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九 (1)

1. 病機敘論

經曰:諸澀枯涸,幹勁揭皴,皆屬於燥。又曰:燥勝則乾。又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原病式》曰:澀,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如人身中外澀澀,皆屬燥金之化也。故秋脈澀。澀,燥也;或麻者,亦由澀也。枯,不榮旺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凡是澀、枯、涸、乾、勁、揭皴,都是屬於燥邪。又說:燥邪盛行就會導致乾燥。又說:二陽之病發病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傳變為風消,再傳變為息賁者,就會死亡,無藥可治。

《原病式》中說:澀,是因為物體濕潤則滑澤,乾燥則澀滯,燥濕相反造成的。像人體內外出現澀的情況,都屬於燥金的化氣。所以秋季脈象澀。澀,就是燥;或者麻木,也是由澀造成的。枯,就是不榮旺。涸,就是沒有水液。干,就是不滋潤。勁,就是不柔和。春秋季節相反,燥濕不同,所以表現不同。

2. 燥以風熱為原

經曰: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故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盛則金衰而風生,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主也。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金受火制,因而成燥。

白話文:

經書說:風、熱、火三者皆屬陽性;寒、燥、濕三者皆屬陰性。但燥與濕稍有不同。因為燥屬金性,雖然屬秋陰,卻與寒濕有別,所以反倒與風熱相似。因此,火熱過盛就會導致金氣衰弱,進而生風,這是因為風能勝濕,熱能耗損體液,反導致寒氣。陽氣盛實而陰氣虛弱,則風熱之氣就會勝過水濕之氣,形成燥氣。

凡是患有風病的人,多半是因熱氣過盛所致,而風燥之人則是因為兼有熱氣,以熱氣為主。這是因為陽氣盛實而陰氣虛弱,風熱太過旺盛,勝過水濕之氣,金氣受火氣克制,最終導致燥氣產生。

3. 燥因血少腎水不足

燥乃二陽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之為病也。夫金為陰之主,為水之源,因受火熱,則為燥氣之化。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而不能下滋腎水,灌溉周身,充榮血脈,則內外燥氣之化而為病,皆由此也。有因火病克伐太過,有因吐利而亡津液,或預防養生誤食金石,或房勞致虛,補塞燥劑;有食味過厚,辛熱太多,醇酒炙肉,皆助火而損真陰。日漸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熱轉深而燥病偏作。

在外則皮膚皴揭,在上則咽鼻焦乾,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躁,在下則腸胃枯澀,津不潤而便難,在手足則為痿弱無力,在脈則澀而微,此皆陰血為火熱所傷,而腎水失生化之源也。

白話文:

燥病是由陽明燥金肺和大腸的氣所引起的。金屬是陰氣的主宰,是水的源頭,當它受到火熱的影響,就會轉化成燥氣。寒水的生化之源枯竭,無法滋養腎水,灌溉全身,滋養血脈,因此內外燥氣轉化成病,都是由此而來。

有些是因火病過度克伐,有些是因嘔吐腹瀉而損失津液,也可能是預防養生時誤食金石,或者房事過度導致虛弱,補食燥性食物;有些是飲食過於肥厚,辛辣燥熱食物過多,飲酒吃肉,都助長火氣,損傷真陰。日漸煎熬,血液衰竭,使燥熱加深,燥病容易發作。

在身體外部表現為皮膚乾燥粗糙,在上部表現為咽喉鼻腔乾燥,在中部表現為水液減少,煩躁不安,在下部表現為腸胃乾燥,津液不足,大便乾燥難行,手腳則表現為痿弱無力,脈象則澀而微弱,這些都是陰血受到火熱傷害,腎水失去生化之源的表現。

劉河間分大便秘結或消渴之類為燥病之裡證;身熱、皮膚燥澀乾疥、爪枯之類為燥病之表證。而於陽結、陰結、氣盛、血少、痰鬱、風熱可得而悉。

大法:身表熱為燥在表,渴飲水為熱在裡。

肝氣自甚則風勝,加之燥熱則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

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則成消渴。(詳見本方。)

風、熱、燥並,郁甚於里,故煩滿而或秘結。(詳見秘結門。)

風、熱、燥甚,而筋緩不收,為痿痹。

白話文:

劉河間將大便秘結或消渴之類歸類為燥病的裡證;身熱、皮膚燥澀乾疥、爪枯之類則為燥病的表證。而這些燥病又可依據陽結、陰結、氣盛、血少、痰鬱、風熱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大法: 身體表面發熱,表示燥邪在表;口渴想喝水,則代表燥熱在裡。

肝氣過盛則容易引發風邪,再加上燥熱,就會導致疾病。 筋脈緊繃、強硬且緊急,甚至出現口噤的症狀。

燥熱過度,脾胃就會乾燥枯竭,最終導致消渴症。 (詳細內容請參考本方。)

風、熱、燥邪同時存在,且在裡頭積聚嚴重,就會出現胸腹脹滿,甚至便秘的症狀。 (詳細內容請參考便秘門。)

風、熱、燥邪過度,且筋脈鬆弛無力,則會導致痿痹症。

4. 脈候

脈緊而澀為燥。或浮而弦為風燥。或芤而虛為血少而燥。

5. 治燥以滋陰養血為本

經曰: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皆由血液衰少,腎水不充。故諸賁郁病痿,皆屬肺金燥氣之化也。夫秋深火熱,火行物燥,甚則木葉萎落,故治法當以甘寒滋潤之劑,能生血勝熱。陰得滋而火得制,液能潤而燥能除。源泉下降,精血上榮,如是則氣液宣通,內神茂而外色澤矣。

經云:燥者潤之。非滋陰血之謂歟?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則滋陰養血治燥之意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手因為有血才能握住東西,腳因為有血才能行走。燥邪的病症,都是由於血液不足,腎水虧虛造成的。所以各種腫脹、氣鬱、痿病,都屬於肺金燥氣的病變。秋天深了,火氣旺盛,火氣運行,使萬物乾燥,嚴重時樹葉都會枯萎掉落。因此治療方法應該用甘寒滋潤的藥物,這些藥物可以生血、降火。陰氣得到滋養,火氣得到抑制,津液可以滋潤,燥邪可以去除。源泉下降,精血上榮,這樣氣血流通,內在精神旺盛,外在容光煥發。

經書上說:乾燥的就要滋潤它。這不是指滋養陰血嗎?經書上又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就說明滋養陰血治療燥邪的意思。

解說

這段經文主要講述了燥邪的病機和治療方法。燥邪是由於血液不足,腎水虧虛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身體乾燥、腫脹、氣鬱、痿病等。治療方法應該以滋養陰血、降火為原則,用甘寒滋潤的藥物,使氣血流通,恢復正常狀態。

注釋

  • 賁郁:指胸中鬱結不通。
  • 痿:指肌肉萎縮無力。
  • 肺金:指肺臟,屬金。
  • 燥氣:指乾燥的氣。
  • 甘寒滋潤之劑:指具有甘寒性質、能滋潤身體的藥物。
  • 生血勝熱:指生血涼血,降火除燥。
  • 陰得滋:指陰氣得到滋養。
  • 火得制:指火氣得到抑制。
  • 源泉下降:指腎水下降。
  • 精血上榮:指精血上行。
  • 瀉南方:指瀉火。
  • 補北方:指補腎水。

6. 治燥用風熱藥不可太過

燥病雖為風熱之化,施治當審輕重之分,以養血潤燥為主,加佐辛涼可也。若或純用辛涼驅風,苦寒泄熱,不無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而燥愈增。

丹溪云:皮膚皴揭坼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皆火爍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之類治之。

白話文:

燥病雖然是風熱轉化而來,但治療要分清輕重,以養血潤燥為首,再輔以辛涼藥物。如果只用辛涼藥驅風寒、苦寒瀉熱,就如同捨本逐末,治標不治本,很多醫生都犯了這個錯誤,反而加重了燥症。

丹溪先生說:皮膚乾裂、出血疼痛,或皮膚乾燥瘙癢,都是心火灼傷肺金,導致燥症嚴重。可以用四物湯去川芎,再加入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等藥物治療。

7. 養血潤燥劑

(虞氏)生血潤膚飲,治燥證。皮膚坼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厚,反而莫能搔癢;又或歲金太過,或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皆為燥,並患燥病,服悉愈。

川當歸(酒洗),生地黃(同上),熟地,黃芩(一錢),天門冬(錢半),麥門冬(一錢),五味子(九粒),黃耆(一錢),栝蔞仁(五分),桃仁泥(五分),酒紅花(一分),升麻(二分),

白話文:

虞氏 生血潤膚飲

治療燥證:皮膚龜裂,手腳乾燥,抓撓時起屑,出血疼痛,十指指甲變厚,反而無法抓癢;此外,因季節因素如金氣過盛,或深秋乾燥的金氣主事,長期晴朗無雨,也都屬於燥證,導致各種燥病。服用此方皆可痊癒。

藥方

  • 川當歸(酒洗)
  • 生地黃(酒洗)
  • 熟地
  • 黃芩(一錢)
  • 天門冬(錢半)
  • 麥門冬(一錢)
  • 五味子(九粒)
  • 黃耆(一錢)
  • 栝蔞仁(五分)
  • 桃仁泥(五分)
  • 酒紅花(一分)
  • 升麻(二分)

註釋

  • 方劑名稱:生血潤膚飲,顧名思義,此方具有生血潤膚的功效,用於治療燥證導致的皮膚乾燥、龜裂等症狀。
  • 藥物介紹:
  • 當歸、生地黃、熟地:滋陰補血,潤燥生津,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細胞再生。
  • 黃芩、天門冬、麥門冬:清熱滋陰,可以緩解燥熱,滋潤皮膚。
  • 五味子:斂肺滋陰,可以補充肺部的陰液,緩解肺燥。
  • 黃耆:補氣固表,可以增強抵抗力,預防外邪侵襲。
  • 栝蔞仁:潤肺止咳,可以緩解燥咳。
  • 桃仁:活血化瘀,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微循環。
  • 酒紅花:活血通經,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供應。
  • 升麻:升陽解表,可以祛除體內濕氣,促進氣血運行。
  • 用法:以上藥物根據比例混合,用水煎服,每日一劑。

上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如大便結燥,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錢),

(東垣)導滯通幽湯,治大便結燥,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不便,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當歸,生地黃,桃仁(各一錢,另研),紅花(三分),升麻,熟地黃(各五分),炙甘草(三分),

上水煎,調檳榔末五分服。加大黃名當歸潤燥湯。

(《元戎》)桃仁四物湯,治血澀秘結不通。

白話文:

此方藥材包括當歸、生地黃、桃仁(各一錢,需研磨)、紅花(三分)、升麻、熟地黃(各五分)、炙甘草(三分)。

用清水煎煮,然後加入五分檳榔末一起服用。如果再加入大黃,則稱為當歸潤燥湯。

第四段

  • (《元戎》)桃仁四物湯,治血澀秘結不通。

這是元戎(醫家陳自明)的桃仁四物湯,用來治療血瘀導致便秘不通的症狀。

桃仁,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藥,大黃(各等分),

上水煎或丸服俱可。

(《拔萃》)六味地黃丸,治下焦燥熱,小便短數,陰虛火旺,燥熱勞瘦,並治。

(丹溪)大補陰丸,治燥熱。(二方並見火門。)

清氣化痰生津甘露丸,治咽乾,燥渴,多痰而咳。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同上),橘皮(鹽水拌),天花粉(各二兩),人參(一兩),知母(鹽水炒一兩二錢),枯梗(一兩),粉草(五錢),

白話文:

方劑組成:

桃仁、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各等份)、大黃(各等份)

服用方法:

水煎服或製成丸劑服用皆可。

來源出處:

《拔萃》

功效:

六味地黃丸,主治下焦燥熱、小便短數、陰虛火旺、燥熱勞瘦等症。

來源出處:

丹溪

功效:

大補陰丸,主治燥熱。

來源出處:

火門

功效:

清氣化痰生津甘露丸,主治咽乾、燥渴、多痰咳嗽。

方劑組成: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同上)、橘皮(鹽水拌)、天花粉(各二兩)、人參(一兩)、知母(鹽水炒一兩二錢)、枯梗(一兩)、粉草(五錢)

(《臞仙》)瓊脂膏,治血虛皮膚枯燥,消渴等證。

生地黃(鮮者二十斤洗淨,細搗取真汁去渣),鹿角膠,真酥油(各一斤),白砂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面上末),生薑(二兩,搗取真汁)

先以文武火熬地黃汁數沸,以絹濾,取淨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膠,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棝如餳,以瓷器取貯,每服二、三匙,空心溫酒調下。

瓊玉膏,治證同前及肺熱咳嗽,燥甚。(方見咳嗽門。)

白話文:

功效

治療血虛、皮膚乾燥、消渴等症狀。

藥材

  • 生地黃(鮮生地黃二十斤,洗淨,細緻搗碎,取其汁液,去除渣滓)
  • 鹿角膠(一斤)
  • 真酥油(一斤)
  • 白砂蜜(二斤,煎煮一至兩沸,去除表面的浮沫)
  • 生薑(二兩,搗碎取汁)

製作方法

  1. 以文火和武火交替熬煮生地黃汁液,直至沸騰多次。
  2. 用細絹布過濾,取乾淨的汁液,繼續煎煮二十次沸騰。
  3. 加入鹿角膠,接著加入酥油和蜜,一起煎煮至濃稠。
  4. 等到藥膏變得像飴糖般黏稠時,裝入瓷器保存。

用法

每次服用兩到三匙,空腹溫酒調服。

功效

治療血虛、皮膚乾燥、消渴等症狀,以及肺熱咳嗽、燥熱嚴重等症狀。(詳細配方請見咳嗽篇)

天門冬膏,治血虛肺燥,皮膚坼裂及肺痿咳血。

天門冬(鮮者不拘多少)

上洗淨,去皮心細搗絞取汁,澄清以布濾去渣,用砂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下。

地仙膏,治諸燥證。

山藥(一斤為末),杏仁(一升去皮尖),牛乳(二升)

上以杏仁搗細,入牛乳、山藥,拌勻絞汁。用新甕瓶密封,重湯煮一日。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或湯下。

(《證治》),活血潤燥生津飲

白話文:

天門冬膏可以治療血虛肺燥、皮膚開裂和肺痿咳血。將天門冬洗淨,去皮心,細細搗碎取汁,澄清後用布濾去渣,再用砂鍋慢火熬成膏。每次服用一、二匙,空腹時用溫酒調服。

地仙膏可以治療各種燥證。將山藥研磨成粉,杏仁去皮尖,搗碎,與牛乳混合拌勻,絞取汁液。用新甕瓶密封,以重湯煮一天。每次服用一、二匙,空腹時用溫酒或湯調服。

麥門冬,天門冬,生地黃,熟地黃,天花粉,當歸,栝蔞仁,麻仁泥,粉草(各等分),

上咀,水煎溫服。

白話文:

以上這些是中藥材名稱,每種都是相等份量。要先用水煮開後再溫熱服用。