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五 (1)
卷之四十五 (1)
1. 卷之四十五
2. 肺痿證
3. 病機論
《金匱》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肺數虛者亦是。大抵咳久傷肺,元氣漸虛,其人有寒熱往來,自汗濈濈者,即成肺痿證。治法宜補血,調肺氣清金。虛者用人參清肺湯之類。
白話文:
《金匱要略》說:熱邪在上焦(胸膈以上)的人,因為咳嗽而導致肺痿(肺部功能衰退)。這種病可能是因為流汗過多、嘔吐、消渴(糖尿病)導致小便次數頻繁、大便困難,或者因為使用瀉藥導致嚴重腹瀉,使得體內津液嚴重耗損所造成。所以把脈時發現寸口脈跳動快速,病人會咳嗽,口中有混濁的唾液或痰涎,這就是肺痿的現象。肺氣虛弱的人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大體來說,咳嗽久了會損傷肺臟,使元氣逐漸虛弱,病人會出現忽冷忽熱、不斷流汗的現象,這就是肺痿的病證。治療方法應該補血、調理肺氣、使肺氣清肅。虛弱的病人可以用人參清肺湯之類的藥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