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5)
卷之九十四 (5)
1. 藥用必明六化
《內經》曰: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生病之絡也。謹候氣宜,無失病機,其主病何如?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採藥歲也。)司歲物何也?天地之專精也。曰:司氣者何如?曰:司氣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不足則物薄,有餘則物精。
)非司歲物何如?曰:散也。(非專精則散氣,散物則物不純。)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厚薄,性用有靜躁,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類,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藥之氣味不必同,同氣之物其味俱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明其用。
凡藥昆蟲草木,產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汁不全。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須採而用之,斯有效也。
白話文:
藥用必明六化
《黃帝內經》說:治療疾病必須明白六種轉化的道理,根據五味、五色所產生的,以及五臟所適合的,才能夠說明疾病的虛實和發展變化。謹慎觀察氣候變化,不要錯失疾病的轉機,那主治疾病的關鍵在哪裡呢?答案是:掌握不同季節所盛產的藥材,就不會遺漏主治的藥物。(採藥要配合季節。)所謂的「掌握季節藥材」是什麼意思呢?是指天地間最精華的物質。那麼「掌握氣候變化」又是如何呢?它和「掌握季節藥材」的道理一樣,只是有餘或不足的差別。(藥材不足則藥效較弱,藥材充足則藥效精純。)
不是「掌握季節藥材」的又是什麼呢?答案是:散亂的。(不是精華的藥材,其氣就會散失,藥材散失則不純。)所以,同樣的藥材,品質也會有等級的差異。藥材的氣味有濃薄之分,藥性作用有靜躁之別,治療和保養的藥量有多寡之別,藥效轉化有淺深之別。
藥物有寒、熱、溫、涼的屬性,有酸、苦、辛、咸、甘、淡的味道,各有其不同的作用,這是不能不了解的。藥物的氣味不一定相同,但氣相同的藥物,其味道可能都是鹹的,其藥性可能都是寒的。凡是氣相同的藥物,一定會有不同的味道;味道相同的藥物,一定會有不同的氣。它們互相的氣味各有濃淡,藥性作用也都不一樣,所以開藥方的人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
所有的藥物,不論是昆蟲、草木,都有其產地,根、葉、花、果都有其採收的時節。如果產地不對,藥物的性味就會稍微不同;如果採收的時節不對,藥物的精華汁液就會不完整。更何況新採收的和陳放久的藥材有不同,精細的藥材和粗糙的藥材也有不同,必須選擇適合的藥材來使用,才能夠發揮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