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一 (1)
卷之五十一 (1)
1. 陰汗
(下焦濕熱不行,以致陰間及囊俱有汗出,常常不幹是也。治法宜去下焦濕熱,利小水,滋陰而自止。)
青娥丸,治陰汗不幹。(方見腰痛門。)
大蒜丸,治陰汗濕癢。用大蒜煨熟,剝去皮爛碾,同豆豉末搜和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燈草湯下。
珍珠散,治陰汗。
蛤粉,牡蠣粉(等分)
為細末,絹袋盛撲。
白話文:
陰汗指的是外陰部位出汗,連同陰囊部位也有汗,經常濕濕的,這是因為下焦濕熱無法正常排出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去除下焦的濕熱,促進排尿,並滋養陰液,汗就會自然停止。
可以用青娥丸治療陰汗不乾,詳細的藥方可以在「腰痛門」中找到。
也可以用大蒜丸來治療陰汗濕癢。將大蒜煨熟後去皮搗爛,與豆豉末混合均勻,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並裹上一層硃砂。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燈心草煮的湯送服。
另外,珍珠散也可以治療陰汗。將蛤粉和牡蠣粉等比例混合成細末,用絹袋裝好後輕拍患處。
2. 腳汗
(腳汗為脾經濕熱內淫於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陽氣內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濕熱內淫也。)
清脾散,治手足心出汗。
白朮(炒),蒼朮,茯苓,半夏,黃連(各一錢),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
水二盞,加燈心煎八分,空心服。
牡蠣散,治腳汗,除穢氣。
牡蠣(煆),白礬(枯),密陀僧,黃丹(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乾摻腳指縫中,即收。
白話文:
腳汗的成因是因為脾經有濕熱,影響到四肢,所以手心和腳心經常出汗。到了冬天,陽氣內藏,汗反而更多,由此可知是濕熱在體內作祟。
可以用「清脾散」來治療手心和腳心出汗。
藥方組成:炒白朮、蒼朮、茯苓、半夏、黃連(各三克),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一點五克)。
用法:加水六百毫升和燈心草一起煎煮,剩下約二百四十毫升的藥汁時,空腹服用。
另外,「牡蠣散」可以用來治療腳汗,去除腳臭味。
藥方組成:煅牡蠣、枯白礬、密陀僧、黃丹(各等分)。
用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使用少量,直接乾撒在腳趾縫中,就能立即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