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1. 卷之二十四
2. 嘔吐噦門
3. 病機
4. 內經敘論
至真要大論: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經脈篇曰:足太陰脾之脈,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
脈解篇曰: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也。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厥陰之病,少腹堅滿。厥病嘔,病食不下,入而復出。厥甚,寒氣入脾,食畢而吐。)
《靈樞經》曰:人之噦,蓋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寒氣邪氣穀氣俱還入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又曰:胃氣逆為噦。
又曰:病深者其氣噦。
劉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
楊仁齋云:胃氣不和而嘔吐,人所共知。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飲有宿食,有風邪入胃,有氣逆衝上,數種之異,可不究其所自來哉?
丹溪曰:嘔為火氣炎上,特其一耳。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胃脘,而新食不得下而反胃者,有胃中有痰而嘔者,有久病胃虛不納穀者。
白話文:
所有向上衝逆的症狀,都屬於火熱的病邪。所有嘔吐酸水、突然腹瀉、迫不及待想排便的症狀,都屬於熱邪。
足太陰脾經的脈絡,會從胃分出來,向上通過橫膈膜,注入心中,當這條經脈發生異常時,就會導致舌根僵硬,吃東西就想嘔吐。
吃東西就想嘔吐,是因為胃裡的東西過多,滿溢出來的緣故。
寒氣侵入腸胃,導致氣機逆亂向上衝出,所以會引起疼痛和嘔吐。(厥陰的病症,會導致小腹脹滿。厥病會引起嘔吐,吃不下東西,吃進去又吐出來。厥病嚴重時,寒氣會侵入脾臟,導致吃完飯就吐。)
《靈樞經》說:人打嗝,是因為食物進入胃中,胃氣向上注入肺部。寒氣、邪氣和食物的氣,一起回到胃裡,新舊之氣互相混亂,正邪之氣互相攻擊,氣機同時逆亂,從胃中衝出來,所以會打嗝。
又說:胃氣逆亂就會打嗝。
又說:病很嚴重的人,就會打嗝。
劉河間說:胃和膈膜的熱邪很嚴重,就會導致嘔吐,這是火氣向上升騰的表現。
楊仁齋說:胃氣不調和導致嘔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嘔吐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胃寒,有的是因為胃熱,有的是因為有痰飲,有的是因為有宿食,有的是因為風邪侵入胃部,有的是因為氣機逆亂向上衝,這些不同的原因,難道可以不去探究它們的來源嗎?
丹溪說:嘔吐是火氣向上升騰,這只是一個原因而已。還有氣機逆亂的,有寒氣鬱積在胃口的,有食物停留在胃中,導致新食物無法進入而嘔吐的,有胃中有痰而嘔吐的,有久病導致胃虛,不能接受食物而嘔吐的。
5. 嘔吐噦總為胃病
東垣發明嘔吐噦者,俱屬於胃。胃者,總司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胃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以飲食所傷,而致胃氣上逆,或嘔或吐或噦者,皆陰火之邪上衝,而吸入之氣不得入,故食不下也。邪氣衝之,火逆胃中而作者也。
白話文:
張元素認為,嘔吐、吐和呃逆這些症狀,都屬於胃的病變。胃是主導這些問題的總樞紐。探究這三種情況的根源,都是因為脾胃虛弱,或是因為寒氣侵入胃部,再加上飲食不當所造成的。這些因素導致胃氣向上逆行,產生嘔吐、吐或呃逆的症狀。這都是因為陰火邪氣向上衝擊,使得吸入的氣無法下行,所以食物也難以消化。邪氣衝擊胃部,使火氣逆行於胃中而產生這些症狀。
6. 嘔吐噦病屬於三陽
嘔者,陽明也。陽明多氣多血,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之。藥以生薑為主。或有形質之物為病者,因而越之,可為上焦氣壅表實而言之,非以瀉氣而言之也。
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為血病也。有食入即吐,以橘紅主之。有食已則吐,有食久則吐。
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以薑製半夏主之是也。
白話文:
嘔吐、呃逆(噦)這幾種病症,在中醫的觀點來看,分別屬於不同的陽經。
嘔吐,屬於陽明經。陽明經的氣血都很旺盛,所以嘔吐時會發出聲音,也會吐出東西,這是氣和血都出現問題的表現。張仲景說過,嘔吐雖然可能是陽明經的問題,但不能用攻下的藥物來治療,應該以生薑為主要的藥物。如果嘔吐是因為體內有實際的食物或異物造成的,就應該讓它吐出來,這可以說是上焦(胸腔以上)的氣機壅塞、外在表現較為實證的情況,但這樣做並不是要直接瀉掉氣。
吐,屬於太陽經。太陽經的血多而氣少,所以吐的時候通常只有吐出東西而沒有聲音,這是屬於血的問題。如果是吃東西後立刻就吐,可以用橘紅為主的藥物來治療。另外也有吃完飯過一陣子才吐,或是吃下很久才吐的情況。
呃逆(噦),屬於少陽經。少陽經的氣多而血少,所以呃逆時通常只會發出聲音而沒有吐出東西,這是屬於氣的問題,可以用薑汁炮製過的半夏為主要的藥物來治療。
7. 吐分三焦氣積寒
《機要》曰:吐有三因,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於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結燥,氣上衝胸而發痛。
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以毒藥去其積,木香、檳榔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以毒藥通其秘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
白話文:
關於嘔吐,有三種原因,分別是氣積、食積和寒氣,這些都從三焦來探討。
上焦的位置在胃的入口處,向上與天氣相通,主要負責接納食物而不排出。因此上焦引起的嘔吐,多半是氣的問題。氣是屬於天的陽氣,其脈象表現為浮大而洪盛。症狀是吃完東西就吐,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燥,氣體向上衝擊胸部導致疼痛。治療方法應以降氣、調和中焦為主。
中焦的位置在中脘,向上與天氣相通,向下與地氣相通,主要負責消化食物。中焦引起的嘔吐,多半是積滯的問題。積滯有陰有陽的區別,食物和氣相互結合形成積滯而引起疼痛。其脈象表現為浮而長。症狀可能先疼痛後嘔吐,也可能先嘔吐後疼痛。治療方法以有毒性的藥物去除積滯,並用木香、檳榔等藥物來疏通氣機。
下焦的位置在肚臍下方,向下與地氣相通,主要負責排出而不接納。下焦引起的嘔吐,多半是寒氣的問題,屬於地道。其脈象表現為沉而遲緩。症狀是早上吃的東西晚上才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才吐出來,小便清澈順暢,大便阻塞不通。治療方法以有毒性的藥物來疏通阻塞,溫暖寒氣,等到大便逐漸通暢後,再用調和中焦的藥物來調理,防止大便再次堵塞,這樣病症自然就會痊癒。
8. 脈候
脈浮而洪者為氣逆。沉而遲者為寒。趺陽脈浮者,胃氣虛,嘔而不食。寒氣在上,噯氣在下,二氣相爭,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寬緩即瘥。
脈陽緊陰數,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然。
關脈浮大,風傷胃。關上脈數,其人即吐。
寸口緊為寒,芤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噎。
脈弦者虛,胃虛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反胃。寒在於上,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故痛而吐。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厥者難治。
白話文:
脈搏浮大且有力,代表氣機上逆。脈搏沉細而遲緩,代表身體有寒。足背動脈(趺陽脈)浮大,代表胃氣虛弱,會想嘔吐而吃不下東西。寒氣在上,打嗝的氣在下,兩種氣互相衝突,只能吐出來而吃不進去,這個人就會嘔吐而且無法進食,如果感到恐懼就會死亡,如果能放鬆心情就能痊癒。
脈搏陽部呈現緊張,陰部呈現快速,吃下東西就會吐。脈搏陽部浮大且快速也是一樣的情況。
關脈浮大,是風邪侵犯到胃。關脈跳動快速,這個人就會想吐。
寸口脈呈現緊張,代表身體有寒,脈搏空虛無力,代表虛弱。虛弱與寒氣相互搏擊,脈搏就會呈現陰寒凝結而遲緩,這個人就會噎住。
脈搏像琴弦一樣繃緊,代表虛弱,胃氣虛弱沒有剩餘的能量。早上吃下去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下去的東西早上吐出來,就變成反胃。寒氣在上方,但卻反而往下走,讓脈搏又呈現繃緊的樣子,所以稱之為虛。
寸口脈微弱且跳動快速,微弱代表沒有力氣,沒有力氣就代表營養不足,營養不足就代表血液不足,血液不足就會胸口發冷,所以會感到疼痛而想吐。
嘔吐而且脈象微弱,小便又頻繁,身上又有輕微發熱,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就難以治療。
9. 治法
10. 治嘔吐噦詳虛實寒熱四法
胃虛嘔吐,惡食不思食,兼寒者惡寒,或食久還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遲而微澀。此皆虛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湯、理中湯,甚者丁香煮散溫補。
胃中鬱熱,飲食積滯而嘔者,則惡食惡寒,煩悶膈滿,或渴喜涼,聞食則吐,服藥亦吐。脈洪大而數。此皆實熱者也,宜竹茹湯,麥門冬湯清之。
若食積多者,用二陳加神麯、麥芽、黃連、保和丸之類消導。
白話文:
治療嘔吐呃逆,詳細區分虛實寒熱的四種方法:
因為胃虛而引起的嘔吐,會厭惡食物不想吃,如果還兼有寒症,會怕冷。有的會吃下很久才吐,或是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脈象會呈現遲緩、微弱而澀滯。這些都是屬於虛寒的狀況,應該使用藿香安胃湯、理中湯來治療,嚴重的可以用丁香煮散來溫補。
因為胃裡有鬱積的熱,或是因為飲食積滯而引起的嘔吐,會厭惡食物又怕冷,感到煩躁悶悶不樂,胸膈脹滿,有的會口渴喜歡喝冷的,聞到食物味道就想吐,吃藥也會吐出來。脈象會呈現洪大而跳動快速。這些都是屬於實熱的狀況,應該使用竹茹湯、麥門冬湯來清除熱邪。
如果因為食物積滯過多,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神麯、麥芽、黃連,或是服用保和丸之類的藥物來幫助消化。
11. 治嘔吐噦須分新久
無病之人,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長夏,暑邪所幹;在秋冬,風寒所犯。干暑者六和湯、五苓散之類,犯寒者藿香正氣散、理中湯、五積散之類。
久病而吐者,胃虛不納穀也,六君子湯加丁香、豆蔻、調中益氣湯之類。常常噁心嘔吐清水,有熱而有痰也,宜用二陳湯加蒼朮、厚朴、黃連、生薑之類是也。嘔家多服生薑,生薑為嘔家之聖藥也。朱奉議治嘔吐,以生薑、橘皮、半夏主之。
有形質之物滯於膈中,並膈上有痰者,宜先吐之,則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丹溪云: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加炒梔子、黃連、生薑。
胃虛嘔吐,不能納穀,生薑、參、耆、白朮、香附之類。
肝火出胃,逆上而嘔者,抑清丸。
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薑汁。
吐蛔而嘔,以錫灰、檳榔末米飲調下。
嘔吐而食不得進,為胃風也,清嘔則愈。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嘔逆上氣者,陳皮竹茹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無賴者,生薑半夏湯。多酒而嘔吐者,宜砂仁、豆蔻、連、茱、乾葛、解酲之類。
久病吐者,胃氣虛不納穀也,生薑、人參、白朮、黃耆、香附治之。凡痞滿短氣而嘔,宜補中氣,止可用調中益氣湯。噁心吐清水者,有熱有痰有虛,皆用生薑,隨證佐藥治之。胃中有痰有熱者,二陳湯加薑汁炒黃連、黃芩。挾虛者加人參、白朮。又云:胃虛嘔者,二陳湯加砂仁、藿香、白朮。
痰飲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嘔吐噁心,或頭眩,或胃脘懊憹不快,或發寒熱,二陳湯加丁香、烏梅、生薑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熱噁心嘔吐氣盛者,導痰湯加砂仁、竹茹、姜炒黃連。
女子嘔吐甚者死,以其陰在上故也。
諸大吐渴飲水者死,以童便飲之妙。
凡嘔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漏氣嘔者,身背皆熱,肘臂痠疼,氣不續,膈間悶,食入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由風邪客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走哺者,下焦實熱,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吐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嘔吐打嗝要分辨是新發的還是舊有的問題。
沒有生病的人,突然間嘔吐,肯定是外邪侵入了胃。夏天發生的,是暑邪侵擾;秋冬發生的,是風寒侵犯。暑邪引起的,可以用六和湯、五苓散之類的藥;風寒引起的,可以用藿香正氣散、理中湯、五積散之類的藥。
長期生病而嘔吐的,是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丁香、豆蔻,或是調中益氣湯之類的藥。常常噁心嘔吐清水,是因為有熱也有痰,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厚朴、黃連、生薑之類的藥。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因為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朱奉議治療嘔吐,主要用生薑、橘皮、半夏這三味藥。
如果是有形的食物停留在胸膈之間,並且胸膈有痰,應該先將它吐出來,就像經書所說的:「高處的積滯要把它導引出去。」朱丹溪說:胃中有熱,胸膈有痰,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炒梔子、黃連、生薑。
胃虛弱而嘔吐,無法吃下食物,可以用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之類的藥。
肝火旺盛,導致胃氣上逆而嘔吐的,可以用抑清丸。
夏天嘔吐不止,可以用五苓散加上薑汁。
吐蛔蟲導致的嘔吐,可以用錫灰、檳榔末用米湯調服。
嘔吐而無法進食,是因為胃裡有風邪,清除風邪就能痊癒。嘔吐並且心下痞塞不舒服,可以用半夏瀉心湯。嘔吐並且氣往上衝的,可以用陳皮竹茹湯。好像要嘔吐又不像,好像要打嗝又不像,這種難受的狀況,可以用生薑半夏湯。常常喝酒而嘔吐的,可以用砂仁、豆蔻、黃連、吳茱萸、葛根、解酒之類的藥。
長期生病而嘔吐,是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可以用生薑、人參、白朮、黃耆、香附來治療。凡是胸腹痞塞脹滿、呼吸短促又嘔吐的,應該補養中氣,只能用調中益氣湯。噁心嘔吐清水,有熱、有痰、有虛弱,都要用生薑,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搭配其他的藥物來治療。胃裡有痰有熱的,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薑汁炒過的黃連、黃芩。如果兼有虛弱的狀況,就加上人參、白朮。也有說法是,胃虛弱引起的嘔吐,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砂仁、藿香、白朮。
痰飲作怪,可能是因為吃了太多生冷的食物,導致脾胃不和,因而嘔吐噁心,可能還會頭暈,或是胃脘部悶悶不舒服,或者發冷發熱,可以用二陳湯加上丁香、烏梅、生薑煎服。如果心下痞塞疼痛,就加上草豆蔻仁。
痰熱引起的噁心嘔吐,並且氣很旺盛,可以用導痰湯加上砂仁、竹茹、薑炒黃連。
女子如果嘔吐很嚴重,可能會死亡,因為陰氣在上的緣故。
各種嚴重的嘔吐,並且口渴想喝水,通常會死亡,用童子小便喝下去會有效。
凡是嘔吐的人,絕對不能用瀉下的藥,會導致病情更嚴重。
漏氣引起的嘔吐,身體背部都發熱,手肘手臂痠痛,呼吸不順暢,胸膈間悶脹,吃東西會先吐出來然後才排出,這叫做漏氣。是因為風邪侵入了皮膚的紋理,導致經脈氣血運行失常,邪氣停留在體內,可以用麥門冬湯治療。
走哺,是因為下焦實熱,小便不通暢,氣機上逆不順暢,嘔吐不止,這叫做走哺,可以用人參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