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九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九 (11)

1. 總論養生篇

鏡水以清明之性,故能照物之形。由此觀之,神照則垢滅,形靜而神清。垢滅則內欲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今清歌奏而心樂,悲聲發而心哀。夫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候也。耳目誘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四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則精神馳驚而不守,志氣繫於趨舍,則五臟滔蕩而不安。

嗜欲之歸於外,心腑壅塞於內;曼衍於荒滔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聰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貴身而忘賤,故尊勢不能動;樂道而忘貧,故厚利不能傾。容身以怡情,而遊一氣,活然純白於衷,故形不養而自全者,不勞而道自至也。

身之有欲,如樹之有蠍。樹抱蠍則遠自鑿,人抱欲而反自害。故蠍盛則木枯,欲熾而身亡。將收情欲,先斂五關。五關者,情欲之路,嗜欲之府也。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斧;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臟之藥;鼻悅芳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輿駟,命曰召蹶之機。此五者所以養生,亦以傷生。

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然亦以之生,或為賢智,或為癡愚,由於處之異也。

白話文:

[總論養生篇]

鏡子因為本身清澈明亮,所以能夠映照出物體的形狀。由此來看,如果人的精神清明,就能夠照見內心的污垢,使污垢消失;如果身體保持寧靜,精神就會清明。當內心的污垢消失,就能永遠去除慾望;精神清明時,外在的紛擾就無法侵入。現在聽到歡快的歌聲就會感到快樂,聽到悲傷的聲音就會感到悲哀。人的七竅,是精神出入的門戶;人的意志和氣概,是五臟的徵兆。眼睛和耳朵容易被聲色所引誘,鼻子和嘴巴貪求美好的味道,身體追求安逸舒適,這些慾望的本質都是相同的。如果這樣,精神就會散亂不安,無法守護;意志和氣概被慾望所牽制,就會讓五臟動盪不安。

慾望向外追求,內心就會被堵塞;沉溺於荒誕的波濤,迷戀於是非的境地,而能夠不敗壞品德、傷害生命的,實在是太少了。所以聖人清明眼睛而不去看亂象,保持耳朵清靜而不去聽噪音,閉上嘴巴不去說閒話,捨棄雜念不去胡思亂想。珍視自身而忘記卑賤,所以即使擁有再大的權勢也無法動搖他;喜愛真理而忘記貧窮,所以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使他動心。保持身心愉悅,使真氣能夠順暢運行,內心保持純潔清白,這樣身體即使不刻意保養也能夠保全,不勞苦奔波也能夠達到自然的真理。

身體有慾望,就像樹木長了蛀蟲。樹木長了蛀蟲,就會從內部被蛀空;人如果抱持慾望,反而會傷害自己。所以蛀蟲多樹木就會枯萎,慾望強盛身體就會滅亡。想要收斂慾望,首先要控制五官。五官是情慾的通道,也是慾望的府邸。眼睛喜愛彩色,就像是砍伐本性的斧頭;耳朵喜愛淫靡的音樂,就像是攻擊心靈的鼓聲;嘴巴貪求美味,就像是腐蝕內臟的毒藥;鼻子喜歡芬芳的氣味,就像是薰烤咽喉的煙霧;身體貪圖安逸舒適,就像是招致跌倒的陷阱。這五種感官,既可以用來養生,也可以用來傷身。

眼睛和耳朵對於聲色的貪求,鼻子和嘴巴對於美好味道的貪求,身體對於安逸舒適的貪求,本質都是相同的。但人們也因此產生不同的結果,有人成為賢明有智慧的人,有人卻成為愚昧癡傻的人,這都是由於如何對待這些慾望的不同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