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七 (6)
卷之九十七 (6)
1. 炮製十七法
雷公藥性論藥之有方,猶樂之有調也。樂備眾調,始和其音;藥備眾方,始和其劑。方劑十七法如曰炮、曰爁、曰爆、曰炙、曰煨、曰炒、曰蝦、曰煉、曰制、曰度、曰飛、曰伏、曰鎊、曰摋、曰㬠、日曝、曰露是也。然則用者,各盡其宜。
白話文:
中藥的藥性就像音樂的音調一樣,音樂需要各種音調才能和諧,中藥也需要各種處理方法才能調和藥性。中藥的炮製方法有十七種,像是炮、爁、爆、炙、煨、炒、蝦、煉、制、度、飛、伏、鎊、摋、㬠、曝、露等。然而,使用這些方法時,應該根據每種藥材的特性來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2. 諸藥製法
白朮,去皮梗,去濕利水,用麩炒微黃色,補中用淨土炒黃色,補脾胃制水,其味甘而氣厚,利水燥濕,宜用各處山術,其味淡而能滲,醫不可不審也。
蒼朮,去皮用米泔水浸一宿,切片曝乾,淡淡鹽水微炒黃色,再曝乾貯之,久而不吐霜汁可美。鹽水制過,其慓燥之烈性頗純,不傷真液。出茅山,緊小沉重為佳。
陳皮,消痰理氣,用福州紅色者,謂之橘紅,其味辛而性燥,要去白穰淨而力愈大。若和中補脾胃,不必去白,惟去粗穰而已。用廣州者宜,其味甘辛而性溫和,所以善和中而益脾也。今觀廣皮厚和軟潤,福皮薄而剛燥,從可知矣。炒則氣耗而力微。
青皮,溫水浸一時去穰,切片用麩炒。疏肝氣積泠用醋炒。
枳殼,熱水浸一時取起,殼干,慢火煨透,然即起切片用。破至高之氣,消食去積滯用麩炒。不爾,氣剛恐傷元氣。
半夏,用滾水入明礬或皮硝同泡,泡之時勿得動,一俟湯冷,又易滾湯泡之,泡五七次者為佳。切片,仍以生薑搗汁拌,微炒過用。去風痰、濕痰皆用此。若理脾止瀉,加六君子湯。中用者,宜半夏曲,曲之性不甚燥而得中和故也。其造法在後。
天南星,用陳久者,滾湯、明礬同泡,如半夏例,亦以薑汁拌和。其驚風、風痰,小兒方中用者,以泡過者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汁中,透風處陰乾用之。
人參,去蘆,其蘆能上湧吐痰。無制,惟用黃亮結實者,其力大,鬆放輕虛者無力。遼東本地名清河者,最取好參。
黃耆,北地如箭乾者佳,削皮劈開,用蜜水塗之,慢火炙過,用補中益氣如是。苦實腠理以固表,須酒炒。
當歸,去土,劈開用酒浸洗,曬乾切片。
生地黃,用無灰酒洗過,曬乾。用鮮地黃搗汁,熬膏用木石臼,忌鐵器。胃弱者,用薑汁炒。脾氣滯而膈間痞悶不能服陰藥者,須用之,以砂仁水濕同生地黃炒,則皆無礙也。
熟地黃,用無灰酒洗,曬乾用。若作丸,以酒浸爛,木石臼中搗如泥。若蜜丸,先以和蜜勻,然後入眾藥,則不患不均矣。
芍藥,熱水泡半日,切片酒炒過,則不患酸寒伐生氣。行血分,得酒製尤力大。脾胃不足嘔噦者,有用姜炒。
茯苓,無制,惟揀雲南結實而雪白者為佳。去皮淨,若清浮腫、水腫、腫病不必去皮,五皮散單用茯苓皮是也。四君子湯中用,必須南苓。五苓散中用,必須西苓方可。論淡滲,西苓尤速也。
豬苓,鋒刀削去黑皮,一水泡透,用槌打實,切之成片。
澤瀉,削去毛,熱水浸半時,切片。
黃連,酒炒,去頭目之火。薑汁炒,去痰火、胃火,不傷脾胃,去實火。三黃解毒湯中用,不必制,只要去毛淨。
白話文:
白朮:去除外皮和根莖,能去除濕氣並利尿。用麥麩炒至微微黃色,可用於補中氣;用淨土炒至黃色,可用於補脾胃並控制水分。白朮味道甘甜,氣味濃厚,能利水燥濕。最好使用各地的山白朮,其味淡而能滲透,醫生必須仔細辨別。
蒼朮:去除外皮,用米泔水浸泡一晚,切片後曬乾。用淡淡的鹽水稍微炒至黃色,再次曬乾儲存,這樣能久存而不出現霜狀汁液,品質更佳。經過鹽水處理,其燥烈之性會比較純淨,不會傷害身體的津液。產於茅山的蒼朮,以緊實、小而沉重的為佳。
陳皮:能消除痰液、調理氣機。最好使用福州產的紅色陳皮,稱作橘紅,其味辛辣而性燥,需要去除白色內膜,這樣藥力會更強。如果用於調和脾胃,則不必去除白色內膜,只需去除粗糙的內瓤即可。廣州產的陳皮也很好,其味甘辛而性溫和,所以能很好地調和脾胃。觀察陳皮,廣州產的皮厚且柔軟潤澤,福州產的皮薄而剛硬乾燥,由此可知其特性。炒製後,藥氣會耗損而藥力減弱。
青皮:用溫水浸泡一小時,去除內瓤,切片後用麥麩炒。疏通肝氣、消除積滯時,可用醋炒。
枳殼:用熱水浸泡一小時後取出,曬乾,用小火煨透,然後切片使用。用於破除過高的氣機、消除食物積滯時,用麥麩炒製。否則,藥性剛烈可能會傷及元氣。
半夏:用滾水加入明礬或皮硝一起浸泡,浸泡時不要攪動,待水冷卻後,再換滾水浸泡,如此反覆五到七次為佳。切片後,用生薑汁拌勻,微微炒過後使用。能去除風痰和濕痰,用於調理脾胃、止瀉時,可加入六君子湯。如果使用性味平和的半夏,則宜選用半夏曲,因為半夏曲的性質不那麼燥烈,且較為中和。其製作方法在後面會介紹。
天南星:選用陳久的,用滾水和明礬一起浸泡,方法與處理半夏相同,也用薑汁拌勻。用於治療驚風、風痰,在小兒方劑中使用的,要將浸泡過的研磨成粉末,裝入臘月的黃牛膽汁中,在通風處陰乾後使用。
人參:去除蘆頭,因為蘆頭會導致痰液上湧。無需特殊炮製,只需選用色澤黃亮、質地結實的,其藥力強大;鬆散、輕虛的人參則藥力不足。遼東本地產的,名叫清河的人參,品質最好。
黃耆:北方產的,像箭桿一樣乾燥的最好。削去外皮,縱向劈開,用蜜水塗抹,用小火慢慢烤乾。用於補中益氣時,可這樣處理。如果為了收斂肌膚、固表止汗,則需要用酒炒。
當歸:去除泥土,縱向劈開後用酒浸洗,曬乾後切片。
生地黃:用無灰酒洗過,曬乾。也可以用新鮮生地黃搗汁,熬成膏,要使用木或石製的臼,忌用鐵器。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可用薑汁炒製。如果因脾氣鬱滯導致胸膈痞悶而不能服用滋陰藥,可使用砂仁水浸濕生地黃後一同炒製,這樣就沒有妨礙了。
熟地黃:用無灰酒洗過,曬乾後使用。如果要製成藥丸,則用酒浸泡至軟爛,在木或石製的臼中搗成泥狀。如果是蜜丸,則先與蜂蜜攪拌均勻,再加入其他藥物,這樣就不會出現混合不均的情況。
芍藥:用熱水浸泡半天,切片後用酒炒過,這樣可避免其酸寒之性傷害生氣。用於活血時,用酒製的藥效更佳。對於脾胃不足、嘔吐的人,可用薑炒。
茯苓:無需特殊炮製,只需選用雲南產的、結實而雪白的為佳。去除外皮後使用。如果要用於清浮腫、水腫等病症,則不必去皮,例如五皮散中單用茯苓皮。四君子湯中必須用南茯苓,五苓散中必須用西茯苓。論滲濕效果,西茯苓更快。
豬苓:用鋒利的刀削去黑皮,用水泡透,用槌子捶打至緊實,然後切成片。
澤瀉:削去毛刺,用熱水浸泡半小時,然後切片。
黃連:用酒炒製,可去除頭部和眼部的火氣。用薑汁炒製,可去除痰火、胃火,且不傷脾胃,還可去除實火。三黃解毒湯中使用的黃連,則不必特殊炮製,只要去除毛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