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25)
卷之十三 (25)
1. 四逆
手足不溫,謂之四逆。邪在表,則手足熱;邪在表裡之間,則手足溫。至於邪傳少陰,則手足有厥冷之證,與厥陰又相遠也。此少陰證,雖未至厥,而手足加之不溫,是四逆也。若傳至厥陰,則手足冷而為厥矣。然自熱而至厥,傳經之邪,四逆散主之,非若得病手足便逆而不溫者,四逆湯主之。溫之則為陰經受邪而陽氣不足也。經曰:諸四逆見吐利煩躁者不治。
【和】少陰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滿,或利下重,並用四逆散。
【溫】初病以來,四肢厥逆,即四逆湯。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此陰盛於內不相通也,通脈四逆湯。
【下】手足逆冷,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燥,脈沉而滑,此為陽證,白虎湯,甚者,大承氣湯。
【熨】法同陰證例。
白話文:
手腳不溫熱,就叫做四逆。邪氣在體表,手腳就會發熱;邪氣在表裡之間,手腳就會溫暖。如果邪氣傳入少陰經,手腳就會有厥冷的情況,跟厥陰經的症狀又不同。這種少陰病,雖然還沒到厥冷的程度,但手腳已經不溫暖了,這就是四逆。如果傳到厥陰經,手腳就會冰冷而出現厥逆。然而,從發熱到厥冷,這種傳經的邪氣,用四逆散來治療;不是那種一得病手腳就冰冷不溫暖的,用四逆湯來治療。用溫熱藥治療,是因為陰經受到邪氣侵擾,導致陽氣不足。經典上說:「凡是出現四肢冰冷、又吐又拉、煩躁不安的,都屬於無法醫治的狀況。」
少陰病的四逆,可能伴隨咳嗽、心悸、小便不暢、腹部脹痛、腹瀉或肛門有下墜感,這些情況都用四逆散來治療。
剛開始生病時,四肢就出現厥逆冰冷,這時候就用四逆湯。陰虛寒證導致腹瀉,排泄物像米湯一樣,裡面寒冷但身體表面反而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到快摸不到,身體反而不覺得怕冷,臉色發紅,或腹痛,或乾嘔,或喉嚨痛,或腹瀉停止卻摸不到脈搏,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而無法正常循環,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手腳冰冷,大便乾結,小便赤黃,或者大便黑而乾燥,脈搏沉而滑,這是屬於陽證,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病情嚴重的,用大承氣湯。
(治療方法)跟陰證的例子一樣。
2. 搖頭
傷寒至於搖頭,病之危極者也,為榮衛絕,陰陽竭,必死。有里痛所致,有卒口噤,背反張,獨搖頭者,痓病,風主動然也。至於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直視搖頭者,為心絕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展到出現搖頭的症狀,是病情非常危急的表現,這是因為體內的營衛之氣耗盡,陰陽之氣也衰竭,這種情況通常是必死無疑。有的是因為體內疼痛導致,有的是突然出現口緊閉、背部僵硬反張,只有頭部搖動的,這是屬於痓病,主要是因為風邪侵入體內,導致身體不由自主的顫動。如果發展到只剩下陽氣,身體像煙一樣虛弱,眼睛直視並且頭部搖動,這是心氣衰竭的表現。
3. 頭眩
頭眩,半表半裡之間,表邪傳裡,表中陽虛,故頭眩。又有汗下後而眩冒者,亦陽虛所致,太陽少陽合病,故頭眩,責其虛也。少陰下利止,時時眩冒,此虛極而脫也。風家亦有眩冒,風主動故也。《針經》云:上虛則眩,下虛則厥。陽明病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陽明中風亦頭眩,諸如此者,皆非逆也。其諸逆者,發汗劇,言亂目眩者死也。
【和解】傷寒邪居半表半裡,表中陽虛,故時時目眩也,葛根湯。風家多頭眩,亦宜解肌。(方同上。)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小柴胡湯。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茯苓白朮甘草乾薑湯。太陽病若下之,更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入必眩冒,冒家汗自出而愈。
【溫】太陽病發汗汗不止,眩冒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
【吹鼻】暈眩鼻塞而煩,此頭中寒濕,宜瓜蒂散吹之,取下濕水而愈。
白話文:
頭暈目眩,是因為病邪在身體的半表半裡之間,本來在表的病邪傳到裡面,或是因為身體表面陽氣虛弱,所以產生頭暈。還有一種情況是流汗或用藥後反而感到頭暈,也是陽氣虛弱導致的。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也會頭暈,這也是因為虛弱。少陰病導致腹瀉停止後,時常感到頭暈,這是因為身體極度虛弱快要脫離的現象。風邪引起的病症也有頭暈的情況,因為風的特性是動的。古書《針經》說:上面虛弱就會頭暈,下面虛弱就會昏厥。陽明病導致的頭暈不會怕冷,能吃東西卻咳嗽,這個人一定會喉嚨痛。陽明經絡中風也會導致頭暈。這些情況都不是逆症。那些屬於逆症的情況是,發汗過度,導致胡言亂語、眼睛發暈的人,就會死亡。
【和解】傷寒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身體表面陽氣虛弱,所以會時常感到頭暈,可以用葛根湯治療。風邪引起的病症大多會頭暈,也適合用解肌的方法治療。(藥方同上。)少陽病會出現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陽明病只有頭暈,不覺得怕冷,能吃東西卻咳嗽,可以用茯苓白朮甘草乾薑湯治療。太陽病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又過度發汗,這樣表裡都虛弱了,病人一定會頭暈,嚴重時冒汗,汗出後就會好轉。
【溫】太陽病發汗後汗流不止,出現頭暈、身體肌肉跳動、顫抖得快要跌倒的情況,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吹鼻】暈眩、鼻子堵塞又心煩,這是因為頭部有寒濕,可以用瓜蒂散吹入鼻中,讓體內的濕氣流出就會好轉。
4. 衄血
傷寒衄者,經絡熱盛,迫血妄行出於鼻者為衄也,責其熱在表也。陽盛則欲衄。雜病衄者,責其熱在裡也。又有不應發汗而強汗之,因致衄者。雖然,傷寒甚,邪猶在經,然亦不可發汗。雖仲景以桂枝麻黃治衄,非治衄也,欲散其經中邪氣耳。傷寒脈浮,口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是欲衄也。
陽明病口鼻乾燥而能食,則衄也。傷寒病煩目瞑劇者必衄,衄為欲解。太陽發熱脈浮緊,身無汗,自衄者愈。若愈衄不止,頭汗出,身無汗,及發熱汗不至足者死。
【發散】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再與麻黃湯。有汗脈浮緩而衄,再與桂枝湯。二方蓋為脈浮而設,發散經中邪氣,須是的當,方可用之。經曰:奪血者無汗。若再汗之,是重虛也。奪汗者無血。俗以血為紅汗,蓋有旨也。若衄成流者,不服藥能自止也。若點滴者,須是藥止。衄家不可大汗,汗之則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胸,不得眠,不可不慎。
【涼血】太陽病衄血及服桂枝後衄者,為欲解也,犀角地黃湯。凡傷寒及瘟家,應發汗而失之,熱蘊於經而為衄血及吐血者,俱用前方及黃芩芍藥湯,不止,用茅花湯。脈浮大,發熱下利,鼻衄乾嘔者,黃芩芍藥湯。
【清利】衄煩而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石膏湯。
【升發】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者,麻黃升麻湯。
【溫鎮】傷寒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當歸四逆湯、黑錫丹。
【水貼】汗後熱退血不止,用新汲井水,以草紙數層濕透,貼於頂上及項脊上,溫則易之,必止。
白話文:
[流鼻血]
傷寒引起的流鼻血,是因為體內經絡熱盛,迫使血液不正常地從鼻孔流出,這是因為熱邪停留在體表的緣故。陽氣過盛也會導致流鼻血。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流鼻血,則是體內有熱的緣故。還有一種情況是不應該發汗卻強行發汗,也可能導致流鼻血。雖然如此,如果傷寒很嚴重,邪氣還在經絡裡,也不能再發汗。即使張仲景用桂枝湯或麻黃湯來治療流鼻血,也不是真的在治療流鼻血,而是想藉此驅散經絡中的邪氣。傷寒時,如果脈搏浮於表面、口鼻乾燥、只想漱口卻不想吞嚥,就是即將流鼻血的徵兆。
陽明病如果口鼻乾燥但還能進食,也會流鼻血。傷寒病如果出現煩躁、眼睛難以睜開且情況加劇,通常會流鼻血,而流鼻血後病情就會好轉。太陽病如果發燒、脈搏浮而緊繃、身體沒有汗,卻自己流鼻血,病情就會好轉。但如果流鼻血不止,頭部出汗但身體沒有汗,或者發燒後汗液無法到達腳部,就會有生命危險。
[發散法]
傷寒時脈搏浮而緊繃,如果沒有發汗而導致流鼻血,可以再服用麻黃湯。如果有汗且脈搏浮而緩慢卻流鼻血,可以再服用桂枝湯。這兩個方劑都是針對脈搏浮動的情況而設,用來驅散經絡中的邪氣,必須使用得當才能有效。古籍說過:「喪失血液的人不會出汗。」如果再強行發汗,就是使身體更加虛弱。而「喪失汗液的人不會有血。」俗話說血是紅色的汗,是有道理的。如果流鼻血像水流一樣,通常不用藥物也能自己停止。如果只是滴滴答答的流,就必須用藥來止住。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用力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脈搏變得急促、眼睛直視而無法轉動、胸悶、無法入睡,必須小心謹慎。
[涼血法]
太陽病流鼻血,或服用桂枝湯後流鼻血,都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凡是傷寒或瘟疫,如果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熱邪鬱積在經絡中而引起流鼻血或吐血,都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或黃芩芍藥湯,如果還無法止血,就用茅花湯。如果脈搏浮大、發燒、腹瀉、鼻出血、想吐,可以用黃芩芍藥湯。
[清利法]
流鼻血時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後馬上吐出來,可以先服用五苓散,再服用竹葉石膏湯。
[升發法]
如果不是因為腹瀉而是自己拉肚子,又加上流鼻血,可以使用麻黃升麻湯。
[溫鎮法]
傷寒少陰病時,如果四肢冰冷但沒有汗,卻強行發汗,一定會導致血液妄動,可能從口鼻或眼睛流出,這叫做「下虛上竭」,屬於難治的病症,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或黑錫丹。
[水貼法]
發汗後熱退了但血還流個不停,可以用剛打上來的井水,將數層草紙浸濕後敷在頭頂和後頸上,如果紙變溫了就更換,這樣一定能止住血。
5. 吐血
諸陽受邪,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血毒入臟,積瘀於內,遂成吐血。是經絡熱盛,陽氣壅迫,血熱妄行,其人發躁必吐血也。
【涼血】服桂枝湯後吐血者,犀角地黃湯、黃芩湯、柏枝湯、芍藥地黃湯。凡吐血鮮紅,皆是熱也,宜涼之。凡吐血紫黑成塊而脈遲細,為瘀血而寒凝也,宜肉桂、丹皮、乾薑之辛散而行之。諸書有載用溫熱藥,亦特過矣。凡失血病多為火載血液妄行,其為寒者千百之一二也。附子輩詎可輕用?正如烈火,何可益以硝黃?少有差失,遂至不救,可不慎哉?
【下】當汗不汗,熱毒深入,故吐血,瘀血甚者,抵當丸;脈實者,桃仁承氣湯、三黃瀉心湯、大黃散。
白話文:
許多陽經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停留在體表,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血中的毒素進入臟腑,積聚瘀塞在體內,於是就形成了吐血。這是因為經絡熱氣旺盛,陽氣壅塞壓迫,導致血熱亂行,這樣的人如果出現煩躁,必定會吐血。
【涼血】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吐血,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黃芩湯、柏枝湯、芍藥地黃湯。凡是吐出的血是鮮紅色的,都是因為熱引起的,應該用涼血的方法治療。凡是吐出的血是紫黑色而且結成塊狀,脈象遲緩細微,這是因為瘀血寒凝,應該使用肉桂、丹皮、乾薑等辛散的藥物來疏通血脈。許多醫書記載用溫熱藥治療,實在是太過了。一般來說,失血病多是因為火熱導致血液亂行,因寒導致失血的情況非常少見。附子等溫熱藥怎麼可以輕易使用呢?這就像烈火一樣,怎麼可以再加入硝石和硫磺呢?稍有差錯,就會導致無法挽救,怎麼能不謹慎呢?
【下】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熱毒深入體內,所以會吐血。瘀血嚴重的,可以使用抵當丸;脈象強實的,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三黃瀉心湯、大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