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1)
卷之十四 (1)
1. 卷之十四
2. 傷寒門(下)
3. 小便不利
膀胱主分津液。熱蓄於內,津液不下行,故不利也。有邪氣結於下焦,聚而不散,則小腹硬滿而痛,小便所以不利也。凡不利者宜導而滲泄之。若引飲過多,下焦蓄熱,或中濕發黃,水飲停留,皆先利小便。有汗下後亡津液,胃中干竭,則有利小便之戒。有小便不利而頭出汗者,乃為陰脫關革之疾也。
【和解】傷寒五六日,已汗復下,小便不利、心煩,桂枝湯、小柴胡湯。
【分利】太陽汗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而渴,五苓散。渴甚者,豬苓湯。
【清利】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滿者;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瘀熱在內必發黃,並用茵陳蒿湯。
【攻下】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胃中有燥糞也,大承氣湯,選用。有潮熱兼大便泄,小便不利,柴苓湯。
【溫】風濕自汗,身重不利者,陰氣也,甘草附子湯。
【熨法】小便不通,其因有二。熱鬱不通,用田螺搗朴硝,少加麝香如泥,貼臍上自通。寒凝小水不利者,用炒鹽熨臍下當通。然則寒熱不可不詳審也。
【灸】陰寒甚而小便不通,陰囊縮入,腹痛欲死,灸石門穴,仍服四逆湯。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是因為膀胱負責將體內水分分送出去。當體內有熱蓄積,水分就無法順利下行,導致小便不順。也可能是邪氣積聚在下腹部,無法散開,造成小腹脹滿疼痛,小便也會不順。遇到小便不順的情況,應該用疏導或滲泄的方式來處理。如果是因為喝太多水,導致下焦蓄熱,或是因為體內濕氣而發黃,造成水飲停留在體內,都應該先利小便。但如果是因為發汗或瀉下後導致津液耗損,胃部乾燥,就必須注意不要過度利小便。如果小便不順且頭部出汗,則屬於陰氣脫失的重症。
【調和】傷寒五六天,已經發汗又瀉下,出現小便不順、心煩的情況,可以用桂枝湯或小柴胡湯來治療。
【分利】太陽病發汗後,脈象浮,小便不順,有點發熱且口渴,可以用五苓散。如果口渴嚴重,可以用豬苓湯。
【清利】傷寒七八天,身體黃得像橘子,小便不順,肚子稍微脹滿;或是頭部出汗但小便不順,口渴想喝水,這都是因為體內有瘀熱,必然會發黃,可以用茵陳蒿湯。
【攻下】小便不順,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稍微發熱,表示胃裡有乾燥的糞便,可以用大承氣湯,根據情況選用。如果同時有潮熱且大便稀瀉,小便不順,可以用柴苓湯。
【溫陽】因為風濕導致自汗,身體沉重不靈活,這是陰氣過盛的表現,可以用甘草附子湯。
【外敷法】小便不通,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為熱鬱導致不通,可以用田螺搗爛後加入朴硝,少許麝香,混合成泥狀敷在肚臍上,即可通暢。另一種是因為寒冷凝滯導致小便不順,可以用炒過的鹽敷在肚臍下方,即可通暢。所以寒熱的區別不可不仔細辨別。
【灸法】如果是因為陰寒太盛導致小便不通,陰囊縮入,腹痛難忍,可以用艾灸石門穴,同時服用四逆湯。
4. 小便自利
傷寒小便自利,正因不當利而反自利也。如太陽陽明自汗者,不應利小便而反自利者,寒為膀胱不禁,熱為蓄血使然。是亦傷寒之一證也。津液竭則病危矣夫,安得不有治乎?
【和】太陽病小便自利,以飲水多,心下悸,桂枝茯苓甘草湯。
【血】太陽身黃,小便當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為下焦蓄血,抵當湯。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自利,為有血也,抵當丸。尿血,玄胡散。大便閉,小便自利,知其熱在內,微用承氣湯下之。
【溫】大便自通,小便清利,知其內虛寒也,四逆湯,真武湯去茯苓用。
【蜜導】陽明自汗,應小便不利,而反利,津液內竭也。糞雖硬不可攻,宜蜜導豬膽汁法。
白話文:
[小便自利]
傷寒病如果出現小便自行流出,這其實是因為不應該使用利尿的方法,反而導致小便自己流出。例如太陽病或陽明病有自汗症狀的人,不應該使用利尿的方法,反而小便自己流出,這是因為寒邪導致膀胱無法約束,或是熱邪導致體內有瘀血的緣故。這也是傷寒病的一種症狀。如果體內的津液耗竭,病情就會危險了,怎麼能不治療呢?
【和】太陽病如果小便自行流出,是因為喝太多水,導致心悸,可以用桂枝茯苓甘草湯治療。
【血】太陽病出現黃疸,小便應該不順暢,現在反而小便自行流出,這個人還會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下焦有瘀血,可以用抵當湯治療。傷寒病有發熱症狀,小腹脹滿,應該小便不順暢,現在反而小便自行流出,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可以用抵當丸治療。如果是尿血,可以用玄胡散治療。如果大便不通暢,小便卻自行流出,代表體內有熱,可以使用少量的承氣湯來瀉熱。
【溫】如果大便通暢,小便清澈且量多,代表體內虛寒,可以使用四逆湯或真武湯(去除茯苓)來治療。
【蜜導】陽明病有自汗症狀,小便應該不順暢,現在反而自行流出,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耗竭了。雖然大便乾燥,但不能使用瀉藥,應該用蜂蜜導便或豬膽汁灌腸的方法來治療。
5. 小便數
傷寒小便數者,乃小便頻來而短少也。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虛不能制水也。又有膀胱積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澀淋而數起也。若大便難,小便數,是為脾約。約者,儉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今胃強脾弱,約束不行,致小便數而大便難也。
【下】太陽汗吐下後,小便數而胃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大便硬者,小承氣湯。小便數,大便堅,脾約丸。
【溫】太陽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小便數者,不可行桂枝,宜與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
白話文:
傷寒病小便次數頻繁,指的是小便次數多但每次量很少。這是因為腎和膀胱都虛弱,外來的熱邪趁虛而入,虛弱的身體無法控制水分的運行。另外一種情況是膀胱內積熱,導致小便排泄不暢,不順暢就會小便不舒服,所以會出現小便頻繁又排不乾淨的情況,也就是澀淋。如果同時有大便困難和小便次數多的情況,就是所謂的「脾約」。約的意思是約束、節儉。脾負責將胃中的津液輸布到全身,現在如果胃太強而脾太弱,約束功能就失常,導致小便次數多而大便困難。
【下】太陽病用發汗、催吐或攻下的方法治療後,如果出現小便次數多,胃部不舒服,並且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稍微給予調胃承氣湯。如果大便硬結,則給予小承氣湯。如果小便次數多,大便又堅硬,就用脾約丸。
【溫】太陽病自行出汗,四肢感到拘攣緊繃,難以彎曲伸直,心中煩躁微微怕冷,腳部抽筋且小便次數多,這種情況不適合使用桂枝湯,應該給予甘草乾薑湯或芍藥甘草湯。
6. 發黃
傷寒發黃證,通身面目皆知如熏黃,如梅如橘。是因當汗不汗而生黃也,當利小便卻不利小便亦生黃也。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胸中水穀不消,太陰脾土應於肌肉濕熱所蒸而致肌黃。治須泄熱滲濕為先。有頭汗出,齊頸而還,渴飲水漿者,蓄血也。大抵不外表里鬱熱所致,其風寒所郁者,間而有之。
傷寒至於發黃,為病之已甚也,是以不治者多矣。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冷者不治。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為心絕,死。環口黧黑,柔汗發黃,為脾絕,死。
【發汗】發熱,一身盡痛,面目俱黃,太陽中濕,麻黃湯、連翹赤小豆湯。脈浮而緊發黃者,不可下,麻黃各半湯。身熱不去,瘀血在裡而黃,小便微利,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和解】往來寒熱,一分盡疼,小柴胡加梔子湯。脈浮弦,咳嗽短氣,無汗脅痛,鼻乾嗜臥,一身及面目盡潮熱,小便不利,柴苓湯。
【分利】發熱頭汗,渴欲飲水,小便利,大反快而黃者,五苓散加茵陳湯。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瘧,不欲飲,茵陳五苓散。服此而小便如皂莢汁,則黃從小便出也。
【陰黃當溫】傷冷中寒,脈弱氣虛,小便如常,變為陰黃,理中加茵陳湯。韓祇和云:因下太過,脾胃虛,津液竭,飲水自傷。此陰濕傷脾變黃,茵陳茯苓湯、茯苓橘皮湯、小茵陳湯、茵陳四逆湯、茵陳茱萸湯。
【搐鼻】初覺發黃,以瓜蒂散吹鼻內,口噙水搐之,鼻中出黃水驗。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發黃症狀,全身和臉色都會像被煙燻過一樣黃,像梅子或橘子的顏色。這是因為應該發汗的時候沒有發汗,或者應該利小便的時候卻沒有利小便,導致的發黃。體內有瘀熱也會導致發黃。如果胸腔裡面的食物不能消化,太陰脾土對應的肌肉就會因為濕熱蒸騰而導致肌肉發黃。治療應該先以洩熱、滲濕為主。如果有頭部出汗,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而且口渴想喝水,這表示體內有蓄血。總的來說,發黃的原因不外乎是表裡有鬱積的熱,其中因為風寒鬱積導致的發黃,比較少見。
傷寒發展到發黃,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所以治不好的情況很多。如果把脈時,在手腕靠近手掌的地方摸不到脈搏,而且鼻子的氣息是冷的,就無法醫治。如果身體看起來像被煙燻過,而且眼睛直視、頭部搖晃,這是心氣衰竭的表現,會死亡。如果嘴唇周圍發黑,而且有柔軟的汗水發黃,這是脾氣衰竭的表現,也會死亡。
【發汗】如果發熱,全身疼痛,臉色和眼睛都發黃,這是太陽經中了濕氣,可以用麻黃湯或連翹赤小豆湯治療。如果把脈時發現脈象浮緊而且發黃,不可以瀉下,可以用麻黃各半湯。如果身體發熱沒有退,體內有瘀血導致發黃,小便稍微通暢,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
【和解】如果出現忽冷忽熱、一部分疼痛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加梔子湯治療。如果脈象浮弦,咳嗽氣短,沒有汗,脅肋疼痛,鼻子乾燥想睡覺,全身和臉色潮熱,小便不順暢,可以用柴苓湯治療。
【分利】如果發熱頭部出汗,口渴想喝水,小便通暢,但是反而大便順暢而發黃,可以用五苓散加茵陳湯治療。如果小便不順暢,四肢沉重,症狀像瘧疾,不想喝水,可以用茵陳五苓散治療。服用藥物後,如果小便像皂莢汁一樣,那麼黃疸就會從小便利出。
【陰黃當溫】如果因為受寒而生病,脈象微弱氣虛,小便正常,卻轉變成陰黃,可以用理中加茵陳湯治療。韓祇和說:因為過度瀉下,導致脾胃虛弱,津液枯竭,飲水也無法吸收。這種情況是因為陰濕損傷脾臟而導致發黃,可以用茵陳茯苓湯、茯苓橘皮湯、小茵陳湯、茵陳四逆湯、茵陳茱萸湯治療。
【搐鼻】剛開始發現發黃時,可以用瓜蒂散吹入鼻腔,口中含水,然後把鼻腔中的黃水搐出來,以此來驗證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