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五 (1)
卷之十五 (1)
1. 傷寒候第二十三
2. 病機
《類萃》云: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以異者,兼有夾食而已,其或有二證,某證某方皆無越張、朱格例,特不過大小之分,劑中病則止。按仲景《傷寒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惟冬時嚴寒,去寒就溫,不致於傷。偶然觸冒,名為傷耳。
若冬冒寒,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至春而發者,為之溫病,至夏而發者,為之熱病。至此則冬伏寒隨春夏之氣改變,為病既久之後,不得復言其寒也。故曰:溫病不惡寒者,其理可見矣。如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此四時乖戾之氣也。偶即中傷,謂之時氣,又與傷寒不同。
若小兒在襁褓中,或長成而稟賦怯弱,多因乳母解脫衣服不避風寒所致也。然小兒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但只煩啼發熱而已,故不可不盡心焉。初得之時,嬰幼則以虎口三關脈紋紅色驗之。長而童稚,則以一指按其三部,據左手脈之緊盛而斷之,其喘急憎寒心氣熱,呵欠頓悶項急者,是也。其惡寒惡風必畏入藏身,引衣密隱,是為表證。
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躑足,煩渴燥糞,掀衣氣粗,是為里證。至若頭額冷汗,手足涼,口冷氣,面色黑暗淡,大便瀉青,此為陰證,視其小便或赤或白,可以知裡熱之有無,或清或濁,可以知里之輕重。舉是觀之,則汗下清溫之法可類推矣。
白話文:
《類萃》這本書說:小兒傷寒和大人傷寒其實沒什麼不同,會不一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小孩子可能同時有消化不良的問題。如果小孩子同時出現兩種不同的傷寒症狀,用藥和治療方式都跟張仲景和朱丹溪的醫學理論一致,沒有超出他們規範的範圍,只是藥的劑量大小會因應小孩的年紀而有所不同,只要藥物對症,病就會好。
根據張仲景《傷寒論》所說: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變化順序。只有冬天的時候,因為天氣非常寒冷,人們會避開寒冷選擇溫暖,所以不容易受寒。如果偶爾不小心接觸到寒氣,就叫做傷寒。
如果冬天受寒,寒氣會潛伏在皮膚肌肉中,並不會馬上發病,等到春天發病,就叫做溫病,等到夏天發病,就叫做熱病。這時候,冬天潛伏的寒氣已經隨著春夏的氣候改變了性質,等到病程變久之後,就不能再說它還是寒邪引起的了。所以說:溫病不會怕冷,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這些都不是當時氣候應該有的變化,這種不正常的氣候如果讓人受到傷害,就叫做時氣,這和傷寒又有所不同。
如果小孩子還在襁褓中,或是已經長大但身體比較虛弱,大多是因為哺乳的母親沒有注意保暖,脫下衣服不避寒風所導致。然而小孩子生病的時候,嘴巴說不出自己生病的原因,把脈也無法確診病理,只會煩躁哭鬧發燒而已,所以照顧小孩子生病,絕對要非常用心。剛開始生病的時候,如果是嬰幼兒,可以觀察虎口三關的脈紋,如果呈現紅色,就表示生病了。如果是比較大的孩童,可以用一根手指按壓他們手上的三個部位,如果左手脈搏跳動較快且有力,同時有喘氣急促、怕冷、心裡發熱、打哈欠、精神萎靡、脖子僵硬等症狀,就表示生病了。如果怕冷怕風,一定會躲到被窩裡,把衣服拉緊,這就屬於表證。
如果發熱,身體內部有熱實之症,一定會把頭露出來,手腳也會不斷揮舞,還會煩躁口渴、大便乾硬、掀開衣服、呼吸粗重,這就屬於里證。如果頭部和額頭出冷汗,手腳冰涼,嘴巴呼出的氣是冷的,臉色看起來暗淡,大便稀溏且呈現青色,這就屬於陰證。觀察小便的顏色,如果呈現紅色,表示身體內部有熱,如果呈現白色,表示身體內部沒有熱。小便的清澈或混濁,可以判斷身體內部熱證的輕重程度。綜合以上觀察,就可以推斷出應該使用發汗、清熱、溫補等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