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七 (7)
卷之九十七 (7)
1. 諸藥製法
黃芩,治頭目疾,須酒炒。去肺火生用,去虛痰火薑汁炒。治上病用片芩,治下病用條芩。
黃柏,酒炒,腎家用鹽水炒。
梔子,破,微炒,去浮火,連殼用,瀉小腸火。獨用仁,炒過研破煎得味出。凡仁入煎,俱要碎。
知母,治嗽酒炒,入腎鹽水炒,去毛皮淨。
牛膝,去蘆,酒洗,干切。
杜仲,去粗皮切,薑汁炒,斷絲,其絲不斷又復炒。孕娠用糯米同炒之。
破故紙,微炒香。
巴戟天,煮水泡透,以木槌打碎,擘去心。
小茴香,微炒,入煎藥研碎。
滑石,揀去粗者,擇細膩者,研為極細末,水飛入藥。今粗入煎湯,皆不作效。
石膏,研極細,調入藥尤效。作散者,煆熟。入煎劑半生半熟。
麥門冬,熟水泡一時,透去心用,如不去心服,反令人心煩躁悶。
天門冬,制同麥門年,入丸藥酒浸極爛,搗如泥,調和眾藥。
厚朴,去粗皮,切片,薑汁炒。
白扁豆,炒熟去殼,微搗碎用。
薏苡仁,炒微黃色。
桃仁,泡去皮尖及雙仁者,云雙仁能殺人,縱不殺人必有毒。
杏仁,制同上,入煎劑,研如泥用。
栝蔞仁,打去殼,取仁研碎入煎。
大黃,陝西莊南衛者有力,不作腹痛。川者力遲而痛。瀉實者生用,虛弱者酒蒸熟用。
朴硝,冬天度一次者尤妙,未度擇淨,定分兩入盞,以熱水泡之。同入煎眾藥,渣中滲去而力不全。
葶藶,紙炒,研碎入煎。
車前子,微炒,研碎入煎。
海藻、海帶、昆布、海粉、青鹽,之類,俱熱水洗冷,曬乾入藥。
木香,不得見火,惟為末入煎、磨汁,內熟湯中服。
沉香、檀香,同上法。
丁香、砂仁、白豆蔻,俱宜為末,調入湯煎劑,必待煎半熟,方可入也。不爾香氣皆泄散去,所以不作效。
三稜,熱水泡浸一時,慢火煨透切。
莪朮,制同上。
何首烏,乾者,米泔水浸透,竹刀刮去皮切片,用黑豆以水浸透,同首烏蒸之,豆熟為度,九次者佳。
白蒺藜,炒研去刺,研碎入煎。
山茱萸,熱湯泡軟,剝去核。
吳茱萸,熱湯泡,去頭水,曬乾用。
巴豆,去油淨。本草云:生溫有毒,熟寒無毒。今之去油,生用為避寒也。殊不知寒不足避,當避其大毒。況《本經》全無去油之製法。陶氏煮令黃黑,然亦太過,不如去其心膜者,五度換水,各煮一沸為佳。《局方》化滯丸而巴豆不去油,只以巴豆煮熟用之,深得其性也。
牽牛,微炒,搗取頭末有力。
斑蝥,去頭足,同糯炒,令黃。有以牡蠣同炒之。
穿山甲,同蛤粉炒黃色,研末調入藥。
蜈蚣,慢火炙去頭足,研末入湯。
白話文:
**黃芩:**治療頭部和眼睛的疾病,必須用酒炒過。去除肺火則生用,去除虛痰火則用薑汁炒。治療上部的疾病用片狀的黃芩,治療下部的疾病用條狀的黃芩。
**黃柏:**用酒炒,治療腎臟疾病用鹽水炒。
**梔子:**要敲破,稍微炒一下,用來去除浮火,連同外殼一起用,可以瀉小腸的火氣。單獨使用梔子仁,要炒過再搗碎,煎煮時才能釋出藥效。凡是藥方中用到藥仁,都要搗碎。
**知母:**治療咳嗽用酒炒,入腎經用鹽水炒,要去除毛和皮。
**牛膝:**去除蘆頭,用酒洗過,切成乾片。
**杜仲:**去除粗皮切片,用薑汁炒,炒到斷絲,如果絲不斷就要再炒。孕婦用糯米一起炒。
**破故紙:**稍微炒到香。
**巴戟天:**用水煮透,用木槌打碎,剝去內心。
**小茴香:**稍微炒過,加入煎藥時要研碎。
**滑石:**挑選去除粗糙的,選擇細膩的,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水飛法處理後入藥。現在直接用粗的滑石煎湯,效果都不好。
**石膏:**研磨成極細的粉末,調入藥中效果最好。做成散劑要煅燒至熟。加入煎劑要用半生半熟的。
**麥門冬:**用熱水浸泡一個小時,泡透後去除內心,如果沒有去除內心服用,反而會使人心煩躁悶。
**天門冬:**炮製方法和麥門冬相同,加入丸藥時要用酒浸泡至極爛,搗成泥狀,調和其他藥材。
**厚朴:**去除粗皮,切片,用薑汁炒。
**白扁豆:**炒熟後去殼,稍微搗碎使用。
**薏苡仁:**炒到稍微黃色。
**桃仁:**用熱水泡過,去除外皮、尖端以及雙仁,據說雙仁會殺人,即使不殺人也一定有毒。
**杏仁:**炮製方法和桃仁相同,加入煎劑時要研磨成泥狀。
**栝樓仁:**敲開外殼,取出果仁研碎加入煎藥。
**大黃:**陝西莊南衛出產的藥力強,不會引起腹痛。四川出產的藥力較慢且會引起腹痛。瀉實證要生用,虛弱的人要用酒蒸熟後使用。
**朴硝:**冬天經過一次風乾的最好,未經風乾的要挑選乾淨,按照分量放入碗中,用熱水浸泡。和其他藥材一起煎煮,藥渣滲去會損失藥效。
**葶藶子:**用紙炒過,研碎加入煎藥。
**車前子:**稍微炒過,研碎加入煎藥。
**海藻、海帶、昆布、海粉、青鹽:**這類藥材都要用熱水洗淨,冷卻後曬乾入藥。
**木香:**不能見火,只能磨成粉末加入煎藥,或磨汁加入熱湯中服用。
**沉香、檀香:**使用方法與木香相同。
**丁香、砂仁、白豆蔻:**都要磨成粉末,調入湯劑或煎劑,必須等到煎煮半熟時才能加入。否則香氣會散失,導致藥效不佳。
**三稜:**用熱水浸泡一小時,用慢火煨透後切片。
**莪朮:**炮製方法與三稜相同。
**何首烏:**乾的何首烏,要用米泔水浸透,用竹刀刮去外皮切片,用黑豆用水浸透,和何首烏一起蒸,直到黑豆煮熟為度,蒸九次效果最好。
**白蒺藜:**炒過後研磨去除刺,研碎加入煎藥。
**山茱萸:**用熱水泡軟,剝去核。
**吳茱萸:**用熱水泡過,倒掉第一次的水,曬乾使用。
**巴豆:**去除油脂。本草綱目說:生的巴豆溫熱有毒,熟的巴豆寒涼無毒。現在去除油脂,是為了避免巴豆的溫性。卻不知道應該要避免它的大毒。況且《本經》中完全沒有去除油脂的炮製方法。陶弘景將巴豆煮到黃黑色,但也是太過了,不如去除巴豆的內膜,並用五次換水,每次煮沸一次為佳。《局方》的化滯丸中巴豆並沒有去油,而是將巴豆煮熟使用,這樣才能保留其藥性。
**牽牛子:**稍微炒過,搗取頭端的粉末藥力較強。
**斑蝥:**去除頭足,和糯米一起炒,直到變黃。也有用牡蠣一同炒的。
**穿山甲:**和蛤粉一起炒到黃色,研磨成粉末調入藥中。
**蜈蚣:**用慢火烤去頭足,研磨成粉末加入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