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十三 (1)
卷之六十三 (1)
1. 口病敘論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口。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熱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有病口苦,取陽陵泉,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曰:病名膽癉。
又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下交承漿。大腸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此胃與大腸之脈所挾於口也。
《巢氐病源》云:脾氣通於口,口和能知五味矣。蓋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運化津液,以養五臟。節宣微爽,五臟之氣偏勝,由是諸疾生焉。又云:臟腑熱盛,熱乘心脾,氣衝於口,故令人口苦生瘡。口咸則為寒,咸挾苦或燥為熱,酸則停滯,澀則因燥,淡則由虛,苦則為熱,熱甚則甘也。凡口甘及乾燥,患癰疽之後者多有之。
白話文:
《內經》說:中央屬黃色,與脾臟相通,開口於口,精氣藏於脾,所以脾臟有病就會影響口部。奇病論中,皇帝問道:有病人口味甘甜,這病叫什麼?怎麼得的?岐伯回答:這是五氣過盛所致,叫做脾癉(熱病)。五味入口後,會儲存在胃裡,脾臟負責運化精氣,津液存在脾臟,所以會讓人口味甘甜,這是肥美食物過度攝入引起的。有病人口味苦,針灸陽陵泉穴,這病叫什麼?怎麼得的?回答:病名叫膽癉。
又經文中說:胃經的陽明脈,沿著口部向下,與承漿穴相連。大腸經的陽明脈,沿著口部與人中穴相連。這是胃經和大腸經的脈絡在口部交匯。
《巢氐病源》說:脾氣通往口部,口部能夠辨別五味。五味入口後,會儲存在胃裡,脾臟負責運化津液,以滋養五臟。如果五臟之氣過盛,就會導致各種疾病。又說:臟腑熱盛,熱氣侵入心脾,氣衝到口部,就會導致口苦生瘡。口鹹則為寒,鹹味夾雜苦味或燥味則為熱,酸味則為停滯,澀味則為燥,淡味則為虛,苦味則為熱,熱盛則為甘。凡是口甜或乾燥,以及患過癰疽的人,大多有這些症狀。
2. 口病屬於五臟
胃熱則口臭,脾熱則口甜、心熱則口燥,膽熱則口苦,肺熱則喉腥,肝熱則口酸,肺虛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胃虛則口淡。
白話文:
胃火旺盛就會口氣臭,脾有熱氣就會感覺口中甜,心火旺就會覺得口腔乾燥,膽經有熱就會感到口苦,肺熱會讓喉嚨有腥味,肝火上升會感覺口酸,肺虛時會感到口中辛辣,腎火大會覺口中有鹹味,胃氣虛時則會感覺口淡無味。
3. 口病關於七情
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思慮煩惱氣鬱於胸膈,及心脾蘊熱沖發於口,亦令人口臭也。脾氣凝滯,風熱加之,則發口瘡也。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也。
白話文:
因為思考過度而無法下決定,導致肝火上升影響到膽,會感到口中有苦味。當心中有煩惱時,氣會郁結在胸口,以及心和脾臟中的熱氣往上衝到口腔,也會導致口臭。脾氣運行不順,再加上風熱的影響,會引發口腔潰瘍。當脾胃功能虛弱時,肝氣過旺影響到脾的功能,會使人感覺口中發酸。
4. 口臭口糜總是心脾多熱
或問口臭一證。曰:臟腑熱氣,燥腐蘊積於胸膈之間,沖發於口,則口氣臭也。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而爛也。又云:少陰之脈,火氣內發,上為口糜,治以苦寒是也。口瘡者,乃脾氣凝滯,風熱加之則發口瘡。小兒將養太過溫暖,心臟客熱,其口亦瘡。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此口瘡內應臟腑之邪熱然也。
白話文:
口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臟腑有熱氣,導致食物腐敗積聚在胸膈之間,然後衝到嘴巴裡,就會有口臭。也可能是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導致腸胃不順,向上蔓延到嘴巴,就會造成嘴巴潰爛。另外,如果少陰經的火氣內發,也會引起嘴巴潰爛,這時候就要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口瘡可能是脾氣積滯,再加上風熱導致的。如果小孩被養得過於溫暖,心臟容易積熱,也會導致口瘡。傷寒狐惑症的病人,上嘴唇生瘡,說明體內有蟲在侵蝕臟腑;下嘴唇生瘡,說明體內有蟲在侵蝕肛門。這些口瘡都與體內臟腑的邪熱有關。
5. 脈候
左寸脈浮而數者,口生瘡。洪數,心熱口苦。右寸脈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虛口苦甚。左關洪而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胃有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或為重舌、木舌。脈虛者,中氣不足。口瘡服涼藥不愈,宜理中湯。
白話文:
左手寸關脈浮而跳動頻快,表示口部容易生瘡。如果脈搏洪大而跳動頻快,則代表心火旺盛,口乾苦。右手寸關脈浮數,表示肺熱,口有辛辣味。左手關脈弦緊而跳動頻快,但脈象虛弱,表示膽虛,口苦加重。左手關脈洪大而有力,表示肝火旺盛,口有酸味。右手關脈沉實,表示脾胃有熱,口有甜味。如果脈搏同時洪大而跳動頻快,則表示口瘡嚴重,或舌頭腫大、僵硬。如果脈象虛弱,則表示中氣不足。口瘡服用清涼藥物沒有效果,應該服用理中湯。
6. 口瘡有虛實之熱
實熱口瘡新發者,用涼膈散、甘桔湯之類皆可愈。西瓜漿水徐徐飲妙。冬月無瓜以燒灰噙之。
酒色過度之人服涼藥久而不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反治之而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肝膽有實熱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湯加甘草、龍膽草、青皮之類,甚者當歸龍薈丸、龍膽瀉肝湯。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口苦者,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所謂虛者補其母也。
白話文:
剛開始出現口瘡,伴隨發熱的,可以用涼膈散、甘桔湯等藥物治療,效果都不錯。西瓜汁慢慢地喝也很有效。冬天沒有西瓜,可以用燒過的灰燼含在嘴裡。
如果因為縱慾過度,長期服用涼性藥物卻不見好轉,是因為中氣不足,虛火上炎而無法控制。用理中湯來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可以加附子,或者用官桂含在嘴裡,效果也很好。
肝膽有實熱,會讓人感到口酸苦,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甘草、龍膽草、青皮等藥物治療,情況嚴重者可以服用當歸龍薈丸或龍膽瀉肝湯。如果因為思慮過度,導致肝膽虛弱而口苦,可以用人參、遠志、茯神、甘草作為主藥,柴胡、龍膽草作為輔藥,嚴重者可以服用錢氏地黃丸。所謂虛則補其母,就是要滋補肝腎。
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主之。脾熱而口甜者,三黃丸、平胃散之類。肺熱而口辛者,以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
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如聖湯、甘桔湯加芩、連。仍擦以柳花散。
口糜,好飲酒人多有此疾,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合服,效。有下頷不收者乃骨脫,令患人坐定,用手揉臉百十遍,令患人張口,用兩大拇指入患人口內拿定牙,外用兩手指將下往上兜,則入臼矣。
陰陽散等方數口瘡立愈,不可不知。
白話文:
心火旺盛導致口苦,或出現口舌生瘡,可以用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等藥物治療。脾胃積熱導致口甜,可以用三黃丸、平胃散等藥物治療。肺熱導致口辛,可以用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等藥物治療。
口舌生瘡都是上焦熱氣鬱結所致,可以用如聖湯、甘桔湯加入黃芩、黃連,並用柳花散擦拭患處。
口糜,常發生在喜愛飲酒的人身上,容易衰老,可以用五苓散、導赤散合服,效果很好。如果下顎無法閉合,是骨頭脫臼,讓患者坐穩,用手揉臉一百遍,讓患者張開嘴巴,用兩個大拇指伸進患者嘴巴裡固定牙齒,用另外兩個手指將下顎往上托起,就可以復位了。
陰陽散等方劑治療口瘡效果顯著,不可不知。
7. 口瘡通治諸劑
(《千金》)甘露飲,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牙宣氣,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生膽病,身面皆黃。或時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
枇杷葉(拭去毛),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枳殼(炒),茵陳,石斛,黃芩(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千金》甘露飲
此方可治男女、小孩胃中積熱,牙齦腫痛,牙齦發炎潰爛並有膿血流出,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此外,也能治療脾胃受濕,瘀熱積聚在內,或因飲酒過量、飽食勞累,濕熱相互作用,導致膽病,全身發黃。或伴隨發熱腫脹,大小便不順暢。
藥方:
- 枇杷葉(去毛)一錢
- 生地黃一錢
- 熟地黃一錢
- 天門冬一錢
- 麥門冬一錢
- 枳殼(炒)一錢
- 茵陳一錢
- 石斛一錢
- 黃芩(各一錢)
- 甘草(炙,五分)
註釋:
- 一錢:古代藥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3.75克。
- 五分:古代藥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1.875克。
- 炙:將藥材用火烤至微焦,以去除寒性。
- 炒:將藥材用油炒至微黃,以降低藥性。
服用方法:
請遵照醫囑,使用適當的劑量和服用方式。
上作一服,水一鍾煎七分,食後服。《本事方》無麥門冬、茵陳,加山豆根、犀角屑,大有神效。
升麻湯,治膈上有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升麻,葛根,赤芍藥,甘草(各一錢半),人參(二分),桔梗(二錢)
上咀,分二服,每服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溫服。
(《局方》)三黃丸,治脾熱口疳口氣。兼治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
白話文:
準備一副藥,用一碗水煎煮到七分,飯後服用。《本事方》中沒有麥門冬、茵陳,加入山豆根、犀角屑,效果極佳。
升麻湯,用於治療膈上有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藥材:升麻、葛根、赤芍藥各一錢半,人參二分,桔梗二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兩份,每份用兩碗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八分,飯後溫熱服用。
三黃丸,用於治療脾熱口疳口氣,以及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
黃芩(春四、夏秋六、冬三兩),黃連(春四夏五、秋三冬二),大黃(春三秋二、夏一冬五)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如奔馬。
(《河間》)益膽湯,治謀慮不決,肝膽虛,氣上溢則口苦。
黃芩(去朽),甘草(炙),人參(各一錢),官桂(五分),苦參,茯神(各三分),遠志(七分)
白話文:
黃芩依照季節不同,春天取四兩,夏天和秋天各取六兩,冬天取三兩;黃連春天取四兩,夏天取五兩,秋天取三兩,冬天取二兩;大黃春天取三兩,秋天取二兩,夏天取一兩,冬天取五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到二十顆,一天服用三次,一個月即可痊癒。長期服用此藥,精力充沛,行走如飛。這是出自《河間》的益膽湯,用於治療優柔寡斷、肝膽虛弱、氣上逆導致口苦的症狀。此外,益膽湯還含有黃芩(去除腐爛部分)、甘草(炙)、人參(各一錢)、官桂(五分)、苦參、茯神(各三分)、遠志(七分)。
上咀,作一服,水鍾半煎一鍾,溫服。
(《東垣》)柴胡地骨皮湯,治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穀不化等證。
柴胡,地骨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一鍾,食後溫服。如病人大段實者,加大黃、朴硝以利之。
(《良方》)龍膽湯,治熱口苦,名曰膽癉。
龍膽草,黃連(各四分),人參,天門冬,知母,黃芩(各七分),柴胡(一錢),山梔子,麥門冬,五味子,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服,用半鐘水煎煮至一鐘,溫熱服用。
柴胡地骨皮湯用於治療膀胱熱氣傳至小腸,導致腸胃不適,出現口糜、生瘡潰爛,心胃燥熱,飲食不消化等症狀。
柴胡、地骨皮各等份。
每次服用五錢,用半鐘水煎煮至一鐘,飯後溫熱服用。如果病人大便乾燥,可以加加大黃、朴硝幫助排便。
龍膽湯用於治療口乾舌苦,稱為膽癉的病症。
龍膽草、黃連各四分,人參、天門冬、知母、黃芩各七分,柴胡一錢,山梔子、麥門冬、五味子、甘草各五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良方》)玄參散,治滿口並舌生瘡,連齒齦爛痛。
玄參,升麻,獨活,麥門冬(去心),黃芩,黃柏,大黃(炒),梔子仁,前胡,犀角屑,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五分,不拘時溫服。
升麻煎,治膀胱熱不已,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升麻,玄參,射干(各四兩),大青,黃柏(各三兩),薔薇根白皮(四兩)
白話文:
上銼,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七分,不拘時溫服。玄參散,治滿口並舌生瘡,連齒齦爛痛。玄參,升麻,獨活,麥門冬(去心),黃芩,黃柏,大黃(炒),梔子仁,前胡,犀角屑,甘草(炙。各三分)上為末,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五分,不拘時溫服。升麻煎,治膀胱熱不已,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升麻,玄參,射干(各四兩),大青,黃柏(各三兩),薔薇根白皮(四兩)
上咀,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去滓下蜜更煎二三沸取起,冷咽之。
(《直指》)升麻散,治心脾有熱,口舌破裂生瘡。
升麻,玄參,川芎,生地黃(酒洗),麥門冬(去心。各五錢),大黃,赤芍藥,黃連,枯黃芩,甘草(焙。各三錢)
為末,每服五錢,薑棗煎,食遠服。
生地黃膏,治口舌瘡腫。
生地黃,藍青葉(各等分)
上入蜜杵細,每服五錢,井水煎,食後服。
增損如聖散,治上焦熱壅,口舌生瘡。
白話文:
上咀,用七升水煮至一升五合,濾去藥渣,加入蜂蜜繼續煎煮兩三沸,然後取出來冷卻,慢慢吞服。
升麻散,主治心脾有熱,口舌破裂生瘡。
藥方:升麻、玄參、川芎、生地黃(用酒洗淨)、麥門冬(去心)、大黃、赤芍藥、黃連、枯黃芩、甘草(烘焙)各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生薑、大棗煎煮,飯後服用。
生地黃膏,主治口舌瘡腫。
藥方:生地黃、藍青葉各等份。
將藥材與蜂蜜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井水煎煮,飯後服用。
增損如聖散,主治上焦熱壅,口舌生瘡。
桔梗(二兩),甘草(炙,兩半),防風(五錢),枳殼(制,三錢),片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濟生》)瀉黃飲子,治風熱蘊於脾經,口瘡唇燥坼裂。
白芷,升麻,枳殼,黃芩,防風,半夏,石斛(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溫服。
洗心散(治心熱口瘡),四順清涼飲(治脾熱口瘡),甘露飲,黃連阿膠丸,涼膈散(以上諸方通治上焦諸熱口瘡,方並見積熱門。)
白話文:
桔梗兩錢、甘草一錢半、防風五錢、枳殼三錢、黃芩一錢,混合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水煎後飯後服用。這個藥方叫做「瀉黃飲子」,用於治療風熱蘊積於脾經,導致口瘡、嘴唇乾燥、裂開的症狀。
白芷、升麻、枳殼、黃芩、防風、半夏、石斛各一錢、甘草五錢,混合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水一碗、薑五片,煎煮至七分溫熱後服用。這個藥方叫做「洗心散」,用於治療心熱導致的口瘡。另外,「四順清涼飲」用於治療脾熱導致的口瘡,「甘露飲」、「黃連阿膠丸」、「涼膈散」則通用於治療上焦熱氣導致的口瘡。這些藥方都屬於治療口瘡的常用方劑。
(《集成》)黑參丸,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黑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噙化津咽。
(《良方》)冰柏丸,治口瘡。
冰片(一分),黃柏,硼砂(研),薄荷葉(蘇州者。各二錢)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和丸,龍眼大。每服一丸,津液化下。
(《良方》)牛黃丸,治心脾熱壅,口舌乾燥,及煩渴。
白話文:
《集成》記載的黑參丸,可用於治療口舌生瘡久治不愈。配方是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黑參(各等分),研成細末,用煉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子,含服,讓藥物融化在口中,並吞下藥汁。
《良方》記載的冰柏丸,則專門治療口瘡。配方是冰片(一分)、黃柏、硼砂(研磨)、薄荷葉(蘇州產,各二錢),研磨成細末,用煉蜜和成龍眼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讓藥物在口中融化並吞下藥汁。
同樣出自《良方》的牛黃丸,則適用於治療心脾熱盛、口舌乾燥、煩渴等症狀。
牛黃(三分,細研),黃連,大黃(酒蒸。各二兩),麥門冬(去心,兩半),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麝香(少許),山梔子,馬牙硝,芎藭,黃芩,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竹葉煎湯化下。
栝蔞根散,治風熱口中乾燥,舌上生瘡。
栝蔞根,胡黃連,黃芩(各三兩),白殭蠶(炒),白蘚皮,大黃(炒。各五錢),牛黃(研,少許),滑石(二錢)
白話文:
牛黃三分,研磨細碎;黃連、大黃各二兩,大黃需用酒蒸過;麥門冬一兩,要去掉心部;硃砂半兩,需細磨並用水飛法處理;麝香少量;山梔子適量;馬牙硝適量;芎藭、黃芩、甘草各一兩,甘草需炒過。
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用煉製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飯後用竹葉煎的湯送服。
栝蔞根散,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口乾舌燥、舌頭生瘡。
藥方包括:栝蔞根、胡黃連、黃芩各三兩;白殭蠶五錢,需炒過;白蘚皮五錢;大黃五錢,需炒過;少量牛黃,需研磨細碎;滑石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竹葉湯調服。
甘露丸,解熱毒退風熱,治口舌乾燥。
寒水石(二斤,煆,土地上放一宿去火毒),馬牙硝(三兩,細研),鉛霜(細研),龍腦(細研),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細末,以糯米飲和丸,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後新汲水磨化服。
杏仁散,治心胃中客熱,唇口乾燥或生瘡。
杏仁(泡去皮尖,麩炒微黃),黃連,麥門冬,赤茯苓,地骨皮,黃芩,山桅仁,薔薇根,大黃(炒。各一兩),犀角屑(三分),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竹葉湯調服。
甘露丸,能解熱毒和退風熱,治療口舌干燥的症狀。
寒水石兩斤煅燒後放在地上一夜去除火毒,馬牙硝三兩細磨,鉛霜細磨,龍腦細磨,甘草炙製各三分。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用糯米汁和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半丸,飯後用新抽取的井水磨化後服用。
杏仁散,治療心胃中的熱氣,以及唇口干燥或生瘡的情況。
杏仁浸泡去皮尖後,用麩皮炒至微黃,黃連,麥門冬,赤茯苓,地骨皮,黃芩,山梔仁,薔薇根,大黃炒製各一兩,犀角屑三分,甘草炙製五錢。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鍾、淡竹葉十四片煎六分去渣,食後服。
含化丸,治上焦煩熱,口舌乾燥、神思不清,頭目不利。
石膏(半斤,細研水飛),寒水石(同上),白蜜(半斤)
以水四大鐘煎取鍾半,綿濾過入蜜同煎稠,丸如芡實子大,常含化一丸津咽。
硼砂散,治口瘡。
硼砂,青黛,龍腦,石膏(煆。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每用少許,臨臥敷口中。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上咀三錢,用一碗水煎煮淡竹葉十四片,煎至六分時去除藥渣,飯後服用。
含化丸用來治療上焦煩熱、口舌乾燥、神志不清、頭目昏沉。
石膏半斤,研磨成細粉,用清水過濾;寒水石同樣處理;白蜜半斤。
用四大碗水煎煮石膏和寒水石,煎至半碗時,用細布過濾,加入白蜜一起煎煮至濃稠,做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子,經常含化一丸,吞下藥汁。
硼砂散用來治療口瘡。
硼砂、青黛、龍腦、石膏(煅燒後)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取少許,睡前塗抹於口腔內。
赴筵散(一名陰陽散),治口瘡極效。
黃連(一兩),乾薑(炒黑,三錢),
為細末、乾摻口瘡上,涎出即愈。
柳花散,治口舌生瘡。
玄胡索(一兩),黃柏,黃連(各五錢),蜜陀僧,青黛(各二錢)
上為細末,貼口瘡上,有津即咽。
黃連朴硝散,治口瘡絕妙。
黃連,朴硝,白礬(各五錢),薄荷葉(一兩)
白話文:
「赴筵散」,又名「陰陽散」,專治口瘡,效果極佳。將黃連一兩、乾薑(炒黑)三錢研磨成細末,直接撒在口瘡上,流出唾液後就能痊癒。「柳花散」則是用於治療口舌生瘡。將玄胡索一兩、黃柏、黃連各五錢、蜜陀僧、青黛各二錢研磨成細末,敷貼於口瘡上,有津液就吞下去。「黃連朴硝散」則是治療口瘡的絕妙良方,將黃連、朴硝、白礬各五錢、薄荷葉一兩混合在一起。
上為粗末,用臘月黃牛膽,將藥入膽內,風頭掛兩月取下。如有口瘡,旋將藥研細入於口瘡上,去其熱涎即愈。
紫金霜,治大人小兒積熱,口內生瘡。
黃柏(蜜炙紫色為末,一錢),訶子(一枚,麵包煨),膩粉,麝香(各少許)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敷瘡上。
丹蜜煎,治滿口爛瘡。
黃丹(一兩),白蜜(一兩)
瓷甌內和勻,坐飯上蒸,鵝翎刷瘡上。
白綠散,治口舌瘡,不能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末,使用臘月黃牛膽,將藥粉放入牛膽中,懸掛於通風處兩個月後取出。如果出現口瘡,立刻將藥粉研磨成細粉,敷於口瘡上,去除熱涎即可痊癒。
紫金霜,用於治療大人小孩積熱引起的口瘡。
將黃柏(蜜炙至紫色,研磨成粉末,一錢)、訶子(一枚,麵包包裹煨熟)、膩粉、麝香(各少許)混合在一起。
將混合好的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許敷於瘡口上。
丹蜜煎,用於治療滿口潰爛的口瘡。
將黃丹(一兩)和白蜜(一兩)混合在一起,放入瓷器容器中,放置於鍋中蒸熟,用鵝毛刷塗抹於瘡口上。
白綠散,用於治療口舌潰爛,無法進食的症狀。
白芷,銅綠(各等分)
為細末摻舌上,以溫醋漱之,立效。
綠雲散,治口瘡爛臭久不愈。
黃柏(蜜灸研末),青黛(各等分)
上為細末,臨臥用少許摻舌咽津妙。一方用黃柏、細辛為末敷。
胡黃連散,治口糜生瘡。
胡黃連(五分),川黃連(三錢),細辛,藿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敷瘡上,涎出愈。一方用黃連、細辛為末摻效。
白話文:
白芷和銅綠等量研磨成粉末,塗在舌頭上,用溫醋漱口,立刻見效。綠雲散可以治療口瘡潰爛、臭味久治不愈。黃柏蜜炙研末,與青黛等量研磨成粉末,睡前取少量塗在舌頭上,咽下唾液即可。另一個方法是用黃柏和細辛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胡黃連散可以治療口糜生瘡。胡黃連五分,川黃連三錢,細辛和藿香各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許敷在患處,唾液流出即可痊癒。另一個方法是用黃連和細辛研磨成粉末塗抹,也有效。
秘效方,治口糜。
明礬,大黃(各等分)
為細末,臨臥乾摻,涎盡漱之愈。
五味散,治口舌瘡。
五味子,滑石(飛),黃柏(蜜炙,各等分)
為末搽瘡上,愈。
(丹溪)鹽白梅散,治口內生瘡。
鹽白梅(燒存性),明礬(枯),黃丹(炒。各一錢),人中白(煆五分),麝香(少許,另研)
為末、乾摻。甚者加硼砂五分、冰片一分。
碧雪,治口瘡及咽喉腫痛神效。為極細末,用管吹入咽。(方見舌門)
白話文:
明礬和大黃各等份,研磨成細末,睡前撒在患處,等口水流盡再漱口,就能治好口糜。五味子、滑石、蜜炙黃柏各等份,研磨成末,塗抹在口舌瘡上,就能治癒。鹽白梅燒存性,明礬枯燥,黃丹炒過,人中白煅五分,麝香少許另研磨,混合成末,撒在患處。嚴重者可加硼砂五分、冰片一分。碧雪研磨成極細末,用管子吹入咽喉,可治療口瘡及咽喉腫痛,效果極佳。
白礬散,治赤口瘡。
白礬(枯),沒藥,乳香,銅綠
上等分為細末,摻之。
雄黃散,治白口瘡。
雄黃,沒藥,乳香(各一錢),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摻之。本方有巴豆霜,恐誤也。有人用之而口皆腫,不能救解,故此減之。
一方用焰焇、硼砂含口內勿開,外以南星為末,醋調貼足心湧泉上,神效。
(《良方》)貼臍散,治元氣虛而浮陽上攻,口舌生瘡不已。
白話文:
白礬散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將白礬(乾燥的)、沒藥、乳香、銅綠等材料等量研磨成細粉,然後塗抹在患處。雄黃散則用於治療口腔白斑,將雄黃、沒藥、乳香各一錢,以及少許輕粉研磨成細粉,塗抹患處。此方原本含有巴豆霜,但因有人使用後導致口腔腫脹,無法治療,所以減去了巴豆霜。另外,也有用焰焇和硼砂含在口中,同時將南星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貼在腳底湧泉穴上,效果顯著。 貼臍散則用於治療因元氣虛弱而導致陽氣上浮,造成口腔潰瘍的症狀。
吳茱萸(醋炒),乾薑(炮。各五錢),木鱉子(五枚,去殼)
上為細末,每用五分,冷水調,以紙靨貼臍。
蟾酥線,治口舌生瘡爛痛。
蟾酥(取時以線乘溫染之曬乾。用時剪半寸含之,有涎即吐出)
黃柏白蠶散,治口糜。
黃柏(蜜炙退火毒),白殭蠶(直者新瓦上烙干,斷絲去火毒)
上為細末,少許敷瘡上,吐涎。
檳粉散,治口吻邊生瘡,浸淫不愈。
白話文:
取吳茱萸、乾薑、木鱉子,各研磨成細粉,每次取五分,以冷水調和,用紙貼在肚臍上。蟾酥以線乘溫染之曬乾,用時剪半寸含之,有涎即吐出,可治口舌生瘡爛痛。黃柏蜜炙退火毒,白殭蠶烙干去火毒,研磨成細粉,少許敷於瘡上,可治口糜。檳榔研磨成細粉,可治口吻邊生瘡,浸淫不愈。
檳榔(燒存性),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少許敷口瘡上,立愈。一方飯甑上汗調敷之。
加味龍石散,治口舌生瘡,時時血出,咽嗌腫塞,疼痛煩悶。
寒水石(煅,四兩),硃砂(研飛,二錢),馬牙硝(風化,一錢),龍腦(錢半),鉛白霜,硼砂(各五分),甘草(研末,二錢)
上為細末,少許摻患處,吐津出。若誤嚥下亦不妨。
白話文:
用檳榔燒成灰,再加入少許輕粉,研磨成細粉,敷在口瘡上,很快就能治癒。也可以用飯甑上的熱氣蒸一下再敷。
加味龍石散能治療口舌生瘡、經常出血、咽喉腫脹、疼痛難耐等症狀。將寒水石煅燒,硃砂研磨成粉,馬牙硝風化後,再加入龍腦、鉛白霜、硼砂和研磨成粉的甘草,混合研磨成細粉,取少許塗抹在患處,可以促進唾液分泌。即使不小心吞下,也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