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4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3)

1. 脈候篇第五

太過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顛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太過肝氣實則怒,視眩冒悶,氣上為顛疾;不及肝氣不流,故脅痛胠滿也。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曰鉤,(即前曲後居,來疾去遲也。)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心脈太過,則身熱而膚痛,浸淫流布而痛;不及為心煩咳唾,下則氣泄。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上見血,喘而咯血;下聞病音,復又咳嗽也。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曰營,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懈㑊,(懈,倦也,似熱不熱,似寒不寒,似弱不弱,似強不強,無可名狀,謂之懈㑊病也。)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䏚中,季脅之下,俠脊兩旁空軟處也,腎外當䏚,故曰䏚。清,清冷也。脊中,兩腎之中。少腹,䏚之前。小腹滿,腎氣不行也,故小便變,或赤或澀也。

帝曰:脾脈獨何主?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得見,惡者可見。(脾寄旺於四季,故善不可見,惡可見。)其來如水之流,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啄,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中氣不足,不能灌溉於四旁,則五臟不和,故九竅不通也。

平人氣象篇,曰:欲知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尺粗常熱謂之熱中。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孕子也。

少陰在掌後陷中,當小指而應手者也。動謂動也,經脈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白話文:

肝脈如果太過,會讓人容易發怒,時常感到頭暈目眩,甚至可能癲癇發作;如果不及,則會導致胸痛牽連到背部,下方則兩脅肋脹滿。

肝氣太過,肝氣過盛就會容易發怒,眼睛昏花、頭暈、胸悶,氣向上衝就會癲癇發作;肝氣不及,肝氣不順暢,所以會感到脅肋疼痛和脹滿。

夏天的心脈,代表南方火,是萬物生長旺盛的時節。所以心脈的氣息來時強盛,去時衰弱,像鉤子一樣(就是指脈搏前段強而彎曲,後段較平緩,來得快去得慢)。如果相反,就是病態。心脈的氣息來時強盛,去時也強盛,表示病在體表;氣息來時不強盛,去時反而強盛,表示病在體內。太過會讓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像浸泡在水中一樣蔓延;不及則會讓人心煩意亂,向上會出現咳嗽吐痰,向下會出現氣往外洩的狀況。

心脈太過,就會身體發熱、皮膚疼痛,並且像浸泡在水中一樣蔓延疼痛;不及則會感到心煩、咳嗽吐痰,向下則會氣往外洩。

秋天的肺脈,代表西方金,是萬物收穫的時節。所以肺脈的氣息來時輕虛而浮,來得快去得散,所以稱為「浮」,如果相反,就是病態。肺脈的氣息來時像毛髮一樣柔軟,但中間堅實,兩旁虛弱,這表示太過,病在體表;氣息來時像毛髮一樣柔軟而微弱,這表示不及,病在體內。太過會讓人氣逆、背痛,感到悶悶不樂;不及則會讓人喘氣、呼吸困難,咳嗽,向上會咳血,向下會聽到肺部的病音。

向上咳血,並且喘氣和咯血;向下聽到病音,又會出現咳嗽。

冬天的腎脈,代表北方水,是萬物閉藏的時節。所以腎脈的氣息來時沉穩而有力,稱為「營」,如果相反,就是病態。腎脈的氣息來時像彈跳的石頭一樣有力,表示太過,病在體表;氣息去時像急促的數數一樣,表示不及,病在體內。太過會讓人感到倦怠無力,(倦怠,就是疲倦,好像發熱又不像發熱,好像寒冷又不像寒冷,好像虛弱又不像虛弱,好像強壯又不像強壯,無法用言語形容,就稱為倦怠病。)脊椎疼痛、呼吸短促、不想說話。不及則會讓人感到心慌如飢餓,脅肋下兩側空軟的部位發冷,脊椎中間疼痛,小腹脹滿,小便出現異常。

脅肋下,指肋骨下緣,靠近脊椎兩側空軟的地方。腎臟就在脅肋外側,所以稱為「脅肋」。發冷,就是指冷。脊椎中間,指兩腎之間。小腹,指脅肋的前面。小腹脹滿,是腎氣不通暢的表現,所以小便會出現異常,或紅或澀。

黃帝問:脾脈獨自主管什麼?岐伯回答說:脾脈代表土,是獨立的臟器,灌溉周圍的臟腑。脾氣好的時候不容易察覺,脾氣不好的時候才能看得出來(脾氣旺盛於四季,所以好的情況不容易察覺,壞的情況才容易察覺)。脾脈的氣息來時像水流一樣順暢,表示太過,病在體表;像鳥啄食一樣短促,表示不及,病在體內。太過會讓人四肢無力,抬不起來,不及則會讓人九竅不通。

中氣不足,無法灌溉周圍,就會導致五臟不調和,所以九竅不通。

《平人氣象篇》說:想要知道太過與不及,摸寸口脈,如果寸口脈中指觸摸感覺短促的,表示頭痛。如果寸口脈中指觸摸感覺長的,表示腳和小腿疼痛。如果寸口脈中指觸摸感覺急促向上衝的,表示肩背疼痛。如果寸口脈沉而堅硬,表示病在體內。如果寸口脈浮而強盛,表示病在體表。如果寸口脈沉而虛弱,表示有時發冷有時發熱,以及疝氣或小腹痛。如果寸口脈沉而橫向,表示脅肋下有積聚,腹部有橫向的積痛。如果寸口脈沉而喘,表示有時發冷有時發熱。脈象強盛、流利且堅實,表示病在體表。脈象細小、實在且堅硬,表示病在體內。脈象細小、虛弱且澀滯,表示久病。脈象滑利、浮起且快速,表示新病。脈象急促,表示疝氣或小腹痛。脈象滑利,表示有風邪。脈象澀滯,表示有痹症。脈象和緩且滑利,表示體內有熱。脈象強盛且緊張,表示腹脹。尺脈和緩且澀滯,表示倦怠無力。安靜躺著時脈象強盛,表示失血過多。尺脈澀滯但摸起來滑利,表示多汗。尺脈寒冷且細弱,表示腹瀉。脈象尺部粗大且常發熱,表示體內有熱。婦女手少陰脈搏動強勁,表示懷孕。

少陰在手掌後方凹陷處,對應小指,摸起來會有脈動。脈動是指跳動,如同《經脈別論》所說:「陰脈搏動而陽脈分離,表示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