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三 (2)
卷之三十三 (2)
1. 五臟積方
肝積肥氣
肝積名肥氣,在左脅大如覆杯,似有頭足,色青,兩脅下痛牽引小腹,足寒轉筋。男為積疝,女為瘕聚。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其脈弦細。
(《三因》)肥氣丸,治前證。
當歸頭,蒼朮(各兩半),青皮(一兩,炒),蛇含石(醋煅淬七次),三稜,莪朮,鐵華粉(各三兩,與稜術同入醋內煮一伏時)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當歸浸酒下。
(東垣)肥氣丸,治同前。
厚朴(五錢),黃連(七錢),柴胡(一兩),川烏頭(制,一錢二分),椒(四錢),乾薑(炮,五分),皂角(去皮弦一錢半),白茯苓(錢半),甘草(炙,三錢),人參,廣朮,昆布(各二錢半),巴豆霜(五分),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霜另末外,為極細末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永類方》有,本事硇砂丸、御院助氣丸,,俱治肥氣積。
心積伏梁
心積名伏梁,起於臍上,至心下,大如臂,如梁之橫架,腹熱面赤咽乾,心色煩赤,甚則吐血食少。久不愈,病煩心,髀股皆腫,環臍而痛,其脈沉而芤。
(《三因》)伏梁丸,治前證。
茯苓(去皮),厚朴(炒),人參,枳殼(炒),三稜(煨),半夏(泡),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米湯送下。
(東垣)伏梁丸,治前證。
黃連(兩半),厚朴(炒),人參(半兩),黃芩(三錢),肉桂(一錢),乾薑(炮),石菖蒲,紅豆(各五分),烏頭(炮五分),茯神,丹砂(炒。各一兩),巴豆霜(五分),
上除巴霜外為細末,另研巴霜旋入,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服如上。《永類方》有局方溫白丸。
脾積痞氣
脾積名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痞塞不通,色黃病,飢則減,飽則見,腹滿嘔泄,足腫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疸,飲食不為肌膚,脈浮大而長。
(《三因》)痞氣丸,治前證。
大烏頭(一分,炮去皮尖),附子,赤石脂(火煅,醋淬),川椒(炒出汗),乾薑,桂心(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硃砂現在。每服十丸,米湯下。
(東垣)痞氣丸,治前證。
厚朴(四錢半),黃連(八錢),吳茱萸(三錢),黃芩(二錢),白茯苓,澤瀉,人參(各一錢),烏頭(炮),川椒(各五分),茵陳(酒炒),乾薑(炮),砂仁(各錢半),白朮,桂心(各五分),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各另研末旋入外,同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淡甘草湯下,如上。《永類方》有,局方脾積丸、楊氏姜合丸、易簡勝紅丸、本事枳殼散,,俱治。
白話文:
肝積肥氣
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它在左邊的脅部,大小像倒扣的杯子,好像有頭和腳,顏色發青。兩側脅部下方會疼痛,牽引到小腹,腳會發冷並抽筋。男的會形成疝氣,女的會形成腹部腫塊。如果長期不好,會導致咳嗽、氣逆、瘧疾,持續多年不好。脈象細而弦。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肥氣丸,治療上述症狀。
藥材包括:當歸頭、蒼朮(各二兩半),青皮(一兩,炒過),蛇含石(用醋煅燒後淬火七次),三稜、莪朮、鐵華粉(各三兩,與三稜、莪朮一同放入醋內煮一個時辰)。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醋煮過的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當歸浸泡的酒送服。
(李東垣)肥氣丸,也治療上述症狀。
藥材包括:厚朴(五錢),黃連(七錢),柴胡(一兩),川烏頭(炮製過的,一錢二分),花椒(四錢),乾薑(炮製過的,五分),皂角(去掉皮和筋,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甘草(炙過的,三錢),人參、廣朮、昆布(各二錢半),巴豆霜(五分)。
將以上藥材,除了茯苓、皂角、巴豆霜另外研磨成粉末外,其餘都磨成極細的粉末,混合均勻,再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開始服用兩丸,一天增加一丸,第二天增加兩丸,逐漸增加到大便稍微稀溏,再從兩丸開始加服,這樣來回重複,直到積聚消減大半就停止服藥。《永類方》中還有本事硇砂丸、御院助氣丸,都是治療肥氣積聚的。
心積伏梁
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它從肚臍上方開始,到心臟下方,大小像手臂,橫在腹部,像橫樑一樣。會感到腹部發熱、臉色發紅、咽喉乾燥,心煩發熱,嚴重時會吐血、食慾減少。如果長期不好,會導致心煩、大腿腫脹,繞著肚臍疼痛。脈象沉而空虛。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伏梁丸,治療上述症狀。
藥材包括:茯苓(去皮)、厚朴(炒過)、人參、枳殼(炒過)、三稜(煨過)、半夏(浸泡過)、白朮(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飯後用米湯送服。
(李東垣)伏梁丸,也治療上述症狀。
藥材包括:黃連(二兩半),厚朴(炒過),人參(半兩),黃芩(三錢),肉桂(一錢),乾薑(炮製過的),石菖蒲、紅豆(各五分),烏頭(炮製過的,五分),茯神、丹砂(炒過,各一兩),巴豆霜(五分)。
將以上藥材,除了巴豆霜另外研磨成粉末外,其餘都磨成細末,再將巴豆霜混合進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方法如上。《永類方》中還有局方溫白丸。
脾積痞氣
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它在胃脘部,覆蓋的範圍像一個盤子,阻塞不通,顏色發黃。飢餓時症狀會減輕,吃飽後症狀會明顯,會腹脹嘔吐,足部腫脹,肌肉消瘦。如果長期不好,會導致四肢無力,發黃疸,吃進去的食物不能變成肌肉,脈象浮大而長。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痞氣丸,治療上述症狀。
藥材包括:大烏頭(一分,炮製後去掉皮和尖),附子、赤石脂(用火煅燒後用醋淬火),花椒(炒出汗),乾薑、桂心(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並用硃砂裹在外面。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
(李東垣)痞氣丸,也治療上述症狀。
藥材包括:厚朴(四錢半),黃連(八錢),吳茱萸(三錢),黃芩(二錢),白茯苓、澤瀉、人參(各一錢),烏頭(炮製過的)、花椒(各五分),茵陳(用酒炒過),乾薑(炮製過的),砂仁(各錢半),白朮、桂心(各五分),巴豆霜(四分)。
將以上藥材,除了巴豆霜、茯苓另外研磨成粉末外,其餘都磨成粉末,再將巴豆霜、茯苓混合進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用淡甘草湯送服,服用方法如上。《永類方》中還有局方脾積丸、楊氏姜合丸、易簡勝紅丸、本事枳殼散,都是治療上述症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