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二 (1)

1. 耳病敘論

《內經》曰:腎開竅於耳,耳為腎之外候。又曰: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又云:脫精者則耳聾。

又曰:心通竅於耳,陽氣上甚而躍,故耳鳴也。

巢氏曰: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於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腎脈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血氣,兼受風邪,損於腎臟則精脫,精脫者耳聾。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併時,並則腎臟氣逆,名之為厥。厥氣相搏,入於耳之脈,則令耳聾。

其腎病脫精耳聾者,其候頰顴色黑。手少陽之脈動而氣厥逆而耳聾者,其候耳內煇煇焞焞也。手太陽厥而聾者,其候聾而耳內氣滿。

(《保命集》)云:耳者,以竅言之水也,以聲言之金也,以經言之手足少陽俱會其中也。有從內不能聽者主也,有從外不能入者經也。有若蟬鳴者,有若鐘鳴者,有若火熇熇狀者,各隨經見之,其間虛實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聾者,何謂治肺?肺主聲,鼻塞者肺也。何謂治心?心主臭。

如推是法,皆從受氣之始。腎受氣於巳,心受氣於亥,肝受氣於申,肺受氣於寅,脾受氣於四季。此治法皆長生之道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腎在耳朵開竅,耳朵是腎臟在外的表現。又說:腎臟是使身體強壯的器官,技巧才能產生。還說:腎精耗損的人就會耳聾。

又說:心臟與耳朵相通,陽氣過於亢盛向上衝,所以會耳鳴。

巢元方說:腎是足少陰經脈,儲藏精氣並與耳朵相通。耳朵是各種經脈匯聚的地方。如果精氣調和,腎脈強盛,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如果勞累損傷了氣血,又受到風邪侵襲,損害了腎臟,就會導致精氣耗損,精氣耗損的人就會耳聾。然而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都有與耳朵相連的,它們的陰陽經氣有時候會匯聚在一起,匯聚時會導致腎臟氣機逆亂,稱為「厥」。逆亂的氣互相搏擊,進入耳朵的經脈,就會導致耳聾。

腎病導致精氣耗損而耳聾的人,臉頰顴骨的顏色會發黑。手少陽經脈氣機逆亂導致耳聾的人,耳朵裡面會感到熱烘烘的。手太陽經脈氣機逆亂而耳聾的人,耳朵會聽不到聲音,而且耳朵裡面感到脹滿。

《保命集》說:從孔竅的角度來說,耳朵屬水;從聲音的角度來說,耳朵屬金;從經絡的角度來說,手少陽和足少陽經都匯集在耳朵。有的是因為內在原因聽不到聲音,屬於主病;有的是因為外在原因聲音無法傳入,屬於經絡的病變。耳鳴有像蟬叫的,有像鐘鳴的,有像火燒的聲音,這些都根據所屬經絡的病變表現出來,其中虛實的情況不可不仔細觀察。比如,耳聾了,為什麼要治療肺呢?因為肺主聲音,鼻塞也是肺的問題。為什麼要治療心呢?因為心主嗅覺。

如果按照這個方法推論,都要從接受氣機的開始。腎在巳時接受氣機,心在亥時接受氣機,肝在申時接受氣機,肺在寅時接受氣機,脾在四季接受氣機。這種治療方法都是養生長壽的原則。

2. 耳聾有六候

諸書論聾證有六候,有氣聾、熱聾、風聾、厥聾、勞聾、陰聾,又有耵耳、膿耳。大抵耳屬足少陰之腎經,腎寄竅於耳也。腎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主耳聾。且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併,則臟氣入於耳而為厥,是為厥聾,必有眩運相兼。耳者宗脈之所附,脈虛而風邪乘之,經氣痞而不宣,謂之風聾,必有頭痛之證。

勞役傷於氣血,淫欲耗其精元,瘦瘁力疲,昏昏聵聵而哄哄然者,是謂勞聾,必兼虛怯等證,此好色腎虛者有之。有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鳴。有熱乘虛隨脈入耳,結為膿汁,謂之膿耳。或耳間有津液風熱搏之,結硬成核塞耳,亦令暴聾,此為耵耳。前是數者皆當推其腎脈,風則浮盛,熱則洪大,虛則澀而微。

風者散之,熱者清之,腎虛者補益之,痰火者涼而降之,各隨其宜而治之,豈有不聰聽者也?

白話文:

關於耳聾,各種醫書提到有六種情況:氣虛引起的耳聾、熱邪引起的耳聾、風邪引起的耳聾、氣血逆亂引起的耳聾、勞累引起的耳聾、以及陰虛引起的耳聾,另外還有耳屎堵塞和耳朵流膿的情況。

大致上來說,耳朵屬於足少陰腎經所管,腎氣開竅於耳朵。腎氣通於耳朵,主要掌管的是精氣。如果精氣調和,腎氣充足,耳朵就能聽得清楚。但如果過度勞累損傷氣血,精氣耗損,導致腎氣衰竭,就會造成耳聾。而且,十二經脈都與耳朵有所關聯,如果陰陽經脈的氣機相互影響,導致臟腑之氣進入耳朵而造成氣血逆亂,這就稱為「厥聾」,通常會伴隨頭暈。耳朵是宗脈聚集的地方,如果脈絡虛弱,風邪就會趁虛而入,使得經絡氣機阻塞不通,這就是「風聾」,通常會有頭痛的症狀。

如果因為勞累過度而損傷氣血,或是因為過度性慾而耗損精元,導致身體消瘦、疲憊無力、頭腦昏沉、耳朵嗡嗡作響,這就是「勞聾」,通常會伴隨虛弱等症狀,這種情況常見於好色導致腎虛的人。另外,如果痰火上湧,鬱積在耳中,就會導致耳鳴;或是熱邪趁虛隨脈絡進入耳朵,形成膿液,這就是「膿耳」。還有一種情況是,耳朵內的津液與風熱相搏,結成硬塊阻塞耳朵,也可能導致突然耳聾,這就是「耵耳」。

以上這些情況,都應該仔細診察腎脈的情況,如果是風邪引起的,脈象會浮盛;如果是熱邪引起的,脈象會洪大;如果是虛弱引起的,脈象會澀而微弱。

對於風邪引起的,要用發散的方法;對於熱邪引起的,要用清熱的方法;對於腎虛引起的,要用補益的方法;對於痰火引起的,要用清涼降火的方法。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難道還會有聽不清楚的嗎?

3. 耳聾耳鳴屬熱者多

《原病式》曰:聾之為病,俗醫卒以慓悍燥烈之藥制之,往往謂水虛冷故也。夫豈知水火之陰陽,心腎之寒熱,榮衛之盛衰,猶權衡也。一上則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此平治之道也。夫心火本熱,虛則寒矣;腎水本寒,衰則熱矣。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耶?世俗又云:老人多是虛冷而無熱,此世之誤也。

凡老人之氣衰,多病頭目昏眩,耳鳴或聾,上氣喘咳,涎唾稠黏,口苦舌乾,筋痿脈促,二便秘結,此皆陰虛陽實之證。故經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惟是孤陽獨盛,見證皆火,又以熱藥與之,是以益火也。大寒之藥故不可服,而惟以溫平調理,計出萬全。

耳鳴有聲,非妄聞也。耳為腎竅,交會於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若水虛火實而熱上甚客其經絡,衝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諸聲音也。

丹溪云:耳聾屬熱,少陽、厥陰熱多,有氣秘者亦是為熱。氣秘者耳不鳴。

白話文:

《原病式》說:耳聾這種病,一般庸醫常常用藥性猛烈燥熱的藥物來治療,往往認為是腎水虛寒的緣故。他們哪裡知道水火的陰陽、心腎的寒熱、以及榮衛的盛衰,就像秤一樣,一邊高了,另一邊就一定會低,所以高的地方要壓制它,低的地方要抬高它,這才是平穩的治療方法。心火本來就是熱的,虛了反而會變寒;腎水本來是寒的,衰弱了反而會變熱。腎水既然已經不足,怎麼可能反而變寒呢?世俗又說:老人大多是虛寒而沒有熱,這實在是世俗的錯誤觀念。

凡是老人氣衰,多會出現頭暈眼花、耳鳴或耳聾、呼吸急促咳嗽、痰涎黏稠、口苦舌乾、筋脈萎縮、脈搏急促、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這些都是陰虛陽實的表現。所以《黃帝內經》說:人到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了一半,只有陽氣獨自旺盛,所表現的症狀都是火熱,如果再用熱藥來治療,就會更加助長火勢。所以大寒的藥絕對不能服用,只能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耳鳴是有聲音的,並不是憑空聽見的。耳朵是腎的竅,和手太陽、少陽經,以及足厥陰、少陰、少陽經相通。如果腎水虛而火氣旺盛,熱邪上炎侵襲經絡,衝擊耳中,就會鼓動聽覺器官,隨著脈氣的強弱而產生各種聲音。

丹溪說:耳聾多屬於熱證,少陽、厥陰經的熱邪居多,也有因為氣機不暢導致的,也屬於熱證。氣機不暢的耳聾,通常不會有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