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一 (1)
卷之三十一 (1)
1. 水腫發表諸劑
(《金匱》)麻黃甘草湯,治腰以上水腫者,宜此汗之。
麻黃(一兩),甘草(五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先煮麻黃三四沸,去沫入甘草再煎至八分。食遠熱服取汗。有人患氣喘,積久不瘥,遂成水腫,服此效。
(《金匱》)越婢湯,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麻黃,石膏(各四錢),生薑(二錢),甘草(一錢),大棗(二枚)
上咀,水煎服。惡風加附子。《古今錄驗》加白朮。
(《金匱》)麻黃附子湯,治水腫,其脈沉細,屬少陰。
麻黃(三錢),附子,甘草(各二錢),
上作一帖,水煎服。
(《金匱》)防己茯苓湯,治水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錢),茯苓(六錢),甘草(一錢),
上咀,作二服,水煎。
(《金匱》)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治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脈自沉。
黃耆(四錢),芍藥,桂枝(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苦酒相和服。
(《和劑》)小續命湯,治風腫麵皮粗,麻木不仁,加麻黃。有熱,去附子。法宜先服三和散,(方見氣門。)一二服後用此續命湯。(方見風門。)
(《和劑》)香蘇散,治上氣咳喘,面目俱浮。
白話文:
水腫發表的藥方
(出自《金匱要略》)麻黃甘草湯:治療腰部以上的水腫,適合用這個方子發汗。
藥材:麻黃(約30克),甘草(約15克)。
用法:將藥材切碎,分成兩份。每次取一份,加入兩碗水,先煮麻黃三四次沸騰,撈去浮沫,再加入甘草一起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趁熱服用,以發汗為目標。曾有人患有氣喘,長期不癒,導致水腫,服用此方有效。
(出自《金匱要略》)越婢湯:治療因風邪引起的水腫,怕風,全身腫脹,脈象浮在表面但不口渴,持續有汗流出,沒有明顯發熱的症狀。
藥材:麻黃、石膏(各約12克),生薑(約6克),甘草(約3克),大棗(兩枚)。
用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服。如果怕風明顯,可以加附子。據《古今錄驗》記載,此方可加白朮。
(出自《金匱要略》)麻黃附子湯:治療水腫,脈象沉而細弱,屬於少陰證。
藥材:麻黃(約9克),附子、甘草(各約6克)。
用法:將藥材配成一帖,用水煎服。
(出自《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治療水病導致四肢腫脹,水氣在皮膚中,四肢有輕微抽動感。
藥材:防己、黃耆、桂枝(各約9克),茯苓(約18克),甘草(約3克)。
用法:將藥材切碎,分成兩份,用水煎服。
(出自《金匱要略》)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治療黃汗病,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且口渴,症狀像風水病,脈象沉在裡面。
藥材:黃耆(約12克),芍藥、桂枝(各約6克)。
用法:將藥材切碎,配成一份,用水煎煮,加入苦酒攪勻後服用。
(出自《和劑局方》)小續命湯:治療風邪導致的腫脹,臉部皮膚粗糙,麻木不仁,可以加麻黃。如果有發熱症狀,去掉附子。使用方法是先服用三和散(藥方在氣門篇),服用一到兩次後再服用此續命湯(藥方在風門篇)。
(出自《和劑局方》)香蘇散:治療氣逆咳嗽氣喘,面部和眼睛都出現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