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九針所宜

九針之用,各有所宜。長短大小,各有所施。刺熱者,用鑱針。病在皮膚,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刺寒者,用毫針。病痹氣通而不去者,取以亳針。毫針者,靜以徐往,微以久留而養,以取痛痹。刺大者,用鋒針。鋒針者,以發痼疾。刺小者,用圓利針。圓利針者,以取暴氣,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

刺癰者,用鈹針。鈹針者,以取大膿,井榮分俞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鑱針,出瀉陽氣。圓針者,揩摩分內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勿陷於病所。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之鍉針。長針者,可以致遠痹,病在中者,取以長針。火針者,以瀉機關之水,水腫不能過關節者,取以火針。

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以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針之所取也。

白話文:

九針之用,各有所宜。長短大小,各有所施。

九針的使用,各有其適宜的病症。針的長短大小,也應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選擇。

刺熱者,用鑱針。病在皮膚,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治療熱症,應使用鑱針。如果病症位於皮膚,則用鑱針刺之,但不要刺在皮膚白的地方。

刺寒者,用毫針。病痹氣通而不去者,取以毫針。毫針者,靜以徐往,微以久留而養,以取痛痹。

治療寒症,應使用毫針。如果病症是痺氣暢通但未消散,則用毫針刺之。使用毫針時,應靜心緩慢刺入,輕微停留,以溫養氣血,達到緩解疼痛痺症的效果。

刺大者,用鋒針。鋒針者,以發痼疾。

治療較大的病症,應使用鋒針。鋒針的功效是發散痼疾。

刺小者,用圓利針。圓利針者,以取暴氣,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

治療較小的病症,應使用圓利針。圓利針的功效是取除暴氣,如果痺氣突然發作,則用圓利針刺之。

刺癰者,用鈹針。鈹針者,以取大膿,井榮分俞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鑱針,出瀉陽氣。

治療癰腫,應使用鈹針。鈹針的功效是排出膿液,如果井榮分俞等穴位出現大膿包,則用鈹針、鑱針刺之,排出陽氣。

圓針者,揩摩分內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

使用圓針時,應輕輕地摩擦穴位之間,不可傷及肌肉,以瀉出分氣。

鍉針者,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勿陷於病所。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之鍉針。

使用鍉針時,應主要按壓脈絡,不可陷入,以引導氣血運行,防止邪氣入侵病所。如果病症是脈氣不足,需要補氣,則用鍉針刺之。

長針者,可以致遠痹,病在中者,取以長針。

長針的功效是治療遠處的痺症,如果病症位於身體內部,則用長針刺之。

火針者,以瀉機關之水,水腫不能過關節者,取以火針。

火針的功效是瀉出關節處的積水,如果水腫導致關節無法活動,則用火針刺之。

2. 內經補瀉

帝曰:余聞刺法,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凡用針者,隨而瀉之,迎而道之,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菀陳者除之,邪勝則虛之,徐而疾則實,疾而實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之意,若忘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環,去如絃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必取誅之。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白話文:

皇帝說:我聽說針灸療法,有餘者就瀉掉,不足者就補上。岐伯說:百病的產生,都有虛實之分,而補瀉方法則依此而行。瀉掉虛弱,補上實處,神靈便離開了它的居所,導致邪氣佔據正氣,真氣無法安定,粗心大意導致失敗,這就是夭折的原因。補上虛弱,瀉掉實處,神靈回到它的居所,長久地填補空虛,這才是真正的良工。

凡是用針的人,順著病氣瀉掉它,迎著病氣治療它,虛弱就補實,飽滿就瀉掉,積聚的病氣就去除它,邪氣過盛就虛掉它,緩慢的病就補實,快速的病就虛掉它。說實與虛,好像有又好像沒有;觀察前後,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治療虛與實,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虛實的關鍵,九針是最妙的。補瀉的時機,以針來進行。瀉法必須將針向內持住,然後放出來,排開陽氣讓針到達病處,邪氣得以排出,按住並引導針,這就是所謂的內溫,血液不會散開,氣也不會出來。

補法就順著它,順著它的意思,好像忘記又好像在進行,好像按著,像蚊蟲停留,好像留住又好像環繞,離開就像弦斷,讓左側依附右側,其氣自然停止。外門已經關閉,中氣便實了,一定不會留血,一定可以取勝。刺針而氣不到,不論刺了多少次,刺針而氣到了,就拔掉針,不再刺了。

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三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四曰制砭石,五曰知五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瀉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睫,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白話文:

針灸醫術有五種可以傳遍天下:百姓共同享用剩飯,卻不知道它的來源。第一是治神,第二是養生,第三是辨識毒藥,第四是製作砭石,第五是了解五臟六腑血氣的診斷方法。這五種方法互相依賴,各有先後順序。現在世俗的針灸,只知道虛者補實,實者瀉之,這都是一般人都知道的。

但是真正的針術要效法天地運行法則,隨機應變,和諧如同響應,隨行如影,沒有鬼神之說,只講究自然法則。

皇帝問道:我想要了解真正的針灸之道。岐伯回答:針灸的真諦,必須先治神。五臟六腑的功能確定,九候脈象齊備,之後才能使用針灸。各種脈象看不見,各種凶險聽不到,內外相應,沒有先兆,可以觀察脈象的變化,才能施針於人。人有虛實之分,五種虛證不可靠近,五種實證不可疏遠。當疾病發作之時,時機緊迫,出手要快,針刺要準確而均勻,靜心觀察病症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冥冥之中,莫知其形」。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義無邪下,必正神。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

空中之機,清淨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白話文:

小針的精髓,易於講解,難於實踐。粗淺的層面,注意針灸部位,更高的層面,注重精神意念。精神集中,患者在門口,還沒看到病情,怎麼知道病因呢?針刺的精妙之處,在於速度和遲緩。粗淺的層面,守住關節,更高的層面,把握機理。機理的運作,離不開虛空。

第四段

空中之機,清淨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

虛空中的機理,清淨微細,來去無蹤,不可預測。懂得機理的人,不能用固定的方法去把握,不懂機理的人,即使觸碰也無法發揮作用。知道機理的來去,需要與之約定。粗淺的層面,只是摸黑,真正的妙處,只有技藝精湛者才懂得。

第五段

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逆向治療為逆,順向治療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阻。迎著病氣奪取,怎麼能不虛?追著病氣治療,怎麼能不實?迎合病氣,隨之而動,以意念調和,針灸之道,盡在其中。

總體而言,这段文字闡述了中醫針灸的一些重要理念,包括

  • 辨證施治: 根據病症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針灸方法。
  • 虛實辨證: 根據身體的虛實狀況,決定針刺的部位和手法。
  • 守神御氣: 精神集中,感受氣血的流動,掌握針刺的力度和深淺。
  • 把握機理: 理解針刺的機理,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 逆順相濟: 逆向和順向治療相結合,才能徹底治癒疾病。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亳。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

白話文:

凡是用針者,遇到虛症就用針灸來補實,遇到氣血充盈就用針灸來泄瀉,遇到瘀血停滯就用針灸來排除,遇到邪氣盛行就用針灸來虛化。

《大要》中說:持針的技巧,堅固的針是寶,用正指直刺,針尖不要左右搖晃,心神要集中在穴位上。《靈樞》中記載:醫者要專心致志地診斷病症,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針刺時要毫不猶豫。

針刺時,必須選擇懸陽穴位,以及與其相連的兩旁衛穴。心神必須集中,不可分心,才能準確判斷病症的存亡。

血脈位於腧穴的橫行位置,觀察時應該清澈透明,觸摸時應該堅實有力。

用針灸補實虛症時,針刺部位會感到熱,因為氣血充盈就會感覺熱。用針灸瀉瀉滿盈時,針刺部位會感到寒涼。用針灸排除瘀血時,會排出黑色血液。用針灸虛化邪氣時,出針後不要按壓。

針刺速度快而退出速度慢,表示病情屬於實證,出針時要快速按壓。針刺速度慢而退出速度快,表示病情屬於虛證,出針時要緩慢按壓。

所謂的實證與虛證,指的是寒熱氣血的多少。如果病情若有若無,很難準確判斷。觀察病症的發展變化,就能知道病情的先後順序。

對於虛實證的判斷,醫生不能失誤,要精準掌握針灸方法。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淺深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膽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白話文:

如果得到又失去,就偏離了方法。虛實的關鍵,九針最妙,是因為各有所宜。補瀉的時機,要與氣的開合相配合。九針的命名,各不相同,是因為針法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補瀉。刺實需要刺虛的地方,留針,直到陰氣達到巔峰才拔針。刺虛需要刺實的地方,陽氣達到巔峰,針下發熱,才拔針。經氣已經到達,要謹慎守護,不要失去,不要隨意變更。

針灸的深淺在於意念,要了解疾病的內外。針灸的遠近如同一樣,深淺的徵兆相同。要像面對深淵一樣,不敢掉下去。手要像握著老虎一樣,希望它強壯。精神不要被其他事物所牽掛,靜心觀察病人,不要左右看。志向不要邪惡,要端正正直。一定要端正精神,想要鎮住病人,目光要控制住病人的精神,讓氣血容易流通。

所謂容易陳述的,就是容易說出來。難以進入的,就是難以施行於人。粗略守住形體的,就是守住刺法。深入守住精神的,就是根據人體血氣的盈虧,決定補瀉。神客,就是正邪交會。神,就是正氣。客,就是邪氣。在門,就是邪氣循著正氣出入的地方。尚未看到疾病,就能預知邪正之氣在何經脈發病。不了解疾病的根源,就能預知何經脈的疾病,以及取穴的位置。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白話文:

針刺時,輕微且緩慢,這是掌握針刺速度的要旨。粗糙地守住關節,只顧著四肢而不知道血氣和邪氣在體內流動,這是錯誤的做法。精通針灸的人,知道要守住氣機。氣機的運作,不能離開它所依附的空間,這說明他知道氣的虛實,從而決定針刺的速度。氣機在空間中運行,清靜而微弱,針刺時就能得氣,並用心守住氣機,不讓它散失。氣機來時不可強求,因為氣盛時不可補;氣機走時不可追趕,因為氣虛時不可瀉。氣機不可輕易被外物牽引,這說明氣機容易散失。

叩診時沒有反應,說明不懂得補瀉的要旨,因為血氣已經耗盡,氣機無法下行。懂得氣機的往來,就知道氣機的逆順、盛虛。想要與氣機相約,就知道氣機可取的時間。粗糙而無知的人,糊里糊塗地不懂氣機的微妙之處。精通針灸的技藝,才能完全理解針灸的要旨。

氣機往回走,稱為逆,說明氣虛而微弱。微弱,就是逆。氣機往前走,稱為順,說明氣機平穩。平穩,就是順。明白氣機的逆順,在正確的行針過程中不再疑惑,說明他知道針刺的部位。

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瀉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必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逆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白話文:

面對病症,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屬於瀉法。追隨病勢,加以幫助,屬於補法。所謂「虛則實之」,是指當人體氣機虛弱時,需要補益。而「滿則瀉之」,是指當人體氣機過盛時,需要瀉去。至於「菀陳則除之」,指的是清除血脈中的瘀滯。而「邪勝則虛之」,指的是當邪氣入侵身體,需要瀉去邪氣。

「徐而疾則實」,指的是緩慢進入,快速出去,屬於實證。「疾而徐則虛」,指的是快速進入,緩慢出去,屬於虛證。所謂實與虛,指的是有氣和無氣。

觀察病症發展的先後,如同有似無,指的是氣機的虛實和補瀉的先後順序。觀察氣機的消長變化,如同得到和失去,指的是補法必然有效果,瀉法則會讓人感覺到失去。

因此,精通針灸的人,懂得氣機的流注位置,並掌握其門戶,明白調氣的原理,知道補瀉的適用時機,以及緩急的程度,還有取穴的準確位置。瀉法要採用圓針,切入並旋轉,使氣機得以運行。快速進入,緩慢出去,才能將邪氣排出;伸針逆行,搖動大穴,氣機就能快速排出。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神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瀉必用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納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

故曰:瀉補必用圓者。圓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圓與方,非針也。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勿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出。

白話文:

針灸時,補法需要用方形手法,外引皮膚,讓針到達穴位,左手引導針尖,右手推動皮膚,輕微旋轉並緩慢推針,一定要保持方向正確,穩固靜止。堅定心神,不要急於收針,輕微留針讓氣向下運行,疾病才會排出。推動皮膚,覆蓋住穴位,神氣才能保持。使用針灸時,切記不可忘記神氣運作。

瀉法也需要用方形手法,因為氣血旺盛,如同月圓、天氣溫暖、身體安穩。在吸氣時下針,然後等待吸氣時轉針,再次等待呼氣時緩慢拔針。

因此說:瀉補手法都需要用圓形。圓形代表運行,運行代表移動。刺針必須命中經絡,然後以吸氣方式拔針。所以圓形和方形,並不是針本身的形狀。

瀉實症時,氣血旺盛才下針。針與氣血一同進入穴位,打開穴位就像開啟門戶,針與氣血一同排出,精氣不受損傷,邪氣才會下降。外門沒有閉合,才能排出疾病,擴大穴位通道,就像疏通道路,這就是大瀉法。必須迅速刺入,大力排出,讓氣血流通,持針不要放鬆,保持專注。等待呼氣時下針,氣血排出時不要再刺入,針周圍氣血不通暢,精氣就無法排出。

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遠,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出。大氣皆出,故命曰瀉。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

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所處,推合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補瀉弗失,與天地一,經氣以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如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向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

白話文:

針灸治療時,若病症屬於實證,則應迅速出針,使氣迅速進出針體,熱氣無法擴散,封閉病邪入侵的門戶,使邪氣散布,精氣得以保存。根據患者呼吸的節奏,在吸氣時靠近病灶,不使氣機外泄,在呼氣時則遠離病灶,追趕病邪。

吸氣時,應將針體緩慢插入,避免氣機逆行;靜心等待,避免邪氣擴散。吸氣時,可轉動針體,引導氣機流通;在呼氣時,將針體緩慢拔出,待呼氣結束後再完全拔出。將體內病邪全部排出,稱為瀉法。

以手指觸摸穴位,循經而行,用針刺穴位,散解病邪,用推拿按壓,使氣血流通,用彈針刺激,使氣血奔涌,用指甲刮拭,使邪氣下降,針刺穴位,疏通經絡,達到治療的目的。將針體從穴位外側插入,封閉神氣外泄的門戶,在呼氣結束後將針體插入穴位,靜心等待,直到氣機到達。就像等待心愛之人,不知不覺夜已深,氣機自然到達,病症自行痊癒。

在吸氣時將針體插入穴位,氣機無法外泄,各部位氣機都保持在原位,用推拿手法將穴位合攏,使神氣保存,氣機停留,稱為補法。補瀉方法得當,就能與天地運行規律相合,經絡氣機得以暢通,應謹慎守住,不可疏忽。

針刺的深淺應根據病情而定,遠近都應保持一致。就像面對深淵一樣謹慎,手持針灸工具,就像握住猛虎一樣穩固,精神集中,不為外界事物所影響。持針的手法,應端正平穩,安靜舒適,首先要了解虛實,根據病情決定針刺的速度,左手握住患者骨骼,右手循經而行,針刺時不要接觸肌肉和皮膚。

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針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上者引而去之。視先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寒入於中,推而行之。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入虛者,右手開針孔也。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刺之則重不足,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白話文:

瀉掉病邪,要以正氣為根本;補益元氣,一定要閉合皮膚。輔助針灸,引導氣血運行,病邪就會消散游走,真氣就能安定下來。

皇帝問道:如何才能打開皮膚、疏通腠理呢?岐伯回答:要根據肌肉的紋理,從左側開路,避開皮膚,微微地往裡推針,慢慢地引導針尖,直到氣感不散,病邪才能去除。要明白氣機所在的部位,首先要找到正確的針刺方向,先用輕柔的力量,慢慢地疏通經脈,然後稍微深入一點,慢慢地將針留置在穴位上,這樣才能慢慢地將針刺進去。

如果熱邪在上焦,就用推法將其向下引導;如果熱邪在上焦,就用引法將其向上引導。治療時,先要觀察疼痛的部位,通常先取這個部位的穴位。

如果寒邪在體表,就留針補益;如果寒邪入裡,就用合谷穴瀉法。如果上焦氣虛,就用推法向上提舉;如果下焦氣虛,就用積法向下引導。如果寒邪入裡,就用推法將其驅散。

所謂實證,是指氣機內聚;虛證,是指氣機外泄。氣機內聚,表現為熱證;氣機外泄,表現為寒證。對於實證,用左手開針孔;對於虛證,用右手開針孔。

如果形氣不足,病邪有餘,這就是邪氣勝過正氣,要及時瀉掉病邪。如果形氣有餘,病邪不足,就要及時補益元氣。如果形氣不足,病邪不足,這就是陰陽俱虛,不能針刺,針刺就會加重虛弱,虛弱就會導致陰陽俱竭,血氣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人就會死亡,壯年人也難以恢復。如果形氣有餘,病邪有餘,這就是陰陽俱盛,要及時瀉掉病邪,調整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陰陽相雜。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㒤僻,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

凡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經於氣衝;其直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肺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散氣可收,取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白話文:

所以說,身體機能過盛就要排泄,不足就要補充,這就是醫學的基本原則。針灸若是不懂得遵循陰陽順逆的道理,就可能讓真氣和邪氣互相衝撞。如果病人氣血充盈,卻還用補法,就會導致陰陽失衡,氣血橫溢,腸胃脹滿,肝肺受阻。如果病人氣血虛弱,卻用瀉法,就會導致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萎縮,皮膚薄弱,毛髮焦枯,最終導致死亡。

所有的針灸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調節氣血。氣血積聚在胃部,通過經絡運行到全身,各司其職。宗氣停留於丹田,向下則通過氣衝穴,向上則通過息道穴。如果病人足厥,說明宗氣下行不暢,肺部的血液凝滯,需要用火灸的方法來調節,才能將其引導出來。針灸可以散氣,也可以聚氣。在安靜的環境下,專注於神志,閉目塞耳,讓魂魄不散,集中精神,讓精氣凝聚,不要受外界干擾,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針灸時必須專心致志,將注意力集中在針上。針刺要淺而留,微而浮,才能引導氣血運行。氣至則止,不可強行操作。男性針刺應以內為主,女性針刺應以外為主。針刺之後,要堅守針位,不可隨意拔出,也不可過度深入,這就是所謂的得氣。如果針刺後氣血沒有到達,不論刺多少次都沒有效果。如果針刺後氣血到達,就應該立即拔針,不要反覆針刺。不同的針法有不同的適用範圍,針灸方法也因人而異。針灸的精髓,就是氣血到達就能治癒疾病,效果顯著,就像風吹散雲霧一樣清晰明瞭,猶如親眼看見蒼天一樣真實。這樣,就掌握了針灸的全部精華。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復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即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脈虛而陷下於經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語,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頭動脈,久持之,倦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帝曰:余聞刺之言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

白話文:

使用針灸的人,必須先觀察經絡的虛實,仔細地觸摸並循著經絡走勢,輕輕按壓並彈動,觀察它是否能產生反應,才能取針並向下施針。六條經絡都調和了,就叫做無病。即使有病,也能自行痊癒。如果一條經絡上實下虛,而且不通暢,這一定是橫向的經絡氣血過盛,壓迫了主要經絡,導致不通暢。觀察後,用針刺瀉,這就是所謂的「解結」。上寒下熱,先刺項部的太陽穴,停留較長時間。刺完之後,馬上用溫熱的毛巾敷在項部和肩胛骨之間,讓熱氣向下匯合,直到寒熱平衡為止,這就是所謂的「推而上之」。

上熱下寒,觀察脈象虛弱,而且陷於經絡下方,就取穴施針,氣血向下流動後,就停止施針,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下之」。全身發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看一看足陽明經和大絡,選擇穴位取針。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讓病人平躺,坐在他的頭前,用雙手四指夾住頭部的動脈,持續按壓,感到疲倦後,繼續向下推至鎖骨窩,然後再回到原位繼續按壓,直到熱退才停止,這就是所謂的「推而散之」。皇帝說:我聽說針灸的理論是,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

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

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臟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內通連骨髓而成形。五臟六腑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白話文:

什麼叫做有餘,什麼叫做不足呢?岐伯說:有餘有五種,不足也有五種,請問陛下想問哪一種?皇帝說:我希望全部都聽聽。岐伯說:神有有餘,也有不足;氣有有餘,也有不足;血有有餘,也有不足;形有有餘,也有不足;志有有餘,也有不足。這十種情況,它們的氣息並不均衡。皇帝說:人體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這些都是導致百病的根源。

百病的產生,都有虛實之分。現在您說有餘有五種,不足也有五種,這些都是怎麼產生的呢?岐伯說:它們都是從五臟產生的。心臟藏神,肺臟藏氣,肝臟藏血,脾臟藏肉,腎臟藏志,這些臟腑共同形成形體,志意內在相通連接到骨髓,也最終形成形體。五臟六腑的運作,都通過經絡和血管,來運行血氣。血氣不和,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所以,要注重保養經絡和血管。皇帝說:神有餘不足,會是什麼情況?岐伯說:神有餘就會不停地笑,神不足就會感到悲傷。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亳毛,未入於經鉻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不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泄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帝曰:善。

白話文:

當血氣不調,五臟器官尚未穩定時,邪氣會停留在體表,散佈於毛髮,尚未侵入經脈,因此稱為「神之微」。黃帝問道:「要如何補瀉呢?」岐伯回答:「若神氣過盛,就瀉掉小絡的血液,放血時不要過深,避免傷及大經脈,這樣神氣就能恢復平穩。若神氣不足,就觀察虛絡,按摩並施針,以通暢經脈,不要放血,也不要耗散氣力,這樣神氣就能恢復平穩。」

黃帝又問:「針刺微小病症該怎麼做?」岐伯回答:「按摩時不要鬆懈,針刺時不要過深,將氣力引導至不足之處。」

當氣盛時,人會喘咳,上氣不足則會呼吸短促、氣虛無力。若血氣不調,五臟器官尚未穩定,皮膚就會出現輕微病症,稱為「白氣微泄」。黃帝問道:「要如何補瀉呢?」岐伯回答:「若氣盛,就瀉掉經脈,但不要傷及經脈,也不要放血,更不要耗散氣力。若氣虛,就補益經脈,不要耗散氣力。」

黃帝又問:「針刺微小病症該怎麼做?」岐伯回答:「按摩時不要鬆懈,拔針後觀察,並說『我將要深入』,這樣病人就會感受到身體的變化,精氣自然收斂,邪氣散亂無處藏身,氣力就會從肌膚腠理中散出,真氣也就能互相協調。」黃帝說:「很好。」

血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瀉。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白話文:

血氣是否充足,该如何应对呢?岐伯说:血气充足的人容易发怒,血气不足的人容易害怕。当血气尚未调和,五脏六腑尚未安定,筋络积水泛滥时,经脉就会积血。黄帝问道:如何补泻呢?岐伯说:血气充足,就应该泻掉盛行的经脉,排出多余的血液。血气不足,就应该观察虚弱的经脉,针刺其脉中,停留一段时间观察,如果脉搏变大,就要快速拔针,不要让血液过度流失。

黄帝又问道:如何针刺留血呢?岐伯说:要观察血络,刺出积血,不要让污血进入经脉,造成疾病。

黄帝说:很好。身体是否健壮,该如何应对呢?岐伯说:身体健壮的人容易腹胀,小便不利,身体虚弱的人四肢无力。当血气尚未调和,五脏六腑尚未安定,肌肉蠕动,称为微风。黄帝问道:如何补泻呢?岐伯说:身体健壮就应该泻掉阳经,身体虚弱就应该补益阳络。黄帝问道:如何刺微风呢?岐伯说:要取穴于肌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不要损伤血络,这样卫气才能恢复,邪气才能消失。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瀉,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谷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留。帝曰:刺未並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

白話文:

皇帝说:很好。意志过剩或不足该如何处理?岐伯回答:意志过剩会导致腹胀便泻,不足会导致昏厥。血气还没有融合,五脏不安定,骨节会动。皇帝说:如何补泻?岐伯回答:意志过剩就泻掉谷气血,不足就补足其滞留。皇帝说:针灸如何处理?岐伯回答:直接取穴,不要针刺经络,邪气才能立足虚弱。

血液清澈气浊,急于泻泄会导致气竭;血液浊气涩,急于泻泄反而可以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