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一 (2)
卷之三十一 (2)
1. 水腫最要分陰水陽水之異
丹溪曰:陽水者,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治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陰水者,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治以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仲景治法謂身腰以上腫者,宜發汗;身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此即陰水陽水之治法也。《辨疑》謂陽水為病在上,風濕之成;陰水為病在下,寒濕之所致,治宜汗利,上下分消其濕也。其說亦通。
白話文:
朱丹溪說:陽水腫的症狀是全身都腫,會感到煩躁口渴,小便顏色偏紅且排尿不順暢,大便乾燥便秘。治療方法可以用五皮散或四磨飲,再加入磨成粉的生枳殼;如果病情嚴重,就用疏鑿飲。陰水腫的症狀也是全身都腫,但不覺得煩躁口渴,大便稀溏,小便量少且顏色不紅不澀。治療方法可以用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張仲景的治療原則是:身體腰部以上腫脹的,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身體腰部以下腫脹的,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治療。這就是區分陰水腫和陽水腫的治療方法。《辨疑》這本書說,陽水腫是病邪在上半身,由風濕引起;陰水腫是病邪在下半身,由寒濕引起,治療上應該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式,讓上下身的濕氣都消除。這種說法也是合理的。
2. 水腫有十證不同
《金匱千金論》曰:水腫十證,其名不同。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黃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風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氣水。
青水根於肝,先從面腫,漸行周身。赤水根於心,先從胸腫而起。黃水起於脾,腫從腹起。白水起於肺,先從腳腫而喘嗽上氣也。黑水起於腎,亦從足起。玄水起於膽,先從頭面而致足脛腫。風水起於胃,先自四肢腫而致通身。石水根於膀胱,其狀起於臍下,而腹獨大者是也。
里水起於小腸,先小腹而漸致腫也。氣水起於大腸,其狀乍來乍去,乍盛乍虛,此其候也。大抵上下不通,陰陽不利而致之也。
又有正水、皮水、五臟水之屬,不可不審。正水者,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皮水者,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又云:皮水之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黃汗風者,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或身體反重而酸,或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皆為風水。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也。心水者,其身腫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轉側,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臍腹大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瘦。
以上諸證見於《脈經》。大抵水腫之證雖多般,其要不出東垣仲景治法。身腰以上宜汗之,身腰以下宜利小水。此得《內經》所謂開鬼門潔淨府之義也。通身腫者,先須汗利之,使上下分消是也。
丹溪云: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是也。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膨是也。血腫者,皮間有血縷赤痕者是也。婦人懷妊,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所謂子腫是也。婦人又有腸覃、石瘕之證,乃是血證,別載癥瘕之門。
白話文:
《金匱千金論》說:水腫有十種不同的情況,名稱也不一樣。第一種叫青水,第二種叫赤水,第三種叫黃水,第四種叫白水,第五種叫黑水,第六種叫玄水,第七種叫風水,第八種叫石水,第九種叫里水,第十種叫氣水。
青水是因肝臟問題引起的,最初從臉部腫脹開始,然後逐漸蔓延到全身。赤水是因心臟問題引起的,最初從胸部腫脹開始。黃水是因脾臟問題引起的,腫脹從腹部開始。白水是因肺臟問題引起的,最初從腳部腫脹,並伴隨喘氣和咳嗽。黑水是因腎臟問題引起的,也從腳部開始腫脹。玄水是因膽臟問題引起的,最初從頭面部開始,然後導致腿和腳腫脹。風水是因胃部問題引起的,最初從四肢腫脹,然後蔓延到全身。石水是因膀胱問題引起的,其症狀是從肚臍下方開始腫脹,而腹部特別大。
里水是因小腸問題引起的,最初是小腹腫脹,然後逐漸擴散。氣水是因大腸問題引起的,其症狀是時好時壞,時腫時消,這就是它的特點。總的來說,這是因為身體上下氣機不通暢,陰陽失調而引起的。
另外還有正水、皮水、五臟水等情況,必須仔細分辨。正水的情況是,脈象沉緩,外在症狀表現為喘氣。皮水的情況是,脈象浮,外在症狀表現為浮腫,按壓會凹陷,但不怕風,腹部像鼓一樣,不口渴,這種情況應該發汗。還有說皮水這種病,會導致四肢腫脹,水氣在皮膚中,四肢不停顫動,可以用防己茯苓湯來治療。黃汗風的情況是,脈象浮,外在症狀表現為骨節疼痛,怕風,寸口脈沉滑,說明體內有水氣,臉部腫大發熱,或者身體反而覺得沉重痠痛,或者怕風全身都腫,脈浮但不口渴,持續出汗但沒有高燒,這些都屬於風水。石水的脈象是沉,外在症狀是腹部脹滿但不喘氣。
里水會導致全身、臉部發黃腫脹,脈象沉,小便不順暢,所以才導致水腫。心水的情況是,身體腫脹,呼吸短促無法躺下,煩躁不安,陰部腫大。肝水的情況是,腹部腫大無法翻身,脅肋下腹部疼痛,時常有口水。肺水的情況是,身體腫脹,小便困難,時常腹瀉。脾水的情況是,腹部腫大,四肢沉重,沒有口水,只是覺得呼吸短促,小便困難。腎水的情況是,肚臍腹部腫大腰痛,無法排尿,陰部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水,腳部冰冷,臉色消瘦。
以上這些症狀都記錄在《脈經》中。總的來說,水腫的症狀雖然有很多種,但主要還是按照東垣、仲景的治療方法。身體腰部以上的水腫應該發汗,身體腰部以下的水腫應該利小便。這就符合《內經》所說的「開鬼門,潔淨府」的道理。全身腫脹的,應該先發汗再利小便,使上下水液分開消退。
朱丹溪說:風腫的特點是皮膚粗糙麻木,會遊走性的疼痛。氣腫的特點是皮膚厚,四肢消瘦,腹部和脅肋部脹滿。血腫的特點是皮膚間有血絲或紅色痕跡。婦女懷孕時,也可能因為氣機阻滯導致水液運行不暢而虛腫。這種情況只需要順氣健脾,飲食不受阻礙,生產後腫脹自然會消退,這就是所謂的「子腫」。婦女還有腸覃、石瘕等病症,這些屬於血病,會在「癥瘕」的章節中另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