏色、五種聲音來判斷人的生死。孫思邈說:五臟不和諧,五種聲音就不順暢,五種氣色不穩定,一定會有疾病。《三因方》說:觀察五臟的盛衰,喉嚨對於聲音來說,是中間的關卡。中間的關卡強盛,氣就會旺盛;中間的關卡虛弱,氣就會衰弱,所以說話聲音像從房間裡傳出來,是氣濕的緣故。說話聲音微弱,需要過一整天才恢復說話,是氣被耗損的緣故。

言語說出來不分好壞,不避諱常規和疏漏,這是神智昏亂的表現。說話的聲音斷斷續續,語意不連貫,是陰陽失衡的現象。所以說:能守住規律的人就能生存,失去規律的人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