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九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九 (9)

1. 總論養生篇

服氣者,千百不死,故身飛於天;食谷者,千百皆死,故形歸於地。人之死也,魂飛於天,魄落於泉。水火分散,各歸本源。生則同體,死則相捐。飛沉各異,稟之自然。何者?譬如焚之木,以火焚之,煙則上升,灰則下沉,亦自然之理也。夫神明者,生死之本也;精氣者,萬物之體也。

全其形則生,養其精氣神則性命長生矣。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深,玄德日全,不祈喜而自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所歸也。

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放准修繩,曲因其當。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偏也。人大怒傷陰,大喜墜陽,暴氣發喑,驚怖為狂。憂悲多患,痛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愛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則通於神明。

通於神明者,得其內者也。

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而氣志者,五臟之使佐也。耳目淫於聲色之樂,則五臟搖動而不定也。五臟搖動而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氣血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聘於外而不守矣。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

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臟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至望於往世之前而視於來世之後猶足為也,豈直禍福之間哉?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訛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趨舍滑心,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

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耗矣。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於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

凡夫不徒不知益之為益,乃又不知損之為損也。夫損易知而速焉,益難知而遲焉。而尚不悟其易,亦安能熾其難哉?夫損之者,如燈火之消脂,莫之見也,而忽盡矣;益者如禾苗之播殖,莫之覺也,而忽茂矣。故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凡聚小所以就大,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愛之於微,成之於著者,則當乎知道矣。

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且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慼慼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笑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是以養性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

白話文:

那些修煉吐納之氣的人,可以活到千年甚至萬年不死,身體也能輕盈飛升到天上;而吃五穀雜糧的人,幾乎都會死亡,身體最終回歸大地。人死後,魂會飄向天空,魄則沉入地底。體內的水和火會分散,各自回到它們最初的來源。活著的時候,它們同在一個身體裡,死了就互相分離拋棄。升上天空或沉入地底,各有不同,這是自然規律。為什麼這樣說呢?好比燃燒木頭,用火燒它,煙會往上升,灰則往下沉,這也是自然的道理。神明是生命生死的根本,精氣是萬物構成的本質。

保全形體就能生存,養護好精氣神,就能長生不老。

養生有五個難點:對名利的慾望無法消除,這是第一難;喜怒的情緒無法控制,這是第二難;聲色的誘惑無法擺脫,這是第三難;對美食的追求無法停止,這是第四難;精神思慮過度而耗散,這是第五難。如果這五個難點都存在,即使心中渴望長壽,口中念著至理名言,吃著珍貴的藥材,呼吸著陽光,也難免會提早結束生命。如果心中沒有這五個難點,那麼對道義的信仰會日益加深,內在的德行也會更加圓滿,即使不祈求幸福也會自然降臨,即使不追求長壽也會自然延年益壽。這就是養生最重要的道理所歸結之處。

聖人遵循一定的法則,不改變其適宜的狀態,不違背其正常的規律,像使用準繩一樣修身養性,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乎恰當的標準。喜怒是違背正道的表現,憂傷悲哀是德行的缺失,喜好或憎恨是內心的過錯,貪圖慾望是本性的偏差。人過於憤怒會損傷陰氣,過於喜悅會損耗陽氣,暴怒會導致失聲,驚恐會使人發狂。憂愁悲傷容易導致疾病,疼痛累積會形成積病。過多的喜好或憎恨會招來災禍。因此,內心沒有憂愁和快樂,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通達事理而不改變自己的原則,是心靜的最高境界;不被慾望所牽絆,是虛空的最高境界;沒有愛恨之情,是平和的最高境界;精神不向外耗散,是精純的最高境界。能夠做到這五點,就能夠通曉神明。

通曉神明的人,就能夠領悟內在的真理。

人的孔竅,是精神的門戶;而氣和意志,是五臟的使者和輔佐。耳朵和眼睛沉迷於聲色的享樂,就會使五臟搖動而不穩定。五臟搖動而不穩定,就會導致氣血奔騰不止。氣血奔騰不止,就會導致精神向外散失而無法守護內在。精神向外散失而無法守護內在,那麼災禍福氣的到來,即使像山一樣高大,也無法察覺了。

如果能讓耳朵和眼睛保持精明透徹而不被誘惑,讓氣和意志虛靜安寧而減少慾望,讓五臟安定充盈而不外泄,讓精神守護形體而不向外散失,那麼即使希望達到遠古之前和觀察到未來之後的境界也是足夠的,又何止是預知禍福呢?所以說:精神向外散失越遠,知道的就越少,這就是說精神不可以向外放縱。因此,五彩繽紛的顏色會擾亂眼睛,使視力模糊;各種嘈雜的聲音會迷惑耳朵,使聽力下降;各種美味的食物會擾亂口腹,使味覺受損;追求享樂會使心神滑動,使行為輕浮。這四者,是世人所用來養性的東西,但實際上都是對人的束縛。

所以說:貪圖慾望會使人的氣散失,而喜好或憎恨會使人的心勞累。如果不趕快去除它們,那麼人的志氣就會日益耗損。人之所以不能活到天年而中途遭受刑罰而夭折,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他們太過於看重生。只有那些不把生存看得太重的人,才能夠修養好自己的生命。

普通人不僅不知道有益的事情是好的,也不知道有害的事情是不好的。損害是容易察覺而且很快發生的,而利益是難以察覺而且來得很慢的。但是人們仍然不能領悟到損害的容易性,又怎麼能促進利益的實現呢?損害就像燈火消耗油脂一樣,看不見它在減少,但很快就會燃燒殆盡;利益就像禾苗的播種生長一樣,感覺不到它的變化,但很快就會長得茂盛。所以,修身養性要謹慎對待細微之處,不能因為小的利益而認為不重要而不去追求,不能因為小的損害而認為沒有影響而不去防備。

所有小的積累可以成就大的成就,損害一小部分會導致損失巨大。如果能夠在細微之處愛護自己,在顯著的地方有所成就,那麼就符合養生之道了。

養生的根本原則是不傷害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才智不足卻苦苦思索,這會傷害自己;如果力量不足卻勉強去做,這會傷害自己;悲傷憂愁,會傷害自己;過度的喜悅快樂,會傷害自己;急切地追求慾望,會傷害自己;憂慮自己所擔心的事,會傷害自己;長時間的談笑,會傷害自己;睡眠作息不規律,會傷害自己;拉弓射箭,會傷害自己;沉溺於酒醉嘔吐,會傷害自己;跳躍奔跑導致氣喘吁吁,會傷害自己;大聲歡呼哭泣,會傷害自己;陰陽失調,會傷害自己。所以養生的方法,吐口水不要吐太遠,走路不要走太快,耳朵不要過度聽聲音,眼睛不要過度看東西,坐的時間不要太久,睡的時間不要太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