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 (1)

1. 聲音敘論

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皆腎虛也。(俳:廢也。)

《素問》奇病篇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曰:胞之絡脈絕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聲音者,內關五臟,其為病也,因於六氣。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音角,其聲呼。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音徵,其聲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音宮,其聲歌。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音商,其聲哭。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音羽,其聲呻。此所以聲音通於五臟者也。

《直指》云: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此特言其所重者。舌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轉,則不能語言。暴病者尚可醫治,久病者不可治也,而心為聲音之主者此也。肺者屬金,主清肅,外司皮腠。風寒外感者,熱鬱於內,則肺金不清,咳嗽而聲啞,故肺為聲音之門者此也。

腎者人身之根本,元氣發生之主也。腎氣一虧,則元氣寢弱,而語喑者有之。經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錢氏方小兒吐瀉利,小便過多,以致脾虛不飲食,用益元散作效。數日後,忽爾不語,錢氏知其脾氣已復,腎氣尚虛,投以地黃丸益腎,相繼數劑遂能言。於是益信聲音之根出於腎也不誣。

白話文:

醫書上說:「體內精氣虧損導致氣血逆亂,就會變成失聲,這些都是腎虛造成的。」(俳,是廢棄的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奇病篇中,黃帝問:「有人懷孕,九個月時卻失聲,這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子宮的絡脈斷絕了。」黃帝問:「怎麼說呢?」岐伯回答:「子宮的絡脈連繫著腎,是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貫穿腎並連繫到舌根,所以才會無法說話。」黃帝問:「那要如何治療?」岐伯回答:「不用治療,等到了十個月自然就會恢復。」

聲音與五臟的關係密切,而生病的原因,大多是受到六種外在氣候的影響。《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提到:「東方屬青色,與肝相通,肝的聲音是角聲,發出的聲音是呼喊。南方屬紅色,與心相通,心的聲音是徵聲,發出的聲音是笑。中央屬黃色,與脾相通,脾的聲音是宮聲,發出的聲音是歌唱。西方屬白色,與肺相通,肺的聲音是商聲,發出的聲音是哭泣。北方屬黑色,與腎相通,腎的聲音是羽聲,發出的聲音是呻吟。」這就是聲音與五臟相通的原因。

《直指方》說:「心是聲音的主宰,肺是聲音的門戶,腎是聲音的根源。」這特別強調它們的重要性。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心臟有病會導致舌頭無法靈活轉動,所以就不能說話。如果是突然發病的,還能治療;如果是久病,就無法治癒,這就是心臟是聲音主宰的原因。肺屬金,主導清淨肅降,對外掌管皮膚和毛孔。外感風寒,導致熱邪鬱積在體內,就會造成肺氣不清,進而咳嗽且聲音沙啞,這就是肺是聲音門戶的原因。

腎臟是人體的根本,是產生元氣的關鍵。腎氣一旦虧損,元氣就會衰弱,就可能導致失聲。《黃帝內經》說:「說話聲音微弱,要過很久才能再說話,這是氣被奪走了。」

錢乙的醫案中,有小孩因為吐瀉、腹瀉和排尿過多,導致脾虛而不思飲食,用益元散治療後有效。幾天後,突然不能說話。錢乙知道這是脾氣已經恢復,但腎氣仍然虛弱,於是給予地黃丸補腎,服用幾劑後就能說話了。這更加證明了聲音的根源在於腎臟,這說法並非虛假。

2. 音喑為火者多

《原病式》曰:暴喑冒昧,皆屬於火。暴喑,卒啞也。肺屬金而主聲,故五行惟金響。金應於乾,乾為天,天為陽,為健,為動。金本燥,為涸,為收,為斂,為勁切,為剛潔。故諸能鳴者,無越此也。凡緒發語聲者,由其形氣之鼓擊也。水實制火,火不剋金,金能鳴也。其為物,寒則能鳴者此也。

其或火旺水虧,熱乘肺金,而神濁氣鬱,則暴喑無聲也。冒昧,昏冒,昏暗也,氣昏則神濁。冒昧,火之象也。

白話文:

《原病式》說:突然間聲音沙啞,以及意識不清,這些都屬於火邪所致。所謂的「暴喑」,就是突然間變成啞巴。肺在五行中屬金,主管聲音,所以五行之中只有金能發出響亮的聲音。金對應於八卦中的乾卦,乾卦代表天,天屬陽,陽代表強健、活動。金的本性是乾燥,有乾涸、收斂、緊縮、剛勁、潔淨的特性。因此,所有能發出聲音的東西,都離不開金的特性。凡是能發出語言聲音,都是因為身體內部的氣形互相衝擊鼓動所造成的。水本來就能制約火,如果火不剋制金,金就能發出聲音。那些寒冷的物體,能夠發出聲音,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體內火氣過旺,導致水液不足,熱邪侵犯肺金,使得精神混濁、氣機鬱結,就會突然間聲音沙啞,發不出聲音。所謂「冒昧」,是指昏沉、昏暗的狀態,氣機昏亂就會導致精神不清。意識昏沉不清,是火邪外現的徵象。

3. 聲音病分三因

有內熱痰鬱,窒塞肺金而聲啞,及不出者,及有咳嗽久遠傷氣而散者,此內因也。有外受風寒,腠理閉塞,束內郁嗽而聲啞,三拗之類,此外因也。又有忽暴吸風,卒然聲不出者,亦外因也。有因爭競大聲號叫,以致失聲。或因歌唱傷氣,而聲不出,此不內外因也,養息自愈。

白話文:

聲音的疾病可以分為三種原因:

第一種是內在因素,像是體內有熱、痰液堆積,導致肺部氣機阻塞,造成聲音沙啞甚至發不出聲音;或是因為長期咳嗽而耗損氣,導致聲音虛弱無力。

第二種是外在因素,像是受到風寒侵襲,皮膚毛孔閉塞,造成體內鬱積而咳嗽,導致聲音沙啞,像是服用三拗湯這類的狀況。還有一種是突然吸入冷風,也會突然發不出聲音,這也屬於外在因素。

第三種是屬於不內也不外的因素,像是因為爭吵、大聲喊叫而導致失聲,或是因為唱歌耗損氣而發不出聲音。這種狀況只要好好休養就會自然痊癒。

4. 六淫之氣並干於聲音

風寒燥熱致聲不清者,人共知之。暑濕相干者鮮有知也。經曰:因於濕,首如裹。聲如從室中言,此中氣之濕也。《直指》:風寒暑濕燥火,痰氣有干於心肺者,病在上脘,隨證解之。邪氣散則天籟鳴矣。惟夫腎虛為病,不能納諸氣以歸元。故氣奔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脹,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為之牽掣。

其嗽愈重,其氣愈乏,其聲愈干。君子當於受病之處圖之可也。

白話文:

因為風、寒、乾燥、熱等邪氣導致聲音不清,大家都很清楚。但因暑氣和濕氣互相影響而導致的聲音問題,就很少人知道了。《黃帝內經》說:「因為濕邪的關係,頭部會感覺像被布包住一樣。」聲音聽起來像在房間裡講話一樣悶悶的,這是因為中焦的濕氣太重。《醫學直指》說:風、寒、暑、濕、燥、火,以及痰和氣這些因素,如果影響到心肺,病位就會在上腹部,要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當邪氣散去,聲音自然就會恢復正常。但如果是因為腎虛引起的疾病,腎臟無法將各種氣納入歸回本源,就會導致氣向上衝,引起咳嗽、痰多、氣喘、腹脹等症狀,還會手腳冰冷、骨骼無力,胸腹和全身都會受到牽連。

咳嗽越嚴重,氣就越虛弱,聲音也越乾澀。所以,有德行的君子應該要從生病的原因去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