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1)

1. 二十六脈主病

代脈為一臟之氣絕不能動,每至本臟一歇,而餘臟代動,此為元氣絕,為必死之人也。妊娠亦有代脈者,此必二月餘之胎也。痛甚之脈得之者不可准也。

牢脈沉而有力,動而不移之名,牢為元氣將絕者凶。為氣喘息促,為皮膚著腫,為七情六極。牢而疾為發熱,牢而遲為發寒,遲疾不常寒熱往來。見牢脈者危。

弦脈為邪盛。弦緩者平脈也,弦緊者痛也。弦脈主瘧主積。寸弦為頭痛,關弦為脅痛腹痛,尺弦為疝痛。

革脈為不足,沉伏實大如鼓皮曰革。革易常度也,為陰陽不交之否,為崩為陷,有妊為墜,為脹滿為下脫,為中風感濕之疾。

芤脈為不足為失血。寸芤主吐衄血病。關芤嘔血。尺芤下血。

微脈為氣血不足。久病人脈微易治。平人脈微為虛,微脈見者可補益。寸微心虛少氣惡寒。關微脾胃虛,食少四肢乏力。尺微為瀉泄少精崩漏。

弱脈為氣血不足,猶愈於微脈。弱脈見者亦宜補。形氣盛而脈弱者危,不爾為殃。二脈皆不足也,為虛之甚。

動脈為神氣不安,主驚恐悸怖,為脫血虛勞。

伏脈為積癖氣不通暢,為宿食痞氣,女人為癥瘕,為真氣不行,邪氣積伏。

濡脈為血氣不足之證,為表虛多汗,氣怯力乏,濡瀉為傷濕。寸濡驚悸。關濡少食。尺濡為泄下,元氣虛憊。

白話文:

代脈:表示一個臟腑的氣息已經衰竭到無法自主活動,每次到了它所屬的臟腑時就會停頓,而由其他臟腑代為活動。這表示元氣已經耗盡,是快要死亡的徵兆。孕婦如果出現代脈,通常表示懷孕兩個多月。疼痛劇烈時出現的脈象不可作為判斷依據。

牢脈:脈象沉在下面且有力,按下去感覺脈動不滑動。牢脈代表元氣將要耗盡,是很不好的徵兆。這種脈象會出現氣喘、呼吸急促、皮膚水腫、情緒極度不穩定等狀況。牢脈如果又帶有急速的跳動,表示有發熱的情況;如果跳動緩慢,則表示有發冷的狀況,忽快忽慢則表示寒熱交替。出現牢脈的人情況危險。

弦脈:表示體內邪氣旺盛。脈象呈現弦狀,但跳動緩和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弦緊,表示有疼痛。弦脈主要對應瘧疾和積聚。寸部出現弦脈表示頭痛,關部出現表示脅痛或腹痛,尺部出現表示疝氣痛。

革脈:表示體內氣血不足。脈象沉伏在下,搏動有力且大,感覺像按在鼓皮上。革脈代表陰陽不和,可能會有崩漏、下陷的情況。孕婦出現革脈,可能會有流產的跡象,也可能會有腹脹、脫肛、中風或濕氣過重等疾病。

芤脈:表示體內氣血不足,或是有失血的狀況。寸部出現芤脈,表示有吐血或流鼻血等疾病;關部出現表示嘔血;尺部出現表示便血。

微脈:表示體內氣血嚴重不足。如果久病的人出現微脈,表示病情容易治療;如果健康的人出現微脈,表示身體虛弱,需要進補。寸部出現微脈表示心氣虛、氣短、怕冷;關部出現表示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四肢無力;尺部出現表示腹瀉、遺精或崩漏。

弱脈:表示體內氣血不足,但比微脈稍微好一點。出現弱脈也應該進補。如果體形強壯但脈象虛弱,表示病情危險,否則也會有災禍發生。微脈和弱脈都表示體內虛弱非常嚴重。

動脈:表示心神不安,容易受到驚嚇、心悸和恐懼,也會出現失血和虛勞的情況。

伏脈:表示體內有積聚、氣血不通暢,可能會有宿食積滯、痞塊,女性可能有腫塊,也表示真氣運行不暢、邪氣潛伏。

濡脈:表示體內氣血不足,常見於體表虛弱、容易出汗、氣虛乏力、腹瀉等濕氣重的狀況。寸部出現濡脈表示容易驚悸;關部出現表示食慾不振;尺部出現表示腹瀉、元氣虛弱。

2. 統屬診法候病

候病所在,逐部診視。合位應時,軟滑者吉。(合位,如肺應皮毛,心應血脈,脾應肌肉,肝筋腎骨之類是也。應時,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四季軟滑是也。軟滑如經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也。)病脈反之,大小獨異,上下之至異同,候分統屬為式。六部脈屬五臟,應乎五行之氣。

氣同則合上達,惟水不趨,氣異俱有陰陽升降之義。(如左寸主心屬火,氣同則合上炎,氣異則分陰陽。右寸主肺屬金,氣同則合上光,氣異則分明暗。左關主肝屬木,氣同則合上達,氣異則分春秋。右關主脾屬土,氣同則合上升,氣異則分寒溫。兩尺主腎屬水,氣同則合下流,氣異則分溢覆。

)故脈前後狀同,統候兼主其一,寸關病在前候,兩尺病在後取。(如左寸前以候心,後候膻中,右寸前以候肺,後候胸中。左關前候肝膽,後以候膈。右關前以候胃,後候脾宮。兩尺前以候腎,後候腹中之類是也。)前後之狀異者,屬候歧之為二,上至病在前候,下至病在後位,前後互見和乖,乖病和平,前後同中有異,異者病擬。(如上下之至俱弦或弦兼澀,則取兼澀之候為病。

)前後強弱相同,尤者之候病,及前陽後陰候病,陰降陽升。前溢後覆出部,升降仿此。洪細長短,濡芤滑澀,統中未詳,屬相出入,統屬兼審。浮沉虛實,浮表經脈,皮毛腠理,四肢百節,頭面背膂。沉里口舌,咽喉骨髓,五臟六腑,大便小水。兩傍外內,亦分表裡,侵外身熱,侵內積滯。

(經云: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是已。)虛為不足,癢麻瀉痿。實為有餘,脹壅痛秘。統常屬變,法稽經旨,附以管窺,條陳大意。(汪氏診候。)

白話文:

診斷疾病時,要仔細檢查身體各部位。如果脈象與其所屬的部位和時令相符,例如肺對應皮膚毛髮,心對應血脈,脾對應肌肉,肝對應筋,腎對應骨;又如春天脈象像弓弦,夏天像彎鉤,秋天像羽毛,冬天像石頭,四季的脈象都應柔軟滑順,這些都表示身體健康。(如同醫書所說:脈搏虛弱但滑順,表示胃氣充足)。

相反的,如果脈象與部位和時令不符,出現大小、快慢等差異,都要詳細記錄,作為診斷的依據。人體的六個脈位分別對應五臟,也呼應著五行的氣,當氣機相同時,會向上傳導,只有水氣向下;氣機不同時,則有陰陽上升下降的變化。 (例如左手寸脈對應心臟,屬火,氣機相同時會向上升發,氣機不同則有陰陽之分;右手寸脈對應肺臟,屬金,氣機相同時會向上散發,氣機不同則有明暗之分;左手關脈對應肝臟,屬木,氣機相同時會向上流通,氣機不同則分春天的生發和秋天的收斂;右手關脈對應脾臟,屬土,氣機相同時會向上升發,氣機不同則分寒冷和溫熱;兩手尺脈對應腎臟,屬水,氣機相同時會向下流動,氣機不同則有過多或不足的變化。)

所以,脈象的前後狀態相同時,可以綜合判斷,以其中一個為主。寸關脈的疾病通常表現在前,尺脈的疾病通常表現在後。(例如左寸脈的前面診斷心臟,後面診斷膻中;右寸脈的前面診斷肺臟,後面診斷胸中;左關脈的前面診斷肝膽,後面診斷膈膜;右關脈的前面診斷胃,後面診斷脾;兩尺脈的前面診斷腎,後面診斷腹部等。)

如果脈象的前後狀態不同,要將其分開診斷,上面出現病變表現在脈象的前面,下面出現病變表現在脈象的後面,前後脈象相互參照,如果出現不協調,表示疾病;如果前後脈象相同但略有差異,差異之處就是病灶所在。(例如上下的脈象都是弦或弦澀,應以兼澀的脈象為病變。)

前後脈象強弱相同時,要特別注意異常的脈象,以及前面脈象偏陽,後面脈象偏陰的狀況,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前面脈象超出範圍,後面脈象覆蓋,升降也是這樣判斷。至於脈象的洪大、細小、長短、濡弱、空虛、滑順、澀滯等,綜合判斷後仍不明確時,要仔細審視其表現的狀態,綜合判斷。

浮脈、沉脈、虛脈、實脈,浮脈對應表層的經脈、皮膚毛髮、肌肉腠理、四肢百節、頭面背部;沉脈對應內裡的口舌、咽喉骨髓、五臟六腑、大小便。身體兩側的內外,也應分為表裡,侵襲外在會發熱,侵襲內在會積滯。(如同醫書所說:推向內,外沒有反應,表示身體有熱;推向外,內沒有反應,表示腹部有積滯。)

虛證表示不足,會有搔癢、麻木、腹瀉、痿軟等症狀。實證表示有餘,會有脹滿、壅塞、疼痛、便秘等症狀。診斷時要將常態和變態綜合判斷,以醫學經典為依據,並參考他人的經驗,來總結歸納診斷的大意。(汪氏的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