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 (5)

1. 火熱咳嗽諸方

(《集驗》)流金膏,治一切痰火痰嗽等症。(方見痰飲門。)

(《和劑》)麥門冬湯,治火熱乘肺,咳嗽痰唾帶紅。

梔子仁湯,治咳燥熱。

(河間)黃連解毒湯,治咳而喘急,脈洪。

神芎丸,治一切熱嗽。清金消痰利咽膈,蜜丸彈子大,嚼服尤妙。(五方並見火門。)

(《濟生》)瀉白散,治肺壅實煩熱,咳嗽喘悶,大便不利。

白話文:

《集驗》記載的流金膏,可以治療各種痰火痰嗽等病症。配方見痰飲門。

《和劑》記載的麥門冬湯,用於治療火熱入侵肺部,導致咳嗽、痰液帶血的症狀。

梔子仁湯,用於治療咳嗽伴隨燥熱的症狀。

河間記載的黃連解毒湯,用於治療咳嗽伴隨喘氣急促,脈搏洪大的症狀。

神芎丸,用於治療各種熱嗽。清熱解毒,化痰利咽,蜜丸做成彈子大小,嚼服效果更好。五個方劑都可以在火門中找到。

《濟生》記載的瀉白散,用於治療肺部壅塞,伴隨實熱、煩躁、咳嗽、喘悶、大便不通的症狀。

桔梗,甘草,桑白皮,陳皮,半夏,杏仁,栝蔞子,地骨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後服。

(《寶鑑》)加減瀉白散,治咳嗽口乾煩熱,胸膈不利,上氣喘促。

桑白皮(錢半),地骨皮,陳皮,青皮,桔梗,甘草(炙),黃芩,知母(各七分),

白話文:

將桔梗、甘草、桑白皮、陳皮、半夏、杏仁、栝蔞子、地骨皮等藥材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八錢,用水兩杯,加入薑片五片,煎煮八分,飯後服用。此方名為「加減瀉白散」,主治咳嗽、口乾煩熱、胸膈不適、上氣喘促等症狀。另有一方,用桑白皮、地骨皮、陳皮、青皮、桔梗、甘草(炙)、黃芩、知母各取七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易老)水煮金花丸,治氣痰熱壅心胸,煩悶咳嗽。

小黃丸,治熱痰咳嗽,口乾煩躁,面赤脈洪。(二方並見痰飲門。)

枳殼湯,治久嗽上焦熱,胸膈不利。

枳殼(炒),桔梗(各三兩),黃芩(二兩),

上咀,每日早用二兩作一服,水三盞,煎二盞,勻作三服。午時一服,申時一服,臨臥時一服,盡此一料無不愈。

雙玉散,治痰熱咳嗽喘湧痰涎。

白話文:

取水兩杯,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溫熱服用。

易老所著《水煮金花丸》方,用於治療氣痰熱壅塞心胸,導致煩悶咳嗽。

《小黃丸》方,用於治療熱痰咳嗽,伴隨口乾舌燥、煩躁不安、面紅耳赤、脈搏洪大。這兩種藥方都可以在《痰飲門》中找到。

《枳殼湯》方,用於治療久咳導致上焦熱,胸膈不適。

枳殼(炒)、桔梗(各三兩),黃芩(二兩),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天早上取二兩粉末,以水三杯煎煮成兩杯,分三次服用。分別在中午、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和睡前服用,服用完畢即可痊癒。

《雙玉散》方,用於治療痰熱咳嗽,伴隨喘息、痰涎湧出。

寒水石,石膏(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人參煎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拔萃》)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金,傳為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

人參,青皮,茯苓,天門冬(去心),陳皮,地骨皮,黃芩(各八分),五味子(二十粒),知母(一錢),桑白皮(炒錢半),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取寒水石和石膏等份,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人參煎湯送服,飯後臨睡前服用。《拔萃》中的人參平肺散,用於治療心火剋制肺金,導致咳嗽、喘息、痰多、胸悶、咽喉不適等症。方劑包含人參、青皮、茯苓、天門冬(去心)、陳皮、地骨皮、黃芩(各八分)、五味子(二十粒)、知母(一錢)、桑白皮(炒至半錢)、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宣明》)知母茯苓湯,治痿咳不已,往來寒熱。

知母,白朮(各八分),茯苓,五味子,人參,半夏,柴胡,甘草(炙。各一錢),薄荷,川芎,阿膠(各五分),款冬花,桔梗,麥門冬,黃芩(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取知母、白朮各八分,茯苓、五味子、人參、半夏、柴胡、甘草(炙)各一錢,薄荷、川芎、阿膠各五分,款冬花、桔梗、麥門冬、黃芩各七分,加水兩盞,薑三片,煎煮八分,飯後服用。

(《醫林》)桑白皮散,治上焦熱壅,血腥煩嗽,連聲並氣不得透。

桑白皮(炒),桔梗,川芎,防風,薄荷,黃芩,前胡,柴胡,紫蘇,赤茯苓,枳殼,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加味枳殼半夏湯,治上焦有熱,咳嗽黃痰,痞滿氣喘。

枳殼,半夏,桔梗,茯苓,苦葶藶(微炒),防己,薄荷,紫蘇,馬兜鈴,桑白皮(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醫林》記載的桑白皮散,用於治療上焦熱盛、血腥煩躁咳嗽、氣喘難平的症狀。藥方由桑白皮(炒)、桔梗、川芎、防風、薄荷、黃芩、前胡、柴胡、紫蘇、赤茯苓、枳殼、甘草等藥材組成,每服七錢,加姜三片、棗一枚,煎煮七分,飯後服用。

加味枳殼半夏湯則用於治療上焦有熱、咳嗽黃痰、胸悶氣喘等症狀。藥方由枳殼、半夏、桔梗、茯苓、苦葶藶(微炒)、防己、薄荷、紫蘇、馬兜鈴、桑白皮(炒)、甘草等藥材組成,比例為每味一錢,甘草五分。

上作二服,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紫菀膏,治肺熱,熱嗽久嗽,身如炙,將成勞。

枇杷葉(去毛),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炙。各一兩),大黃(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櫻桃大。夜間噙化三五丸。

(《濟生》)紫菀茸湯,治飲食過度,或食煎爆,邪熱傷肺,咳嗽咽癢,痰多唾血,喘急,脅痛不得臥。

白話文:

紫菀膏可以治療肺熱、熱咳久咳,身體像被火烤一樣,快要變成勞累過度。將紫菀、枇杷葉(去毛)、木通、款冬花、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炙)、大黃(半兩)研成細末,用蜜煉成丸子,大小如櫻桃。晚上含服三到五粒,慢慢化開。

紫菀茸湯則是用來治療飲食過度,或者吃了煎炸的食物,導致邪熱傷肺,出現咳嗽、咽癢、痰多、吐血、喘急、脅痛難以平躺的症狀。上藥煎服兩劑,每次用半盞水,加三片薑,煎煮八分,飯後服用。

紫菀茸,桑葉(經霜炒),款冬花,百合(蒸焙),杏仁,阿膠(蛤粉炒),貝母,半夏,蒲黃(炒。各一錢),犀角(鎊),人參,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食後服。

(楊氏)寧肺湯,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咳嗽痰涎,肺氣喘急。

人參,當歸,白朮,熟地黃,川芎,白芍藥,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白茯苓,甘草(炙,各七分),阿膠(炒,一錢),

白話文:

紫菀茸、桑葉(經霜炒)、款冬花、百合(蒸焙)、杏仁、阿膠(蛤粉炒)、貝母、半夏、蒲黃(炒,各一錢)、犀角(鎊)、人參、甘草(炙,各五分),加水煎煮八分,飯後服用。此方名為寧肺湯,適用於氣虛血虛,發熱盜汗、咳嗽痰多、呼吸急促者。另外,人參、當歸、白朮、熟地黃、川芎、白芍、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白茯苓、甘草(炙,各七分)、阿膠(炒,一錢)也可用於治療此病症。

上水二盞,姜三片、紫蘇五葉,煎八分,食遠服。

(《良方》)前胡散,治心胸煩熱不利,咳嗽涕唾稠黏。

前胡,桑白皮,貝母,麥門冬(各錢半),杏仁(一錢,去皮尖雙仁者),甘草(炙,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溫服。

(《家鈔》)黃芩知母湯,治夏月火嗽,有痰有聲,面赤煩熱。

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貝母,桔梗,天花粉,甘草(各等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服。

白話文:

將兩杯水倒入鍋中,加入三片薑、五片紫蘇葉,煮沸後再煮八分,待涼後服用。

這個方劑叫做前胡散,可以治療心胸煩熱、呼吸不暢、咳嗽痰稠等症狀。

藥方如下:前胡、桑白皮、貝母、麥門冬各半錢,杏仁(去皮尖、取雙仁)一錢,甘草(炙)五分。

將一碗半水倒入鍋中,加入三片薑,煮沸後再煮七分,溫熱後服用。

這個方劑叫做黃芩知母湯,可以治療夏季因熱氣引起的咳嗽,伴隨有痰、聲音嘶啞、面紅發熱等症狀。

藥方如下: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子、貝母、桔梗、天花粉、甘草各等分。

將兩杯水倒入鍋中,煮沸後再煮八分,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