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六 (1)

1. 心痛敘論

經曰: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胞絡也。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則痛止矣。重感於寒則痛久矣。

《針經》曰: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根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心中急痛。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脈經》曰:憂愁思慮則傷心,則苦驚喜忘善怒。心傷者,其人勞倦則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其脈弦,此心臟傷所致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真正的真心痛,是寒邪侵犯心臟本身(君主之官),會出現手腳冰冷發青到關節處,嚴重的話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另外一種厥心痛,則是寒邪停留在心包絡這個部位。

《黃帝內經·舉痛論》說:寒氣侵入背部腧穴的經脈,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血虛,血虛就會引起疼痛,而背部的腧穴又與心臟相連,所以就會牽引著產生疼痛。按壓患處如果有溫熱的感覺產生,疼痛就會停止。如果再次受到寒邪侵襲,疼痛就會持續很久。

《針灸經》說:足太陰脾經的一條分支,會從胃部向上經過橫膈膜,注入心臟。這條經脈如果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舌根僵硬、吃東西就想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滿、頻繁打嗝、心中突然劇烈疼痛。如果胃部出現疾病,就會腹部脹滿,胃脘部對應到心臟的位置會疼痛,疼痛還會向上蔓延到兩脅,導致橫膈膜和咽喉不通暢。

《脈經》說:憂愁思慮會損傷心臟,會讓人容易受到驚嚇,容易忘事,還會容易發怒。心臟受到損傷的人,如果勞累就會出現頭面發紅且向下沉重,心中疼痛會貫穿到背部,脈象會呈現弦狀,這是因為心臟本身受到損傷所導致的。

2. 心痛有熱厥寒厥不同

《病機機要》曰:諸心痛者,皆少陰厥陰氣上衝也。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也。其脈浮大而洪,當灸太谿及崑崙,謂表裡俱瀉之,是謂熱病汗不出,引熱下利,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畢服金鈴子散則愈,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有火實心中痛者,因氣而食,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則注悶,心胸高起,按之愈。

痛不能飲食,急可利之,利後以藁本湯去其餘邪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以朮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旦發夕死,急當救之。是知久病無熱,暴病非寒也。此寒熱厥痛,與夫大實心痛者治法已詳。又有久病氣血虛損及素作勞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

故錢氏心虛者炒鹽補之,《圖經》《衍義》中牡蠣治心痛,則蠣粉與鹽實得之矣。

白話文:

《病機機要》說:各種心痛,都是因為少陰、厥陰的氣向上衝逆所導致的。心痛有因為熱邪引起的熱厥心痛,這種情況會全身發熱,腳卻冰冷,疼痛劇烈時會煩躁想吐,額頭會自己冒汗,這就可以判斷是熱邪引起的。它的脈象會是浮大而洪盛,這時應該針灸太谿穴和崑崙穴,意思是表裡一起瀉掉熱邪,這就叫做熱病卻發不出汗,要引導熱邪向下從大便排出,或是讓全身都能出汗,病才會好。針灸完後服用金鈴子散就能痊癒,疼痛停止後再服用枳朮丸來去除剩下的邪氣。另外,有因為火熱積實於心中導致的疼痛,這種情況是因為氣積聚而吃東西,突然發作疼痛,大便可能不通暢,久了就會感到胸悶,心胸部位會隆起,按壓會感覺好些。

這種疼痛會讓人無法進食,要趕快疏通大便,大便通暢後再用藁本湯來去除剩下的邪氣。還有因為寒邪引起的寒厥心痛,這種情況會手腳冰冷、全身冒冷汗,小便清澈,或者大便稀溏且不覺得口渴,氣息微弱、身體無力,要趕快用朮附湯來溫補。寒厥引起的突然疼痛不是久病,可能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要趕緊救治。由此可知,久病的心痛通常不是熱邪引起的,而突然發病的心痛通常不是寒邪引起的。這種寒熱厥引起的心痛,以及火熱積實於心中導致的心痛的治療方法,前面都已經詳細說明了。另外,還有久病、氣血虛損,或是平常就勞累、體質虛弱的人所患的心痛,都是因為虛弱引起的疼痛。

所以錢乙認為,心虛的人可以用炒過的鹽來補養,《圖經》、《衍義》中提到牡蠣可以治療心痛,那麼用牡蠣粉和鹽,就是真的能達到療效了。

3. 心痛病分三因

陳無擇云:十二經絡各感六淫,則其氣閉塞,鬱於中焦,氣與邪爭,發為疼痛。足厥陰心痛,兩脅急引小腹連陰股相引痛。手心主痛徹背,心煩掌中熱,咽乾目黃赤脅滿。足太陰心痛,肚腹脹滿,澀澀然大便不利,膈閉咽塞。手太陰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季脅空痛,遺矢無度,胸滿煩心。

足少陰心痛,煩劇面黑,心懸若飢,胸滿,腰脊痛引背腧。諸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諸府心痛,難以俯仰,小腹上衝,卒不知人,嘔吐泄瀉。此皆諸經諸俞諸府涉邪所致,病屬外因。

五臟內動,沮以七情,則其氣痞結,聚於膻中。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與厥陰心胞絡之經同一機也,每每云心痛皆是此經之病,世人鮮有言之者。又中脘氣與血搏為疼痛,此為胃脘痛。肝心痛者,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脾心痛者,如針錐刺其心腹,蘊蘊然氣滿。肺心痛者,若從心間起動,作痛益甚,色則不變。腎心痛者,與背相引,善瘈,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胃心痛者,腹脹滿,不下食,食則不消。皆臟氣不平,喜怒憂鬱所致,屬內因。

飲食勞逸,觸忤非類,使臟氣不平,痞隔於中,食飲遁積,變亂腸胃,發為疼痛。或飲啖生冷果實,中冷不能消散,結而為積,遇食還發,名積心痛及其臟寒生蛔致心痛者。所謂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者。除風熱寒屬外所因,余皆不內外因。

又婦人惡血入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於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擊屍疰,使人心痛,亦屬不內外因。

白話文:

心痛病因分三類

陳無擇說:十二條經絡各自受到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的侵襲,就會導致經絡氣機閉塞不通,鬱積在中焦部位。正氣和邪氣相互爭鬥,就會引發疼痛。

足厥陰肝經的心痛,會出現兩側脅肋部急迫抽痛,並牽引到小腹,甚至連陰部和大腿內側也會有牽引痛。手厥陰心包經的心痛,會痛徹後背,同時伴隨心煩、手心發熱、咽喉乾燥、眼睛發黃發紅,以及脅肋部脹滿的症狀。足太陰脾經的心痛,會出現肚子脹滿,大便乾澀難解,胸膈悶塞,咽喉堵塞的症狀。手太陰肺經的心痛,會感到呼吸短促、氣息不足,季脅部位空痛,大便失禁,胸部脹滿、心煩。

足少陰腎經的心痛,會感到心煩意亂,面色發黑,心中好像飢餓一樣,胸部脹滿,腰背疼痛並牽引到背後的穴位。各種經絡引起的心痛,心痛和背痛會互相牽引,心痛會痛到背部,背痛也會痛到心臟。各臟腑引起的心痛,會讓人難以彎腰或抬頭,小腹有氣往上衝,突然間失去知覺,並伴隨嘔吐、腹瀉。這些都是由於各經脈、各俞穴、各臟腑受到外邪侵襲所導致的,病因屬於外在因素。

五臟在內受到影響,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刺激,導致氣機阻滯、鬱結在膻中穴這個部位。醫書上說:膻中穴是輔助君主(心臟)的官位,快樂的情緒由此產生。它和厥陰心包經的生理機制相同,所以通常說的心痛多是這個經脈的問題,但世人卻很少提到這一點。另外,中脘穴部位的氣血互相搏擊也會引起疼痛,這屬於胃脘痛。肝臟引起的心痛,患者面色蒼白,像將死之人,整天都嘆氣不止。真正的心臟痛,是寒邪傷及心臟,會導致手腳發青直到關節,嚴重的會在早晨發病,晚上就死亡,或是晚上發病,隔天早上就死亡。

脾臟引起的心痛,會感覺像針錐刺在心腹,腹內持續脹滿。肺臟引起的心痛,好像從心臟內部發動,疼痛越來越厲害,但臉色沒有改變。腎臟引起的心痛,會牽引到後背,容易抽搐,感覺好像有東西從背後觸碰心臟,身體會彎曲起來。胃引起的心痛,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吃了也難以消化。這些都是因為臟腑之氣失調,受到喜、怒、憂、鬱等情緒影響所導致的,病因屬於內在因素。

飲食不當,勞累過度,接觸到不適合的東西,都會使臟腑之氣失調,導致氣機阻滯在體內,食物或飲品停滯不化,擾亂腸胃功能,從而引發疼痛。或者吃太多生冷的瓜果,體內受寒而無法消散,結成積聚,一遇到食物就會發作,這稱為積聚性心痛。還有因為體內寒冷而生蛔蟲導致的心痛。總之,所謂的九種心痛,分別是:因飲酒、因飲食、因風邪、因寒冷、因熱邪、因心悸、因蟲積、因疰病、因反覆來回疼痛。除了風、熱、寒屬於外在因素,其餘的都屬於非內非外的因素。

另外,婦女的惡血侵入心脾經絡,也會引發疼痛,而且比其他種類的疼痛更嚴重。還有突然中邪、被鬼神所侵擾,或受屍毒影響,也會導致心痛,這些也都屬於非內非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