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四 (7)
卷之二十四 (7)
1. 藥方
加味二陳湯,治腹中窄狹如縛。(方見痰門)
六郁湯,加合證之藥最效。(方見郁門。)
白話文:
加味二陳湯,用於治療腹部感覺狹窄,如同受到束縛。
六鬱湯,加上符合病症的藥物效果最好。
(以上方法請參閱痰門和鬱門的方子。)
2. 悲屬肺
經曰:在藏為肺,在志為悲。又云:精氣並於肺則悲,是也。
運氣悲皆屬寒水攻心。經曰: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紀,其病昏惑悲忘,從水化也。又云: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善悲數欠。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善悲時眩僕。又云: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恐善悲,治以諸熱是也。
《原病式》云:悲屬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於熱,善痛。故悲痛苦惱者,心神煩熱,肺金燥亂,而非清淨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肺臟藏在身體裡,與人的情緒悲傷有關。另外也說,精氣匯聚在肺部就會感到悲傷。
悲傷和運氣都是因為寒氣侵犯心臟而引起的。經書上說,火氣不足就叫做伏明,伏明的情況下,人會出現昏迷、困惑、悲傷、健忘等症狀,這是因為水氣侵入心臟造成的。另外,當太陽主宰天氣,寒氣下降,心氣上升,就會容易出現悲傷和打哈欠。還有,當太陽主宰天氣,寒氣過盛,也會出現悲傷、頭昏眼花、昏倒等症狀。如果太陽的氣運恢復,但過於強烈就會侵入心臟,導致人容易恐懼和悲傷,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溫熱藥物。
《原病式》這本書上說,悲傷屬於金,是肺臟的志氣。金本性乾燥,容易被火氣燥熱。心火主熱,容易引起疼痛。所以,感到悲傷、痛苦、煩惱的人,心神會變得煩躁、熱烈,肺金變得乾燥混亂,無法保持清淨。因此,悲傷哭泣時,五液(淚液、鼻涕、唾液、汗液、尿液)會一起流出來,是因為火氣過於亢盛,反過來被水氣制約的緣故。
3. 藥方
甘麥大棗湯,治臟躁善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申。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補脾氣。
《本事方》治一婦人,數次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效。予記《金匱》有案云:婦人臟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數欠申者,甘麥湯治之,盡劑而愈。
白話文:
甘麥大棗湯
功效: 治疗脏躁,表现为善于悲伤、想要哭泣,如同被神灵作祟,经常打呵欠。
组成:
- 甘草(三两)
- 小麦(一升)
- 大枣(十枚)
用法: 上述三味药材,用六升水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此方还能补益脾胃之气。
案例:
《本事方》中记载,一位妇女经常无缘无故地悲伤哭泣不止。有人说她被鬼祟作祟,便进行祈禳祭拜,却始终无效。我记得《金匮要略》中记载:妇女脏躁,悲伤欲哭,如同被神灵作祟,经常打呵欠,用甘麦汤治疗,服用完药方后即可痊愈。
4. 針灸法
心腧(穴在背。經云: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腧也,灸七壯,勿飲涼冷。)
厥陰經穴(經云:厥陰根於大墩,結於玉英,終於膻中。厥陰為闔,折則氣絕而善悲。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妊娠四五個月,臟躁善悲傷,每晝日慘慼淚下,數欠申,象如神靈,禱與醫皆無效,用仲景甘麥大棗湯,一投而愈。
白話文:
心腧穴位於背部,經書記載,若邪氣侵犯心臟,就會出現心痛、容易悲傷、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症狀,此時應灸刺心腧穴七壯,並忌食寒涼。
厥陰經脈起於大墩穴,經過玉英穴,止於膻中穴。厥陰經屬閉藏之經,若氣血阻滯,就會出現氣息微弱、容易悲傷等症狀,治療時應取厥陰經上的穴位,觀察患者氣血是否虛實。
懷孕四五個月時,出現心神不安、容易悲傷、白天憂鬱流淚、經常打哈欠、神志恍惚、求神問醫都無效的症狀,可用仲景的甘麥大棗湯治療,一劑即可見效。
5. 善太息
(即長舒氣而有聲也。漢賈誼謂太息者是也,俗謂之嘆息。)
6. 病機
《內經》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又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視足少陽脈之陷下者灸之。又云:膽足少陽之脈,是病則口苦善太息,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
運氣善太息皆屬燥邪傷膽。經云: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善太息。又云:陽明之復善太息,嘔苦。又云少陰司天,地乃燥,淒滄數至,脅痛太息是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人為什麼會嘆氣呢?岐伯回答:憂愁思慮就會心神緊張,心神緊張就會使氣道收縮,收縮就會不暢通,所以人們就嘆氣來舒展它,補益手少陰、心臟,足少陽留住它。
另外,膽病的人容易嘆氣,口苦嘔吐宿食,可以觀察足少陽脈下陷的部位進行灸療。膽經足少陽脈,如果生病就會口苦、善於嘆氣,根據其盛實虛寒、熱氣下陷的情況來取穴治療。
善於嘆氣,多是因為燥邪傷了膽。經書記載:陽明經在泉,燥邪侵襲,就會容易嘆氣。又說:陽明經的復穴,善於嘆氣,嘔吐苦味。還說少陰主天,地屬燥,寒涼之氣反覆出現,就會導致脅肋疼痛、嘆氣。
7. 針灸法
《內經》云:善太息,取心膽二經灸刺之。
《甲乙經》云: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溲白,大便難,中封主之。
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多食,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取公孫及井腧。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飲,多不嗜臥;虛則䐜脹,腹中氣滿,熱痛不食霍亂,公孫主之。
(本集)補心通氣散,治憂思鬱結長太息。
人參,石菖蒲,橘紅,米曲,當歸,姜梔子,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香附(八分),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嘆氣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 嘆氣的病因可能是心膽二經受損,也可能是脾虛或中焦受損。
- 嘆氣的症狀包括脸色蒼白、渾身發冷、小便白、大便難、不愛吃東西、出汗、發熱、嘔吐等。
- 治療嘆氣的方法可以用針灸心膽二經,也可以用穴位療法,比如商丘穴、公孫穴、井腧穴。
- 藥方補心通氣散是用來治療憂思鬱結,經常嘆氣的。
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劑)溫膽湯,治驚想得之而太息者。(方見驚悸門。)
白話文:
取半個水杯的水量,加入三片薑,煮至剩下七分的量後服用。
(此為和劑)溫膽湯,用於治療因驚恐所導致的頻繁嘆息情況。(詳細用法請參見驚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