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6)
卷之十四 (6)
1. 並病
傷寒並病者,一經先病,又過一經之傳者為並病。又始初二陽合病,後則一陽氣盛,一陽病衰,歸併於一經也,故曰並病。
【太陽陽明並病】太陽病發汗,汗出不徹,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面色怫鬱,痛無常處,是陽明覆並回太陽,當再汗之愈,麻黃湯。太陽證未罷,桂枝麻黃各半湯,微汗之。太陽證罷,但陽明證者,下之,宜大承氣湯。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痞而眩,少陽也;頸項,太陽也。若頭痛眩冒,時結胸,心下痞硬,當刺肺俞、肝俞、大椎,慎勿下。
太陽不勝,陽明不負,木相剋為順,負者失也。
少陽脈勝,陽明脈負,是鬼賊相剋為逆。
白話文:
一開始可能是兩種陽經同時發病,之後其中一種陽經氣盛,而另一種陽經病氣衰弱,最終合並到一經,所以稱為並病。
太陽經病症發汗,但汗出不透,病邪轉移到陽明經,之後持續微微出汗,不再怕冷。
如果面色鬱結,疼痛部位不定,這是陽明經覆蓋並回歸太陽經,需要再次發汗治療,可以用麻黃湯。
太陽經病症未解除,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微微發汗。
太陽經病症解除,但陽明經症狀仍在,需要瀉下治療,宜用大承氣湯。
心下痞悶並且頭暈目眩,是少陽經病症;頸項疼痛,是太陽經病症。
如果頭痛頭昏、胸部時而脹痛、心下痞硬,應該針刺肺俞、肝俞、大椎穴位,切忌瀉下。
2. 熱病
夏月傷寒是為熱病,發熱頭痛,肢體重痛,惡寒惡熱,其脈洪盛。用藥不可太溫,如桂枝麻黃青龍,其性頗熱,須加芩連涼劑,不然則有黃斑之變也,惟九味羌活湯最當。凡熱病,脈三日後仍數,邪充在經,宜用桂枝石膏湯。或值淫雨,或病人有濕,蒼朮白虎湯。夏至後謂之脫髮,梔子升麻湯。
白話文:
夏天患上傷寒,屬於熱病,症狀包括發熱頭痛、四肢沉重疼痛、畏寒畏熱,脈象洪盛。用藥時不可過於溫熱,例如桂枝、麻黃等藥性偏熱,應加入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物,否則容易導致黃疸的出現。九味羌活湯最適合治療此病。
凡是熱病,如果脈象在三日後仍然快速,表示邪氣充斥經脈,宜用桂枝石膏湯。若遇淫雨或病人體內有濕氣,則可用蒼朮白虎湯。
夏至之後,稱為脫髮,可用梔子升麻湯治療。
3. 溫病
發於春三月及夏至以前是也。發熱咳嗽,頭痛身痛口渴,脈來浮數,溫病當分治。
【解肌】熱甚者,升麻葛根湯、解肌湯。
【和】不渴者,小柴胡湯加桂。咳者,小柴胡加五味子。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人參。虛煩者,竹葉石膏湯。
【下】發渴煩躁大便秘,大柴胡湯利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在春季三月到夏至之前發生的疾病,其症狀包括發熱、咳嗽、頭痛、身痛、口渴,脈象浮數。這屬於溫病範疇,需要根據不同症狀進行辨證論治。
解肌:如果患者發熱較為嚴重,可以用升麻葛根湯或解肌湯來治療。
和:如果患者沒有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治療;如果患者咳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五味子治療;如果患者口渴,可以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和人參;如果患者出現虛煩症狀,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下:如果患者出現口渴、煩躁、大便秘結等症狀,可以用大柴胡湯來通利。
4. 溫瘧
重感於寒,變為溫瘧。脈尺寸俱盛,兼弦而數。
【和解】先熱後寒,小柴胡湯,或白虎加桂湯。
【清熱】但熱不寒,止用白虎湯。
白話文:
重感冒會轉變成溫病瘧疾。脈搏大小都增強了,而且又硬又有節奏。 先發燒再冷下來,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或者白虎加桂湯來調理。 只有發燒沒有寒冷的情況下,只需要使用白虎湯即可。
5. 溫毒
陰脈實大,陽脈洪數,發熱發斑隱疹,咳兼心悶。
【清熱】玄參升麻湯。
【涼血】黑膏。
白話文:
當一個人的陰經脈象強盛且粗壯,而陽經脈象快速跳動時,可能會出現發燒、皮膚出紅色斑點或小疙瘩的情況,同時還會咳嗽並且感到胸悶。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服用「玄參升麻湯」來清除身體中的熱氣。「黑膏」也可以幫助冷卻血液。
6. 風溫
【發汗】敗毒散、獨活湯,許氏用續命湯減麻黃附子。
【解肌】柴胡桂枝湯、白朮湯。
【清熱】汗後發熱,無下證,知母石膏湯。
【疏風】頭目昏眩,四肢煩痛,荊芥散、金匱引風湯。
濕溫
其人傷濕,因而中暑,名曰濕溫。發熱頭疼,胸間多汗,兩脛冷,妄言,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病類傷寒。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必死。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介紹了中醫對於發汗、解肌、清熱、疏風以及濕溫等病症的治療方法。
其中,發汗是指通過藥物或其他方法促進排汗,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解肌則是通過藥物疏通經絡,解除肌膚表面的寒邪,緩解肌肉痠痛。清熱是指通過藥物降低體溫,消除熱證。疏風是指通過藥物驅散風邪,緩解風寒引起的症狀。
濕溫是一種由濕邪和暑邪共同引起的疾病,症狀表現為發熱頭痛、胸部多汗、雙腿冰冷、神志不清等,應避免發汗,否則會加重病情。
注釋
- 括號中的文字是藥方或藥材的名稱,方便查阅相關資訊。
- “許氏”指的是一位名為許的醫師。
- “金匱引風湯”是《金匮要略》中記載的一個藥方。
- “重暍”是指中暑過度,病情危重。
【清暑熱】東垣清暑益氣湯、白虎加蒼朮湯。
【分利】五苓散。
【溫】冷香飲子、茯苓白朮湯。
【降痰】消暑丸、橘皮湯。
白話文:
夏天暑熱,可服用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或白虎加蒼朮湯來清熱解暑;若有水腫,可服用五苓散利水消腫;若體寒,可服用冷香飲子或茯苓白朮湯溫補脾胃;若痰多,可服用消暑丸或橘皮湯化痰止咳。
7. 中濕
中濕證脈沉緩,一身盡痛,及身黃,大便反快,小便澀是也。
【利】五苓散。
【溫】小便自利,朮苓附子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這是中濕證,脈象沉而緩,全身疼痛,皮膚泛黃,大便反而通暢,小便卻澀滯。
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如果小便能自行排出,可以用術苓附子湯。如果小便不能自行排出,大便反而通暢,可以用甘草附子湯。
8. 中暍
夏月自汗煩渴為中暍。面垢背寒,身不痛,外證大率似熱病中暑。有四證可審:自汗,一也;煩渴,二也;脈虛,三也;面垢,四也。但不惡寒,不身痛,為中暍。手足雖冷,脈雖虛,不可用熱藥,當以清暑之劑及利小便為佳。
【清暑】香薷飲。中暍,手足微冷煩渴,四肢不痛,白虎湯。中暑發熱不惡寒,竹葉石膏湯。中暍身熱惡寒,汗出而渴,及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脈弦細,小便已灑然毛聳,手足冷,勞則熱,手足汗,口爛而燥,俱宜白虎加人參湯。
白話文:
夏天出汗口渴,可能是中暑
夏天,如果人容易出汗、口渴,這可能是中暑的症狀。患者面色晦暗,背部冰冷,身體沒有疼痛感,表面症狀看起來很像熱病中暑。
要判斷是否中暑,可以觀察以下四個症狀:
- 自汗:容易出汗。
- 煩渴:口渴。
- 脈虛:脈搏微弱無力。
- 面垢:面色晦暗。
但中暑的患者不會怕冷、身體也不疼痛,這就是中暑的獨特表現。即使手腳冰冷、脈搏微弱,也不要使用溫熱藥物,應該選擇清暑利尿的藥物。
常見的中暑藥方:
- 清暑: 香薷飲,適用於一般中暑。
- 中暑手足微冷,口渴,四肢不痛: 白虎湯。
- 中暑發熱,不畏寒: 竹葉石膏湯。
- 中暑發熱,畏寒,出汗口渴,或太陽中暑,發熱畏寒,身體沉重,脈搏細弦,小便量少,毛髮豎立,手腳冰冷,勞累時發熱,手腳出汗,口乾舌燥: 白虎加人參湯。
【分利】發熱頭痛,小便不利色赤,頭痛惡寒,心煩躁,心下不快,五苓散、益元散。
【和】發熱頭痛煩躁,小柴胡湯。
【豁痰】痰逆惡寒者,橘皮湯。
【降火】熱甚者,黃連解毒湯加香薷。
【熨法】昏憒不省人事,蔥餅熨臍。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燒頭痛,小便不順暢顏色偏紅,頭痛伴隨畏寒,心裡煩躁不安,腹部不舒服,可以服用五苓散或益元散。
如果出現發燒頭痛煩躁,可以服用小柴胡湯。
如果出現痰逆伴隨畏寒,可以服用橘皮湯。
如果發熱很嚴重,可以服用黃連解毒湯並加入香薷。
如果出現昏迷不醒,可以將蔥餅熱敷在肚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