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 (1)

1. 治脹滿宜理脾土養肺金

夫脹滿之病,皆因脾失健運之常,須要補脾養肺,以制肝木,俾脾無賊邪之患,滋腎以制心火,使肺氣得清。兼以節飲食,戒慮念,無有不安者古方用禹餘糧丸,所以實脾制肝,若善用者,以之增減,因證使之,殊為切當。

白話文:

脹滿這種病,都是因為脾臟失去正常運作的功能所導致。需要補養脾臟、滋養肺臟,來抑制肝木的過度旺盛,讓脾臟沒有外邪侵犯的憂患;還要滋養腎臟來控制心火,使肺氣能夠清肅。同時要節制飲食,戒除憂慮雜念,這樣就不會有不舒服的情況發生。古時候的藥方使用禹餘糧丸,就是用來強健脾臟、抑制肝臟。如果能善加運用,根據不同情況來加減藥物,就會非常恰當。

2. 治腹脹有因利下之過

經曰:下之則脹已。此因濕熱飲食有餘脾胃充實者言也。如仲景治傷寒邪入三陰經,及入於裡而成內實,腹滿堅實,大便秘而不利者,宜以三承氣湯下之可也。若因脾虛內寒不足,而氣不能連化精微而成腹滿者,故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以辛熱,行其壅滯之氣,庶使脾土旺健而脹運行,斯可愈矣即經所謂塞因塞用,從治之法耳。醫者不察乎此,惟執下之脹已,急於獲效。

病者苦於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殊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腹脹愈甚,去死不遠。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運行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是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使用瀉下的方法,腹脹就會消除。」這句話是指因為體內濕熱、飲食過量,導致脾胃功能強盛而引起的腹脹。例如張仲景治療傷寒病邪侵入三陰經,或者病邪進入體內形成裡實證,導致腹部脹滿堅硬,大便秘結不通的情況,可以用三承氣湯來瀉下通便。

但如果是因為脾虛、體內寒冷、正氣不足,導致氣無法正常運化精微物質而引起的腹脹,就應該以甘溫藥物補養脾氣為主,再稍微搭配一些辛熱的藥物,來疏通行氣,讓脾氣恢復健旺,使脹氣能夠運行,這樣才能治好。這就是經典上所說的「塞因塞用」,是從其病機反向治療的方法。

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辨別病因,只認為瀉下就能消除腹脹,急著想要見效。病人因為腹脹難受,喜歡使用瀉下藥物,希望能快速通暢。卻不知道這樣暫時的通暢,會更加損耗正氣,導致腹脹更加嚴重,離死亡就不遠了。俗話說「氣虛沒有補法」,是因為氣滯時,感覺難以補養。卻沒想到是因為正氣虛弱,不能運化才導致疾病。經典上說:「身體強壯的人,氣血運行順暢,病就會好。」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