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九 (2)

1. 總論養生篇

神者,魂也,降之於天;鬼者,魄也,經之於地。是以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魄濁。服氣者綿綿而不死,身飛於天;食味者混混而往往,形歸於地,理之自然也。

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割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亡,瞑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有者因無而生,形者須神而立。故有為無之功。形者,神之宅,莫不全宅以安生,修神以養神。若氣散歸空,遊魂為變。火之於燭,燭靡則火不居;水之於堤,堤壞則水不存。魂勞神散,氣竭命終矣。

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則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神,亦得一二百年壽也。

夫稟氣含靈,惟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於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若能遊心虛靜,息慮無為,候元氣於子時,道引於閒室,攝養無虧,兼服良藥,則有年耆壽,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聲色,役智而圖富貴,得喪榮於懷抱,躁撓未能自遺,不拘禮度,飲食無節,如斯之流,寧免夭傷之患也?(《養生延年錄·序》)

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持身不謹,飲食過差,淫快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養生延年錄》)

五穀充飢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飢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

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而逾,飲食不可廢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多。

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怒氣,除馳逐,慎房室,武氏行之有效。

人受氣,雖不知方術,但養之得理,常壽一百二十歲。不得此者,皆傷之也。少復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復微加藥物,可得四百八十歲。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

重衣厚褥,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厚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之疾;美色妖厭,嬪妾盈房,以致虛損之禍;淫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馳騁遊觀,弋獵廣野,以致狂蕩之失;謀得戰勝,兼弱取亂,以致驕逸之敗。蓋聖賢誠究其理也。然養生之具,譬如水火,不可缺,過反為害。

喜怒損志,哀慼損性,榮華惑德,陰陽竭精,皆學道之忌,仙法之所疾也。雖還精胎息,僅而補之,內虛已徹,猶非本真。《真誥》曰: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早晚,與居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閒居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養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後先將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養性之道盡於此矣。

白話文:

總論養生篇

精神,也就是魂魄,是上天賦予的;肉體,也就是魄力,是大地滋養的。所以精神可以透過呼吸吐納來滋養,肉體則需要透過飲食來維持。當人的氣息清明,精神就會清爽;如果肉體過度勞累,魄力就會變得混濁。能夠透過呼吸吐納來修養的人,其生命可以綿延不斷,甚至可以超脫肉體束縛,飛升成仙;而只顧著追求口腹之慾的人,生命則會渾渾噩噩,最終回歸大地,這是自然運行的道理。

專心修養精神,不受外物干擾,就叫做清明;讓精神回歸本元,透過呼吸吐納來修養,讓身心安定而不動搖,就叫做靜。要斷除雜念來堅定意志,讓身體安靜來安定精神,保持氣息的暢通來保存精華。當思慮和雜念都消失的時候,閉上眼睛內觀自身,就能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身心合一,就接近真理了。

存在是從無中產生的,肉體也必須依靠精神才能存在。所以無能產生有,有形之物需要有神來支持。肉體是精神的居所,要好好愛護居所來讓生命安定,要修養精神來滋養自身。如果氣散盡歸於虛無,靈魂就會變成遊魂而發生變異。就像火在蠟燭中燃燒,蠟燭熄滅了,火就沒有地方可以存在;又像水在堤防中流動,堤防崩潰了,水也無法存在。如果靈魂過度勞累,精神就會渙散,氣息耗盡,生命也就結束了。

我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由上天決定。但是愚昧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是生命的關鍵。之所以會導致百病纏身,邪氣入侵,都是因為放縱慾望,不知愛惜自己,才會損耗生命。就像枯朽的樹木,遇到風就會折斷;將要崩塌的岸邊,遇到水就會先崩潰。如果現在還不能服用藥物,只要懂得愛惜精氣,節制精神,也可以活到一兩百歲。

凡是稟受天地之氣,具有靈性的生物,只有人類最為尊貴。人類所看重的,就是生命的延續。生命是精神的根本,肉體是精神的工具。精神如果過度使用就會耗盡,肉體如果過度勞累就會衰竭。如果能夠讓心靈平靜,沒有任何雜念,放下憂慮,順應自然,在子時(深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守護元氣,在閒靜的房間裡進行導引吐納,並注意飲食,不使身體有所虧損,再配合服用良藥,就能夠長壽,這是自然的道理。反之,如果放縱慾望,沉迷於聲色享樂,為了追求富貴而耗費心力,把榮辱得失放在心上,內心躁動不安而無法放下,不遵守禮儀規範,飲食沒有節制,像這樣的人,怎麼能夠避免早夭的災禍呢?(《養生延年錄·序》)

人生下來,壽命有長有短,並不是自然決定的,都是因為自身不謹慎,飲食過度,性慾放縱無度,違背了陰陽調和的規律,導致精神無法守護,精氣耗盡,生命衰弱,各種疾病就會產生,所以無法活到自然壽命。(《養生延年錄》)

五穀雜糧雖然能夠充飢,卻不能夠增益壽命;各種藥物雖然能夠治療疾病,延年益壽,卻不能夠讓人口感舒適。能夠充飢且口感舒適的食物,是世俗之人所珍視的;而良藥雖然苦口,卻可以延年益壽,是修道之人所看重的。

許多疾病和橫禍的發生,多半是飲食不當造成的。飲食帶來的禍害,比聲色犬馬還要嚴重。聲色享樂可以斷絕,但飲食卻無法一日廢止。飲食對人既有益處,也有害處。

身體要經常勞動,飲食要經常少量。勞動不要過度,少量不要過於虛弱。要去除肥膩濃厚的食物,節制鹹酸的食物,減少思慮,控制怒氣,消除追逐慾望,謹慎房事。武則天就是這樣做的,所以才有效。

人稟受天地之氣,即使不懂得養生的方法,只要能夠按照正確的道理來調養,也能夠活到一百二十歲。如果沒有做到,都是因為傷損了身體。如果從小就懂得養生之道,就可以活到二百四十歲;如果再配合藥物,就可以活到四百八十歲。養生的方法,只要不傷損身體就可以了。冬天保暖,夏天涼爽,不違背四季的變化,這樣就能夠讓身體舒適。

穿厚重的衣服,蓋厚重的被褥,身體無法忍受寒冷,就容易導致風寒疾病;吃豐盛油膩的食物,飲酒過量,導致腸胃積滯,容易產生疾病;沉迷美色,妻妾成群,容易導致虛損的禍患;沉溺於淫靡之音,使人心神恍惚,容易導致迷失自我;放縱遊玩,打獵,容易導致狂蕩的過失;圖謀戰爭勝利,吞併弱小國家,容易導致驕傲自大的失敗。聖賢確實深入研究了這些道理。養生的方法,就像水火一樣,不可或缺,但過度就會適得其反。

喜悅和憤怒會損害意志,悲傷和憂愁會損害性情,榮華富貴會迷惑德行,陰陽失調會耗盡精氣,這些都是修道的禁忌,也是仙法所厭惡的。即使透過還精補腦、胎息等方法來彌補,但內在的虛耗已經徹底,仍然不是真正的健康。《真誥》說:「善於養生的人,作息都有規律,與人相處也有和諧的準則。筋骨要懂得屈伸,閒居時要懂得吐納的方法。讓氣血運行有補瀉的方法,勞逸結合也有輕重緩急的原則。要壓抑怒氣來滋養陰氣,抑制喜悅來滋養陽氣。然後先用草木藥物來彌補虧損,再服用金丹來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養生的方法,道理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