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九 (10)
卷之九十九 (10)
1. 總論養生篇
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凡食多則結積聚,過飲則成痰癖也。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食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廣志遠願,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涼。
不欲露臥星下,不欲眠中見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若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亦不便覺也,謂久則損壽耳。
古之知道者,築壘以防邪,疏源以毓真。深居靜處,不為物攖,動息與神氣俱,魂魄守。謹防室兌,專一不分,真氣乃存,上下灌注,氣乃流通。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而不休。陰營其臟,陽固其腑,流源泏泏,滿而不溢,充而不盈,夫是之謂久生。
里語有之:人在世間,日失一日,如牽羊以就諸屠所,每進一步,而去死轉近。此譬雖醜而實理也。達人所以不愁死者,非不欲求生,亦固不知所以免死之術,而空自煎愁,無益於事。故云:樂天知命,故不憂耳,非不欲久生也。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長空罔極,始為螻蟻之糧,終與塵埃合體,令怛然心熱,不覺咄嗟。
若心有求生之志,何不屏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也哉?
世人不察,惟五欲是嗜,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臟腑,醴醪煮其腸胃,香芬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非一途;易竭之身,而瓜分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大凡住生,先調元氣。身有四氣,人多不明。四氣之中,各主生死。一曰乾元之氣,化為精,精反為氣。精者連於神,精益則神明,精固則神暢,神暢則生健。苦精散則神疲,精竭則神去,神去則死。二曰坤元之氣,化為血,血復為氣。氣血者通為內外,血壯則體豐,血固則顏盛,顏盛則生合。
若血衰則發變,血敗則腦空,腦空則死。三曰庶氣,庶氣者,一元交氣,氣化為津,津復為氣。氣運於生,生托於氣,陰陽動息,滋潤形體。氣通則生,氣乏則死。四曰眾氣,眾氣者,穀氣也。谷濟於生,終誤於命,食谷雖生,蘊穀氣還死。精能附血,氣能附生,當使循環,即身永固。
乾元之陽,陽居陰立,臍下氣海是也。坤元之陰,陰居陽位,腦中血海是也。生者屬陽,陽貫五臟,喘息之氣是也。死者屬陰,陰納五味,穢惡之氣是也。氣海之氣以壯精神,以填骨髓;血海之氣以補肌膚,以流血脈;喘息之氣以通六腑,以扶四肢;穢惡之氣以亂身神,以腐五臟。
形者,生之氣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也,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神,則不誘於外。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虛室生白,人心苦空。虛則純白不濁,吉祥至矣。人不照於昧爽而照於瑩鏡者,以瑩能朗也;不鑑於流波而鑑於靜水者,以靜能清也。
白話文:
總論養生篇
天氣剛開始轉涼就穿上衣服,天氣剛開始轉熱就脫下衣服。不要等到極度飢餓才吃飯,吃飯也不要吃太飽;不要等到非常口渴才喝水,喝水也不要喝太多。凡是吃得太多就會造成食物積滯,喝得太多就會形成痰飲。不要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不要太晚起床,不要流太多汗,不要睡太多覺,不要奔跑騎馬,不要極目遠眺,不要吃太多生冷的食物,不要在有風的時候喝酒,不要頻繁洗澡,不要有太大的志向和願望,不要追求奇特的技巧。冬天不要太暖和,夏天不要太涼快。
不要露天睡在星空下,不要在睡覺時用扇子。大寒、大熱、大風、大霧這些天氣,都不要去冒犯。五種味道的食物進入口中,不要偏愛哪一種。所以酸味吃多了會傷害脾,苦味吃多了會傷害肺,辛辣味吃多了會傷害肝,鹹味吃多了會傷害心,甜味吃多了會傷害腎。這是五行自然運行的道理。凡是說「傷」的,不是立刻就能感覺到的,而是說時間久了會損害壽命。
古代懂得養生的人,會築起堡壘來防禦邪氣,疏通水源來滋養真氣。深深地隱居在安靜的地方,不被外物干擾,一舉一動都與神氣相合,使魂魄安定。謹慎地守護身體的開合之處,專心不二,真氣才能保存,並在身體上下流動,像水流一樣不停息,像日月運行一樣不止。陰氣滋養內臟,陽氣鞏固腑,使氣血源源不斷地流動,滿而不溢,充實而不盈滿,這就是所謂的長壽之道。
俗語說:人在世間,每天都在失去一天,就像牽著羊走向屠宰場一樣,每前進一步,就離死亡更近一步。這個比喻雖然難聽,但確實是這個道理。通達的人之所以不害怕死亡,並不是不想要活著,而是他們知道無法避免死亡,所以不會白白地憂愁,對事情沒有幫助。所以說:「樂天知命,所以不憂愁。」並不是不想要長壽。而且深入九泉之下,天地無邊無際,開始會成為螻蟻的食物,最後與塵土融為一體,讓人感到悲傷而嘆息。
如果心中有求生的志向,為何不把不緊急的事情先放一邊,來修習玄妙的養生之道呢?
世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把五種欲望當作嗜好,沉溺於聲色之中。眼睛被五彩繽紛的顏色迷惑,耳朵專注於淫蕩的音樂。美味佳餚煎熬他們的內臟,美酒煮爛他們的腸胃,香氣腐蝕他們的骨髓,喜怒擾亂他們的正氣,思慮消耗他們的精神,悲傷和快樂損害他們的平靜。憑藉這樣渺小的身體,卻從多方面來傷害它;原本就容易衰竭的身體,卻要四面受敵。身體不是木頭石頭,怎麼能夠長久呢?
大凡養生,首先要調理元氣。身體有四種氣,但很多人不明白。這四種氣,各自主管生死。第一種叫做乾元之氣,它化生為精,精又反過來化為氣。精與神相連,精充足則神清明,精固守則神舒暢,神舒暢則身體健康。如果精氣耗散則神疲憊,精氣耗盡則神離去,神離去則死亡。第二種叫做坤元之氣,它化生為血,血又反過來化為氣。氣血是貫通內外的,血強壯則身體豐滿,血充足則臉色紅潤,臉色紅潤則生命合宜。如果血衰敗則頭髮變白,血敗壞則腦袋空虛,腦袋空虛則死亡。第三種叫做庶氣,庶氣是陰陽交合之氣,氣化為津液,津液又反過來化為氣。氣在生命中運行,生命依託於氣,陰陽的動靜變化,滋潤形體。氣暢通則生命存在,氣缺乏則死亡。第四種叫做眾氣,眾氣就是從食物中來的氣。食物用來維持生命,但最終也會導致死亡,吃食物雖然能活著,但食物之氣積聚還會導致死亡。精可以依附於血,氣可以依附於生命,要使它們循環流動,身體才能長久穩固。
乾元之氣屬陽,陽氣依附於陰,在肚臍下方的氣海這個位置。坤元之氣屬陰,陰氣依附於陽,在腦中的血海這個位置。生命屬於陽,陽氣貫穿五臟,呼吸之氣就是陽。死亡屬於陰,陰氣接納五味,污濁之氣就是陰。氣海之氣用來壯大精神,用來充實骨髓;血海之氣用來補養肌肉,用來運行血脈;呼吸之氣用來疏通六腑,用來扶持四肢;污濁之氣用來擾亂神智,用來腐蝕五臟。
形體是生命之氣的顯現;心是形體的主宰;精神是心靈的寶貴之物。所以精神安定則心平和,心平和則形體完好;精神躁動則心動盪,心動盪則形體受傷。想要保全形體,首先要調理精神。所以保持安靜平和來滋養精神,那麼自然會內心安寧;保持清靜虛無來安頓心神,那麼就不會被外物引誘。精神安定,心神清靜,那麼形體就不會受到拖累。空曠的房間才能生出光明,人心的困境是空虛的。虛空則純潔而不污濁,吉祥就會到來。人們不照在剛亮的天空下,而要照在明亮的鏡子裡,是因為鏡子能照亮;不看流動的水波,而看靜止的水面,是因為靜水能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