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4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4)

1. 脈候篇第五

經脈別論篇曰: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精氣歸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氣口乃手太陰肺脈,為脈之大會,百脈盡朝,故以其分決死生,是成寸口脈法,寸關尺三部是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水精布經,五臟四時俱以常度,不相失也。

平人氣象篇,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石弦而曰不,謂不似微弦微石之和也。五臟仿此。

玉機真藏論,曰:見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自為其狀而至太陰。)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高保衡《新校正》云:真藏脈者,無餘物和雜,故名真也。如弦是肝脈,若微弦則和,而有胃氣微弦,二分胃氣,一分弦氣,故曰微弦。若三分俱弦,則為真藏脈矣。

脈要精微篇,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發散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若搏,或墜,或擊傷而搏也。)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者色澤,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髀抵伏兔,故病如折也。)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痹。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䯒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搏堅,皆為太過;軟而散,皆為不及。五臟各因太過不及而病也。

陰陽別論篇,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汪心谷云:陰者五臟之陰也,陽者胃之陽氣也。二十五陽一歲,五臟脈變,各經陽氣有五,合為二十五也。三陽三陰,手足三陽三陰經也。一,同也。夫經脈者,由於胃氣衝灌,而行貫乎四時,曰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兼微曰平,如胃之陽氣少者曰病,以寸尺候其病處,或在腎在腹在膻中之類。若胃之陽氣已絕,不能與脈俱至於手之太陰,而五臟之陰氣獨見,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白話文:

脈候篇第五

《經脈別論篇》說:食物進入胃,濁氣會歸於心臟,營養精華散佈到脈管,脈氣會流經全身,精氣再歸於肺,肺朝向全身的脈絡,將精華輸送到皮膚毛髮。毛髮與精氣相合,將氣運行到腑臟,腑臟精神飽滿,再將氣留存於五臟,氣最後歸於權衡(指正常的平衡狀態)。權衡達到平衡,在手腕氣口處(寸口脈)的脈搏會呈現正常狀態,可以藉此判斷人的生死。

氣口就是手太陰肺經的脈搏,是全身脈搏聚集的地方,所有脈搏都朝向這裡,所以可以根據這裡的脈搏來判斷生死,這就形成了寸口脈的診斷方法,也就是寸、關、尺三部分。

飲品進入胃,游動散發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脾氣將精華散開,再向上歸於肺,肺能疏通調節體內的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液精華分佈到全身,五條經脈共同運行,符合四時的變化和五臟的陰陽,用這種規律來衡量身體的正常狀態。

水液精華分佈到經脈,五臟和四時的變化都按常理運行,不會相互違背。

《平人氣象篇》說:人以水穀為根本,所以人如果斷絕飲食就會死亡,脈搏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是指只能摸到真臟脈而摸不到胃氣。所謂脈搏摸不到胃氣,是指肝脈沒有弦硬感,腎脈沒有石硬感。

所謂「石弦而曰不」,是指脈搏不是像微弦、微石那樣平和的狀態。五臟的脈象也依照這個原則。

《玉機真藏論》說:看到真臟脈就代表死亡,為什麼呢?岐伯說:五臟都從胃獲得氣的滋養,胃是五臟的根本。五臟的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經,所以五臟各自按照時序,表現出它們的狀態,再傳達到手太陰經。因此,邪氣旺盛的時候,精氣就會衰竭,所以病情嚴重的人,胃氣就不能與脈搏一起到達手太陰經,所以當只摸到真臟之氣時,表示病情已經勝過臟腑,所以說會死亡。

高保衡《新校正》說:真藏脈是指脈搏沒有其他氣的混雜,所以叫做「真」。比如弦脈是肝脈的脈象,如果脈象微弱而帶弦,那就是平和的,表示有胃氣;而微弦的脈象中,如果二分是胃氣,一分是弦氣,就叫做微弦。如果三分都是弦脈的特徵,那就是真臟脈了。

《脈要精微篇》說:心脈搏動堅硬而長,會患上舌頭捲曲不能說話的病症;如果脈象軟弱而散,那麼消渴病會自己痊癒。肺脈搏動堅硬而長,會患上吐血的病症;如果脈象軟弱而散,會患上大汗淋漓的病症,以至於無法再發汗。肝脈搏動堅硬而長,臉色不青,會患上跌仆或被打傷的病症,因為血積在脅下,會讓人喘逆;如果脈象軟弱而散,臉色潤澤,會患上溢飲病。溢飲病指的是口渴卻又大量喝水,導致水液溢出到肌肉、皮膚和腸胃之外。胃脈搏動堅硬而長,臉色發紅,會患上髖骨折斷的病症;如果脈象軟弱而散,會患上食痹病。脾脈搏動堅硬而長,臉色發黃,會患上氣短的病症;如果脈象軟弱而散,臉色沒有光澤,會患上腳踝腫脹,像積水一樣的病症。腎脈搏動堅硬而長,臉色黃中帶紅,會患上腰部折斷的病症;如果脈象軟弱而散,會患上血虛,以至於無法恢復。

脈象搏動堅硬都是太過,脈象軟弱而散都是不及。五臟都會因為脈象的太過或不及而生病。

《陰陽別論篇》說:脈有陰陽之分,了解陽脈就能了解陰脈,了解陰脈就能了解陽脈。凡是陽脈有五種,五五共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是指真臟脈,出現真臟脈就表示敗壞,敗壞必定死亡。所謂陽脈,是指胃脘之陽氣。辨別陽脈可以了解疾病發生的部位,辨別陰脈可以了解人死亡的期限。三陽經在頭部,三陰經在手部,這說的是陰陽是一體的。

汪心谷說:陰是指五臟的陰氣,陽是指胃的陽氣。二十五陽對應一年,五臟脈象會變化,每條經脈的陽氣各有五種,總合起來就是二十五種。三陽三陰,指的是手足三陽經和三陰經。陰陽是一體的。經脈的運行,是依靠胃氣的充灌,並貫穿四季,春天脈象如琴弦,夏天如鉤,秋天如毛,冬天如石,兼有微弱則表示平和。如果胃的陽氣衰少就會生病,可以根據寸尺部位的脈象來判斷疾病的部位,可能在腎、在腹部、在膻中等。如果胃的陽氣已經衰竭,不能和脈搏一起到達手太陰經,而只有五臟的陰氣單獨顯現,表示敗壞,敗壞就表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