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八 (18)

1. 病機

《病源》曰:驚風內釣,腹痛多啼,汗出糞清,咬乳睛慢,流涎或唇焦黑,囊腫傴僂,眼內紅筋斑血,虎口脈紋侵入掌中。

2. 藥方

桃符丸,治小兒內釣。

銀硃(半錢),乳香(一錢),蒜(煨,一個)

上為細末,用蒜研勻,丸如黍米大,半歲兒五丸,薄荷煎湯化下。

《全幼方》用青龍湯加鉤藤鉤子七個,皂角子七粒,薄荷湯同煎服。

3. 病機

《內經》曰:癇為神不守舍,謂神亂也。大抵癇證皆由驚動,是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幼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者有矣。胎內受驚,與飲食作癇者多,而外感者間而有之。

癇證有三

《千金》云:小兒之癇有三,日驚癇、風癇、食癇是也。驚癇起於驚怖,大啼大駭而作也。風癇緣衣蓋過暖,熱則生風。先時初起,屈指如數物而作也。食癇因乳食太過,鬱積熱壅,其作不思乳食,吐而發熱,後作癇者是也。

癇名有五

《三因方》云:古方有五癇,謂各循五臟之所發也。又謂發時其狀有五,如牛馬豬羊雞聲是也。其證備載於大人科,但小兒之癇多是三癇,三癇之中而食癇居多也。

4. 治法

楊氏曰:癇證為小兒之惡候也。小兒血脈不壯,骨氣未盛,為風邪所傷,為驚駭所觸,為乳哺失節,停滯結癖經絡而得之。大抵治法當別陰陽為要。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痰積遏經成癇,故宜順氣豁痰為良法也。凡小兒發癇,其候神氣拂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禁涎流,腹脹,手足抽掣,似死似生。

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肢柔弱,時發而時醒者,醒後當以平和氣血,湯藥調下蘇合丸。未作之先,宜服五癇丸。發癇時,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見之,以針挑破血出啼叫,庶氣血疏通而癇不作。十歲以下,皆可灸,以除其根,十歲以上,可吐以斷其源也。

5. 藥方

安神散,治小兒截癇,安心神。

人參茯苓,菖蒲,白蘚皮,遠志(各五錢),石膏(二錢半),犀角(銼),甘草(炙。各一錢),

上咀,加麥門冬一撮煎服。

牛黃膏,治小兒風癇迷悶,抽搐潮涎。

膽南星全蠍(去毒炒),蟬蛻(去足。各二錢),殭蠶(去嘴炒),白附子防風天麻(煨。各一錢),

上為細末,蒸棗肉研膏丸,如小豆大,用荊芥淡薑湯調服。

太乙散,治小兒胎癇正發,未分瘥後。

天漿子(炒),全蠍梢(各二十一個),防風,麝香(一字),天麻,辰砂(飛。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乳汁調化,不時服。

(錢氏)五癇丸,鎮一切癇。

硃砂(半兩),水銀(一錢),鉛(二兩),雄黃(一兩),珍珠(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一丸,金銀煎湯下。

南星散,治癇後喑不能言。

天南星(濕紙裹煨)

上為末,每服一字,豬膽汁調下。

利驚丸,治食癇熱癇者宜下之。(方見驚門。)

瓜蒂散,治小兒十歲以上可用吐法。(方見大人痰門。)

6. 灸法

神庭(一穴,入髮際五分。),百會(一穴,在頂心。),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長強(一穴,在尾骶端。)

上隨意會相宜,灸炷如麥大,灸三壯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