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八 (19)

1. 病機

《類萃》云: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以異者,兼有夾食而已,其或有二證,某證某方皆無越張、朱格例,特不過大小之分,劑中病則止。按仲景《傷寒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惟冬時嚴寒,去寒就溫,不致於傷。偶然觸冒,名為傷耳。

若冬冒寒,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至春而發者,為之溫病,至夏而發者,為之熱病。至此則冬伏寒隨春夏之氣改變,為病既久之後,不得復言其寒也。故曰:溫病不惡寒者,其理可見矣。如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此四時乖戾之氣也。偶即中傷,謂之時氣,又與傷寒不同。

若小兒在襁褓中,或長成而稟賦怯弱,多因乳母解脫衣服不避風寒所致也。然小兒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但只煩啼發熱而已,故不可不盡心焉。初得之時,嬰幼則以虎口三關脈紋紅色驗之。長而童稚,則以一指按其三部,據左手脈之緊盛而斷之,其喘急憎寒心氣熱,呵欠頓悶項急者,是也。其惡寒惡風必畏入藏身,引衣密隱,是為表證。

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躑足,煩渴燥糞,掀衣氣粗,是為里證。至若頭額冷汗,手足涼,口冷氣,面色黑暗淡,大便瀉青,此為陰證,視其小便或赤或白,可以知裡熱之有無,或清或濁,可以知里之輕重。舉是觀之,則汗下清溫之法可類推矣。

2. 脈候

《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傷寒論》云: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浮澀而緊為傷寒。脈沉微而熱不退者危。

3. 治法

陶節庵曰:凡熱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非也,何則?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惡寒亦微。冬時惡寒,腠理閉密,非辛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而無汗,則用麻黃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則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

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大峻,其可代之者,有非冬時惡寒頭痛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以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涼之藥而通治之,則殺人矣。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

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乾,不得眠之證,脈洪而長,以葛根解肌湯升麻湯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加減以和之。此三經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以小柴胡湯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如拾芥。若傳入里,外證悉罷,已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便作實熱譫語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比之大人,劑惟輕緩而治之可也。

麻黃(治傷寒頭痛,發熱腰痛,骨節痛,惡寒無汗而喘,以此汗之,蓋暖取汗漐漐至手足心而止,不須再服。)

桂枝湯(傷寒發熱惡寒有汗,以此和之。此為表虛不可再汗。)

大青龍湯(治傷寒脈浮緊,頭痛身痛,發熱惡寒,不得汗出煩躁,擾亂不安,以此汗之。)

羌活沖和湯(治太陽經傷寒無汗,發熱頭痛,惡寒脊強,脈浮緊,又治非冬時或有暴寒中人,如傷寒者,以此治之萬全。此方代麻黃湯用極平穩無害。)

解肌湯(治溫病天行時氣,頭痛壯熱,四時感冒,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用此。)

升麻(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四肢疼痛,鼻乾不臥,兼治四時感冒,不正之氣,忽然惡寒頭重。)

敗毒散(傷寒風溫瘟疫,頭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疼。)

柴胡湯(治傷寒要藥,不俱少陽,和解、表解有礙者,多宜用之,無誤。在小兒尤為平劑。已上方並見大人傷寒門。)

一、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痛,默默悸欲食,心煩喜嘔,或胸膈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

一、氣虛血弱,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此湯主之。

一、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心下滿,不欲食,不便硬,脈細者,為陽微陰結,必有表復有里,脈沉亦在裡,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此湯主之。

一、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少,胸膈滿,此湯與之。

一、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此與之。

一、太陽病不解,病過十日轉入少陽,脅下硬滿,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此湯主之。

一、傷寒瘥後,復更發熱,此湯主之。

大柴胡湯,治陽明病外證,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惡熱,宜服此。陽明病脈逆發熱,汗出而不惡寒,頭眩小便難,此欲發疽證,宜服此。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此湯服之。陽明病中風,其脈浮大,氣短心痛,鼻乾嗜臥不得汗,一身盡黃,小便難,有潮熱而噦,此湯主之。

一、傷寒脅下堅滿,少陰乾嘔,不食,往來寒熱,若未吐下,此湯服之。若已吐下發汗譫語者,此湯主之。

一、傷寒五六日,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此湯主之。

一、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此湯主之。

小承氣湯,治太陽吐下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者,與此。上焦熱壅,胸痞而實,故用枳實厚朴以瀉上焦之痞,大黃瀉實,去芒硝不傷陰分之血也。

大承氣湯,治傷寒裡實,三焦俱熱,腹滿而喘者,宜服此湯。

調胃承氣湯,治傷寒十餘日,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腹中滿不大便,蒸蒸鬱郁者,宜用之。已上諸方並見大人傷寒門,若小兒劑比大人減半,或三分之二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