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六 (1)
卷之二十六 (1)
1. 郁證敘論
《內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
啟玄子曰:木鬱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火鬱發之,謂汗之,令其疏散;土鬱奪之,謂下之,令無壅礙;金鬱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鬱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
滑氏曰:木性本條達,火性本發揚,土性本沖和,金性本肅清,水性本流通。五者一有所郁,斯失其性矣。
達、發、奪、泄、折,將以治其鬱而遂其性也。
王安道曰:凡病之起,多由於郁。郁者,滯而不通之義。或因所乘而為郁,或不因所乘本氣自病郁者,皆郁也,豈惟五運之變能使然哉!郁既非五運之變可拘,則達之、發之、奪之、泄之、折之之法,固可擴而充之矣。可擴而充,其應變不窮之理也歟!且夫達者,通暢也。
如肝性急怒氣逆,胠脅或脹,火時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則用升發之藥,加以厥陰報使而從治之。又如久風入中為飧泄,及不因外風之入,而清氣在下為飧泄,則以輕揚之劑,舉而散之。凡此之類,皆達之之法也。王氏以吐訓達,不能使人無疑。以其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歟?則瀉肝氣舉肝氣可矣,不必吐也;以為脾胃濁氣下流,而少陽清氣不升歟?則益胃升陽可矣,不必吐也。
雖然,木鬱固有吐之之理,今以吐字總該達字,則凡木鬱皆當用吐矣,其可乎哉?至於東垣所謂食塞肺分,為金與土旺於上而剋木。夫金之剋木,五行之常道,固不待夫物傷而後能也。且為物所傷,豈有反旺之理?若曰吐,去其物以伸木氣,乃是反思木鬱而施治,非為食傷而施治矣。
夫食塞胸中而用吐,正《內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耳,不勞引木鬱之說以及之也。四郁皆然。
白話文:
《內經》說:木氣鬱結要疏通,火氣鬱結要發散,土氣鬱結要攻下,金氣鬱結要宣洩,水氣鬱結要抑制。但也要調和氣機,如果過度就要適當抑制,因為怕物極必反。
啟玄子說:木氣鬱結疏通,指的是用催吐的方法,使其條暢通達;火氣鬱結發散,指的是用發汗的方法,使其疏散開解;土氣鬱結攻下,指的是用瀉下的方法,使其沒有阻塞;金氣鬱結宣洩,指的是用滲泄、解表、利小便的方法;水氣鬱結抑制,指的是用抑制的方法,來阻止其上沖逆行的趨勢。
滑氏說:木的性質本來是條達舒暢的,火的性質本來是向上發散的,土的性質本來是平和沖和的,金的性質本來是肅降清淨的,水的性質本來是流動暢行的。這五種性質如果有一種鬱結,就會失去其本性。
疏通、發散、攻下、宣洩、抑制,這些都是用來治療鬱結,使它們恢復本性的方法。
王安道說:凡是疾病的產生,多半是因鬱結引起的。鬱結的意思就是阻滯不通。有些是因為外邪侵犯而導致的鬱結,有些不是因為外邪侵犯而是自身氣機運轉失常而導致的鬱結,都屬於鬱結,難道只有五運的變化才能導致鬱結嗎?鬱結既然不只是五運變化的結果,那麼疏通、發散、攻下、宣洩、抑制的方法,當然可以擴大應用。可以擴大應用,其應變道理就無窮無盡了!而且,所謂的疏通,就是使之通暢。
例如肝的性質是急躁易怒,氣機逆亂,導致兩側脅肋脹痛,或者火氣上炎,如果用苦寒辛散的藥物治療沒有效果,就要用升發的藥物,再搭配厥陰經的藥物引導,使其順勢而行。又如久病體虛,外風入中導致的食後泄瀉,或者不是因為外風侵犯,而是因為清氣下陷導致的食後泄瀉,就要用輕清上揚的藥物,將清氣向上提舉散開。像這些情況,都屬於疏通的方法。王安道用「吐」來解釋「疏通」,不能讓人沒有疑惑。是因為肺金旺盛而抑制肝木嗎?如果是這樣,那麼瀉肝氣或者升舉肝氣就可以,不一定要用催吐的方法。如果認為是脾胃的濁氣下流,而少陽的清氣不上升嗎?那麼益氣健脾,升舉陽氣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用催吐的方法。
雖然如此,木氣鬱結確實有使用催吐方法的道理,但如果用「吐」這個字來概括所有的「疏通」,那麼凡是木氣鬱結都要用催吐的方法,這怎麼可以呢?至於李東垣所說的,食物阻塞在肺部,是因為金氣和土氣過旺而剋制木氣。金剋木,是五行的正常規律,不必等到受到外物損傷後才會出現。而且被外物損傷,怎麼會有反過來旺盛的道理呢?如果說是「吐」,除去阻塞的食物來伸展木氣,這是反過來思考木氣鬱結而施治,不是因為食物損傷而施治。
食物阻塞在胸中而用催吐的方法,正是《內經》所說的「高位的東西,就應該讓它向上排出去」的意思,不必引用木氣鬱結的說法來解釋。其他四種鬱結也是同樣的道理。
2. 諸病有郁治之可開
戴氏曰:郁者,結聚不得發越也。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變化不得變化,故傳化失常,而鬱病作矣。大抵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藥雜亂而成郁,故凡病必參郁治。
白話文:
戴氏說:「所謂『郁』,指的是氣機鬱結、聚積而無法順利疏散。該上升的無法上升,該下降的無法下降,該變化的無法變化,因此導致氣機傳導轉化失常,鬱病就這樣產生了。大體來說,許多疾病常常伴隨著鬱結的情況,有的可能是鬱結久了而產生疾病,有的可能是疾病久了而產生鬱結,有的則是因為用藥雜亂而造成鬱結。因此,凡是治療疾病,都必須考慮到鬱結的因素,並加以處理。」
3. 郁證大率有六
丹溪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郁怫,諸病生焉。郁證大率有六:曰氣鬱,胸脅疼痛,脈沉而澀;曰濕鬱,周身走痛或關節疼痛,遇陰而發,肺沉而細;曰熱鬱,瞀悶煩心尿赤,脈沉而數;曰痰鬱,動則喘息,脈沉滑;曰血鬱,四肢無力,能食便血,脈沉而芤;曰食鬱,噯酸腹飽,不喜飲食,左手脈平,右手脈緊。
或七情之邪郁,或寒熱之交侵,故為九氣怫鬱之候;或兩濕之侵凌,或酒漿之積聚,故為留飲濕鬱之疾。又如熱鬱而成痰,痰鬱而成癖,血鬱而成癥,食鬱而成痞滿,此必然之理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氣血調和順暢,就不會生病。一旦有鬱悶不舒暢,各種疾病就會產生。」鬱證大概有六種:
第一種是氣鬱,會感到胸部和兩側脅肋疼痛,脈象沉而澀。
第二種是濕鬱,會全身到處疼痛,或是關節疼痛,在陰天時會發作,脈象沉而細。
第三種是熱鬱,會感到頭暈、煩躁、心煩意亂、小便赤黃,脈象沉而數。
第四種是痰鬱,活動時會喘氣,脈象沉而滑。
第五種是血鬱,會四肢無力、食慾尚可但會便血,脈象沉而中空。
第六種是食鬱,會打嗝酸腐氣味、肚子脹滿,不喜歡吃東西,左手脈象正常,右手脈象緊。
鬱證的產生,有可能是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影響,或是因為寒氣和熱氣的交相侵襲,導致體內氣機不順暢;也有可能是因為濕氣的侵擾,或是因為過多飲酒造成濕氣積聚,形成了濕鬱的疾病。此外,像是熱鬱會形成痰,痰鬱會形成癖塊,血鬱會形成腫塊,食鬱會形成痞滿,這些都是必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