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七 (1)
卷之九十七 (1)
1. 卷之九十七
2. 製法備錄
醫之治疾,製藥以待用,正如將之制敵,練兵於平時。倉卒急用,所以收奇續而成全功也。今見醫者救急之際,切以知方,顧無成藥,奈何可以濟困而持危?亦惟束手待斃而已,可謂醫師之良乎?韓文公曰:青芝赤箭,玉札丹砂,敗鼓之皮,牛溲馬勃,蓄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甫謂蓄藥頗易,製藥為難。
市纏坊肆惟有生藥,而凡制練之精要者,為尤難得。若非醫家從容制煉,以備倉卒之需,又安能解倒懸之厄耶?不然則如臨陣用兵,總非素煉,曷以取勝?春甫目擊斯弊,故悉考製法,裒集成帙,以為好生者共焉!
白話文:
醫生治療疾病,就像將領帶兵打仗一樣,需要預先製作藥物,就像平時練兵一樣。當緊急狀況發生時,才能出奇制勝,完成任務。現在看到有些醫生在緊急救治時,雖然知道藥方,卻沒有現成的藥可用,這要如何幫助病人脫離困境呢?也只能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病人危險,這樣能稱得上是好醫生嗎?韓愈說:「像是青芝、赤箭、玉札、丹砂,甚至到破損的鼓皮、牛尿、馬勃這些藥材,只要能用上的都儲備起來,這才是好醫生。」我認為儲備藥材容易,但製作藥物卻很困難。
市面上藥材店只賣未經處理的生藥,而那些經過精細炮製的藥材,更難取得。如果不是醫生平常就從容地製作藥物,以備不時之需,又怎麼能解除病人的危急呢?不然就像打仗,平常沒有訓練,又如何能取勝呢?我(春甫)看到這種弊端,所以詳細考究了藥物的製作方法,收集整理成冊,讓喜歡醫學的人可以一起參考。
3. 藥劑丸散湯膏各有所宜不得違制
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者,宜酒漬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可過越。
湯者,蕩也,煎成清汁是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研成細末是也,去急病用之。膏者,熬成稠膏也。液者,搗鮮藥而絞自然真汁是也。丸者,緩也,作成圓粒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漬酒者,以酒浸藥也。有宜酒浸以助其力,如當歸、地黃、黃柏、知母陰寒之氣味假酒力而行氣血也。
有用藥細銼如法煮酒密封,早晚頻飲,以行經絡或補或攻,漸以取效是也。
稱劑分兩,輕重多少,皆須甄別。若用得其宜,與病相合,入口必愈。若冷熱乖戾,分兩違舛,湯丸失度,當差又劇,喻如宰夫以鱔鱉與專羹食之,更足成疾,豈充飢之可望乎!故仲景云: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仲景言銼如麻豆大者,與㕮咀同意。夫㕮咀,古之制也。古人無鐵刀,以口咬細。今如麻豆,為粗藥煎之,使藥水清飲於腸中,則易升易散。今人以刀銼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也。㕮咀之,取其煎熬得出藥汁,易行經絡。若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以生薑,補元氣發散風寒以蔥白,去膈上痰以蜜,開痰結以生薑汁。凡諸湯用酒,臨熟加之。
細末者,不循經絡,止去胃中及臟腑之積,及治肺疾咳嗽為宜。氣味厚者,白湯調;氣味薄者,煎之和渣服。
凡藥去下部之病者,極大而尖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麵糊丸,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斂。凡半夏、南星欲去濕者,以生薑汁稀糊丸,取其易化也。湯泡蒸餅又易化,滴水尤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臘丸者,取其難化而遲取效也。
凡修丸藥,用蜜只用蜜,用餳只用餳,勿交雜用。且如丸藥用臘,取其能固護藥之氣味,勢力全備,以過關膈而作效也。今若投蜜相合,雖易為丸,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臟中?若其更有毒藥,則便與人作病,豈徒無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臘之本意。
凡煉蜜皆先掠去沫,令熬色微黃,拭水不散,再熬二三沸。每用蜜一斤,加清水一酒杯,又熬一二沸作丸,則收潮氣而不黏成塊也。冬月煉蜜成時,要加二杯水為妙。《衍義》云:每蜜一斤,只煉得十二兩是其度數也。和藥末要乘極滾蜜和之,臼內用搗千百杵,自然軟熟,容易作條,好丸也。
凡丸散藥,亦先細切曝燥乃搗之。有各搗者,有合搗者。其潤濕之藥如天門冬、地黃輩,皆先切曝之,獨搗,或以新瓦慢火炕燥,退冷搗之,則為細末。若入眾藥隨以和之,少停回潤,則和之不均也。又濕藥欲燥,皆蝕耗,當增分兩稱之。
凡篩丸藥,用密綃令細,若篩散藥,尤宜精細。苦搗丸必於臼中搗數百過,色理和同為佳。凡藥漬酒,皆須切細,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須待酒盡也。渣則曝燥微搗,更漬飲之,亦一散服之。凡合膏,或以醋或酒或水或油漬,令淹浹密覆。
白話文:
藥物有適合做成丸劑的,有適合做成散劑的,有適合用水煎煮的,有適合用酒浸泡的,有適合煎煮成膏的。也有一些藥物適合多種製劑方式,也有些藥物不適合加入湯藥或酒中,這些都要依照藥性來決定,不能隨意變更。
湯劑,指的是能洗滌病邪的,將藥材煎煮成清澈的汁液,主要用於治療嚴重的疾病。散劑,指的是能疏散病邪的,將藥材研磨成細末,主要用於治療急性的疾病。膏劑,指的是將藥材熬煮成濃稠的膏狀物。液劑,指的是將新鮮藥材搗碎後,擠出的天然汁液。丸劑,指的是藥效較緩慢的,將藥材製成圓形的顆粒,不能迅速去除疾病,而是緩和地治療疾病。酒漬劑,指的是用酒浸泡藥材,有些藥材適合用酒浸泡來增強藥效,比如當歸、地黃、黃柏、知母等陰寒屬性的藥材,借助酒的力量來運行氣血。
有些藥材可以切成小塊,按照一定方法用酒煮過後密封,早晚頻繁飲用,用來疏通經絡,或者補益或者攻邪,逐漸取得療效。
稱量藥材時,要仔細區分劑量的大小、輕重,如果使用得當,與病情相符,藥物入口一定會見效。如果藥性寒熱不符,劑量不對,湯藥或丸藥製作不合標準,情況會更嚴重,就像廚師用鱔魚、甲魚做成專供病人食用的羹湯,反而會加重病情,哪裡還能指望它充飢呢!所以張仲景說:「像這樣死去的,是被醫生害死的。」
張仲景說藥材要切成麻豆大小,和㕮咀的意思相同。㕮咀是古代的製藥方法,古代沒有鐵刀,就用牙齒咬碎藥材。現在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可以算是粗藥煎煮,藥汁清澈容易進入腸道,也容易升散。現在人們用刀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更容易實現㕮咀的效果。㕮咀的目的,是為了煎煮時能提取出藥汁,容易運行於經絡。如果治療高處的疾病,可以加酒煎煮;去除濕氣可以用生薑;補益元氣、發散風寒可以用蔥白;去除膈上的痰可以用蜂蜜;開解痰結可以用生薑汁。凡是用酒煎藥,都要在藥快煮好的時候加入。
細末狀的藥物,不走經絡,只針對胃腸以及內臟的積滯,適合治療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氣味濃厚的,用白開水調服;氣味清淡的,煎煮後連渣一起服用。
凡是用於治療下部疾病的藥物,藥丸要做得非常大,而且尖端圓潤;治療中部疾病的藥丸,次之;治療上部疾病的藥丸,要做得非常小,用麵糊製成,這樣可以延緩藥效,使其到達下焦,或者用酒或醋送服,可以起到收斂的作用。像半夏、南星這些需要去除濕氣的藥材,可以用生薑汁稀糊製成藥丸,這樣更容易消化。用湯水浸泡蒸餅可以使其容易消化,滴上水就更容易消化。用煉蜜製成的藥丸,可以使其藥效延緩並運行於經絡。用蠟製成的藥丸,可以使其難以消化,藥效較慢發揮。
凡是製作丸藥,用蜜就只用蜜,用飴糖就只用飴糖,不要混雜使用。比如丸藥用蠟,是為了保護藥物的氣味,使其藥力完整,順利通過關膈而發揮作用。如果加入蜜混合,雖然容易成丸,但吞嚥後也容易散開,如何能到達內臟?如果其中有毒性藥物,就會使人產生疾病,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完全違背了用蠟的本意。
凡是煉蜜,都要先撇去浮沫,熬成微黃色,滴在水中不會散開時,再熬煮兩三次。每用一斤蜜,加入一杯清水,再熬一兩次製成丸藥,可以吸收潮氣,不至於結成硬塊。冬天煉蜜時,最好加入兩杯水。《衍義》中說:每用一斤蜜,只能煉出十二兩,這是合適的比例。和藥末時,要趁著極熱的蜜和入,在臼中搗上幾百次,自然會軟熟,容易搓成條狀,做成丸藥。
凡是丸散藥,都要先切碎曬乾,然後搗碎。有的要單獨搗碎,有的要混合搗碎。對於潤濕的藥材,如天門冬、地黃等,都要先切碎曬乾,單獨搗碎,或者用新瓦在慢火上烘乾,冷卻後再搗碎,這樣就能得到細末。如果加入其他藥材一起混合,就會稍有回潤,難以均勻。另外,濕潤的藥材想要乾燥,都會有所損耗,所以要增加分量。
凡是篩丸藥,要用細密的絹篩使其精細,篩散藥時,更要精細。搗丸藥一定要在臼中搗上數百次,使其顏色和質地均勻。凡是藥材用酒浸泡,都要切細,用生絹袋裝好,放入酒中密封。根據寒暑和浸泡天數,觀察酒的濃度,就可以濾出,不需要等到酒都用完。藥渣則曬乾微搗,再浸泡飲用,也可以當作散劑服用。凡是調製膏劑,可以用醋、酒、水或油浸泡,使其浸透,然後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