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 (1)

1. 驚悸屬虛不外養血安神清痰三法

治驚悸必先以養心安神之劑,隨後豁痰,或用吐法,大便結而脈實者,以硃砂滾痰丸下之,一服不愈,再服之,無不愈者。

丹溪曰:驚悸多屬血虛,有慮便動,則虛也。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只是痰多。時覺心跳者,亦是血虛。怔忡無時,驚悸有時而作。

白話文:

治療心悸,必須先用養心安神的藥物,接著再用化痰的藥,或者使用催吐的方法。如果大便乾結、脈象強實的,就用硃砂滾痰丸來通便,吃一次沒好,就再吃一次,沒有治不好的。

朱丹溪說:心悸多半屬於血虛,因為一有憂慮就容易發作,這是虛弱的表現。如果心悸時好時壞,那是因為痰液因火氣而擾動。瘦的人多半是血少,胖的人只是痰多。如果常常覺得心跳,也是因為血虛。怔忡是無時無刻都會發作,而驚悸則是有時才會發作。

2. 治驚悸有從肝膽二經

肝出謀慮,遊魂散守,惡動而驚,重治於肝經。膽為決斷,屬志不伸,觸事而驚,重治於膽腑。有因怒氣傷肝,有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冗,思想無窮,則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寧。此其所以有從肝膽出治也。

郁痰留飲,積於心包胃口而致驚悸怔忡者有之,此又不可概以虛而治也。醫者當參究脈候立方處治,速能奏功。

經曰:驚者平之。平者,平常也。以其平常,則不驚也。《病機賦》云:一人聞聲即驚,醫者令患人坐於堂上,使兩人扶之。醫首下堂以小凳木槌手擊,而口云:吾擊凳亦常事耳,爾何必驚?且擊且言,患者視之久而驚遂定。此深得平之之法也。

白話文:

治療驚悸這種病症,有從肝經和膽經兩方面著手的說法:

肝臟主導謀略思慮,當肝氣虛弱時,魂魄就容易散亂,會因為一點小動靜就感到驚恐,這種情況要重點治療肝經。膽主決斷,如果膽氣不舒暢,意志消沉,遇到事情就容易驚慌,這種情況要重點治療膽腑。有的人是因為發怒而傷到肝臟,有的人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傷到膽腑。此外,母體虛弱會導致子臟也虛弱,進而造成心血不足。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慾望太多、思慮過多,就會耗損心神,導致心神不安寧。這些都是需要從肝膽來治療驚悸的原因。

另外,也有因為體內有鬱積的痰液或水飲,積存在心包和胃部,導致驚悸、心悸的,這種情況又不能一概認為是虛症來治療。醫生應該仔細診察脈象,開立適當的處方來治療,這樣才能快速見效。

醫書上說:「驚,要用平和的方法來治療。」所謂「平和」,就是指平常心。保持平常心,就不會感到驚恐了。《病機賦》裡說:有一個人聽到聲音就容易驚恐,醫生就讓病人坐在廳堂上,讓兩個人扶著他。醫生自己走到廳堂下,用小木凳和木槌敲打,並且說:「我敲凳子也是很平常的事,你為什麼要驚慌呢?」醫生一邊敲打一邊說,讓病人看著他,久而久之,病人的驚恐就平定了。這就是深得「平和」治療方法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