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四 (6)

1. 五位補瀉

【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少陰之客,以甘瀉之,以咸收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

【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客勝則瀉客補主,主勝則瀉主補客,隨其緩急以施治之。)

白話文:

木位的主,用酸來瀉,用辛來補;厥陰客氣,用辛來補,用酸來瀉,用甘來緩和。

火位的主,用甘來瀉,用咸來補;少陰客氣,用甘來瀉,用咸來收斂;少陽客氣,用咸來補,用甘來瀉,用咸來柔軟。

土位的主,用苦來瀉,用甘來補;太陰客氣,用甘來補,用苦來瀉,用甘來緩和。

金位的主,用辛來瀉,用酸來補;陽明客氣,用酸來補,用辛來瀉,用苦來泄。

水位的主,用咸來瀉,用苦來補;太陽客氣,用苦來補,用咸來瀉,用苦來堅固,用辛來潤澤。

(客氣過盛則瀉客補主,主氣過盛則瀉主補客,依病情的緩急輕重來治療。)

2. 內淫藥治

《內經》曰:天地之氣內淫而病,治之奈何?曰: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白話文:

《內經》說:天地之氣侵入體內而致病,該如何治療呢?

答曰:各種氣息聚集於人體的泉脈,若風邪入侵體內,應以辛涼之品治療,輔以苦甘,甘味能緩解,辛味能散解。

若熱邪入侵體內,應以鹹寒之品治療,輔以甘苦,酸味能收斂,苦味能發散。

若濕邪入侵體內,應以苦熱之品治療,輔以酸淡,苦味能燥濕,淡味能利水泄濕。

若火邪入侵體內,應以鹹冷之品治療,輔以苦辛,酸味能收斂,苦味能發散。

若燥邪入侵體內,應以苦溫之品治療,輔以甘辛,苦味能下降,甘味能滋潤。

若寒邪入侵體內,應以甘熱之品治療,輔以苦辛,鹹味能瀉下,辛味能潤燥,苦味能固澀。

3. 毒藥療病則度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當制矣。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菜、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代化,無違時,調養必和,待其來復。

又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白話文:

皇帝說: 有毒的藥物和無毒的藥物,服用時有規律嗎?

岐伯回答: 病症有新舊之分,治療的藥方也有大小之別,有毒無毒的藥物,都應該要根據情況來制定。

大毒的藥物治病,十去其六;常毒的藥物治病,十去其七;小毒的藥物治病,十去其八;無毒的藥物治病,十去其九。

穀物、肉類、蔬菜、水果、食物的營養都應盡量攝取,但不可過量,以免傷及身體的正氣。如果營養攝取不足,就要根據規律補充,必須先了解當年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法則。不要逆天改命,也不要違背時節,調養身體一定要順應自然,等待身體自然恢復。

皇帝又說: 積聚在體內的病邪過於嚴重,就應該有所忌諱,病症減輕一半就應該停止治療,過度治療就會造成死亡。

4. 各經引使主治藥

小腸膀胱太陽經(藁本、羌活。下用黃柏。)小腸腑(【氣】,小茴香。【血】,玄胡索。【寒】,大茴香、川烏。【熱】,赤茯苓。)膀胱腑(【氣】,人參、益智仁。【血】,肉桂、生地黃。【寒】,川椒、大茴香。【熱】,滑石、山梔仁。)

白話文:

小腸和膀胱屬於太陽經,常用藁本、羌活,下方配合黃柏。小腸方面,氣虛用小茴香,血虛用玄胡索,寒症用大茴香、川烏,熱症用赤茯苓。膀胱方面,氣虛用人參、益智仁,血虛用肉桂、生地黃,寒症用川椒、大茴香,熱症用滑石、山梔仁。

胃與大腸陽明經(葛根、白芷、升麻;降下,石膏。)胃腑(【氣】,人參、白朮。【血】,當歸、牡丹皮。【寒】,乾薑、胡椒、丁香。【熱】,軟石膏、黃連。)大腸腑(【氣】,枳殼、木香、檳榔。【血】,地榆、桃仁。【寒】,乾薑、肉豆蔻。【熱】,黃連、槐角子。)

白話文:

胃和大腸屬於陽明經,可用葛根、白芷、升麻來升發陽氣,石膏則能清熱降火;胃本身需要人參、白朮來補充氣虛,當歸、牡丹皮來補血,乾薑、胡椒、丁香來溫暖脾胃,黃連、軟石膏來清熱降火;大腸則可用枳殼、木香、檳榔來行氣,地榆、桃仁來活血,乾薑、肉豆蔻來溫暖腸胃,黃連、槐角子來清熱解毒。

三焦與膽少陽經(柴胡、川芎;下氣,青皮。)膽腑(【氣】,人參、青皮。【血】,當歸、川芎。【寒】,乾薑、半夏、木香。【熱】,竹茹、山梔、膽汁。)

肺手太陰經(升麻、白芷、蔥白。)肺臟(【氣】,人參、黃耆、桑白皮、杏仁、蘇子。【血】,當歸、熟地、阿膠、蒲黃。【寒】,乾薑、生薑。【熱】,黃芩、石膏、天冬、竹葉。)

白話文:

三焦和膽經的藥物,柴胡、川芎可以降氣,青皮可以下氣。膽腑的治療,氣虛用人參、青皮,血虛用當歸、川芎,寒證用乾薑、半夏、木香,熱證用竹茹、山梔、膽汁。

肺經的藥物,升麻、白芷、蔥白可以升散。肺臟的治療,氣虛用人參、黃耆、桑白皮、杏仁、蘇子,血虛用當歸、熟地、阿膠、蒲黃,寒證用乾薑、生薑,熱證用黃芩、石膏、天冬、竹葉。

脾足太陰經(升麻、酒白芍藥。)脾腑(【氣】,人參、黃耆、白朮、木香、藿香、砂仁。【血】,當歸、人參、白芍藥。【寒】,乾薑、砂仁、附子。【熱】,甘草、白芍藥。)

心手少陰經(獨活、細辛。)心臟(【氣】,人參、麥冬、石菖蒲。【血】,當歸、生地、肉桂。【寒】,附子、天雄、桂。【熱】,黃連、硃砂、犀角、牛黃、甘草。)

白話文:

脾經主升麻、酒白芍;脾腑氣虛用人參、黃耆、白朮、木香、藿香、砂仁,血虛用當歸、人參、白芍藥,脾寒用乾薑、砂仁、附子,脾熱用甘草、白芍藥。心經主獨活、細辛;心臟氣虛用人參、麥冬、石菖蒲,血虛用當歸、生地、肉桂,心寒用附子、天雄、桂,心熱用黃連、硃砂、犀角、牛黃、甘草。

腎足少陰經(獨活、肉桂。)腎臟(【氣】,附子、川椒、大茴香。【血】,桂、熟地黃、枸杞子、杜仲。【寒】,同氣藥。【熱】,黃柏、知母、地骨皮。)

肝與心胞絡厥陰經(柴胡、川芎;下氣,青皮。)肝臟(【氣】,木香、青皮、吳茱萸、香附子。【血】,芍藥、生地黃、川芎。【寒】,桂、木香。【熱】,柴胡、山梔仁、黃連、龍膽草。)胞絡(【氣】,香附。【血】,川芎。【寒】,附子。【熱】,黃連。)

白話文:

腎經屬少陰,常用藥物有獨活、肉桂。腎臟方面,補氣用附子、川椒、大茴香;補血用桂枝、熟地黃、枸杞子、杜仲;寒症用補氣藥;熱症用黃柏、知母、地骨皮。

肝經與心包絡屬厥陰,常用藥物有柴胡、川芎;下氣用青皮。肝臟方面,補氣用木香、青皮、吳茱萸、香附子;補血用芍藥、生地黃、川芎;寒症用桂枝、木香;熱症用柴胡、山梔仁、黃連、龍膽草。心包絡方面,補氣用香附;補血用川芎;寒症用附子;熱症用黃連。

歌早: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太陽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詳。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芍嘗。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通經用此藥為使,豈有何病在膏肓。

白話文:

歌早:

小腸與膀胱屬太陽經,藁本與羌活是治療太陽經病症的常用藥。

三焦、膽、肝與胞絡屬少陽經,柴胡是治療少陽經病症的強效藥。

太陽經與陽明經都走足與胃,葛根、白芷、升麻是治療太陽陽明經病症的常用藥。

太陰肺經在中焦部位起,白芷、升麻、蔥白是治療太陰肺經病症的常用藥。

脾經與少陰肺經部位不同,升麻與白芍是治療脾經病症的常用藥。

少陰心經以獨活為主藥,腎經則需在獨活中加入桂枝。

以上這些藥物可以通經活絡,治療各種疾病,再也沒有什麼病症是難以治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