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4)

1. 藥方

(秦家)二十四味養胃丸,治風冷寒濕邪氣,腹脹痞滿刺痛,吐逆吞酸,腸鳴泄瀉,羸困倦無力,不思飲食,一切脾胃之疾宜服此。

丁香,沉香,木香(各錢半),附子(制,六錢),陳皮,大腹皮,神麯(炒。各半兩),麥芽(炒),肉桂,白朮(各兩半),厚朴(炒,三錢),訶子(煨,一兩),人參,茯苓(各四錢),砂仁(八錢),蓽澄茄,白附子(炮),良薑(油炒),紅豆,胡椒,蓽茇,乾薑(炮),甘草(各二錢),生薑(十四兩,切焙乾)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湯下。

胃愛散,治脾胃久虛,中焦氣滯壅上,或有冷涎上潮,或嘔吐噁心,或胸腹疼痛,不思飲食。

人參(一兩),白朮,茯苓,丁香,甘草(炙。各一錢),肉果(制,三個),黃耆,乾薑(各半兩),

上用白米二盞,同研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煎七分,通口服。如臟腑不調,加丁香十四粒、石蓮肉七粒同煎。

穀神丸,健脾消食益氣,進美飲食。

人參,青皮,香附子(炒),三稜,蓬朮(炮),砂仁,陳皮,神麯,麥芽(炒),枳殼(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老米粉打糊丸,如胡椒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米飲下。

(東垣)白朮丸,治傷豆粉濕面酒膩之物。

白礬(枯,三分),黃芩(二錢),橘皮(七錢),神麯(炒),半夏(制),白朮(炒),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熬餅為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素食多用乾薑,故加黃芩以瀉之。

(東垣)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冷物,胃脘常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

炒鹽(五分),乾生薑,青皮,陳皮,麥芽(炒),黃芩(冬不用),半夏(制),神麯(炒。各半兩),草豆蔻(麵包煨去皮取仁),白朮(炒),枳實(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白話文:

藥方

(秦家)二十四味養胃丸,主要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腹部脹滿、悶痛或刺痛,噁心想吐、吐酸水,腸鳴腹瀉,身體虛弱疲憊無力,不想吃東西等各種脾胃疾病,都適合服用此藥。

藥材包含:丁香、沉香、木香(各一錢半),制附子(六錢),陳皮、大腹皮、炒神麯(各半兩),炒麥芽,肉桂、白朮(各兩半),炒厚朴(三錢),煨訶子(一兩),人參、茯苓(各四錢),砂仁(八錢),蓽澄茄、炮白附子、油炒良薑、紅豆、胡椒、蓽茇、炮乾薑、甘草(各二錢),以及切片烘乾的生薑(十四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白開水送服。

胃愛散,主要治療脾胃長期虛弱,導致中焦氣滯上逆,或者有寒痰湧上,或者噁心嘔吐,或者胸腹疼痛,不想吃東西的症狀。

藥材包含:人參(一兩),白朮、茯苓、丁香、炙甘草(各一錢),制肉豆蔻(三個),黃耆、乾薑(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與兩杯白米一同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薑一片,煎煮至七分,隨時服用。如果腸胃不適,可以加入丁香十四粒、石蓮子七粒一起煎煮。

穀神丸,主要功效是健脾、幫助消化、補益元氣,增進食慾。

藥材包含:人參、青皮、炒香附子、三稜、炮蓬朮、砂仁、陳皮、神麯、炒麥芽、炒枳殼(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老米粉調成糊狀製作成藥丸,大小如胡椒粒。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東垣)白朮丸,主要治療因食用豆粉、濕麵、油膩食物等引起的消化不良。

藥材包含:枯礬(三分),黃芩(二錢),橘皮(七錢),炒神麯、制半夏、炒白朮、麩炒枳實(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熱湯浸泡熬製成餅狀,再製成藥丸,大小如胡椒粒。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平時吃素的人容易產生寒氣,所以加入黃芩以清熱解毒。

(東垣)草豆蔻丸,主要治療秋冬季節因食用寒涼食物,導致胃脘經常感到疼痛,向上牽引到兩脅,咽喉阻塞不暢。

藥材包含:炒鹽(五分),乾生薑、青皮、陳皮、炒麥芽、黃芩(冬季不用)、制半夏、炒神麯(各半兩),麵包煨後去皮取仁的草豆蔻,炒白朮、炒枳實(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熱湯浸泡蒸熟的餅製作成藥丸,大小如胡椒粒。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